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明朝的“成化犁庭”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场壮举?

仇满灭满史前巨炮


“成化犁庭”是明朝成化年间对东北建州女真的一次军事打击,我们平时看战争史时,经常会遇到一个成语叫“犁庭扫穴”,意思就是彻底摧毁敌军,还有一个表达意思就是“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而“成化犁庭”就是当年对建州女真的一次较为彻底的打击。

虽然很多人对“成化犁庭”并不了解,但这次军事行动对于经历过土木堡之变的大明王朝来说至关重要,说是一次壮举并不为过。

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北伐,但土木堡之变后,明军损失惨重,虽然在于谦的主持下,明朝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但经此一役,明朝丧失了对北方蒙古诸部及东北女真人的威慑力,他们都在伺机而动,准备随时侵犯大明边境。

英宗驾崩后,太子朱见深即位,改年号成化,是为明宪宗,朱见深虽然也有为人诟病的地方,但纵观他的一生,还是难得一见的有为之君,他即位后平反于谦等人的冤狱,恢复代宗帝号,多次减免灾区赋税,尤其是几次对外用兵,极大的震慑北方蒙古人及东北女真人,有效的维护了边疆的稳定。而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和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两次出兵东北,就是众多对外用兵中最具成效的两次。

在介绍对女真用兵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背景。

当时东北地区是女真人生存的地方,而生活在辽东地区的则为建州女真,永乐年间,朱棣在那里设立建州卫,建州卫首领由女真人自己出任,后来为了缓和建州女真内部的矛盾,朝廷又从建州卫中分出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自此,建州女真便分成建州三卫,对于建州三卫,大明朝廷可以说是非常照顾了,不仅帮助他们开发辽东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还开设马市,给予建州三卫经济援助,在大明朝的帮助扶持下,建州三卫的实力得到极大的加强,然而对于大明朝的厚恩,建州三卫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

正统时,建州卫指挥董山,煽诱北虏入寇,杀掠不绝。景泰中,巡抚王,遣使招谕。稍归所掠。复款关

自正统年间,建州三卫便时常联合蒙古人入侵大明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尤其是建州左卫首领爱新觉罗董山,更是时常率兵南侵,造成大明边民大量死伤,面对董山的侵略,朝廷一开始是还是以招抚笼络为主的。

给赐时,又自行要请素蟒衣、玉带、金帽之类,不一而足。朝廷皆给之

董山要什么,朝廷就给什么,可是朝廷越是如此,董山的野心越大,朝廷对董山的放纵最后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女直侵寇,依然不止”。

面对董山的愈发放肆,朝廷不再选择纵容,而是决定扫荡犁庭,彻底解决这一祸患,成化三年,明宪宗下诏出兵建州女真,要求明军“毁其巢穴,绝其种类”。

可以说,明宪宗的要求就是要彻底灭绝建州女真一族,为此明军分兵三路迅速出击,直扑建州三卫驻地,同时明宪宗令朝鲜出兵予以配合,力图两面夹击达到“绝其种类”的目的,对于这个要求,朝鲜自然很乐意效劳,毕竟一来明朝是自己的宗主国,二来朝廷与建州女真本就有土地之争。经过一个月的围剿,明军斩首建州女真一千七百余人,俘获无数,董山亦死于此次围剿,此役过后,建州女真元气大伤,但明军依旧没有彻底消灭建州女真,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董山死后,建州女真群龙无首不得已而投降大明并决定继续向大明朝廷进贡,于是朝廷这才决定撤军。

但十年之后,建州女真死灰复燃,他们再次与朝廷决裂,于是在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明宪宗决定再次出兵痛击建州女真,这一次带队围剿建州女真的便是著名大太监,西厂都督汪直(也就是谋电影里雨化田的原型),汪直此人在史书中是声名狼藉,但此次出兵围剿建州女真却显示出了他的统兵能力非常之高,明军十月出兵,此时正是东北天寒地冻之时,但只用了两个月,汪直便取得大胜,在给朝廷的奏报中,汪直如此说道:

建州贼巢在万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险狭。臣等分为五路,出抚顺关,半月抵其境。贼据险迎敌,官军四面夹攻,且发轻骑焚其巢穴。贼大败,擒斩六百九十五级,俘获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余寨,获牛马千余,盔甲军器无算

可以说此次出兵,是一次典型的长途奔袭战,当时东北正值大雪时节,本来建州女真隐没于白山黑水之中难以找寻,但汪直却只用了半个月便寻到他们的行踪予以痛击,这其中汪直统领的西厂功不可没,正是由于他们对情报的成功搜集才能令明军精准的定位到建州女真的老巢。

经过成化年间的这两次打击,建州女真彻底没落,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建州女真一直都不再威胁大明东北边境,然而世事无常,一百年后,董山的五世孙努尔哈赤再次起兵反叛朝廷,而这一次腐朽的大明王朝已然没有了当年的实力,努尔哈赤敲响了大明王朝灭亡的丧钟。


咸鱼闲聊


明朝的“成化犁庭”就是一步臭棋,别没事就给明朝戴高帽子。

  首先说明,本人不粉清,也不粉明,单就明宪宗朱见深“成化犁庭”这件事,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来,朱见深就是一臭棋篓子。

  朱见深上台前什么情况?

