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抗倭援朝为了别的国家打仗,是不是做了没有价值的牺牲?

一德格天1


首先阐明观点,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万历朝鲜之役)并非是没有价值的牺牲!

万历朝鲜之役前后共耗时近七年,期间明朝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朝鲜王朝,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此战,明朝最精锐的北方边军伤亡四万余,致使明军此后在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大为减弱,某种程度上为日后满清八旗的崛起埋下了伏笔。此外还消耗了明朝国库七百多万两的存银。要知道,明朝战前一年的平均军费开支约240万两,也就是说,万历朝鲜之役整整消耗了明朝三年的军费开支。

尽管,明朝在万历朝鲜之役中付出了相当巨大的战争损耗,但这样的牺牲和损失其实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相当有价值!

事实上,万历朝鲜之役明朝是不可避免的,早晚都得打这一仗。

丰臣秀吉出身低下,从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贱民”,凭借个人的奋斗,逐渐成为结束日本战国乱世、基本完成日本统一的关白。此后,“打遍日本无敌手”的丰臣秀吉野心越发膨胀,小小的日本已经装不下他的野心了。

于此,丰臣秀吉很快便将征服的目标转向了海外,而朝鲜半岛自然也就成为他的首要目标。但是,这并非他的最终目标。事实上,丰臣秀吉的野心可是要征服全世界,而入侵朝鲜也不过是想以此为跳板,进而图谋明朝,称霸东亚,这就是所谓的“假道征明”。

而丰臣秀吉图谋明朝的野心,其实也早就显露无遗。日本天正五年(1577年),当时还只是织田信长家臣的丰臣秀吉,就曾对织田信长说:

“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

统一日本,当上关白后,丰臣秀吉又在给家人的书中写道:

“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之后,丰臣秀吉在入侵朝鲜前夕给朝鲜国王李昖的国书中,更是赤裸裸的将入侵明朝的意图写上:

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由此可见,丰臣秀吉对朝鲜半岛的入侵实际上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此,丰臣秀吉从一开始就是冲着明朝而来的,等他攻下朝鲜王朝后,就会继续北上,进犯大明的东北地区。所以,万历朝鲜之役对明朝而言,是不可避免的,早晚都得打。

那么,既然早晚都得打,于其等到那些凶狠残酷的日军入侵到大明境内再打,还不如发正义之师,进入朝鲜半岛作战,达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目的。

万历朝鲜之役虽然让明朝损失惨重,但此战却将日本彻底打服,换取了东亚地区近三百年的和平。

纵观日本这个岛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国家一直都具有很强的侵略野心,一有机会就会入侵东亚大陆。在此之前,日本就曾在唐朝时期,联合百济入侵新罗。最后,在白江口一战,被强大的唐朝按在地上来回摩擦了一番后,往后数百年都学乖了,以中华为师,不断学习唐宋文化。

而万历朝鲜之役前的日本,实际上与唐初的日本差不多,看到自己手中有点资本了,便又打起来对外扩张的注意。倘若明朝不主动出兵,保卫自己的藩属,那么不光会让战火烧到东北地区,还会助长日本嚣张气焰,折损明朝在东亚地区的大国形象。

因此,万历朝鲜之役,明朝以正义之师击溃日本十几万百战之兵,即能打消日本的侵略野心,进而维护了东亚地区的和平。同时,也能重塑明朝的大国雄风,再度重振了明朝在东亚地区的威望。

综上所述,明朝尽管在万历朝鲜之役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此战的胜利却具有极深的战略意义,其重大价值可不是用简单的损失兵士和国库耗银所能衡量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些历史要读


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绝对不是题主所谓的“没有价值的牺牲”,万历皇帝之所以要派兵入朝抗倭,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正确的战略决策,不论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这对确保大明王朝都有着深远而重大意义的。

  • 军事上,丰臣秀吉的野心并不满足于侵吞朝鲜,他的实际目标是大明王朝,对明朝来说,御敌于国门之外才是最佳选择

16世纪中叶,日本国内军阀(大名)割据,陷入混战,在那个乱世之中,丰臣秀吉趁势崛起,逐步征服全国,并于1585年迫使日本天皇(当时的日本,天皇并无实权,权力主要掌握在拥有兵权的大名手中)授予他“关白”称号,成为了当时日本国内的实际统治者。

