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姓氏——三明廖姓

海峽品牌雜誌社特約撰稿人 俞 傑

一、入明與定居

廖姓入明據現有的資料記載,最早為西晉知名隱士廖棠。他遷徙將樂。

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寧都)縣令,任滿後遂定居虔化。閩、粵、贛許多廖姓都尊廖崇德為開基始祖。唐末,廖崇德的第四世孫廖四十一郎自虔化遷居寧化石壁。唐貞觀四年(630年),泰寧開善九峰山的山寇高海、高澄作亂。原籍湖北江陵的荊州大司馬廖輪奉命領兵前往征剿。歷經28戰拔除賊寇山寨後,廖輪率軍班師,留下兒子廖董釗與外甥楊胥馬鎮守葫蘆二澤(今開善鄉楓林和洋坑)。廖董釗結廬而居,墾土立業,成為泰寧開善廖姓開基始祖。廖董釗的第20世孫廖永嘯有10個兒子,分別遷居福建、江西、廣東各地;其中,次子廖諒留居泰寧開善。唐咸亨三年(672年),廖前任真州(今江蘇儀徵)判官,後升任建州刺史(建州主官),並舉家入閩,經從南平遷將樂縣龍池團定居。廖前是將樂龍池廖氏的開基始祖。據明溪胡坊《廖氏族譜》載:廖前的第四世孫廖延寧傳至第20代孫廖添寧,遷居明溪胡坊奮發石溪。清初,廖添寧的第七世孫廖祖政由奮發石溪遷明溪瓦口村;廖祖享由奮發石溪遷居明溪胡坊福西村;廖祖春仍居奮發石溪。明溪的另一支廖姓是從寧化治平遷徙明溪雪峰鎮城西村的。

八閩姓氏——三明廖姓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廖達郎攜家人從江西寧都麻蘭寺遷徙入閩,居寧化縣濟村古背。其裔孫從寧化縣濟村分徙寧化安樂礤上。北宋時,福州閩侯廖氏遷居尤溪城關小橋頭。福建邵武禾坪廖氏遷徙泰寧小北斗。北宋末至南宋初,廖元益從尤溪城關遷居尤溪二十五都(今臺溪鄉山頭村壺山頭),為尤溪臺溪廖氏開基始祖。如今,臺溪廖姓已有1554人,主要分佈在象山村、山頭村。

南宋時期,寧化廖氏後裔廖銅郎復遷清流縣倉盈裡童家嶺,後又遷居清流廖武坪;其後裔分居清流廖武、廖坊等村。南宋時,廖剛的裔孫廖覲因避戰亂,攜9個兒子由順昌交溪遷到永安大源(今曹遠鎮大源村)定居。廖覲父子定居大源後子孫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廖覲為永安廖氏始祖。廖覲後裔廖演三、廖演四從曹遠大源村遷居永安洪田村、長川村;廖演五遷居寧洋縣孔黨鄉(今漳平市雙洋鎮);廖演六移居永安吉山。廖演四第九世孫廖丙三遷居三元定居。第十三世孫廖仙崇移居永安城關大溪;廖祖清、廖祖茂、廖祖深,廖祖貴遷居永安安砂;廖法傳、廖法琳、廖麟孜、廖福牛、廖琳四、廖佛定和廖勝宗7戶遷居沙縣;廖貴十、廖付四及廖勝文、廖勝茂、廖勝全、廖茂寧、廖茂華、廖長復、廖成思、廖成惠、廖成恩、廖成全10戶遷居永安洪田忠洛。第14世孫廖朝貴由長川遷清流。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廖景祐從江西寧都遷徙寧化淮土,其後裔分衍寧化禾坑、水東;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廖進明從洪田長川廖地遷清流沙蕪洞口;第十五世孫廖仙琳和廖文淡父子從廖地遷居尤溪;廖佛大從廖地遷居永安貢川;第十六世孫廖應俸從永安長川遷居清流;第十七世孫廖維初遷三元;廖義進從廖地遷永安城關大溪;廖應和從廖地遷貢川;廖啟養從長川遷居永安城關後溪;廖八老從長川遷居沙縣甫口;第十九世孫廖奇子、廖奇鳳兄弟由永安長川遷居貢川;第二十三世孫廖錫麒、廖錫麟兄弟由長川遷居永安城關南門頭;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廖英郎的後裔徙居寧化石壁橋頭;廖希松從大田亦坂遷居尤溪城關後丁溪。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廖爾端從大田三十一都遷居尤溪聯合的吉木村嶺下自然村。

二、廖氏遷移

五代時,遷居寧化石壁的廖四十一郎的第五世孫廖實蕃,從寧化石壁遷居福建上杭。廖實蕃的第三世孫廖百三從上杭遷居廣東蕉嶺;其後裔遍佈興寧、梅縣、惠陽以及福建、江西省境。

