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俄國,為何會在日俄戰爭中被小國日本擊敗?

憧靈


導言

到了20世紀初期,俄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大。“歐洲”憲兵的光輝早已黯淡無光,國內嚴重的社會矛盾,經濟危機,使得俄國這支壯碩的北極熊早已經衰弱不堪。而俄國之所以被後起之秀的小弟日本擊敗,並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原因。

一、經濟危機下的俄國

1900年,剛剛進入20世紀,資本主義世界就爆發了其進入帝國主義時代的第一次危機。之前的1898被稱為“工業實際繁榮的一年”,重工業加速發展,世界採煤量在這個週期中增加了64%、生鐵量增加了71%、鋼產量幾乎增加了2倍。

然而,到了1899年初,世界週期性高漲達到了極端緊張的狀態,由自由競爭資本主義轉變為壟斷資本主義以及在某些經濟部門已經起著重要作用的壟斷組織活動,加速了這種矛盾的發展,促進了危機的到來。1899年夏季,俄國先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金融危機。

1900年末,俄國冶金業的危機首先爆發,持續了三年並且不斷加劇,煤礦關閉,焦爐停工,鐵爐熄火。從1900年開始生產的冶金工廠中國,有將近總數五分之一的工廠在1904年停工。危機中,金屬、煤、石油的價格暴跌,而且價格是持久性的跌落,連續下降了三、四年。

危機對俄國石油工業的打擊十分巨大,到了1902年,由於缺乏需求,所有工廠無一例外地把煤油提煉量降低到最小限度,一半以上的工廠停工,大量的鑽井閒置,與石油密切相關的機器廠和鑄鐵廠或停工或減產50%。

鐵路狂熱助長了重工業中濫設企業和建設活動,在重工業遭受打擊的情況下遭受了嚴重影響。股份公司的固定資本增長在1899-1902年間下降了六分之五,新創辦公司減少了77%,資本額下降81%,俄國有價證券的行情在歐洲交易所終發生了災難性的跌落。

同時,俄國殘餘的農奴制嚴重束縛了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俄國的經濟改革沒有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各地地主利用改革之機,在國家法律的掩蓋之下以“割地”的方式強佔優質土地,而全體農民的“份地”減少了72%以上。農民土地減少了,但人口增加了,為了維持生計,農民們不得不向地主租種土地,這種封建時代的農業生產關係,使得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耕作技術落後,勞動生產率極其低下。

在經濟危機的持續打擊下,農業經濟滯後的制約下,使得當時的俄國國內社會危機十分嚴重,俄國的共產主義,就是在1903年的時候形成的。在這些非軍事因素的影響之下,使得俄國都不可能有充足的能力應對一場遠東的戰爭。

二、俄國戰前準備不充分

1、對戰爭形勢缺乏正確認識。

對於戰爭的爆發,俄國統治階層有著自己的預想,正是由於這些預想,使得俄國對戰爭形勢估計不足,最終導致戰爭的失敗。

首先,俄國錯誤估計了戰爭的對象。

在日俄戰爭爆發之前,俄國的權力頂端普遍認為在遠東發生戰爭的對象可能是俄國,因為1897年,俄國趁機佔領中國膠州灣,成為了其在遠東爭奪利益的最大敵人。於是俄國在1898年通過一系列條約強行佔膠州灣、強租旅順口、大連灣以及附近海面,開始積極建設旅順口,準備講起作為俄國遠東的主要基地。

雖然在日俄戰爭爆發之前,旅順口的建設已經初步完成,但俄國的假想敵是德國,所以俄國在軍事準備方面更多的是集中在俄國西部邊界,“針對俄國進行軍事部署”。

其次,低估了日本。

等到日本開始挑釁俄國在遠東的利益時,俄國對遠東的國際形勢分析,仍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充滿自信,這種情緒充斥著整個俄國上下。尼古拉二世甚至認為,俄國人“扔帽子都可以把日本壓倒”。畢竟,19世紀中期,日本還是那個落後的封建王國,被俄國侵略和奴役的對象。