丰臣秀吉在掌握国家大权之后,野心开始剧烈膨胀,他不再满足于蜗居在小小的海岛之上,而是急切地想称霸世界,在这样的野心驱使下,他将目光盯向了明朝,他异想天开地以征服明朝作为称霸世界的第一步,开始着手准备对明朝的军事计划。

可在那个年代,从日本出发,要想进攻明朝,必定要取道朝鲜,因此,丰臣秀吉于1590年公开致信朝鲜国王,宣称要“长驱直入大明国”,威逼朝鲜臣服,企图“假道入明”,进攻明朝。

当时的朝鲜虽说打仗不行,但其李氏国王还是有清醒的政治头脑的,因此,他断然拒绝了丰臣秀吉的无理要求,威逼无果之下,丰臣秀吉最终选择了武力来解决,万历二十年(1592年),他派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朝鲜,在釜山登陆后迅速向北进攻。

丰臣秀吉派兵进攻的消息传到明朝后,虽说此时的万历皇帝已经长时间不上朝,但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他准确地判断出了丰臣秀吉的战略意图,同时,他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他明白:“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趁着日本还未彻底占领朝鲜、立足未稳之际,出兵朝鲜,御敌于国门之外才是最佳选择,日本一旦全面占领朝鲜,坐大成势的话,明朝将再无缓冲地带,东北边境将彻底暴露在狼子野心的丰臣秀吉面前,到时候对明朝的威胁就更大。

  • 政治上,朝鲜作为明朝的属国,明朝确实有出兵的必要

朝鲜李氏王朝自从在洪武年间成为明朝的属国之日起,就被明太祖朱元璋列为永不征讨之国,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明朝这棵大树下,朝鲜已经长时间没有战争了,这就导致了朝鲜自身早已战备松弛,毫无战斗力可言,而反观日本,经过长年的战争洗礼,部队的战斗力得到空前提升,因此,面对日本的大兵压境,朝鲜毫无抵抗力,致使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两个月就占领了京城(汉城)、开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鲜国王吓得从京城逃到义州,只好向明朝求援。

面对朝鲜的求援,从政治上来说,明朝也别无选择,必须出兵帮助,这就好比是电影电视里的黑社会打架,明朝就好比是帮派老大,朝鲜就是这个帮派的一个分堂口,现在分堂口被外人欺负了,向老大求助,此时,作为老大的明朝,如果再不出兵帮助,连自己的小弟都保护不好,以后谁还跟你混?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对于朝鲜来说,还不如自己脱离出去,另谋出路算了!

当时的明朝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出兵帮助的话,政治影响实在太坏,因此,明朝方面也别无选择。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维护大明东北边境安全的军事角度还是从收服属国人心的政治角度考虑,面对日本在朝鲜国土的胡作非为,明朝方面都无法坐视不理,出兵朝鲜、抗倭援朝也就势在必行。


聊史论今


乍一看,万历皇帝抗倭援朝貌似是在替别国打仗,但仔细说来,明王朝是李氏朝鲜的宗主国,正如李云龙所言:“老婆被别人抓去了,咱要是连屁都不放一个,那还是爷们儿吗”?


也就是这个道理,大明王朝是李氏朝鲜的宗主国,从1393年,李成桂向大明王朝称臣,朱元璋就已经表示“你这个小弟,今后由大哥罩着”!

如今,日本丰臣秀吉胆大妄为,不仅武力攻打李氏朝鲜,还觊觎大明土地!眼见丰臣秀吉欺负自家小弟,还觊觎自家土地,如果明朝不做点什么,以后还怎么在东亚混?

如果眼睁睁看着李氏朝鲜被欺负却视而不见,会寒了多少藩属国的心,以后谁还跟着大明王朝混?这个大哥还怎么当?