宋代,廖覲攜6個兒子定居永安後,其後裔陸續有人外遷:原居永安洪田的廖覲的第四子廖演四的第九世孫廖維得從廖地遷居建寧府;第十一世孫廖福琳由永安香嶺遷泉州墲頭;第十六世孫廖龍老從永安廖地遷建寧府甌寧縣(今南平建甌市);廖忠佛、廖忠仁兄弟從永安洪田馬洪遷建寧府大梨;第十七世孫廖啟明由永安香嶺遷江西廣信府鉛山縣三十六都鐵市鄉;第十九世孫廖聖魁、廖聖超兄弟從永安長川遷居建寧府。

宋末,寧化石壁的廖氏外遷,經長汀、上杭至永定進入廣東興寧、梅縣、大埔、五華等地。

清朝始,將樂的部分廖氏後裔陸續往福州、閩南、臺灣一帶遷徙,其中不少人移居美國、新西蘭、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三、廖氏分佈

廖姓在三明市姓氏人口中列第14位,共有人口54095人,佔全市總人口的2.02%。全市上萬人的縣兩個,即大田縣與寧化縣。其中,以大田縣廖姓人口最多,有12377人,佔全市廖姓總人口22.88%,佔全縣總人口的3.38%,分佈在全縣九個鄉鎮的25個村莊。

三明市區:三明市區有廖姓人口1617人,佔全市區總人口的0. 57%。其中,三元區有廖姓人口652人,梅列區有廖姓人口917人。

明溪縣:明溪縣有廖姓人口1107人,佔全縣總人口的0.96%;其主要分佈於蓋洋、雪峰鎮和胡坊鄉等地。

永安市:永安廖氏人口有4824人,佔全市總人口1.51%;其主要分佈在曹遠、貢川、洪田、小陶鎮和槐南、上坪鄉及燕東街道等地。

清流縣:清流縣廖姓人口有2372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61%;主要分佈在龍津、嵩溪、嵩口、田源、裡田、東華等地。

寧化縣:寧化縣廖姓人口列全市各縣(市、區)的第二位,有10045人,佔全縣總人口的2.90%;其主要分佈在淮土、方田、曹坊、石壁、濟村、中沙、安樂、治平等鄉鎮。

尤溪縣:尤溪縣有廖姓人口3027人,佔全縣總人口的0.72%;主要分佈在城關、臺溪、聯合、中仙等地。

沙縣:沙縣有廖姓人口2434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01%;其主要分佈在:鳳崗、虯江、夏茂、高砂、高橋、富口、南霞等地。

將樂縣:廖氏在將樂已繁衍生息一千多年,是將樂主要姓氏之一。據統計,全縣廖氏人口有5725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41%;其主要分佈在:古墉、高唐、光明、漠源、南口、白蓮、黃潭、萬全、安仁、大源、水南等鄉鎮。

泰寧縣:泰寧廖姓人口有7852人,佔全縣總人口的6.16%;主要分佈在:杉城、朱口、上青、大田、下渠、開善、梅口、大龍等鄉鎮。

建寧縣:建寧縣有廖姓人口2715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86%;其主要分佈於裡心、溪口、濉城、金溪、溪源、黃坊等地。

四、廖氏譜牒

三明廖氏譜牒主要有:寧化淮土水東《廖氏族譜》,寧化水茜《廖氏家祠譜》,永安洪田《廖氏族譜》。建寧《廖氏宗譜》。寧化曹坊廖坑《廖氏族譜》,寧化曹坊際下《廖氏族譜》,寧化中沙半溪村《廖氏族譜》。尤溪聯合《廖氏族譜》,尤溪臺溪象山《廖姓宗譜》, 尤溪臺溪壺山頭《廖姓族譜》, 尤溪城關《廖氏族譜》。

五、廖氏文物

(一)祠廟

泰寧縣洋坑廖氏宗祠 位於泰寧縣開善鄉洋坑村隆興坊。該祠始建於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為廖德輝、廖德明兄弟所建。

將樂廖氏宗祠 始建於宋代。相傳宋代將樂人廖白為侍郎,皇上為彰顯他母親的母儀風範,在其母生日之時,特親筆書寫“廖氏宗祠”匾額,並鑲上一粒夜明珠,懸掛在祠堂門頂,讓廖氏後人不忘祖先。20世紀50年代建縣糧食加工廠時,該祠被拆除。寧化淮土廖氏家廟 位於寧化縣淮土鄉禾坑村。始修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寧化曹坊武威堂 位於寧化縣曹坊鄉黃田館。始修於清代。泰寧龍安上坊廖氏宗祠 始修時間不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十八日泰寧縣城被國民黨軍隊攻陷後,中共泰寧縣委和縣蘇維埃機關曾一度移駐龍安上坊廖氏宗祠。該宗祠遺址至今尚存。尤溪中仙廖氏大祖祠 始建於明成化元年(1465年)。2006年,由廖宗基、廖克饒主持整修。佔地面積631平方米。尤溪臺溪壺山頭廖姓宗祠 坐落在尤溪臺溪山頭村的壺山頭自然村曲底,約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建成。該祠原為土木結構,1995年由廖逢秋等人合眾籌資整修成磚木結構,左右書院,造型美觀,佔地面積約600多平方米。
尤溪中仙廖氏二祖祠 由廖仲鉉興建,始建成於明代,2006年翻瓦更新。尤溪中仙黃坑口廖氏祠堂 由廖勝春興建,該祠始建於明末清初,2006年,由廖克思、廖逢雪、廖宗基、廖亦上等人主持重建。左右書院,上下埕,佔地面積821平方米。尤溪聯合廖氏祖祠 建在尤溪聯合吉木村嶺下下後洋,始建於清末。建寧廖氏家廟 位於建寧源頭坊,始修於清中葉。永安洪田鎮馬洪村廖氏祖祠 位於該村蕉坂,始建年代不詳。該祠除大廳留給子孫作祀奉外,其餘已讓族人建住宅。