然而實際上,僅從海軍實力方面對比,日本就略勝一籌。俄國當時有戰列艦7艘、裝甲巡洋艦4艘、驅逐艦25艘、各種炮艦、海岸炮艦、佈雷艇和勤務艦艇。日本則有戰列艦7艘、裝甲巡洋艦6艘、防護巡洋艦18艘、小巡洋艦10艘、驅逐艦19艘和魚雷艇85艘,此外,日本還從意大利買了2艘裝甲巡洋艦。

更誇張的是,俄國不僅認為戰與不戰己方擁有絕對的支配權,而且國內的氛圍是“不會發生戰爭,因為我們不想打仗。”所以,到了1904你那2月8日,日本最先發動戰爭,使得俄國人措手不及,毫無思想和軍事上的準備。

最後,俄國缺乏對遠東戰場的瞭解。

甲午戰爭前後,日本就十分了解中國東北的戰場,日本人完全熟悉中國東北的氣候、降雨量、丘陵地貌等特點。在戰前,日本為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不斷將後勤物資運往朝鮮戰場,派人熟悉掌握中國東北和朝鮮地形。由於俄國不熟悉遠東戰場地形,致使俄國在戰略運用方面、物質補給方面、戰爭通訊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影響對日作戰。

2、後勤保障存在嚴重不足。

2.1 交通運輸能力低。

日俄戰爭中,俄國的運輸狀況十分困難。在戰爭之前,俄國認為西伯利亞大鐵路會解決俄國在遠東戰場的運輸問題,但在實際鐵路修築過程中,俄國遇到了很多困難,西伯利亞大鐵路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貝加爾湖。

首先,如果穿過貝加爾湖修建鐵路,需要開鑿很多穿透高山的隧道,但高山隧道經常塌方,這救增加了修建鐵路的難度。其次,如果繞過貝加爾湖修建鐵路則會放慢鐵路的建設進度。最後,由於貝加爾湖地區的天氣惡劣,不僅給修建過程造成困難,而且也給交通運輸造成了困難。

在鐵路修建完成運營時,西伯利亞鐵路每年只能開出2-3列車。1903年,西伯利亞鐵路只有4列軍運直達列車,中國東北也只有3列。運力很小。同時從俄國到遠東需要6周,這樣的情況制約了西伯利亞鐵路的運輸能力,因為,俄國既不能給先頭部隊派出分遣隊,也無法排遣援軍及時援助先頭部隊。

為了減少路上交通的困難,俄國從海上運送軍隊和軍需品。但是,由於缺少優良內港,隨著海軍力量的增長,煤站和港口停泊等問題就顯現出來了。特別是波羅的海分艦隊在長達1.8萬海里的漫長航程中由於沒有後勤補給基地,而得不到後方的有力支援。同時,由於英國的干涉,也使得俄國沒有一個友好國家的海洋基地可供利用。所以,艦隊航行所需的煤只能隨船攜帶,結果船隻裝滿了煤,從而影響了艦隊航行速度,長途的旅程使窗子和船員都處於極度疲憊狀態,又使得艦隊失去了良好的戰鬥力。

2.2 後方物資補給困難。

俄國物資供應主要依靠歐洲部分。但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運力使俄國軍隊總是不能得到及時補給。在食物方面,每天提供給士兵的只有1俄磅的肉和腐敗的、生了蟲的麵包,因而導致食物中毒事件不斷髮生。當波羅的海艦隊行治遲到時,溼熱的氣候使得攜帶的鹹魚、鹹肉已經腐爛,造成了1.3萬之多的士兵生病。

同時因為醫療條件的落後,俄國生病士兵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造成大批死亡。士兵們往往在飢寒交的情況下進行作戰,更要命的是,戰爭所需要的武器裝備也得不到補給,其武器補給進度十分緩慢。