  他老子明英宗朱祁镇玩儿闹出的“土木堡之变”,差点让明朝灭国。明朝中央级别大佬文官武将死掉一大堆,即使在于谦手上守住了明朝江山,但是明朝也元气大伤了一把。

  不得不说,朱见深还是有点能耐的。

  朱见深上台后,政治还算清明,治理还算有效,起码十来二十年,明朝又逐渐恢复了元气。南面平定刘通起义,北面痛击靖难之役建州女真犯边,一时间,那个威武的明朝好似重生了。

  不过,把针对女真的“犁庭扫穴”说成伟大壮举——这事真不靠谱。咱也不是那种虚伪道德君子,喊着说什么种族灭绝不人道之类的,朱见深要真能灭掉女真的话,咱还真要喊声“英雄”。关键是,明朝真想那么干,也没那能耐。

  “成化犁庭”看是雷声大,实际却是雨点小。成化三年9月,明朝发动5万大军,分三路进军辽东,当然也不忘另外喊上朝鲜仆从军。

  这么宏大的军事行动,最后的战果是什么?

  第一,杀了和抓捕了三五个部落头目。第二,斩杀加擒获1700多人。第三,解放了女真人的奴隶1000来人。第四,毁掉了百十个寨子。——要知道努尔哈赤的“六世祖”董山,那可是杀掠了明朝10多万的边民啊!说好的“犁庭”呢?说好的“扫穴”呢?

  事实上,“成化犁庭”并没有给女真带来什么伤筋动骨,恰恰把女真社会从渔猎的奴隶制,引导向了农耕商业的君主集权制的道路。明朝给女真部落酋长封官加爵,硬生生培养出一堆女真贵族家族。明朝嘴上竭嘶底里喊着“毁其巢穴,绝其种类”,实际上是一边打压,一边还要开放“马市贸易”、“朝贡贸易”,一步步把建州女真养肥。

  知道明朝为什么要出兵女真吗?

  不是朱见深这皇帝铁血风格,是董山太欺负人。明朝和女真的朝贡贸易,美其名曰女真向明朝朝贡,实际上是女真酋长董山要什么,明朝就得满足。不给?那就就反叛、扰边——其实,明朝要锁死女真的发展很简单,断绝贸易,经济封锁就能搞定。

  一直想不明白明朝为什么不断绝贸易,反正,女真一直靠着马市和朝贡,在吸食明朝身上的血。

  在最开始,董山的先祖是在黑龙江那块混的,跟野人女真抢地盘,被野人女真欺负的不行行。就是在成化前,董山带领建州女真南迁。就是在成化时,董山带领部落在东北南部站稳脚跟。虽然董山死了,但是他的后代继承了权力。

  “成化犁庭”最大的作用,就是让建州女真认清了明朝已经“外强中干”,也让女真看清怎么忽悠明朝最合算——假装称臣,暗地里靠着马市贸易和朝贡发财。

  明朝估计是想靠着贸易和朝贡的利益,挑拨女真各部落的争斗,可惜明朝失算了。山海关之外,女真各部落争斗,明朝这是在养蛊。

  这不,到了努尔哈赤25岁的时候,努尔哈赤在部落斗争中成为蛊王。这个蛊王,却是对明朝这个主子反眼不认,摆明了要反噬。


尔朱少帅


明朝的史书明显被清朝篡改过,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成了无赖儿郎。被黑的最惨的,当属明宪宗朱见深。这个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当时朱见深差点让女真人灭族。女真人就是后来的满族,他们得了天下后,记仇着呢,把朱见深编排成了一个昏君。

(明宪宗也算是明君)

“犁庭”这个词,出自《汉书.匈奴传》,是说汉军攻灭匈奴,摧毁了他们的祭祖圣地龙庭,在这里指代匈奴统治者的军政中心,彻底扫荡了他们的巢穴。《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

朱见深当时给在辽东前线的总兵官下发的诏命是:捣其巢穴,绝其种类。这道命令,等于是一道种族屠杀令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朱见深如此痛恨,一定要灭其种类呢?