(二)墓葬

將樂廖前墓 坐落於將樂龜山嶺上(今北門煤炭公司地段)的將樂廖氏祠堂左側山邊。尤溪城關廖姓始祖墓 在尤溪城關西城光林,佔地面積60平方米。尤溪聯合廖氏開基始祖廖爾端墓 位於尤溪聯合吉木村後楂林。

(三)其他

尤溪臺溪“劍門安”位於尤溪臺溪山頭村壺山頭自然村,是尤溪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廖氏人物

(一)古代人物

廖棠[字子卿,將樂人,生於東晉建武元年(317年),逝於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他品行高潔,才學出眾,以教書為業,是東晉知名的隱士。他的學生大多學業出眾,不少弟子被朝廷錄用,其中不乏高官顯位者。]、廖前[字勝後,將樂人,唐咸亨三年(672年)承父蔭(其父為隆平侯)被授予真州(今江蘇儀徵)判官(知州的屬官,輔理政事),後調到建州任職。據舊版《將樂縣誌》載:將樂古鏞一帶雖然地勢平坦開闊,但草蕪林茂,常有虎狼、毒蛇等野獸出沒。古鏞的龍池原是個荒涼的地方,淵深莫測,相傳龍居其中,名之曰“龍池”。廖前來到將樂後,“親臨下治”,組織民眾把它開發成良田,在此修建三座大糧倉囤儲糧食。儀風三年(678年)將樂大旱,糧食歉收,廖前用儲備的糧食救濟災民。將樂百姓十分感激廖前的救命之恩,在龍池糧倉的基地上,蓋了一座“大施禪寺”奉祀他。朝廷為了獎勵廖前治理將樂之功,特敕以“總督平章加封二千石,永牧茲士”。垂拱四年(688年),廖前向朝廷奏報,要求恢復將樂縣。朝廷準其奏,從邵武、建安兩縣析出原將樂與綏城屬地復置將樂縣,隸屬建州。廖前為將樂開發建設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深得將樂百姓崇敬。南劍州刺史王審琴也寫詩稱讚他是“天生奇才、功業著國”]、