所以说,万历皇帝决定派兵帮助李氏朝鲜抵抗丰臣秀吉的军队,其实是在维护大明王朝自朱元璋以来就建立起的东亚政治体系,是在维护大明王朝的脸面!


在这个体系中,大明王朝是处在金字塔顶端的,如果这个体系被丰臣秀吉破坏,将极大损害天朝上国的天威!

因此,在公元1592年,大明王朝派遣辽东军及部分戚家军共4万余人,支援李氏朝鲜抗击丰臣秀吉!

万历皇帝抗倭援朝,分为两个阶段,1592年-1595年为第一个阶段,1597年-1598年为第二个阶段!

前后共计派遣军队14万人,此战包括大明王朝在内的东亚三国均损失惨重,明朝的辽东军备更是因此战而遭受严重损失,辽东兵力出现空虚。

这也给努尔哈赤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Mr农村大姚


首先说一下,万历朝鲜战争并非是无用的军事行为。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原因;

万历抗倭援朝,中国历史上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或者万历朝鲜之役。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内部武士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同时削弱各诸侯势力,决定对外用兵。

1592年3月丰臣秀吉集结15万大军,4月在朝鲜登录,朝鲜军队安逸太久李氏王朝腐败不堪军队更是一触即溃,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八道,朝鲜王立即派人向自己的宗主国大明求救。

万历可并非昏庸之主,朝鲜乃自己的附属国,朝鲜不保不仅仅大明国威将荡然无存,试想如果朝鲜失手日本将直接威胁辽东地区,15万日军不可小觑,而当时的努尔哈赤才刚刚统一女真,还是大明的臣子,对大明的威胁远不及日军甚至上书大明要求入朝作战。

万历援朝鲜战争对当时东北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此战明军耗时6年经历两次大规模战争最终打败日军,不仅仅保卫了朝鲜同时也让日本元气大伤,长远来看万历朝鲜战争对日本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尊定了东亚三百年和平局面,然大明此战也消耗巨大最终导致后金崛起。

结语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的确有点得不偿失,倾全国之力入朝作战,结果放弃了最好的平定辽东之乱,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我们不得不说,缓朝作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去不可


外太空的首富


从战争的历程和结果看,确实有着极大的牺牲。但是,要说没有价值,我不认同。相反,我认为很有价值。

出于什么目的打的架?

当时,朝鲜是大明的宗属国。这日本人打过来了,朝鲜国王向大明求救,这是应该的,毕竟是送过礼(朝贡)的小弟,小弟出事了,大哥不管,那得多失人心啊,那以后在亚洲还混不混。

再者,当时日本的头头丰田秀吉正是顺风顺水,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因为他当时统一了日本,打谁谁赢,没对手。自信心爆棚。就放话了:有生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于是,丰田秀吉给朝鲜国王写了封信:


“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省略很多....)

意思就是:我丰田秀吉,国内都让我打服了,现在你弃暗投明,跟着我混,一起打大明去。

狼子野心啊,可见,日本的侵略是有根源的,一直想折腾。从他说想将唐朝打下来的事就能看出来 ,当年,这小地方的人很崇拜大唐的。连房子都是仿照长安建的,心里也没点数。

有点跑题,话说回来,这朝鲜国王,还是心里有谱的,信得过大明。于是,没同意。就有了上述求救的事。

所以,综上所述,不管是因为身份地位,还是自身安全。这架,都得打。因为避无可避。

打成什么样?

这一战,足足打了七年,前后打了两次。从交战时间上就能体现出,其实,双方的军事实力,没有相差太多。


在战争初期,明军是不占优势的,甚至,有时处于略势。祖承训失败后,明朝一边派人和日本沟通,一边调整将领。明军之胜,还是李如松到达朝鲜战场之后。

中途因为外交人员的胆大包天,两面三刀。战争一度中止。

后被双方识破,战争继续。不过,这次之后,明军厉害了。历经稷山大捷,蔚山之战等等。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

战争结束后,大明班师回朝。展我大明泱泱国辉。

经过此次战争,东北地区的兵力被消耗得很多,至此以后,一直未得道恢复。兵力不足,那城防就不行。所以,也变相的放任了东北关外其他势力的发展。而且,长达七年的战争,军费的需求也是相当之大。