明朝经过土木堡之变后,国力开始衰落,对于边疆的控制力度开始减弱。这时,东北地区的女真不落开始不断地挑衅。

原本建州女真在黑龙江一带过着渔猎生活,总是被东海女真打压,只好南迁到现在的朝鲜边界。他们也聪明,懂得抱明朝的大腿,派出使节出使明朝。朱棣认可了这个部落的归附,就把他们就地安置。可是朝鲜人认为是明朝政府故意设置在边界阻碍朝鲜北进,所以当时的朝鲜也派出军队攻打建州女真。建州女真打不过朝鲜就向明朝求救。明朝就让这些人住在了现在的辽宁、吉林交界一带。这片土地是明朝在东北地区的鱼米之乡,耕种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所以,明朝对于建州女真其实是有着再造之恩的。

(建州女真投奔明朝前后)

明朝边地官兵也存在大国沙文主义,抢夺女真贡品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在女真人势力尚未恢复元气的时候,女真人谨小慎微,仰人鼻息。过了数十年后,明朝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国力衰弱,而此时建州女真部出现了知道很有计谋的首领爱新觉罗.董山,这位正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当时任建州右卫都督同知,建州女真的战斗力达到了空前的强大,屡次侵犯明朝。

朱见深刚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也就是1466年,董山就开始侵犯明朝领土,明朝总兵郑宏战败。1467年,建州女真侵入了今天新宾苇子峪镇三道关,明都指挥史邓佐在双岭中女真人的埋伏战死。后来,董山连续侵入连山关,开原、抚顺,铁岭、宁远、广宁等地。董山侵入明朝边境,无非就是掠夺财务。史料记载,董山率众杀掠边民多达10万。

在这种情况下,刚刚当上皇帝的朱见深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对东北实施打击报复。原本朝廷出兵都是大事,要朝廷公议,自然会有主战主和两派。不过,当朝廷派汪直巡查过后,认为其反复无常,野蛮凶暴不知恩德,明朝就此坚定了出兵剿灭建州女真的决心,并且称呼其为建奴。


(犁庭扫穴的明军)

1467年9月份,朱见深下令进剿建州女真,命令写很有特点,“捣其巢穴,绝其种类”。“绝其种类”四个字基本就算是种族屠杀令了。当时,朝鲜还是明朝的藩国,朱见深决定两路夹击,急令朝鲜出兵。这样很快就将建州女真打败,董山被杀。史料记载,明军此战斩首1700多人,其余都流放外地,建州老营被付之一炬,部众尸横遍野。建州女真几乎遭遇灭顶之灾,人口濒临零点。

一般战斗中,会有很多情况收割不到首级,首级数与真实损失数的比例会有1:8左右,因此,建州女真的损失数应在万人左右。这对于建州女真的打击是致命的。直到一百多年后,努尔哈赤时,建州女真才逐渐恢复元气。而此时的所谓元气,也远远没有达到董山时的势力。

(久必成祸的建州女真)

明朝此次出兵东北,如雷霆重击,在建州女真刚刚兴起事就立刻施加军事打击,使得东北地区长期不能形成独立的分离势力,确保了明朝东北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后来,万历年间,建州女真再次恢复时,明朝依然有几次时机扑灭他们,不过明朝东北地区的主政军官李成梁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手段,却在不经意间一手养大了示弱藏拙的建州女真部落。李成梁去世仅仅三个月后,建州女真即发布“七大恨”,誓师讨明。


而知而行的历史


起因:游牧民族扰边



“成化犁庭”发生在明宪宗朱见深在位的第三年。由于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失了二十万精锐,不仅京城三大营被缩编,明朝对九边重镇的防御力量也遭到弱化。女真部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当时由明成祖设立的建州三卫进行管控。但是由于朝廷放松了对辽西平原的管控,导致蒙古部落日渐渗透,京师至辽东重镇一线只有狭长的锦州防线进行保障和联系。

当时的建州女真部落首领名为爱新觉罗•董山,也就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时任建州右卫都督同知,也就是说名义上,爱新觉罗氏也是明朝的臣子。但是明朝对游牧民族部落实施经济控制,对边境贸易有意无意地调整规模,草原部落时不时会处于缺衣少食的困境。作为部落首领,董山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毕竟部落要恰饭的嘛,首领需要为部落的男女老少整一口饭吃,既然朝廷不给,那就抢吧。于是1466年,董山为刚继任皇位的朱见深送上一份大礼——入侵三道关,伏歼明都指挥使邓佐。后,又连续侵入连山关,开原、抚顺,铁岭、宁远、广宁等地,基本把辽东都抢了一圈,史料记载,董山部杀掠边民多达10万余人。



此时大明朝还没日薄西山,依旧倚仗“仁宣之治”的余威,尽管在与鞑靼人的交战中受创,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这只骆驼还没失掉它应有的水分和血气。朱见深二度被废太子,年纪轻轻便亲历国家危亡、父皇被俘被被囚,人间冷暖自知。一个小小的女真部落首领,区区建州卫都督同知,也敢犯我大明朝?天子守国门的脸面何在!