總結

俄國早已經不如上個世紀那般強大,國內社會矛盾尖銳,同時還沒有擺脫經濟危機,再加上戰略層面的估計錯誤,把遠東的主要對手認為是德國,錯誤地在西部進行軍事佈置,等到開戰前後,對對手也缺乏足夠的認知和謹慎,加之戰爭爆發在遠東地區,直擊俄國漫長補給線運力困難的軟肋,從而使得俄國從一開始,就已經輸了一半的戰爭。


江畔初見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在中國東北作戰,俄國並沒有日本強大。

大家也許很奇怪,以沙俄的兇悍,為什麼滿清初期雅克薩戰役會認慫,簽訂《尼布楚條約》。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第二次雅克薩戰役,清軍圍困雅克薩城長達10個月,俄軍卻不來支援?

很簡單,來不了啊!

從沙俄在遠東的核心城市海參崴到首都莫斯科,直線距離為9300公里。

大家知道9300公里是什麼概念?

古代使用馬車運著貨物行走,正常一天不過80裡,也就是40公里。

今天看來似乎很慢,大型卡車一個小時怎麼也能跑40公里。

但那是古代,連正兒八經的道路都沒有,都是在野外行走,一天能夠走80裡算很了不起啦!

那麼,9300公里的距離,馬車就要走233天,也就是大半年。

然而,實際上每天都走路根本就不可能,還要受到各種惡劣天氣的影響。

也就是說,從莫斯科運輸物資趕到遠東,就需要1年時間。

日俄戰爭也是一樣。

日本當時已經控制了朝鮮,領土同東北是接壤的。

日軍運輸物資很容易,從本土運到東北花不了幾天時間。

但沙俄就不同了。

日俄戰爭是在1904年,西伯利亞大鐵路修建完成是在1916年,戰爭開始時還沒有完工。

雖然大部分鐵路已經可以使用,但因沒有全線貫通,所以必須經常卸車、重裝、再裝車,非常費時間。

比如貝加爾湖一段,就需要將貨車物資換成船隻運輸,然後再裝車。

誰都知道,貝加爾湖冬季會結冰,到時候還需要使用破冰船先開闢航路。

更倒黴的是,西伯利亞鐵路只有一股道,一旦對面開車就必須涉及複雜的調度。而沙俄調度的水平很差,經常造成全線擁堵,有時候幾天都無法恢復。

開戰之前,日本軍部曾經仔細研究過俄軍的運輸能力。最後的結論是:從莫斯科向哈爾濱運送一個軍團大約需要77天,也就是2個多月。

這麼漫長的時間,足夠進行一二次大規模戰役了。

沙俄的綜合國力、軍力甚至動員力都超過日本。如果戰爭發生在歐洲,沙俄有把握打的日本落花流水。但戰爭是在遠東,日本反而認為沙俄幾乎是必敗無疑的。

事實也是如此。

1904年1月,沙俄就認為戰爭馬上就要爆發,必須迅速增兵。然而,沙俄調動全部運力增援到4月,俄軍才從9.8萬增加到13.3萬。

而俄軍至少有440萬兵力,卻無法及時運到前線。

而日軍可以出兵170萬,這還怎麼打。

比如說為了攻打旅順要塞,日本從後方運來了很多大口徑重炮。

這是沙俄軍隊絕對無法辦到的。

其實陸地還算好的,海上就更差了。

到今天,橫穿俄羅斯北部的北極航線也沒有正式開通,俄軍波羅的海艦隊想要到遠東,只能繞過整個歐洲和亞洲,穿越半個地球才能到旅順作戰。


不用說作戰,單單這種行軍也就創造了歷史記錄。


薩沙


日俄戰爭,俄國的失敗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小國日本憑什麼打敗俄國這個龐然大物呢?