从日本来看,丰田秀吉,死了。同大明一样,日军实力也大减。老大死了之后,政权动荡,不久之后,被德川家康给灭了。日本进入了幕府时代。

总结

虽然从实质战果上来看,这战争打的不是很划算。但是,它的影响不仅仅如此。导致日本政权更替,朝鲜正百废待兴,都没又心思搞战争了。也就变相的得来了安稳。之前也分析过,一场终究不可避免的战争,打成了这个结果,实则算是胜。


姑苏表哥不慕容


万历抗倭援朝,是万历三大征之一,明朝称为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称为壬辰倭乱,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是明朝应朝鲜国王李昖之请,帮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

这当然不是没有价值的牺牲,日本侵占朝鲜,为的是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明朝,和很多年后的情况有类似之处。明朝出兵援朝,就是在保护明朝自身。

抗倭援朝发生之前,三国的情形是这样的:

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已经完成了张居正改革,国力有过一个很强盛的时期,虽然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帝松懈下来了,且朝中党争愈烈,但国力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衰退,是三个国家中最强的;

朝鲜处于李氏王朝时期,在明朝的保护下承平日久,武备松驰,且重文轻武,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设防,朝中和明朝一样派系林立,争斗不休,政治军事日渐腐败;

日本经历了战国之乱,于1590年由丰臣秀吉完成统一,国力得到恢复。丰臣秀吉执掌日本军政大权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也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他将目光对准了国外,妄图先通过武力侵占朝鲜,再从朝鲜入侵明朝,继而称霸亚洲。

(丰臣秀吉)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觉得丰臣秀吉太过狂妄?可实际上,如果不是明朝断然出兵,他这种妄想说不定还真能实现,因为不到两个月,朝鲜大部分国土就沦陷了。

1591年6月,丰臣秀吉给朝鲜国王李昖写了封信,大意是:占领明朝四百州是我的宿愿,现在想借道朝鲜,直入大明,到时候你们朝鲜应该为我日本前锋。

但朝鲜早已臣服明朝,当然不会答应这种无理的要求。不过,李昖大约是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没有将此事报告明朝。

丰臣秀吉被拒绝了也不生气,他早已料到朝鲜不会同意,写信只是强行制造一个出兵的理由。之后开始全国征兵,积极筹备战事。

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了军队30多万人,以15万8700陆军部队分为九个军团渡海入侵朝鲜,总指挥官是宇喜多秀家;8750人和700艘舰船作运输士兵和海战之用,指挥官是九鬼嘉隆;剩下10多万士兵集结在肥前名护屋(佐贺县)作为预备队。

1592年4月12日,日本渡海到对马岛(位于日本、朝鲜之间的朝鲜海峡中部)待命,4月14登陆朝鲜釜山,5月2日拿下朝鲜王京汉城,6月15日攻陷平壤。

5月8日,日军到来前李昖带着残余大臣仓皇逃出平壤,向着辽东一路狂奔,停留在中朝边境的义州,向明朝紧急求援。

但明朝的第一个反应是不信。谁能信呢?一个国家,被另一个比它小的国家在一个多月内就几乎全境占领了!

明朝君臣很合理的怀疑朝鲜背叛自己,和日本联合在一起设下陷阱,假借向明朝求援引诱明军进入朝鲜歼灭。还有些大臣脑洞大开,怀疑这个李昖是假的。

为了证明事情的真实性,也为了表明自己对明朝的忠心,李昖不得不拿出了丰臣秀吉约他一起打明朝的信,并一再申明自己忠于明朝。

但明朝还是不怎么信,迅速派辽东军前往朝鲜探查消息,又找来出使过朝鲜的使者辨认李昖的真伪。

综合各方资料后,万历帝和大臣们终于信了,李昖是真的,朝鲜也真的快落入日本之手了。

没有经过太多的探讨和犹豫,大家一致决定出兵,因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明朝不但出兵出力,还自带干粮。

(万历帝画像)