过程:兵分三路,朝鲜夹击



在廷议中,主战的汪直占据上风,明宪宗甚至将主和派下狱,足见其开战的决心。朱家子孙,很好地继承了朱元璋敢作敢为的脾性,所谓“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发扬的淋漓尽致。

1467年9月,明宪宗下令明军打秋风,手令“捣其巢穴,绝其种类”,由靖虏将军赵辅率军五万,分兵三路:左路出浑河、柴河越石门、土木河至分水岭;右路由鸦鹘关、喜昌口过凤凰城黑松林,摩天岭至泼猪江;主力自抚顺经薄刀山、粘鱼岭过五岭渡苏子河至古城,同时邀朝鲜出兵侧应。这个作战计划几乎就是萨尔浒之战的模板。只不过此时的明军战斗力还十分可观,尚未统一的女真部落毫无招架之力。



结果:绝其种类

此战毫无悬念,5万大军连同朝鲜兵势如破竹,很快直抵董山部落老巢。一个月的围剿形同屠杀,女真人的鲜血和尸体浸透了白山黑水,明军斩首600余人(有说1700余人),俘虏240多人,董山本人也被生擒,后在逃脱过程中被杀。要知道,当时整个建州三卫也就六千兵力,一下被杀近三分之一,史载“焚荡殆尽,部落残破”,建州部落几乎被灭种。

评价:种族灭绝,边境安定



成化犁庭是明王朝为稳定辽东局面,解决边患而跨境发动的大规模战争。此战意图明显,就是要毕其功于一役,通过打击一个女真部落,震慑整个辽东,直至萨尔浒战役之前,明朝都没有面临来自东北的巨大威胁,可以专心解决北面的蒙古侵扰。


春秋正义


成华犁庭指的是明宪宗时期,明朝发动的三次针对建州女真入侵的反击行动。建州女真是清朝统治者的先祖,在明朝成化年间,建州女真经常南下掠夺人口,强迫明朝边境百姓成为他们的奴隶。当时建州女真的人口还比较少,兵力还不足以威胁到强大的明朝。明朝开始的时候不愿意出兵攻打建州女真,后来由于建州女真过于蛮横,明朝被迫发动了对建州女真的扫荡。

明宪宗下的命令是:扫荡他们的巢穴,将他们斩尽杀绝。当时建州女真还处于部落状态,女真人主要依靠着打猎为生,身体都非常的强壮。明宪宗力排众议派遣数万军队对女真发动了第一次扫荡,女真部落遭到巨大损失,明朝军队斩杀数百人,摧毁了大量女真部落的营寨,救回了被掠走的边民一千多人。

很多人看到这个战绩,会认为明朝军队的战绩非常一般,实际上在努尔哈赤起兵初期,女真的军队一直都很少,女真内部的战争往往是以几十人的械斗为主。因此明朝杀死数百名女真人,已经对女真部落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后来明朝边境军官再次扫荡建州女真,将女真部落打的十几年不敢入侵明朝。到了明宪宗统治晚期,建州女真再次兴风作浪,这次明朝的大太监汪直力排众议,亲自前往辽东调遣军队讨伐建州女真。

汪直继续实行明宪宗的策略,俘虏斩首了建州女真一千多人,因为明朝计算斩首的规定严格,建州女真实际损失人数要远大于一千人。汪直扫荡建州女真之后,建州女真几乎被灭族,过了一百多年才恢复过来元气。成华犁庭三次征战都以胜利告终,虽然杀敌的人数不多,但是这三次征战打垮了建州女真,为明朝赢得了一百多年的安定,其历史意义非常大。不过由于建州女真的后人建立了清朝,汪直和明宪宗都被清朝“黑化”,成华犁庭的很多史实都已经无法找寻。


军武小咖


犁庭就是用牛拉着犁,把地翻一遍的意思。成化犁庭,说的是明宪宗朱见深,对建州女真的一次重大打击,差点就把建州女真灭族。

努尔哈赤的五世祖名叫董山,当时建州右卫同知。董山很有计谋,此时建州女神部落的战斗力已形成规模,屡屡侵犯明朝边境。朱见深刚登基,董山就来侵犯明朝领土。当时手边的总兵战败,董山连续入侵抚顺,铁岭、宁远等地,这一次董山掠杀边境军民高达10万人。

