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萬的教訓!CODING創始人親述:平臺神話破滅

文 | 張海龍(CODING創始人CEO)

在中國投資圈,“平臺”很是有過一段蜜月期。在O2O 最如日中天的時候,平臺彷彿能連接萬物,所有行業都可以往平臺上靠,整合生產者與消費者。當時有一種時髦的說法,叫“Uber for X”。但事實證明,當蜜月期冷靜了,泡沫破了,99% 的 X 都死了,放眼望去,也就滴滴和美團算是做得好的。


5000萬的教訓!CODING創始人親述:平臺神話破滅

CODING創始人CEO 張海龍

平臺模式坑了不少投資人和創業者,中歐創業營第六期校友,CODING創始人CEO張海龍就是其中一員。

張海龍曾做過一個平臺項目,“碼市”,對接程序員和需求方,可以理解為“Uber for Developers”。聽起來很美好,自由職業,靈活工作,感覺離世界大同也不遠了。這個項目前前後後花了大概 5000 萬,最後發現整個賽道都沒戲,果斷換賽道,專注做“CODING”。

新項目CODING雖然和碼市一樣,都算平臺,但本質很不同。碼市類似於垂直領域的“滴滴”,做的是撮合交易,而CODING做的是企業級服務所需的基礎工具,是一種泛行業的產品。這也是為什麼CODING最終被騰訊看重並收購,作為其2B業務拓展的重要一步戰略。

在“跳坑者”張海龍看來,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項目在前赴後繼跳類似的坑。他希望把自己曾經試錯的經驗教訓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為這個世界節約一點資源。

1.平臺概念為什麼吸引人?

平臺概念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是因為它極易實現規模化——服務基本都是第三方提供,平臺本身提供工具和監管就行了。例如滴滴對接了無數的司機和乘客,美團對接了大量辦公室民工和外賣小哥。但是滴滴不擁有一輛車,美團也沒有做過一頓飯,這種理念一聽就很迷人。

作為平臺用戶,你大概率不會記得任何一個司機的名字,也不會記得送外賣的小哥長啥樣?這就是平臺模式能成立的第一要素,服務的標準化。也就是說,平臺的目標,是使用戶幾乎感受不到每次服務之間的差異。這個要素非常重要,正是因為標準化,消費者才會忠於平臺而不是依賴服務的真正提供者。

2.關於“平臺”的幾點重要反思

反思一:平臺的第一要素是服務的標準化

我本人早期的一個平臺項目叫“碼市”,一個讓軟件開發人員和需求方快速對接的撮合平臺。做了近三年後,我們最終發現軟件開發這個行業其實不適合做撮合型交易。因為軟件開發是非標準化的,對服務提供者的依賴性較強。

如果單次與單次之間服務的質量差異很大,客戶就會對每次服務產生信任成本,從而產生對服務提供者的依賴。簡言之,一旦客戶與特定服務者直接“看對眼”,直接建立聯繫,平臺作為連接橋樑的價值就沒有了,於是就會發生跳單。

當我們想明白這件事情後就做了點新嘗試,比如藉助一些工具,實施一些監管,引入項目經理等,讓軟件開發的流程變得標準化。然而,這些嘗試並不能在根本上解決標準化問題。

後來,我們又嘗試自己接單,然後想辦法將其拆分,找一些零散的個人開發者來解決問題,相當於還是一個外包公司,但不需要僱傭一堆人。結果發現這個模式還是走不通,因為效率很低。最終我們果斷放棄這個賽道。

所以從標準化這個要素去看,有一大堆行業是天生做不了平臺的,例如裝修,婚慶,家教,設計師,律師等等,因為它們對人的依賴太高了。不過這些行業還是可以做成黃頁,因為查找信息的需求還是存在的。

反思二:平臺的第二要素是需求的隨機性

當我們意識到需求的隨機性時,就會發現有些滿足“服務標準化”的行業也很難做成平臺。

比如保潔、洗衣。這兩個服務可以算是相對標準化的,服務提供者的水平差異不會很大。但這裡就涉及到第二個要素,“需求的隨機性”。我們看打車、外賣都是隨機需求,你每次打車的時間地點是不確定的,點外賣的地方、點哪家的外賣也是不確定的。

