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的教训!CODING创始人亲述:平台神话破灭

文 | 张海龙(CODING创始人CEO)

在中国投资圈,“平台”很是有过一段蜜月期。在O2O 最如日中天的时候,平台仿佛能连接万物,所有行业都可以往平台上靠,整合生产者与消费者。当时有一种时髦的说法,叫“Uber for X”。但事实证明,当蜜月期冷静了,泡沫破了,99% 的 X 都死了,放眼望去,也就滴滴和美团算是做得好的。


5000万的教训!CODING创始人亲述:平台神话破灭

CODING创始人CEO 张海龙

平台模式坑了不少投资人和创业者,中欧创业营第六期校友,CODING创始人CEO张海龙就是其中一员。

张海龙曾做过一个平台项目,“码市”,对接程序员和需求方,可以理解为“Uber for Developers”。听起来很美好,自由职业,灵活工作,感觉离世界大同也不远了。这个项目前前后后花了大概 5000 万,最后发现整个赛道都没戏,果断换赛道,专注做“CODING”。

新项目CODING虽然和码市一样,都算平台,但本质很不同。码市类似于垂直领域的“滴滴”,做的是撮合交易,而CODING做的是企业级服务所需的基础工具,是一种泛行业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CODING最终被腾讯看重并收购,作为其2B业务拓展的重要一步战略。

在“跳坑者”张海龙看来,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项目在前赴后继跳类似的坑。他希望把自己曾经试错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为这个世界节约一点资源。

1.平台概念为什么吸引人?

平台概念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极易实现规模化——服务基本都是第三方提供,平台本身提供工具和监管就行了。例如滴滴对接了无数的司机和乘客,美团对接了大量办公室民工和外卖小哥。但是滴滴不拥有一辆车,美团也没有做过一顿饭,这种理念一听就很迷人。

作为平台用户,你大概率不会记得任何一个司机的名字,也不会记得送外卖的小哥长啥样?这就是平台模式能成立的第一要素,服务的标准化。也就是说,平台的目标,是使用户几乎感受不到每次服务之间的差异。这个要素非常重要,正是因为标准化,消费者才会忠于平台而不是依赖服务的真正提供者。

2.关于“平台”的几点重要反思

反思一:平台的第一要素是服务的标准化

我本人早期的一个平台项目叫“码市”,一个让软件开发人员和需求方快速对接的撮合平台。做了近三年后,我们最终发现软件开发这个行业其实不适合做撮合型交易。因为软件开发是非标准化的,对服务提供者的依赖性较强。

如果单次与单次之间服务的质量差异很大,客户就会对每次服务产生信任成本,从而产生对服务提供者的依赖。简言之,一旦客户与特定服务者直接“看对眼”,直接建立联系,平台作为连接桥梁的价值就没有了,于是就会发生跳单。

当我们想明白这件事情后就做了点新尝试,比如借助一些工具,实施一些监管,引入项目经理等,让软件开发的流程变得标准化。然而,这些尝试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标准化问题。

后来,我们又尝试自己接单,然后想办法将其拆分,找一些零散的个人开发者来解决问题,相当于还是一个外包公司,但不需要雇佣一堆人。结果发现这个模式还是走不通,因为效率很低。最终我们果断放弃这个赛道。

所以从标准化这个要素去看,有一大堆行业是天生做不了平台的,例如装修,婚庆,家教,设计师,律师等等,因为它们对人的依赖太高了。不过这些行业还是可以做成黄页,因为查找信息的需求还是存在的。

反思二:平台的第二要素是需求的随机性

当我们意识到需求的随机性时,就会发现有些满足“服务标准化”的行业也很难做成平台。

比如保洁、洗衣。这两个服务可以算是相对标准化的,服务提供者的水平差异不会很大。但这里就涉及到第二个要素,“需求的随机性”。我们看打车、外卖都是随机需求,你每次打车的时间地点是不确定的,点外卖的地方、点哪家的外卖也是不确定的。

但是保洁和洗衣都是非常固定的需求,你不会经常搬家,所以你可能不需要一个平台来服务你,小区楼下那家就是最佳选择,即使服务稍微差一点。其实有些培训行业也是这样的,虽然培训的内容相对标准化,但是培训计划、培训地点都是提前预知的,所以平台的价值也不大。

在 2015 年左右,当我们讨论平台模式时,常会把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比如当时更多关注的要素是“刚需、高频和低价”。你可能听过上门做饭这样的服务,在 O2O 特别火的时候,这样的项目是能拿到钱的,还是一线投资人的钱,因为吃饭时高频刚需,而且在家做便宜。但回过头来看,这是有多么的神志不清。

首先,上门做饭这件事本身就很难标准化,因为口味的偏好会导致对厨师本人的依赖性极强。其次,它的需求也不随机,比如我觉得这个厨师做的饭很可口,我就会选择每次都找他,这样一来平台的价值就没有了。

反思三:不同行业对同一要素理解不同

不同行业对于同一个要素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生搬硬套行不通。比如“标准化”这个要素,Airbnb提供的住宿服务是标准化的吗?这就需要深度理解每个行业的本质再判断。

Airbnb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如果你从平台第一要素“服务的标准化”去看,你会发现Airbnb是走不通这个模式的。从供给看,每个人的房子不一样,每个房东的性格不一样,打扫卫生的习惯也不一样,如果说要把这个东西作为一种标准化服务提供给旅客,看似行不通。从需求看,每个旅客对住宿的预期体验也是非标的。所以,Airbnb这个平台其实是一种非标配非标的模式。

从平台第二要素“需求的随机性”来看,Airbnb不同于租房,虽然租房也是非标配非标,但是租房是一门长期生意,而Airbnb是按天计算,这次可以选择住这里,下一次可以选择住那里,需求是完全随机的。当需求处于随机状态时,平台的价值才会凸显。

一个能够走得通的平台模式,需要同时满足上面提到的这两个要素。通常情况下,第二要素(需求的随机性)比第一要素(服务的标准化)更加关键,这也是为什么真正能走出来的平台模式很少。所以,平台并不适合所有行业。

反思四:避免做“伪平台”

我认为,真正的平台是做撮合,平台方不应该重度参与到任何一方(需求方或者供给方)。否则就很容易变成直营。从这个角度去看,京东不能算是真正的平台模式,而淘宝是。

通过这些年观察,我发现很多曾经想做平台的最后都做成了直营,比如好慷在家,他们的家政服务做的挺大了,覆盖到全国很多城市,我本人也在用。

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平台模式,你的供给应该是无限的。这意味着你不需要付出很高成本,就能带来大量的供给。比如滴滴和美团,招一个骑手这件事情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我不需要这个骑手要很高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只要是个正常人,稍微培训一下,一个礼拜就能上岗。

好慷在家却不一样,它不是随便找个阿姨培训一个礼拜就能上岗。好慷对阿姨的服务品质要求太高了,以至于你会经常约不到阿姨。你会发现大部分用好慷在家的阿姨都是固定的阿姨。所以,好慷把这门生意做成了极度非标的服务,完全依赖于人本身。

“伪平台”在很多行业都有,能解决问题,但是规模化很难,几乎不可能做到“赢家通吃”。还有一些项目做着做着就会容易把自己做成了乙方,比如大量“找 x 网”,与其搭平台给别人做嫁衣,不如自己做赚的多。

最后,我来做个总结。

1)平台并不适合所有行业。

2)一个真正的平台模式需要满足两个要素:服务的标准化和需求的随机性。

3)一个真正平台做的是撮合交易,平台方不应该重度参与到任何一方。

4)一个好的平台模式,除了要选对赛道以外,还要有很强的执行力和融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