年轻气盛的朱见深坐不住了,他决定给董山点颜色看看,要给予强力反击。这一次朱见深派出。亲信太监汪直督战,同时还命令,藩属国朝鲜协同作战。

早在明成祖时期,明朝就已经开始对东北进行管理,但不是直接管理。同时明朝的朝贡交易制度十分不友好,对于少数民族的朝贡次数和朝贡数量都有严格要求。这有限的资源交换,并不能满足女真的日常生活,他们也就屡次侵犯明朝边境抢夺物资。

朱见深下达的作战命令,明确提出“捣其巢穴,掘其种类”的目标。可见朱见深是铁了心,要将女真铲除。在两路大军的夹击下,董山很快就兵败被杀。据记载,明朝军队斩首1700多人,其余都流放外地。女真部落老巢建州老营,也被一把火烧光。建州女真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人口濒临几乎灭绝的状态。

这一战,让建州女真很久都没缓过来,直到董山的五世孙努尔哈赤崛起后,才逐渐在对明朝的战争中占据上风。


老虫


成化年间,在明朝的东北部发生了一场成化犁庭事件,成化指的是发生在明朝成化年间,此时的皇帝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 犁庭则是形容这次战况的惨烈,就像整个土地被犁过一样彻底!这场明军发起的战争中,清朝祖先建州女真几乎被剿灭。

明朝的史书明显被清朝篡改过,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成了无赖儿郎。被黑的最惨的,当属明宪宗朱见深。这个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当时朱见深差点让女真人灭族。女真人就是后来的满族,他们得了天下后,记仇着呢,把朱见深编排成了一个昏君。“犁庭”这个词,出自《汉书.匈奴传》,是说汉军攻灭匈奴,摧毁了他们的祭祖圣地龙庭,在这里指代匈奴统治者的军政中心,彻底扫荡了他们的巢穴。《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



成化犁庭发生在明宪宗朱见深在位的第三年。由于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失了二十万精锐,不仅京城三大营被缩编,明朝对九边重镇的防御力量也遭到弱化。女真部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当时由明成祖设立的建州三卫进行管控。但是由于朝廷放松了对辽西平原的管控,导致蒙古部落日渐渗透,京师至辽东重镇一线只有狭长的锦州防线进行保障和联系。

当时的建州女真部落首领名为爱新觉罗•董山,也就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时任建州右卫都督同知,也就是说名义上,爱新觉罗氏也是明朝的臣子。但是明朝对游牧民族部落实施经济控制,对边境贸易有意无意地调整规模,草原部落时不时会处于缺衣少食的困境。作为部落首领,董山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毕竟部落要恰饭的嘛,首领需要为部落的男女老少整一口饭吃,既然朝廷不给,那就抢吧。于是1466年,董山为刚继任皇位的朱见深送上一份大礼——入侵三道关,伏歼明都指挥使邓佐。后,又连续侵入连山关,开原、抚顺,铁岭、宁远、广宁等地,基本把辽东都抢了一圈,史料记载,董山部杀掠边民多达10万余人。



董山要什么,朝廷就给什么,可是朝廷越是如此,董山的野心越大,朝廷对董山的放纵最后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女直侵寇,依然不止”。面对董山的愈发放肆,朝廷不再选择纵容,而是决定扫荡犁庭,彻底解决这一祸患,成化三年(1467年),明宪宗下诏出兵建州女真,要求明军“毁其巢穴,绝其种类”。可以说,明宪宗的要求就是要彻底灭绝建州女真一族,为此明军分兵三路迅速出击,直扑建州三卫驻地。同时,明宪宗令朝鲜出兵予以配合,力图两面夹击达到“绝其种类”的目的。对于这个要求,朝鲜自然很乐意效劳,毕竟一来明朝是自己的宗主国,二来朝廷与建州女真本就有土地之争。

在明军的进攻下,女真差点被灭族,“一夷而见逃,剖其心而碎其脑,粉其骨而涂其膏,强壮就戮,老稚尽俘,若土崩而火灭,犹瓦解而冰消,空其藏而猪其宅,杜其穴而空其巢,旬日之内,虏境以之萧条。”
经过一个月的围剿,明军斩首六百三十余人,俘虏二百四十余人,李满柱(后来建州女真改称“满洲”,就是从他的名字而来,即“李满住的建州女真部”之意)和他的儿子被朝鲜军队斩杀。 另外一个首领董山(建州右卫首领,努尔哈赤的五世祖,也即曾祖父的爷爷)也被明军设计抓获,在押送途中董山试图逃脱被杀。 在这场史称成化之役的战争中,建州女真人蒙受了灭顶之灾,左卫的建州老营被付之一炬,部众尸横遍野。右卫也遭受到重大损失。 铁腕无情的朱见深就这样除掉了满清最重要的两个祖先。后来满清统一中国后,开始编修明史,因此明宪宗朱见深和汪直在《明史》里面被黑的一塌糊涂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老二爷