廖居素[南唐將樂人,官至南唐御史中丞(御史臺長官)。他在任期間,憂國憂民,治理政事井井有條。後唐末期,廖居素一再勸南唐後主李煜不能再天天醉迷後官、歌舞昇平、不理政事,但李煜不聽,依舊紙醉金迷,直到宋兵圍攻都城,仍是如此。廖居素眼見南唐就要國破家亡,悲憤之下,以頭撞殿柱而死]、廖彥舉[(1381~1462年),建寧城關人,地方富商。廖彥舉生平尚義樂施,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捐巨資造龍星、鎮安二橋,又出資砌四門官道,建預備倉、縣堂;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建寧災荒,廖彥舉捐米500石賑濟災民。建寧民間至今仍流傳著許多廖彥舉熱心辦地方公益事業的故事]、廖騰煃[(1661~1716年),字佔山,號蓮山,將樂人,康熙八年(1669年)中舉人,先後任知縣、府尹、監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光祿寺正卿、左右通政史司、通政使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朝廷監督機構都察院副長官,三品)、戶部侍郎(戶部副長官)等職。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廖騰煃出任徽州休寧知縣。當地人“尚氣好訟”,一有意見就鬥毆相殺,而且居住分散,很不利於治安。對此“有司急於編審”,並限時完成。一些吏胥趁機攤派,中飽私囊,“民困不支”。他到任後,首先集中力量打擊“鬥殺”者,並宣佈對其親友家屬不“連坐”。接著,招撫外流百姓,健全保甲制度,放寬“編審”期限,禁止“錮婢”,禁侵墓田,並多方教化,使社會安定,“生者得所,死者以安”。後升任浙江道監察御史。這時有一汙吏變通關節,想調入休寧縣。他得知後,立即上疏朝廷,論列是非,使那個汙吏和與之有瓜葛的撫臣都被朝廷罷免。休寧人稱頌廖騰煃,祀名宦祠。廖騰煃曾兩度主持典試,“所取皆孤寒知名之士”,選拔了不少有學識的人才,得到朝野一致好評。他曾任奉天府尹(奉天府長官),清朝這個官職歷來由軍人擔任,選用文職官員乃由廖騰煃開始。康熙五十年(1711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康熙皇帝知他“公明可任”,派他往福建查辦陸路提督藍理為官“貪酷”一案。“以閩人治閩獄”,乃清朝所未曾有,以廖騰煃開此先例。回京後,廖騰煃又以戶部侍郎之職奉命往山東主辦祭告、犒軍,均勤恪盡職。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八月,廖騰煃告老還鄉,客死浙江衢州清湖,享年76歲。他平生好詩,所到之處多有吟誦。今山東蓬萊閣避風亭尚保存有他的詩碑。其有《浴雲樓稿》、《海陽紀略》、《三大公案》、《壽世鴻篇》、《慎修堂詩集》等傳世]、
廖標[字林秀,將樂人,唐武德九年(626年)考中進士第一名(當時未設狀元),官至直閣副相。他才德並重,敢於為民請命,朝野對他刮目相看]、廖董釗[唐荊州大司馬廖輪之子,任先鋒部將。唐貞觀四年(630年)隨父入閩征剿泰寧開善九峰山賊寇高海、高澄叛亂後,留居泰寧,為泰寧廖氏開基始祖]、廖文明(晉代將樂人,曾任北鎮右副將軍)、廖孝先[晉代將樂人,曾任丹陽縣令、江州刺史(江州主官)]、廖易之(晉代將樂人,曾任烏程縣令)、廖正[晉代將樂人,曾任甌寧尹(甌寧長官)]、廖端[廖董釗之子,泰寧人,唐龍朔二年(660年)任金華通判(府、州長官之下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的官員,對府州長官負有監察責任)]、廖廣[將樂人,唐天寶七年(748年)進士,曾任廉訪史]、廖汾[唐代將樂人,曾任九江團練使(負責一方團練,也就是自衛隊的軍事官職)、金吾大將軍]、
廖雲(唐代將樂人,曾任集賢院校理、扶風刺史、護相侍郎)、廖蔭(唐代將樂人,曾任直閣御史)、廖暢[唐代將樂人,曾任南劍別駕(南劍州刺史的佐官)]、廖明(唐代將樂人,曾封隆平侯)、廖贖(唐代將樂人,曾任直閣侍御史、護相侍郎)、廖彥敏[唐代將樂人,曾任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廖晶(唐代將樂人,曾任招討尉、隆平侯)、廖凌[唐代將樂人,曾任(王府通使)]、廖春[唐代將樂人,曾任行臺御史,河西節度使(王府的使者)]、廖景明(唐代將樂人,曾任節度使)、廖進[唐代將樂人,曾任建昌尉,襄陽太守(襄陽主官)]、廖國華(唐代將樂人,曾任同州刺史)、廖如燻[將樂人,北宋興國二年(977年)探花]、
廖克謙[字受益,泰寧開善鄉楓林人,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授廣州吳邑知事(廣州吳邑長官)]、廖淳[將樂人,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榜眼]、廖子孟[將樂人,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榜眼,曾任建陽縣令、尚書郎、朝散大夫、金紫光祿大夫]、廖子平[將樂人,宋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曾任南安縣令、寶謨閣直學士]、廖正古[將樂人,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進士,曾任西安縣令]、廖遲(廖剛的長子、永安廖姓開基始祖廖覲的父親,任朝散大夫、均州知州)、廖覲[廖剛之孫,南宋時,由福建順昌交溪遷到永安大源,曾任承議郎、雷州通判、廣東經略使(廣東邊防軍事長官),朝奉大夫]、廖正一[將樂人,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曾任常州知府]、廖瑜[將樂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進士,曾任汀州判官]、廖元(宋代將樂人,官至御史、尚書)、
廖琥(宋代將樂人,官至左僕射、尚書)、廖先(宋代將樂人,曾任漳州通判)、廖居仕[宋代將樂人,曾任韶陽郡守(韶陽長官)]、廖恩[宋代將樂人,曾任義勇承信郎、南劍巡寇通判、左翊隨駕都虞侯、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文散官名)]、廖倫(宋代將樂人,曾任邵武提舉、右翊隨駕都虞侯)、廖衝[宋代將樂人,曾任潭州安撫(負責軍務治安的長官)]、廖居徵(宋代將樂人,曾任銀青光祿大夫)、廖幻(宋代將樂人,曾任泰寧縣令)、廖白(宋代將樂人,曾任治曹侍郎)、廖仁肪(宋代將樂人,曾任集賢院校書郎、建陽縣令)、廖璞(宋代將樂人,曾任左軍都虞侯)、廖炤[宋代將樂人,曾任秘書郎(朝廷秘書省文官)]、