但是保潔和洗衣都是非常固定的需求,你不會經常搬家,所以你可能不需要一個平臺來服務你,小區樓下那家就是最佳選擇,即使服務稍微差一點。其實有些培訓行業也是這樣的,雖然培訓的內容相對標準化,但是培訓計劃、培訓地點都是提前預知的,所以平臺的價值也不大。

在 2015 年左右,當我們討論平臺模式時,常會把必要條件當成充分條件。比如當時更多關注的要素是“剛需、高頻和低價”。你可能聽過上門做飯這樣的服務,在 O2O 特別火的時候,這樣的項目是能拿到錢的,還是一線投資人的錢,因為吃飯時高頻剛需,而且在家做便宜。但回過頭來看,這是有多麼的神志不清。

首先,上門做飯這件事本身就很難標準化,因為口味的偏好會導致對廚師本人的依賴性極強。其次,它的需求也不隨機,比如我覺得這個廚師做的飯很可口,我就會選擇每次都找他,這樣一來平臺的價值就沒有了。

反思三:不同行業對同一要素理解不同

不同行業對於同一個要素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生搬硬套行不通。比如“標準化”這個要素,Airbnb提供的住宿服務是標準化的嗎?這就需要深度理解每個行業的本質再判斷。

Airbnb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例子。如果你從平臺第一要素“服務的標準化”去看,你會發現Airbnb是走不通這個模式的。從供給看,每個人的房子不一樣,每個房東的性格不一樣,打掃衛生的習慣也不一樣,如果說要把這個東西作為一種標準化服務提供給旅客,看似行不通。從需求看,每個旅客對住宿的預期體驗也是非標的。所以,Airbnb這個平臺其實是一種非標配非標的模式。

從平臺第二要素“需求的隨機性”來看,Airbnb不同於租房,雖然租房也是非標配非標,但是租房是一門長期生意,而Airbnb是按天計算,這次可以選擇住這裡,下一次可以選擇住那裡,需求是完全隨機的。當需求處於隨機狀態時,平臺的價值才會凸顯。

一個能夠走得通的平臺模式,需要同時滿足上面提到的這兩個要素。通常情況下,第二要素(需求的隨機性)比第一要素(服務的標準化)更加關鍵,這也是為什麼真正能走出來的平臺模式很少。所以,平臺並不適合所有行業。

反思四:避免做“偽平臺”

我認為,真正的平臺是做撮合,平臺方不應該重度參與到任何一方(需求方或者供給方)。否則就很容易變成直營。從這個角度去看,京東不能算是真正的平臺模式,而淘寶是。

通過這些年觀察,我發現很多曾經想做平臺的最後都做成了直營,比如好慷在家,他們的家政服務做的挺大了,覆蓋到全國很多城市,我本人也在用。

如果是一個真正的平臺模式,你的供給應該是無限的。這意味著你不需要付出很高成本,就能帶來大量的供給。比如滴滴和美團,招一個騎手這件事情其實是很簡單的,因為我不需要這個騎手要很高的文化水平和素質,只要是個正常人,稍微培訓一下,一個禮拜就能上崗。

好慷在家卻不一樣,它不是隨便找個阿姨培訓一個禮拜就能上崗。好慷對阿姨的服務品質要求太高了,以至於你會經常約不到阿姨。你會發現大部分用好慷在家的阿姨都是固定的阿姨。所以,好慷把這門生意做成了極度非標的服務,完全依賴於人本身。

“偽平臺”在很多行業都有,能解決問題,但是規模化很難,幾乎不可能做到“贏家通吃”。還有一些項目做著做著就會容易把自己做成了乙方,比如大量“找 x 網”,與其搭平臺給別人做嫁衣,不如自己做賺的多。

最後,我來做個總結。

1)平臺並不適合所有行業。

2)一個真正的平臺模式需要滿足兩個要素:服務的標準化和需求的隨機性。

3)一個真正平臺做的是撮合交易,平臺方不應該重度參與到任何一方。

4)一個好的平臺模式,除了要選對賽道以外,還要有很強的執行力和融資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