壮举应该谈不上,就明朝国祚而言,这一次对建州女真的打击算是抑制了女真民族的发展,延缓了被女真族灭国的时间,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抛开明朝内部农民起义的影响,后金对明的战争可以借鉴楚霸王的那句名言,即女真虽三户,亡明必女真,因为不可回避民族或者家族仇恨对战争指向性的影响。

明朝、建州女真、朝鲜的三角恋

“元以其地旷阔、人民散居,设军民万户府五万,镇抚北边,日桃温、日胡里改、日斡朵怜、日孛苦江,分领混同江南北。”——《大明一统志.卷八十.外夷.女真》

元末明初时期,以部落形式聚居在今黑龙江依兰县一带的胡里改、斡朵怜两个万户府的女真人,受到黑龙江中下游“野人女真”南下侵袭和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分别在首领阿哈出、猛哥帖木儿率领下,沿今牡丹江向南迁移。胡里改万户府的女真人最终迁至绥芬河流域定居,此流域下游的双城子是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所以在永乐元年(1403),明朝在此设建州卫,建州女真由此得名。另一路斡朵里部,最终在阿木河(今朝鲜会宁)为中心的图们江东西一带定居。到了永乐四年(1406),阿哈出向明庭推荐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这样一来,胡里改和斡朵里两部同在建州卫管辖之下。



“明之惠于属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为最厚”——《明元清系通纪》

明朝对待边疆即上数民族的政策因地制宜,比如对待北方相对强大的蒙古族,在永乐之后就由深入漠北的进攻转为保境安民的防守态势;而对西南弱势的少数民族采取强硬的改土归流政策,这期间引发了诸多西南少数民族暴动,也导致了如棘人等古民族的直接消亡;与上述两地不同的是明朝对东北地区的宽容政策,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卫所实际上是为归附的鄂温克、女真等少数民族提供发展空间,于永乐七年(1409)设立的奴儿干都司又成为各卫所高度自治背后的强力支撑。这里当然也受制于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明朝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扶持,也是为了其从侧翼夹击蒙古的战略思想。



建州女真为寻求自身发展,胡里改部与斡朵怜部形成世代通婚的亲密关系,结成一个比较繁荣的集团,这不仅吸引了散落于朝鲜北境的女真人依附,而且遏制了朝鲜向北发展的道路。建州女真虽然在农耕文明中得到发展,但其民族主体仍是游牧形式,故而对相临的朝鲜王朝产生强烈的经济诉求,这个诉求主要表现为互市和掠夺。朝鲜面对女真人的两面性,给出的对策便是恩威并施,恩就是拉拢女真势力,以便达到自高丽王朝时制定的北进拓疆之国策。朝鲜王朝给予建州女真的恩就是授予猛哥帖木儿为上护军,双方在庆源一带开展贸易,达到了共同繁荣的目的。



在朝鲜的一系列拉拢政策下,明庭开始加大对建州女真的拉拢,似乎有与朝鲜争宠之意。明庭在诏谕猛哥帖木儿前,朝鲜得到消息后威胁猛哥帖木儿“勿从朝廷使臣之命”,但猛哥帖木儿和另外一个女真首领把尔逊还是暗中接受了明朝的恩典,由此明庭在胡里改部的另一支女真中设毛怜卫,作为建州卫的子卫,这便破坏了朝鲜北进的原始计划。明为朝鲜宗主,故而朝鲜不敢与明作对,只是通过关闭庆源贸易来报复建州女真,而建州女真在失去贸易空间之后,只能采用掠夺的方式强行发展,但终究是敌不过新兴的李朝王朝。1410年3月,朝鲜王朝对图们江流域的女真进行了武力征伐,以把尔逊为首的毛怜卫女真族人惨遭屠戮,这便是著名的庚寅事变。这次事变之后,建州女真与朝鲜王朝的甜蜜关系彻底破裂,双方之间的局部冲突不断,建州女真心向大明的趋势已成定局。



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之后给予建州女真极大的军事支持,朝鲜王朝也不敢再向建州女真发动军事征伐,建州两部的经济和民生得到了稳定发展,建州卫至永乐二十一年时,人口已经达到了6000多。猛哥贴木儿为表示感激,率领部众参加了明成祖对鞑靼部阿鲁台的远征,并在战争中建树了功勋,被明成祖召至北京加以接见。明朝与建州女真的甜蜜期一直持续着,猛哥帖木儿多次亲自前往北京朝贡,明朝对于建州地方的扶持力度也被清代史学家孟森称为是最为宽厚的。猛哥帖木儿为了躲避朝鲜的攻击,将部众迁往凤州一带,明朝于永乐十年(1412)在此设立建州左卫,算是因人设岗。