廖元(宋代將樂人,曾任御史、尚書)、廖鹹(宋代將樂人,曾任江淮樞密使)、廖正道[宋代將樂人,曾任史館修錄、泉州司理(司理參軍,掌獄訟之職)]、廖琥(宋代將樂人,曾任尚書、左僕射)、廖懷恩(宋代將樂人,曾任金華縣令)、廖先明(宋代將樂人,曾任尚書郎)、廖丕顯(宋代將樂人,曾任登州判官)、廖渾(宋代將樂人,曾任徐州守備、鎮關節度使)、廖焜[元代將樂人,曾任建陽縣尹(建陽縣長官)]、廖長齡[將樂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進士,曾任兵科給事中(參與軍事監察的官員,並有建言進諫之責)]、廖其仁(清代將樂人,曾任州通判)、廖有則(清代將樂人,曾任資政大夫)、
廖於宸[清代將樂人,曾任資政大夫、戶部右侍郎(戶部副長官)]、廖騰昌(清代將樂人,曾任文林郎)、廖九齡(清代將樂人,曾任崇信知縣)、廖佑齡(清代將樂人,曾任廣東合浦知縣、昌化知縣、瓊州知府、萬州知府)、廖其禮(清代將樂人,曾任州同知)、廖鴻度(清代將樂人,曾任廣東合浦知縣)、廖天任[清代將樂人,曾任文林郎(七品文散官名)]、廖科齡(清代將樂人,曾任江西武陵知縣、文林郎)、廖其禮[清代將樂人,曾任州同知(知州的副職)]、廖復之[建寧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進士]、廖希夔[建寧人,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曾任吉州通判]、廖傳易[建寧人,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曾任化州州同]、
廖鳴華[建寧人,明萬曆年間,曾任雄縣知縣]、廖成賢[字赤許,建寧人,明萬曆年間,曾任靈州知縣、和州判官、永淳知縣]、廖忠[建寧人,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曾在廣東都指揮司任職]、廖賓賢[建寧人,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曾任建寧府教授]、廖玉麟[建寧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廖炳[建寧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曾任建寧府訓導]、廖國琛[建寧人,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曾任中牟知縣]、廖鳳羽(清代建寧人,曾任都勻縣知縣)、廖文潮[清代建寧人,曾任太常寺祠正(太常寺主管宗祠祭事的官員)]、廖樂賢(清代建寧人,曾任禮部儒士)、廖鳴寰(清代建寧人,曾任施州衛督餉署縣事)、廖德濟(清代建寧人,曾任南豐知縣)、
廖士選(清代建寧人,曾在湖北監利任官)、廖傳善[清代建寧人,曾任廣東廉州經歷(職掌出納文書)]、廖開春(清代建寧人,曾任鉅野知縣)、廖綬[南宋泰寧開善楓林人,開慶元年(1259年)任河南淮陽知事(淮陽長官)]、廖廣進(字我賢,北宋泰寧開善鄉楓林人,曾任江西德安、湖北隨州知州)、廖世紹[泰寧北斗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國子監博士(國子監的老師)]、廖異昂[泰寧大田北斗人,明嘉靖元年(1522年)授四川成都府超雋經歷]、廖銘器[字警惠,泰寧北斗人,明天啟七年(1627年)選薊州判,升山東都司經歷]、廖公賜(明代泰寧龍安人,曾任山西潞州府同知)、廖愈高(明代泰寧大田八石丘人,曾任四川嶽池知縣)、廖富(明代泰寧金龍山人,曾任湖州府同知)、
廖惟顯(明代泰寧大田北斗人,曾任江西分宜知縣,升九江府同知)、廖宏烈(明代泰寧大田北斗人,曾任河南衛經歷)、廖世昭(明代泰寧大田鄉北斗人,授國子監博士)、廖世魁(明代泰寧大田鄉八石坵人,曾任瓊州知縣)、廖學信[(1693~1765年),字資年,號耕田,泰寧縣前街人,初授尤溪縣教諭,升陝西省藍田知縣]、廖升恆[清代泰寧人,曾任柳溝衛千總(從六品武官)]、廖信[沙縣人,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曾任新興縣知縣]、廖顒[沙縣人,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曾任雲夢縣知縣]、廖祥[大田朱坂人,明嘉靖六年(1527年)任嚴州府教授]、廖世魁[泰寧大田八石丘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曾任廣東瓊州知縣]、廖瀧[大田朱坂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任樂會訓導攝知縣事]、
廖憲[大田朱坂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任贛州府通判、惠州府同知]、廖恕[大田朱坂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任武昌楚王府教授]、廖廷光[大田人,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任河南溫縣知縣]、廖璨[大田人,明崇禎三年(1630年)任建寧教授]、廖朝樞(明代大田人,曾任廣東新興知縣)、廖中復(明代大田人,曾任東莞縣知縣)、廖天民(明代大田人,曾任把總)、廖中孚(明代大田人,曾任武學教授)、廖續(明代大田文江鄉朱坂人,曾任福寧府教授)、廖長化(明代清流縣人,以國子監授贛州通判)、廖湘柏[明代清流縣人,以國子監授潮州照磨(潮州管理文案的官員)]、廖大成(明代清流縣人,以國子監授太平經歷)、廖懋敬
(明代清流人,以國子監授求州經歷)、廖仕淮(明代清流人,以歲貢授南京衛經歷)、廖晨(明代清流人,曾在京師中城兵馬司任職)、廖淳(明代清流人,曾任唐縣知縣)、廖鉉(明代清流人,曾任經歷)、廖朝彬[清流人,清道光二十六(1846年)武進士,任廈門右營中軍府守備]、廖桂林[清流人,清咸豐六年(1856年)武進士,任御前侍衛、廣東永安營都司]、廖泉(清代清流人,曾任唐縣知縣)、廖朝棟(清代清流人,曾在直隸州分州任職)、廖泉(清代清流人,拔貢,曾任唐縣知縣)、廖清(明代寧化人,歲貢,曾任慈溪知縣)、廖宜[明代永安人,曾任德化縣丞(縣令之佐官)]、廖智初
[永安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賜進士]、廖學韓[永安長川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貢生,授惠安縣訓導]、廖樹森[永安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舉人,任漳浦縣教諭]、廖憲(明代尤溪四十七都人,拔貢,曾任惠州府同知)、廖日相[字世旺,號聯芳,尤溪臺溪人,生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進士]。