我舉一個例子來對比一下,可能更容易理解這個問題。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日本完勝大清國。

10年後,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慘勝俄國。

甲午戰爭前,大清紙面上有上百萬陸軍,海軍有亞洲頂尖的北洋水師,而日本全國只有六個師團,再加上十來個屯田的大隊。

開戰前,幾乎所有西方國家都認為,縱然日本聯合艦隊能在海上擊敗北洋海軍,或是在陸地上取得局部的勝利,大清也將憑藉兵力的優勢最終碾壓日本。

結果卻是大跌眼鏡,清朝海陸兩線全面崩潰,陸軍尤甚。

日俄戰爭前也是這樣,其他國家普遍認為,體量龐大的俄國不是和東亞小國日本一個量級的對手,就像巨人與小個子之間的拳擊,勝負沒有懸念。

用1894年的大清來比1904年的俄國,還是能找出不少共同點。

一、帝國的窮途末路。

到1894年,清朝已統治中國250多年,根據歷史規律來看,中原王朝很少有能超過300年的大一統王朝,清朝這時候,早就處於風雨飄揚的階段,自乾隆中後期開始,國力下降,加上固步自封,妄自尊大,早就稱不上天朝上國。

白蓮教、太平天國、捻軍、八國聯軍、中法戰爭,清朝幾乎是在一撥撥中外力量中掙扎求生,苟延殘喘。

無獨有偶,統治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到了1904年也已經步入了第290多個年頭,雖然羅曼諾夫王朝一度強盛,通過多次對外戰爭搶到了大片地盤,成為一個跨歐、亞、美三大洲、領土面積居世界第一位的超級帝國。

不過,盛極必衰,羅曼諾夫王朝的衰落,實際上自亞歷山大一世擊敗拿破崙後,也已經開始,雖然通過改革後,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它內部仍然矛盾重重,與滿清頗有幾分相似。

二、軍事上的外強中乾。

滿清有百萬陸軍,但其中稍微還有點戰鬥力的,只有李鴻章手下的淮軍和一小部分地方軍隊,數量龐大的八旗和綠營只能欺負欺負百姓。

俄國當然比清朝強得多,它全國號稱有400多萬大軍,不過別忘了,它的國土同樣巨大。

俄羅斯帝國地跨歐亞兩大洲,面積達到2288萬平方公里,比大清國還要大1000多萬平方公里。

而且它的國土,橫跨了歐亞兩大洲,雖然兵力眾多,能調動的卻不多,因為俄國的防禦重心偏向歐洲方向,在那裡要保持數量眾多的常備軍,能調動到遠東的軍隊,也就在幾十萬人,超過這個數字,其他地區的統治就可能不穩。

三、軍隊戰鬥力的差距。

甲午戰爭裡,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其實打得還可以,只是運氣太差,沒能擊沉一艘日艦,只是重創了5艘,哪怕日本聯合艦隊只要有一艘軍艦被擊沉,今天許多人對北洋水師的認知就會逆轉。

不過清朝的陸軍實在太爛,從朝鮮到鴨綠江到旅順到威海,一場沒打贏,一路潰敗,潰不成軍。

日俄戰爭裡,俄軍的表現和清軍掉了個個,陸軍打得還可以,海軍一塌糊塗。

在旅順、遼陽、奉天等會戰中,俄軍都給日軍造成了相當慘重的損失,被日本奉為“軍神”的乃木希典三個兒子全部陣亡——盛典與保典,一個戰死在金州,一個戰死在旅順,還有個內定的過繼子也同樣陣亡。

戰後的傷亡統計,也能看出日軍損失有多麼巨大,俄軍陣亡人數是52000多人,另外有25000多人傷病而死,日軍的死亡人數則達到了88000多人,戰勝方比戰敗方損失還大,在戰爭史上也不多見。