但来自野人女真的威胁是建州女真不可回避的,明朝对于东北地区的宽容政策除了不准立国以外,几乎任其发展,甚至是互相攻打。时至宣德七年(1432),猛哥帖木儿从凤州回迁故地之后,受到“七姓野人”的攻击,猛哥帖木儿与其长子被杀,次子董山被俘,弟凡察与残众逃亡。这事件发生后,朝鲜终于找到复仇的机会,趁机派兵进驻建州左卫辖地。凡察即无去路又无归所,只能向明廷求救,可是明廷只下诏令野人女真放还董山,并无问罪之意。凡察在这个时候遇到阿哈出的孙子李满住,这个李满住在永乐年间就迁移部众独立发展,并成为建州卫指挥使,此时也有稳定的势力,于是就劝凡察暂时留下。等董山被放回后,与叔凡察商量后敲定融合之事,于正统五年(1440)率百余户迁到婆猪江流域,与李满往合流。

成化犁庭

凡察、董山回迁后,却于正统七年(1442)发生建州左卫的“卫印之争”,明廷出面将建州左卫为左、右二卫,以董山掌左卫,凡察掌右卫,虽然平息了叔侄矛盾,却也分化了建州女真,这就有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的建州三卫。董山并不满足眼前的安稳,也看到了分化建州女真的危机,于是就向明庭上奏要求迁出辽东,实际上就是为了进入农耕区获得进一步发展,明庭则动用军队护送董山部众迁往辽东苏子河,划拨土地用于安置,并准其开设马市于抚顺关。但在明庭这样的恩惠下,边关仍上报了“建州三卫督都私与朝鲜结,恐为中国患”的消息,这里的督都正是董山。



“正统时,建州卫指挥董山,煽诱北虏入寇,杀掠不绝。景泰中,巡抚王,遣使招谕。稍归所掠。复款关。 ” ——《建夷考》

董山的这个行为从本质上讲是为了部众的发展,但吃里扒外的这种行为着实令人不耻,且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董山时常率军抢掠明朝边境城镇。由于明朝于正统十四年(1449)遭遇了“土木堡之变”的浩劫,国力衰退,董山对明朝的态度从不顺从变为公然寻衅。时至成化二年(1466),董山直接率领军队攻打明朝边境,次年杀死明都指挥使邓佐,继而连续侵入开原、抚顺,铁岭、宁远、广宁等地,杀掠边民10余万。朱见深面对此局,本有安抚之心,但汪直赴辽东体察之后,回报了董山之野心和边民之惨状,朱见深便下定决心解决女真问题。


成化三年(1467年)五月,朱见深以总兵官赵辅挂靖虏将军印,作总指挥,左都御史、辽东总督李秉为副总指挥,率兵征讨建州女真部,并着令“捣其巢穴,绝其种类”,可见明庭对于女真恶行的痛恨之心。九月二十日,明军分左、右哨五道各万骑从抚顺关出塞,至十月三十日攻至建州,大获全胜,共擒九十九人,斩五百三十六人。由于建州卫与朝鲜的关系破裂,当明庭向朝鲜示意配合明军作战后,朝鲜国王李瑈果断遣中枢府知事康纯率万人协助明军作战。朝鲜有近水楼台之便,先于明军一步进入婆猪江,此时展现了相爱相杀的一面,朝鲜军所过之处焚烧村寨,捣荡屯落,遇青壮而杀,逢老幼而俘。朝鲜军大将鱼有诏率军攻破李满住父子据守的山寨后,大肆斩杀,李满住中箭后被鱼有诏所杀,其子李古纳哈也死于乱军之中,最终擒二十余人,斩三百余人。董山被俘虏后,在押送的途中试图逃跑,被明军就地射杀。

综上,明军与朝鲜都曾对建州女真有过恩惠,但其反复无常的态度成为悲剧的根源,脚踏两只船的行为终究会引来愤怒。据《李朝实录》记载,景泰二年(1451)的建州卫有1700余户,左、右二卫合计600余户,共计2300余户,人口差不多在一万左右。成化一战所斩杀和处决的女真人约1700人,虽将卫所老营付之一炬,但对其民族而言并算不上灭顶,比如说董山的五世孙努尔哈赤,百年之后带着女真的崛起向明庭复仇。而这一战之所以用犁庭来形容,就是针对女真部落的聚居地进行了如牛犁地一样的翻覆,是明朝廷借鉴汉朝对匈奴发动战争时“犁庭扫穴、摧毁龙庭”的比喻,寓意为彻底摧毁敌人。

