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里的“一对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开始在家庭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家长们秉持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尽可能的给下一代提供最“丰厚”的教育资源。

鉴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尽管国家在学校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与日俱增,同时也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学生共性化,但仍然无法避免学校教育中学生个性化的缺失。

家教里的“一对一”

家教,常见的一对一教学,是对学校个性教育缺失的大众化且行之有效的弥补方式。据我所知,非常多的家长选择这种方式来帮助孩子实现较弱学科的成绩提高,但家长们在选择了这种方式以后,是否有去关注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微小变化,这种变化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有没有影响?

家教里的“一对一”

从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到职业教师,各个群体都有人兼职从事家教工作,更不用说还有大量的培训机构专职提供一对一教学。从上大学到研究生毕业,无论是我个人还是身边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家教工作经验,据此浅陋的经验,在这里从家教老师的角度简单聊一聊在校大学生从事家教工作时与学生从陌生到熟悉的发展过程,以下简单分三个阶段来讲。

第一阶段,陌生感带来的彼此依从。这个阶段一般是家教老师与学生建立师生关系的前三节课,从家庭教师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水平,并依此来斟酌调节课程的进度及方式。当然,除了家教老师自身对于学生个人接受能力的估计,通常还会询问学生例如“你觉得这样的讲解方式可以吗?这样的讲解速度会不会太快?这种题目讲一遍可以吗?”等问题,参考学生的反馈来反复的修正自己针对该学生授课的方式、速度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前三节课,对老师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等并不了解,视家教老师为最传统的师生模式中的授业者,因此,学生主要做的事情就是跟随家庭教师的思路、质疑,完成一节课的内容,然后慢慢的了解、适应家庭教师的基本授课逻辑。这个阶段,学生基本不会有特别出格的动作,对于家教内容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简而言之,双方摸索中,逐渐确立最适当的学习、授课方式,彼此之间的私人关系尚处于比较陌生的阶段。第一阶段的教学,方法得当的情况下,一般学生的成绩提高非常显著。

家教里的“一对一”

第二阶段,彼此熟悉导致学生配合度降低。在经历了前三节课的彼此适应、熟悉后,基本的授课模式确定,学生对家教老师没有了因陌生感产生的恐惧,在对待家教老师的态度上,多了几分随性,开始讨论一些个人爱好、特长等与授课内容无关的事情。我现在一直带着一个初二女孩的物理补习,授课内容主要是运动、力和机械系统,都是一些初步的入门知识,只要概念理解到位,足够勤快的做一些对应练习,就足够提高她的水平了,这种方法在第一阶段的授课中,着实有显著效果。然而第二阶段,她上课的时候,不相干的聊天明显多起来,开始聊一些明星、歌曲、电视剧等;与此同时,配合度也有所下降,一道3分钟能做完的题,非要拖到5分钟,通常前两分钟就在那里趴着,看起来是在读题或思考;2小时的课程,确实中间需要休息一下,第一阶段,算是非常配合,基本我说休息几分钟就休息几分钟,然而第二阶段,开始就休息时长讨价还价,5分钟到8分钟,我实在是不同意就7分钟。总之,第二阶段的教学,相对第一阶段变得困难起来,暂不考虑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变化,仅学生单方面的配合度降低就使课程的进程速度缓慢下来,同时,授课效果也明显较第一阶段有所下降。

第三阶段,深度熟悉发生彼此交心。作为一个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厮杀过来的人,我深刻的了解题海战术、应试教育对一个学生的个人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于现在审视自己,作为多年学校教育的成果,我对自己的满意度其实并不高。基于此,我在做家庭教师的时候,非常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在彼此熟络到没有芥蒂的时候,我常常会跟我的学生分享我对于学习的一些看法,比如物理学习能带给我们什么?比如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些奇闻趣事反映了什么样的学术氛围?我不确定我的学生能不能听的进去,听进去了能理解多少,理解了能赞同多少,但愿以此方式激励她,使她更乐于分享她自己的观点给我,如果能因此,使她乐于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任何自卑、沮丧抑或者是自信、快乐倾诉于我,那于我而言,确确实实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这样的彼此交流,缩小了年龄差距带来的隔阂感,使得零零后与九零后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度的融合,与此同时,也建立了更深刻的彼此信任,甚至于共同的学习目标,并激励彼此为之共同努力。我给小予上课也有十多次了,在多次交谈中,尽管谈到比较多的是好听的音乐,好看的电影,喜欢的演员,但是已经在不经意间逐步的涉及到了目标、理想、价值观之类的内容,我相信,这是我们共同进步的星星之火,终有一天,可以燎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