不過相比俄國陸軍,他們的海軍實在打得太差了。

俄國太平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被擊沉18艘,日本聯合艦隊損失輕微,一艘戰艦都沒有沉沒,俄國太平洋艦隊從此只敢困守旅順港,直到全軍覆沒。

俄國的巨大面積也為調兵帶來很大麻煩,繞了大半個地球來增援的第二太平洋艦隊更加誇張,在對馬海戰中,16艘軍艦被擊沉,自沉6艘,被俘7艘,只有6艘逃往中立國,簡直就是千里迢迢送人頭。日軍艦隊只有三艘魚雷艇沉沒,傷亡數百人。


四、統治階級的顧慮。

海軍的慘重損失傷了俄羅斯的元氣,嚴重打擊了軍隊的士氣。即使這樣,在遠東海軍全滅的情況下,俄羅斯也還有再戰的實力。但是國內原因和國際局勢迫使沙皇不得不開始議和,因為奧斯曼土耳其,波蘭與芬蘭等長期受俄國海軍威脅或被俄國吞併的的國家,在得知日軍勝利的消息後都非常興奮,蠢蠢欲動。國內則動盪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再打下去,沙皇政府恐怕要垮臺。

這點和滿清也有些類似,都是統治階級考慮到自身的統治而只能停戰議和。

綜合以上原因,俄國雖然比清朝強大許多,但也只是外強中乾,加上日本是舉全國之力打的國運之戰,內部沒有那麼多矛盾,導致俄國在遠東戰敗後,不敢再繼續打下去,致力於維護國內統治。

即便如此,羅曼諾夫王朝也沒能堅持多久,戰敗後12年的——1917年,就在十月革命中被推翻,只比清朝多堅持了5年。


小院之觀


題主問的是1904年爆發在中國東北的日俄戰爭。日本和沙皇俄國因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控制權而槍炮相向,戰爭持續了1年又7個月,沙皇俄國戰敗,一年後爆發十月革命。日本則用這場戰爭步入世界列強行列。

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後,國力已經上升到新的高度。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又擺脫了殖民控制,日本當時國內可以說欣欣向榮。通過甲午戰爭擊敗中國清朝北洋艦隊後,沒有人可以再遏制日本的海上力量。國內的軍國主義卻大行其道,這一點和沙俄專制下的帝國主義非常相似,都是極具侵略性的思想主義。俄國此時已經不復當年之威,農奴制專制的弊端越發明顯,內部的人民革命運動此消彼長,隱患重重。在東三省和朝鮮半島控制權歸屬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後,日俄兩國交戰是不可避免了。



俄國開戰前雖然擁有150萬軍隊,但遠東兵力卻少得可憐,不足10萬人。俄國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制定的作戰計劃是集結40萬人進行防禦戰,目的是要等海軍一起到來之後,集結兵力,登陸日本本土執行反攻。然而此時俄國內部矛盾凸顯,對日本到底要不要打這個問題上分裂成兩派。而時任日本王牌特工明石元二郎在俄國內大肆煽動反政府、反戰情緒,“資助”布爾什維克黨以及列寧,由此俄國雖然兵力數量上佔據優勢,但遠東和國內卻面臨了腹背受敵的局面。日本總體劣勢,卻在遠東整體作戰大局上取得優勢。這奠定了取勝的基礎。


日本此戰奉行速戰速決的打法,自知總體實力不如俄國,所以爭分奪秒的積極作戰。俄國想等波羅的海艦隊到達後和日軍決勝,但時間明顯是不足的,所以俄國遭到日軍的先發打擊。先是旅順港的俄國艦隊在1904年2月8號受到日軍襲擊,俄國艦隊司令一戰即死!打擊士氣,自此俄國艦隊被困港內。之後日軍登陸遼東半島,對旅順形成鉗攻態勢。