万历本来想和李昖商量一下军粮军费的问题,我帮你打仗,你提供物资不是应该的吗?结果李昖好一番哭穷,说农业遭到严重打击,粮食收不上了,钱更是没有,他都没钱给大臣们发俸禄了。

小弟哭得这么惨,做大哥的万历能怎么办?只好表示这些问题都由我自己解决,再给你两万白银,好歹撑下国王的脸面。并允许李昖进入辽东暂住。

这场战不好打,前后足足用了七年多的时间,明朝耗费了巨额的军费,影响了国内经济发展,军事方面的损失更严重,直接削弱了辽东的军事实力,导致明朝对辽东控制力下降,这才有了后金的崛起。

但是,虽然有这些严重的后果,当日本攻入朝鲜的时候,明朝就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因为唯有抗倭援朝,才能把战争拒之于国门之外。坐视朝鲜沦陷,日本下一个要打的就是明朝。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大家好,我是渔公子,我来回答!

“倭”是古代中国对日本的泛称。自元朝初年,征日战争失败后,中日两国的关系就开始紧张,虽如此,但元代还是与日本开展了海上贸易。

只不过当时一些日本武士和商人来华贸易时,往往暗藏兵器,与中国做生意的同时,也从事海盗活动,动用武力进行抢劫,杀人放火,侵扰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奉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将日本列入15个不征之国,多次遣使赴日,希望和日本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但倭寇却并没有停止其烧杀抢掠的行径,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困扰。

直到嘉靖末年,戚继光等爱国将领才平定了东南倭患。而日本经过近百年的战国之争,正在走向统一。统一了日本的丰城秀吉野心极度膨胀,产生了侵略我中华之心,妄想用武力迫使明朝臣服于日本。

于是在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向朝鲜提出借道其国土进攻明朝的无理要求,并要朝鲜为其充当向导,被朝鲜果断拒绝。遭到拒绝的丰臣秀吉恼羞成怒,于是他产生了先入侵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对明朝发起侵略的想法。

万历二十一年四月,蓄谋已久的丰臣秀吉动员全国约20万兵力,入侵朝鲜。朝鲜由于兵不习战,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汉城、开城和平壤等相继失守。此时,明朝北部岌岌可危。

明朝抗倭援朝有什么价值

通过上方所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倭寇自元代开始,就一直对中国进行侵扰。直到嘉靖末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才被荡平。但是就在倭寇重新积攒了实力后,野心勃勃的倭寇又将魔爪伸向了中国,并且在侵略朝鲜的路线上节节胜利。

首先,倭寇若占领朝鲜后,必然就会对明朝发动进攻,明朝北部疆域会面临巨大威胁。因此明朝选择抗倭援朝是正确的,因为历时7年的抗倭援朝结束后,明军的胜利换来了约300年的东亚和平,为中国的东南地区和北部地区创造了一个长期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其次,中朝两国之间存在密切的宗藩关系,明朝作为宗主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义务出兵援助朝鲜,若拒不出兵,天朝大国岂不成了笑话。而且明军在打败日本侵略者后,既维护了朝鲜的领土完整,也捍卫了中朝的传统朝贡关系,两全其美。

因此明朝抗倭援朝是一件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事件,明朝军队绝不是白白牺牲。


渔公子读史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回答不尽人意,欢迎大家用砖来拍,回答顺了您心意,欢迎点赞关注。

楼主说的这个,应该是万历朝鲜战争吧?万历朝鲜战争蛮有意思的,丰臣秀吉触动了14万的日军,要把朝鲜拿下,据传起因是一名欧洲传教士送给他的一个地球仪,丰臣秀吉高兴啊,摸索着地球仪找了半天才找到了日本,顿时心中那个憋屈呀,为啥我们日本就这么大一点?没事还打打村服。再加上日本的汉唐文化均是传承于中原王朝,所以丰臣秀吉也是对中原王朝很是向往的,甚至要尝试一下入主中原的想法,而正恰此时万历时期,海禁已经放松了很多,日本的商人时常来往于明朝、朝鲜与日本,他们对那时明朝极为了解,商人们告诉它,明朝虽地域辽阔,但是此时的大明朝已经病入膏肓,官员腐败,军队毫无战斗力,正是征服它的好时候,再加上倭寇们在沿海地区作乱,传回来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均是战五渣,根本不是日本战国时代后期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日军的对手,事实上这些传言确实大部分属实。