(二)現代人物

廖立周[(1875~1946年),字筱廉,明溪城關南門人,畢業於浙江省官立法政專門學校,歷任浙江省高等法院審判廳民庭書記官、福建省官產處、福建銀行督辦處、福建銀行總管處、福建省長公署科長。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廖立周辭職回鄉,後任明溪縣政府助理秘書。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縣長王維梁任明溪縣修志委員會主任委員時,推薦廖立周為副主任委員。他全力以赴,公正無私地投入修志工作。當時個別鄉紳假報學歷、資歷,廖立周查實後即從原稿中刪除,其剛正不阿精神,頗受社會好評。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明溪縣誌》成書後,他受聘為明溪初中教員。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二月,廖立周病逝於家中]、

廖立元[(1879~1944年),字勉齋,廖立周的胞弟,畢業於浙江省官立法政學堂。民國初年(1912年),廖立元考取第三屆縣知事,出任浙江省象山縣知事,授五等嘉禾章,先後曾任山東省高等法院泰安分院書記官等職。廖立元一生經歷清末朝政腐敗、民國軍閥混戰、抗日烽火等歷史時期,目睹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悽慘情景,立志“我無濟世之才.當存濟世之心。”廖立元雖未從醫,卻常年儲備人參、鹿茸、熊膽等珍貴藥品,對鄉里求藥者以原購價讓售,對貧窮無力購買者免費贈送。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廖立元在福建省高等法院任職時,毅然放棄較高的薪俸,辭職返鄉擔任縣誌總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廖立元在山東省泰安工作時,常遭日軍飛機空襲轟炸,平民生命受到威脅,他出資400元國幣(當時一元國幣兌銀元一元)建防空洞,供平民百姓避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他還主持募捐修復縣文廟正殿、惠利夫人廟門樓、戲臺、酒樓等古建築。他一生節儉,數十年俸銀節餘既不置家業,也不留給子孫,全用於捐助施捨。晚年生活清苦,但他坦然自樂。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八月,廖立元在家病逝,噩耗傳出,鄉親深為惋惜,出殯之日,送葬隊列盛況空前]、廖新增[(1893~1934年),明溪縣城西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進駐明溪城,他發動群眾,組織食鹽等物資供給軍需,立場堅定,愛憎分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彭德懷率領的東方軍解放了明溪城。廖新增毅然參加地方紅軍。同年底,縣蘇維埃工農代表大會召開,他被增選為縣蘇維埃政府成員。不久當選為縣西北區辦事處副主席。廖新增工作主動積極,配合紅軍發動群眾鬥爭土豪劣紳,協助紅軍完成籌集糧食和銷售戰爭公債等任務。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十月,國民黨軍進犯蘇區,他組織縣赤衛隊掩護主力紅軍轉移,從明溪縣西北部遊擊到寧化境內,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年僅41歲。1983年,省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廖翔鵬[將樂人,民國十三年(1924年)生。其父廖國英是將樂縣第一位留美學生。廖翔鵬青少年時期在南平、福州求學,後考取福建協和大學,因學業優秀,留校任教。1948年,他赴美國西北大學留學,攻讀化學專業,1952年獲苯基博士學位。此後,他先後在美孚石油公司、巴爾的摩FMC公司任化學高級研究員。他是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化學協會、美國營養學會、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研究會會員,曾主持過“的確良”等多項產品的科學研究,在美國、法國、荷蘭、西德、日本等30多個國家獲97項專利,被《世界名人錄》、《美國工業人物誌》收錄。廖翔鵬是美國著名的華僑領袖。從20世紀60年代起,他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促進中美邦交正常化四處奔走;同時,他十分關注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1972年,他當選新澤西州美中友好協會主席。同年,中國政府邀請他到北京參加國慶觀光活動,因事耽擱,未能成行。1978年,他到香港講學,再次受到中國政府邀請,前往北京觀光、講學,回到闊別30年的家鄉將樂,與親友歡聚。此後,他每年回國一次,在北京、上海、南京、福建、廣東等地講學]、廖逢卜[(1928~1948年),字家志,號元才,尤溪中仙人,194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福建省委城市工作部交通員。1947年3月,他同廖懷玉(尤溪籍中共黨員)受城工部部長莊徵派遣,隨帶省委領導曾鏡冰聯絡信回尤溪縣中仙開展革命活動。同年4月中旬,在尤溪中仙竹峰成立中共尤德永工委。廖逢卜任委員,負責到德化開展工作。1948年3月,廖逢卜動員父親賣掉五畝田地,積極籌款,準備買槍發展秘密武裝。後因領導人廖懷玉被捕,他轉移到福州繼續工作,1948年8月因“城工部”事件在古田被錯殺,時年20歲。1958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廖逢卜為革命烈士]、