俄軍遠東的劣勢,大致是因為指揮官的猶豫不決和軍隊備戰準備不足。俄軍戰術也頗為混亂。沒有壕溝掩護,沒有加強的防禦工事,炮位位置有誤,摸不清敵人進攻方向……..無論是旅順戰役還是之後的遼陽之戰,無論是沙河攻守還是奉天大戰,日軍總能在數量劣勢下扭轉局面,形成對俄優勢,而俄軍卻很少能發揮自己的優勢,也就慢慢丟失戰場主動權。

可以說,日軍為了對付俄軍做足了準備。俄軍的陸軍戰鬥還是具有一定表現的,但俄軍的將領卻非常猶豫,一方面沙皇輕視了遠東戰場情況,比如沙河地帶的爭奪,俄軍兩倍兵力優勢,卻在日本間諜和將領略顯消極的作戰情況下,被日本利用地形攻擊側翼而失敗。另一方面,俄國本來有海軍優勢,對馬海戰中,俄國遠道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甚至沒有作戰預案!一面是日軍堵上國運的死拼,一面是俄國在內外問題中顧此失彼,俄國被擊敗已經成為必然。

整個日俄戰爭,日軍果斷快速的進攻行動和俄國略顯的緩慢反應成為鮮明對比。準備充分,先發制人,掌握先機,制敵於死地,是戰爭中永不變的定律。日俄戰爭我們也就看見了龐大的俄國慘敗給了日本。


靜聽竹林風


首先說明一點,日俄戰爭確實是日本勝了,但也是慘勝。日本投入大約40萬人參戰,最終死亡88429人(戰死35122),傷103584人,被俘約2000人 。俄國投入大約50萬人參戰,最終死亡14262人(戰死12331),傷146032名,被俘79454人。由此可見,日本的傷亡比俄國要嚴重的多,是十足的“慘勝”。

那為什麼日本最終能戰勝老牌強國俄國呢?

一,國際大環境。

日本當時是“世界老大哥”英國,在亞洲扶持的“爪牙”。隨著甲午戰爭中日本勝利,日本在東亞勢力大增,從而嚴重威脅到了俄國在遠東的利益。《馬關條約》後,俄國更是策劃了“三國干涉還遼”,使日俄矛盾日趨激烈。而英國也希望借日本之力,來遏制俄國,因此兩國一拍即合,於1902年1月30日,日英便在倫敦簽署了《英日同盟協約》,即第一次英日同盟。

其實,這個條約完完全全就是針對俄國的。

有了英國做同盟,日本底氣足了很多,同時在國際上英國也積極為日本發聲,製造有利於日本對俄作戰的輿論。

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實力大增。

日本被列強敲開國門後,知恥而後勇,開始大力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軍事實力也與日俱增。到日俄戰爭時,其實兩國武器和科技幾乎沒有了代差。

因此,日本有能力和俄國“剛”一波正面。

三,日本距離戰場比俄國近太多,補給便利,且士兵作戰英勇。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其實打仗就是打的補給,打的綜合國力。俄國雖然絕大多數領土都在亞洲,但它卻是個實打實的歐洲國家,人口和工業基礎設施絕大部分都在歐洲領土內。而東亞遠離歐洲萬里之遙,在交通還極為不便的1904年,補給問題,是造成俄國失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而日本就不必多說了,朝鮮半島已經成為自己的領地了,說句不中聽的話,小日本拿著彈弓就能從朝鮮打到俄國遠東,這可是一點也不誇張的。因此,它相比俄國來說,補給實在是太方便了。

日本人在“天皇至上”的武士道思想教育下,大多都是不怕死的亡命徒。死了一波撲上兩波,任你俄國再怎麼打也打不完,像這樣的戰爭,俄國的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且俄國只是部分兵力作戰,它的主要重心還是在歐洲,而日本則是舉傾國之力來打的。

綜上所述,日本能戰勝老牌歐洲強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而已。





我想淹死在學海里


主要是因為:

第一:當時的俄國也不發達。

第二:日本獲得了英國的大力支持。


1900到1903年的經濟危機


1899年的時候,世界週期性高漲已經到了極端緊張的狀態,這是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的至關重要的一年,而就在1899年,俄國先於其他國家爆發了金融危機。


在1900年開工的冶金工廠裡面,五分之一的提供,到1903年,俄國南部制鐵工廠開工率僅為43%,從1902年到1903年,頓涅茲煤礦開工率僅為59%,煉焦廠為42%。

整個俄國,金屬,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下跌嚴重,我們來看一下整個經濟危機期間的俄羅斯商品表現


資料來源《經濟危機和週期理論與歷史》作者:門德爾遜


經濟危機迅速被傳導,例如說鐵路,1899年交付使用的新鐵路有5248公里,到了1903年,僅為763公里,一直到1909年俄國鐵路才重新達到危機前的水平,這場危機持續了十年。

新公司數量在1899年到1903年減少了77%,資本額減少了81%。


俄國生產關係落後


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破壞了農奴制的基礎,但是整個國家向現代資本主義僱傭制過度是非常緩慢的,地主依然掌握了大量的土地,由於經濟基礎沒有被打倒,導致相當部分地主不願意投入資金和資本,甚至一直到十月革命前,相當多的地主依然沒有使用農業機器,以人工為主的農具依然在俄國流行。


根據列寧《十九世紀末俄國土地問題》中的材料,1050萬戶最貧窮的農戶佔有7500萬俄畝土地,而3萬戶的貴族則佔有7000萬俄畝土地,土地分配極為不公,而同時農奴制的餘毒遲遲未消,資本主義在俄國農業發展緩慢,農民耕種地主土地,還得自帶農具和牛來給地主幹活代替地租。這種落後的工役制在俄國一直持續到十月革命。


對日作戰準備不充分


本身俄國就不是什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且在對日作戰之前,對於戰備異常不足。

俄國大量的軍備是部署在俄國西部邊界,主要是針對於德國,而當時的尼古拉二世狂妄自大,認為“扔個帽子都能把日本打倒”,從當時俄日之間的資源對比:財政收入10比1,人口方面3比1,國土面積60比1,海軍軍費5比1,這些都給了俄國的信心,認為俄國可以打敗日本。


但是實際上真的去考究海軍的情況,會發現日本海軍比俄國海軍還強一些。

俄國海軍當時有戰列艦7艘,日本也有7艘。

俄國有裝甲巡洋艦4艘,日本有6艘

俄國有驅逐艦25艘,而日本有防護巡洋艦18艘,小巡洋艦10艘,驅逐艦19艘,魚雷艇85艘,此外,日本還從意大利購買了2艘裝甲巡洋艦。

從海軍力量對比上,其實俄國海軍比日本海軍還差一些,更重要的是,日本可以把所有的海上力量都投入到遠東,但是俄軍不行。


英國人的因素


英國和俄國之間在遠東有非常深的矛盾,例如說馬島事件,巨文島事件,俄國的擴張導致英國人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但是英國顧及到歐洲事宜,不能也不想把所有的資源投入到遠東,英國需要在遠東有一個力量能夠阻止俄國。

而就在此時,日本及時送上門,1902年,英日簽訂《英日同盟條約》。

第一艘被日軍擊沉的俄國戰艦


此時後果非常嚴重,由於英國在世界各地都佔有殖民地,拿到了一些很重要的港口,俄艦隊被禁止通過蘇伊士運河,導致俄國必須繞過非洲好望角,軍艦又無法進入中立國港口,無法得到補給,一路上極為辛苦,等到達對馬海峽的時候,早就筋疲力竭。


所以題目的提問是很不對的,當時的俄國不發達,而日本有英國人支持。


李建秋的世界


大家好,我是HK君,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1.沙俄失敗的內因:沙俄是帝國主義列強中最薄弱的環節,並沒有蘇聯時代那麼強大。