这也让丰臣秀吉更加期待对于中原王朝的觊觎,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想要搞大明帝国需要周密的部署,也就是说,想要得到中原王朝的控制力,必须先拿下朝鲜,所以这一场战争开始了,那么对于明朝来说参战到底有没有价值,我们可想而知了。


北派说书人


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之战不仅精彩,而且打的很有价值。他维护了明朝的宗主国帝位,也打击了倭奴的扩张野心,更保证了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

维护明朝宗主国帝位的需要

我国古代的封建帝王都视自己为天下共主,对周围的藩属国有保护的义务。朝鲜与明朝两百年间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后,明太祖朱元璋赐予其“朝鲜”国号,朝鲜皇帝即位都由大明皇帝册封。

所以,在朝鲜遭受倭奴侵略且将要亡国的情况下,几十年不上朝的大明神宗皇帝果断派兵援助。大明作为朝鲜的宗主国,负有保护朝鲜的义务。如果对朝鲜亡国坐视不管,那么大明的其他藩属国会作何感想?大明的宗主地位怕是要岌岌可危了。

救朝鲜实为保中国

正所谓,唇亡齿害。朝鲜与大明一河之隔,倭奴侵略朝鲜,也必会危及大明的安宁。日本当时宰相丰臣秀吉就曾让使者告知朝鲜国王他们要借道朝鲜进攻大明,希望朝鲜臣属于日本,倭奴的狼子野心可见一斑。

开战之后,朝鲜在倭奴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首都平壤失陷,朝鲜国王逃亡到中朝边境。为此,朝鲜不断向大明王朝告急求援。对于朝鲜的危局大明朝臣都有着共识:“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不久之后,大明即派兵渡过鸭绿江援朝抗倭。

援朝抗倭战果

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战争分1592年—1593年、1597年—1598年两个阶段,明朝先后共投入兵力125000人,最重以大明、朝鲜胜利,倭奴退出朝鲜而结束。

援朝抗倭战争对东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朝鲜久经战乱,付出了数十万军民伤亡的代价,国势由此一蹶不振;日本丰臣秀吉集团元气大伤,随后被德川家康所取代;大明王朝经此一役,辽东地区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以至于无法抗衡新崛起的女真族努尔哈赤。

虽然援朝抗倭战争明朝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他阻止了倭奴的侵略行径,保证了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如果坐视不管,那明朝将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


时光山人


想想二战前英法两国奉行绥靖政策,导致德国纳粹祸乱世界并最后自食恶果的历史。就应当知道有些牺牲是必要且很有价值的。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英国、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

而德国不仅需要承受巨大的战争赔款,而且还被限制了军队数量与装备。德国本没有造成以后祸乱世界的能力。

结果当纳粹上台之后,德国扩军备战,一次次侵略吞并周边小国时。

作为霸主的英法却熟视无睹,因为一战之后他们开始害怕牺牲了,即使是面对侵略扩张目的昭然若揭的德国,英法依旧奉行绥靖政策,任凭德国其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国。

而德国在吞并的过程中不断扩充军队增强自身强军事力量,同时通过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其经济实力、军工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英法再不能阻止德国的侵略步伐。

其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纳粹德国肆虐欧洲大陆,法国亡国,世界霸主英国借助美国的力量才得以坚持,其战后霸主地位拱手相让。

同样,作为当时东亚霸主的明朝,任凭以占领“唐国”、“迎天皇居北京”、统治世界为目的的日本攻占藩属国朝鲜。

首先不说这个宗主国当的称不称职,能不能再向其他国家发号继续施令,继续维护自己在当时东亚的霸主地位。

当日本打通了到明朝的路上通道,加之吸收朝鲜实力之后,力量得到提升更加强的日本。

明朝这时候再与其作战,付出的牺牲必将更大。弱有其他意外,明朝又能够靠那个国家来拯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