廖啟逮[(1929~1953年),尤溪縣臺溪鄉象山人,1948年11月參加革命,後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志願軍二十四軍二二二團一連戰士,1953年7月15日在朝鮮柳臨戰鬥中犧牲。1953年8月,志願軍政治部向其家屬頒發烈士證書,並記四等功一次]、廖國華[(1940~1995年),將樂縣人。1946~1959年,廖國華先後就讀於將樂縣古鏞小學、初級中學和南平師範學校。1959年畢業後,他曾在縣內18所山村小學任教,任教師、教導主任、校長等職,多次被縣、鄉評為先進教師。1986年,組織上安排廖國華負責將樂文博工作。1988年,省、市考古隊在將樂進行大規模文物普查,廖國華帶頭參加。他堅持勤儉辦文博事業,在改節孝坊古建築為博物館的修繕過程中,認真核算,精心組織施工,為國家節約近7萬元資金。1992年,為開發巖仔洞洞穴博物館,他不辭辛苦,日夜奮戰在工地上,為巖仔洞博物館開發作出貢獻。1987年國家二級文物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被盜案偵破後,有人為案犯說情,廖國華大公無私,一身正氣。他頂住壓力,堅持原則,積極配合執法部門堅決打擊盜竊文物犯罪分子。1995年7月6日,廖國華在與闖入館內圖謀盜竊文物的犯罪分子展開殊死搏鬥中,不幸殉職。將樂縣人民政府為廖國華召開隆重追悼大會。國家文物局授予廖國華“文物衛士”的稱號。福建省文化廳黨組號召全省文化系統幹部職工向廖國華學習。福建省公安廳追授廖國華“福建省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三明市人民政府追授廖國華二等功。《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福建文化報》用大幅版面報道他的先進事蹟]、
廖蓉花[(1966~1983年),女,大田縣湖美鄉仁美村人。1983年4月18日中午,廖蓉花為了護送6名小學生過橋回家,不幸落水身亡,犧牲時年僅18歲。廖蓉花犧牲後,共青團大田縣委追認她為優秀共青團員,大田縣婦聯追認她為“三八”紅旗手,共青團三明市委追授她為“優秀青年”]、廖全鄉[(1884~1932年),清流裡田鄉人,民國十九年(1930年)參加安樂區李廖鄉赤衛隊,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在本村與四堡民團馬賢康作戰時負傷,在寧化曹坊犧牲]、廖求英[(1884~1934年),清流裡田鄉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參加安樂區李廖鄉赤衛隊,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本村放哨時被民團抓至長校殺害]、廖羅生[(1895~1932年),清流東華鄉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七月參加革命,任清流一區城西鄉蘇維埃政府文書,同年冬被民團殺害於城北供坊村橋頭]、廖箕託[(1886~1934年),清流裡田鄉人,民國十九年(1930年)參加安樂區李廖鄉赤衛隊,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被民團抓獲押至洋背村殺害]、廖雲昌[(1889~1932年),清流裡田鄉人,民國十九年(1930年)參加安樂區李廖鄉赤衛隊,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被民團殺害]、
廖狗麻[(1892~1931年),清流裡田鄉人,民國十九年(1930年)參加安樂區李廖鄉赤衛隊,翌年7月14日在本村放哨時被敵人殺害]、廖箕福[(1892~1934年),清流裡田鄉人,民國十九年(1930年)參加安樂區李廖鄉赤衛隊,民國二十三(1934年)年在長汀陳地村與民團作戰被俘,押至洋背殺害]、廖克什、廖水生[均為清流東華鄉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五月參加紅軍,隨紅軍出發後無音訊]、廖友誠[(1904~1933年),清流東華鄉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五月參加紅軍,任班長,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在江西作戰負傷後在紅軍醫院治療時去世]、廖東嶽[(1904~1933年),清流裡田鄉人,民國十九年(1930年)參加安樂區李廖鄉赤衛隊,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在長汀館前陳地與民團作戰被俘,在寧化曹坊羅溪被害]、廖三老[(1895~?),建寧縣客坊杞樹下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五月參加革命,任鄉蘇維埃主席,翌年12月隨紅軍出發後失蹤]、廖炳南[(1899~1934年),建寧縣黃坊楊家灣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六月參加革命,任鄉蘇維埃主席,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七月被國民黨殺害]、
廖牆仔[(1901~1931年),建寧縣裡心上黎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三月參加紅軍,同年8月在廣昌甘竹塔村戰鬥中犧牲]、廖順慶[(1901~1933年),建寧縣溪源鯰坑村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十月參加游擊隊,翌年5月被國民黨殺害]、廖廣生[(1906~1934年),建寧縣黃坊下村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參加紅軍,翌年11月被大刀會殺害]、廖百鬥[(1907~?),建寧縣客坊廖家村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三月參加紅軍,翌年10月在寧都戰鬥中失蹤]、廖大老[(1909~?),建寧縣裡心罕壇村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三月參加紅軍,同年7月隨紅軍出發後失蹤]、廖小介[(1909~?),建寧縣溪口橋連村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十月參加紅軍,翌年8月隨軍出發後失蹤]、廖國太[建寧縣裡心林家碑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四月參加赤衛隊,翌年在灘角被國民黨殺害]、廖國安[建寧縣裡心林家碑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四月參加赤衛隊,民國二十二年11月在泰寧被大刀會殺害]、