沙俄正是因為國內經濟落後,國內民怨沸騰,最終在一戰後期率先爆發了二月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然後接著又爆發了十月革命——這次是無產階級革命。

也就是說,沙俄在一年內被革了兩次命,這就是表明當時沙俄國內的各種矛盾有多麼激烈了。


2.沙俄失敗的外因:沙俄在國際上一直沒有盟友。不過沒有盟友關係也不是非常大,關鍵是沙俄這時候和當時的超級大國——大英帝國幹上了,沙俄在阿富汗、我國西藏、伊朗、遠東等地與日不落帝國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因此英國就聯合日本,支持日本打擊沙俄。

3.日本戰勝的內因:

日本這時候正處於明治維新的巔峰時刻,甲午戰爭帶來的戰爭賠款和割地,以及殖民朝鮮獲得的利益開始為日本人的進一步擴展夯實了基礎。

人力方面,東鄉平八郎為了準備這場戰役,在戰爭之前,加強艦隊火炮的射擊訓練,據說耗光了日本武庫中一半的炮彈。

地利方面:日俄戰爭的戰場距離日本非常近,日本人1904年先在遼東半島的關東州剿滅了沙俄艦隊,1905年又在家門口的對馬海峽剿滅了沙俄的波羅的海艦隊。

4.日本戰勝的外因:

首先是英國支持。英日同盟類似今天的美日同盟,但是英日同盟中日本的獨立性更強。在日俄戰爭中,英國封鎖了蘇伊士運河,沙俄的波羅的海艦隊不得不繞道好望角(下圖藍色線條),千里迢迢,不,是萬里迢迢來到遠東,被日本人以逸待勞地解決了。

其次,美國資金支持。沙俄一直打壓猶太人,本來因為數百年來長期排猶。沙俄國內的猶太人不多的。但是沙俄一直喜歡搞擴張,一擴張就將整個波蘭都吞併了,導致沙俄國內好多猶太人,沙俄就規定他們只能定居在邊境地區,不能進入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大城市。

所以很多猶太人有跑到美國去,然後投資日本,讓日本打擊沙俄。

再次,沙俄一直侵吞我國領土,壓榨我國東北人,清政府這時候基本上是支持日本對抗沙俄的,借力打力。


正因為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了沙俄必敗,而日本必勝。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我是HK君,期待您的關注。


HK君


俄國強大是沒錯,但對於沙俄來說,歐洲部分才是重心,當年日俄戰爭的沙俄部隊也不過十萬左右。而且,沙俄並不像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它有著十分危機的國內形式,農奴制,這一現狀讓沙俄國內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軍隊裡的軍人可沒有多少上流社會的人,武器,給養,在帝國主義國家裡算是倒數的了。這從一戰就可以看出,根本沒有堅持完一戰就被革命終結了統治,沙俄相對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本就是外強中乾,這樣一個國家,而且日俄戰爭也沒有拿出大量軍力,又怎麼能獲勝


閒來無事自由人


俄國並沒有多強大。俄國只是一個農奴國家,落後中國好幾百年,至少中國已是農民國家。俄國因為離西方近,地緣關係能接受西方先進文明,能買先進武器,學習些先進技術及管理。中國一看白種人就以為都一樣,其實差遠了。日本是憲政國家,基本已實現工業化,雖然國家小點,但實力已經很強。


天空之幻城


強大的俄國之所以被日本人打敗,是因為他們卻少一種民族反抗精神。日本侵犯中國時,不管從人到武器我們都不如他們,當我們面臨亡國滅種時,我們的人民所爆發出來那種捍衛祖國的精神,超越日本。還有抗美援朝戰爭也是一樣,面對美國的武器裝備,剛成立的新中國,同樣以不缺服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打敗美國。歷史證明,戰爭不是靠武器,而是靠指揮者和軍人的堅強意志和抗爭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