他曾获奖800万,是我国最年轻的院士,弃美回国的科学家

北大作为中国高等学府之颠,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盛誉。从建校至今,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向84岁还坐镇抗疫一线的钟南山院士,国内首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就毕业于北大,他们都是北大的骄傲。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位北大学子。他虽然不像钟院士、屠呦呦那样有名气,但取得的成绩却令人瞩目。2015年时,因他在生物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43岁成我国最年轻院士。他就是邵峰。

他曾获奖800万,是我国最年轻的院士,弃美回国的科学家


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资深研究员的邵峰。2019年,更是收获满满,他先后拿下了两个大奖,一个是未来科学大奖中的“生物科学奖”,单项奖金100万美元。这个奖2016年1月才正式成立,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更有人把这个奖称为中国版“诺贝尔奖”,由此可见,这个奖项分量有多重。

他曾获奖800万,是我国最年轻的院士,弃美回国的科学家


而他获得的另一个大奖是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奖金为100万人民币,邵峰获得的这两个奖项的奖金加到一起足有800万人民币。这两项大奖的取得,也充分说明邵峰的科研成果显著,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认可。那么,邵峰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他曾获奖800万,是我国最年轻的院士,弃美回国的科学家


有记者描述他给人的印象是:冷峻得让人敬而远之,严谨得让人觉得啰嗦,深刻到让你无语。通过这位记者的描述,邵峰好像是给人一种难以接近,不苟言笑的感觉。

可是,当我们看到他获奖发表感言时,又觉得他是那样风趣可爱,虽是中年人却一点不油腻一点不浮躁,站在领奖台上讲话的他,一直不停的左手捏右手化解尴尬,情绪很平淡又没有大的波动。

他曾获奖800万,是我国最年轻的院士,弃美回国的科学家


正是从那一刻起,让更多人认识了他,记住了他,也让我们深信付出终会有回报。邵峰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恰恰与他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邵峰从小就是学霸,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应用化学专业。

1996年他从北大毕业后,又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就是放弃化学,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攻读生物专业,并于1999年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他又前往美国继续深造,于2003年获得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接下来的两年,他先后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哈佛大学的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而且他在美国求学期间,还在《细胞》和《科学》上各发表了1 篇论文,引起了很大反响。

他曾获奖800万,是我国最年轻的院士,弃美回国的科学家


邵峰学有所成以后,他完全可以像有些留学生那样,选择在美国发展,可他却没有那样做,2005年,就在他决定回国工作的时候,许多朋友说他是不是疯了。但他并没有受此影响,他还是毅然决定弃美回国效力,因为他明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回到祖国的邵峰,进入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而此时北生所才刚刚成立两年,正是起步阶段,他也因此成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首批研究员。主要研究病原细菌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也就是细菌入侵与人体免疫系统反入侵的“战争”。2007年时,邵峰又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调整研究方向,转向人体的“反侵略战争”,探讨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细菌的分子机制。

他曾获奖800万,是我国最年轻的院士,弃美回国的科学家


当邵峰面对记者采访时说:“其实研究就像开采金矿,你要找到还未被开采的新矿,并义无反顾地深挖下去,直到能不断挖出金子。”正是因为他拥有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才使他带领的团队捷报频传,取得诸多研究成果。从他回国到2018年底,他以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13篇论文,累计被同行引用8000多次。

当有人对邵峰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时,他又谦虚地说:“与前辈科学家相比,70后科研人员接受了良好的科研训练,也拥有比较丰富的研究资源,不应该只满足于拿个奖、评个优,而要力争在国际舞台上成为领跑者,引领所在的领域和学科发展。”

他曾获奖800万,是我国最年轻的院士,弃美回国的科学家


邵峰的话,让我们深深的感觉到,进行科学研究应该是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更应该心存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造福人类。不能成为荣誉和利益的奴隶。正如邵峰所言,科学家的心思一旦离开实验室,就很难再回来了。

所以我们在佩服邵峰不忘初心,努力工作的同时,也为他选择弃美回国,心系国家大加赞赏。真正的科学家就应该有自由的思想,有创新的理念,有科学的精神,更有独立的人格。我们为拥有这样的科学家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坚信在他们的带动下,会有更多青年才俊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