廖啞巴子[(1914~?),建寧縣裡心林家碑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四月參加少先隊,翌年3月跟紅軍出發後失蹤]、廖毛牙仔[建寧縣城關櫻桃嶺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十月參加紅軍,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五月隨軍出發後失蹤]、廖德新[(1904~?),沙縣夏茂樂厝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參加紅軍,隨軍出征後下落不明]、廖金水[明溪胡坊鄉人,紅軍戰士,民國二十年(1931年)在歸化城犧牲]、廖祖賢[明溪人,兒童團幹部,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在明溪城關犧牲]、廖細妹[女,明溪城關人,婦女幹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在城關犧牲]、廖錄立[明溪人,紅軍戰士,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鐵嶺犧牲]、廖金標[明溪城關人,紅軍戰士,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寧化犧牲]、廖應時[將樂南口上仰人,八五O部隊三支隊戰士,1955年5月在光澤縣大禾村工程施工中犧牲]、廖賢輝
[將樂萬安人,紅三軍團七十一師六十一團傳令兵,民國十九年(1930年)六月在將樂縣界源村界源嶺戰鬥中犧牲]、廖應時[明溪蓋洋鄉人,解放軍戰士,1955年在將樂犧牲]、廖者電[泰寧赤坑塘邊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六月參加紅軍,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二月二十七日,在寧都的黃陂戰鬥中犧牲]、廖慶柯[泰寧料坊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六月參加紅軍,翌年2月在江西贛州警戒防線時遭敵軍偷襲犧牲]、廖志亮[泰寧大田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六月參加紅軍,同年9月15日在江西吉安東固六渡戰鬥中犧牲]、廖慶增[泰寧大田料坊八十丘村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六月參加紅軍,翌年三月在江西石城作戰中犧牲]、廖金華[泰寧朱口王坑村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六月參加紅軍,同年十月在江西會昌戰鬥中犧牲]、廖苟保[泰寧諳下川邊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十月任大田區糧食部長,翌年冬內部肅反時當AB團捉去,在建寧溪源下黃家被錯殺]、
廖洪財[泰寧大田料坊村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十月任北斗蘇維埃財政委員,翌年9月被敵人殺害於祖屋大廳]、廖華茂[泰寧金坑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十月參加紅軍,隨軍出征後無音訊]、廖宗棋[泰寧蕭坑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十月參加紅軍,隨軍出征後無音訊]、廖應招[泰寧料坊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二月參加紅軍,隨軍出征後無音訊]、廖財遜[泰寧壘礤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參加紅軍,隨軍出征後無音訊]、廖水應、廖宗明[均為泰寧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一月參加紅軍,隨軍出征後無音訊]、廖觀火[泰寧蕭坑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一月參加紅軍,同年3月在九峰山戰鬥中犧牲]、廖清根[泰寧龍安戈里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參加紅軍,隨軍出征後無音訊]、廖瘌子、廖細瘌子、廖流貴、廖光富、廖日輝、廖德勝、廖標清、廖流貴、廖玉文、廖燦炎、廖和金、廖六聶子、廖長貴、廖方才
[均為泰寧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六月參加紅軍,隨軍出征後無音訊]、廖長生[(1907~?),清流田源鄉人,民國十九年(1930年)參加紅軍,同年隨紅軍赴江西后無音訊]、廖長壽[(1909~?),清流田源鄉人,民國十九年(1930年)十月參加紅軍,同年隨軍赴廣東後下落不明]、廖定周[(1912~1933年),清流嵩口鎮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參加嵩口赤衛隊,同年5月在江西黎川白水寨作戰中犧牲]、廖鐵容[(1912~1933年),清流嵩口鎮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參加嵩口區赤衛隊,同年在本村被田口大刀會殺害]、廖道春[(1914~1933年),清流田源鄉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七月參加紅軍東南遊擊支隊,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十一月在寧化縣與民團作戰中犧牲]、廖崇輝廖連才[均為大田湖美鄉旺建人,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十一月被土匪抓到德化殺害]、廖建釵[大田湖美鄉仁美人,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參加縣獨立營,為二連戰士,1950年9月在早興遭土匪伏擊犧牲]。

(作者系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誌編纂辦公室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