参考史料:《李朝实录》、《明史》


棍哥观史


明朝的史书明显被清朝篡改过,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成了无赖儿郎。被黑的最惨的,当属明宪宗朱见深。这个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当时朱见深差点让女真人灭族。女真人就是后来的满族,他们得了天下后,记仇着呢,把朱见深编排成了一个昏君。“犁庭”这个词,出自《汉书.匈奴传》,是说汉军攻灭匈奴,摧毁了他们的祭祖圣地龙庭,在这里指代匈奴统治者的军政中心,彻底扫荡了他们的巢穴。《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


在朱见深当上皇帝的第二年(1466年),建州女真部族的首领爱新觉罗·董山,即努尔哈赤的五世祖侵犯明朝林土,明朝总兵郑宏战败。1467年,建州女真入侵今日新宾苇子峪镇三道关,明都指挥史邓佐在双岭战死。此后,建州女真连续入侵连山关,开原、抚顺,铁岭、宁远、广宁等地,董山率众杀掠边民多达10万人数。


面对建州女真的屡屡犯边,朱见深也是如此,丝毫不虚,正面硬刚,还下了格杀令,在朱见深登基后第二年,建州女真年年犯境,在成化三年从一月到三月,连续两次侵犯边境,明朝指挥使邓佐在交战中中伏阵亡,而带领建州女真屡屡犯边的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董山,史书中记载:“董山纠毛怜、海西诸夷,盗边无虚月”。


这种毁灭性的打击,真的就好像对一片长满花草的庭院,用牛拉着犁翻过很多遍一样,彻底把花草清理得干干净净,要很久才能长出新芽,所以当时人们把这次事件称之为“成化犁庭”。在这场战役以后,明廷面对女真扰边的情况采取了夷狄相攻、分而治之的战略。这就是后话了。


水墨鄂州


成化犁庭指的是在明朝中期的时候,成化皇帝和大太监汪直发动的针对建州女真部落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这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几乎把建州女真灭种,一直到了努尔哈赤时期,建州女真才开始恢复实力,重新具备威胁明王朝的能力。女真部落是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女真人从小就在艰苦的环境里面长大,他们擅长射箭打猎,幼年时期就能够翻山越岭搏斗猛兽。

由于女真人的生活环境比较艰苦,每一个女真人都是千锤百炼的勇士,他们的体能要比普通明朝人强的多,战斗力远在明朝军队之上。由于女真人的体能优势明显,在战场上能征善战,当时盛传着“女真不满万,满万则无敌”的说法。在北宋晚期的时候,女真完颜部落不堪辽国统治者的压迫,起兵后灭掉了辽国和北宋,建立了金国。金国灭亡之后,女真人继续回到东北生活,当时东北的女真主要分为三股势力,一股是海西女真,一股是野人女真,还有一股就是建州女真。

在三股女真势力中,建州女真的文明开化程度最高。明朝为了防止建州女真的势力过于强大,将建州女真分成了三个部落来分别管辖。不过明朝的分而治之的方法,并没有对建州女真部落起到太大的作用,建州女真部落仍然依靠着兵强马壮,多次入侵明朝的领土给明朝边境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伤亡。明朝是我国古代比较强硬的一个王朝,唐朝和汉朝都曾经对游牧民族采取过和亲的政策,唯独明朝对于游牧民族一直都不手软。即使是在明英宗被俘虏的情况下,明朝仍然以十分强硬的态度对待北方的游牧民族势力。

在明朝成化年间,明朝经过土木堡之变国力大衰,建州女真趁机数次掠夺边境,造成了大量边境人员的死亡。成化皇帝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当他接到建州女真入侵的报告后,立刻派遣大军向建州女真部落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成化皇帝颁布命令称:要捣毁女真人的巢穴,将反抗明朝的建州女真彻底灭绝。于是明朝军队扫荡了建州女真部落,斩首了六百名建州女真部落的士兵,并且俘虏了两百多名建州女真部落的士兵。

虽然明朝军队只歼灭了不到一千女真人,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建州女真不过只有数万人的人口,能够打仗的也就只有几千人,因此成化皇帝的这一做法,几乎给建州女真带来了灭顶之灾。到了成化后期的时候,建州女真恢复实力再次卷土重来,大太监汪直又指挥了对建州女真的几次清剿行动,杀死了建州女真上千人。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荡,建州女真衰落了上百年的时间,一直到了明朝晚期才恢复实力。由于明宪宗(成化皇帝)和汪直给建州女真带来重创,清朝人编写明史的时候,将明宪宗描写成一个喜欢大妈的变态,将汪直描写成一个祸乱朝廷的大宦官。其实明宪宗虽然喜欢万贵妃,但是明宪宗并没有松懈对朝政的重视,而且万贵妃也没有限制明宪宗与其他妃子生孩子,明宪宗留下了20多个子女,野史污蔑明宪宗独宠万贵妃,万贵妃害死皇子的事件纯属子虚乌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