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大明正统十四年秋,北京城外。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三三两两的败兵仓皇跑来,衣甲破烂、兵器不整,脸上写满了惊慌,好似背后会突然飞来长箭带走他们刚刚幸存的小命,尽管他们已经距离恐怖的源头——土木堡几百里了。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恐慌却比他们更早的到达了京城——前方兵败,大明二十余万精锐全军覆没,也先大军如同地狱出来的魔鬼,刀枪不入、神出鬼没,而大明五军营、三千营的数万骑兵一触即溃,眨眼之间就被吞噬,引以为傲的神机营几乎是未来得及响枪就被砍杀殆尽……更重要的,也先大军在叛徒的指引下正向着空虚的京城逼来。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朝堂之上,文武大臣们哭做一团,

“京城已无强兵可守了!”

“精锐三大营方一触即溃,更何况留守的这些老弱残兵?”

“殿下,当速速决断,迁都南京,以图后事!”

“对对对,殿下,暂避其锋,我们还有南方六省作为根基,可以徐图后事!”

……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家里已收拾停当,只等谕旨一下,便马上南逃,此时,正在言辞激切的劝说监国郕王朱祁钰下旨迁都。

“陛下,臣夜观天象,对照历数,发现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避过此难!”侍讲徐珵言之凿凿的说道。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郕王朱祁钰初掌大权,面临眼下的一片乱局也是束手无策,无奈的看着诸人,希望有人能拿出更有效的办法。而此时,于一心个人安危荣华的吵闹之中,于被兵败传闻吓破胆的慌乱之中,于敌军将要兵临城下的危难之中,突然发出了一声怒吼:

建议南迁之人,都该杀!

朝堂之上一下子安静了,君臣齐齐地望向这个发出怒吼的人——兵部侍郎于谦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大明国难之时,幸有这一声怒吼,喊醒了多位怔怔出神的老臣,礼部尚书王直率先反应过来:“对!此时迁都,就如同宋朝放弃汴梁,导致贼寇入京,两帝北狩,北宋随之灭亡,之后偏安一隅、苟延残喘,终难逃覆灭之命运!”渐渐的,犹豫不决的人都变得坚定,主战派终于打动了监国郕王朱祁钰……

朱祁钰下令固守北京,与敌寇战于城下,并认命于谦为兵部尚书,统领京城防务,各级将官均受节制。

于谦,一个将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而此时,官升兵部尚书,节制京城各级兵马并未使他有丝毫的喜悦,因为他知道,眼前的乱局,已不容他有更多的感慨了。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前方来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也先大军挟其在大同、宣府等边关重镇诱降不成,已发兵紫荆关,紫荆关守备都御使孙祥力战身死,也先大军不日将至北京城下。

而京城守备,还无从谈起……土木堡一战精锐尽丧,侥幸逃回的士兵无法隐藏心中的颤栗,更加剧了守军的恐慌,帝国的掌权者一样没多少信心,若有新败,必然放弃固守,下令南逃——稳定军心,才是眼前的头等大事!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面对乱局,真正的英雄不仅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喊醒迷茫的人,更有非凡的举措让死局逢生,带领着人们战胜困难,无疑,于谦就是这样的人。

看着众人期待的眼光,于谦缓缓的发布了军令:

一、征调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江北所有运粮军及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入京进行守备。

二、所有进京守备部队需经储粮地通州入京,士兵各自取粮并运送进京,并鼓励百姓于通州运粮入京,每运粮二十担以上者额外赏银一两。

三、命令工部加紧赶造武器,并从南京武备库调集装备进京,另外迅速派人从土木堡周围搜寻被士兵遗弃的武器装备。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随着军令的发出,帝国在慌乱中渐渐平静下来,各地护卫部队动员起来,星夜兼程,目标只有一个,赶在也先之前到达京城。九月初,各路人马纷纷聚齐,京城守卫兵力增加到二十二万,在人数上已领先将要到达的瓦剌军,而且装备齐整,粮草充足,人心终于稍稍稳定。

与此同时,另一场“战争”在朝堂之上也发生起来——严惩太监王振余孽!士大夫的怒火终于爆发,一个死太监,干预朝政、祸国殃民,以自己的愚蠢导致土木堡大败,使大明开国以来蒸蒸日上的节奏被打断,朝廷的精英和多年的积累就这么毁在一个小人的手中,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士大夫的怒火隔着明史枯燥的文字都可以感受出来,这群文士,硬是在大殿里上演了全武行,咬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打死宦官毛贵和王长随,逼监国郕王朱祁钰下令处决王振余党……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这绝不是文官的传统做派,是愤怒使然,但愤怒却不是可以僭越的理由。于谦又一次在危机关头拯救的了百官:“殿下,马顺是王振的余党,其罪该死,请殿下下令百官无罪!”这一喊再次惊醒了众人,吏部尚书王直激动的对于谦说:“国家正赖公矣,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众人向这位新任兵部尚书看去,充满了敬佩,他们觉得这个人一定能够独撑危局,力挽狂澜!

清除了王振余党之后,众人拍手称快,士气大振,然而在于谦面前还有一大难题——皇帝在敌军手里,而往往这些人事上的难题,才是最难的部分。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临危受命,国难当头,英雄们往往将生死置之度外,而于谦更是如此,眼下只有战胜敌人才是唯一出路,那么皇帝也只能为此让路,尽管这样的选择很有可能给自己埋下隐患,但于谦义无反顾——“社稷为重,君为轻!

拥立监国郕王朱祁钰为帝,定国号景泰,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此后凡新旧皇帝冲突者,皆以新皇帝为准。

好了,各路守军均已到位,城中粮草充足,朝上奸佞已除,废帝不再是干扰,大明上下军民一心,摩拳擦掌,士气高昂,只等着也先大军的到来……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也先终于按约前来了,在经历了各处诱降不成的尴尬之后,放弃了用废帝朱祁镇的身份去骗开边关大门的想法,他要用马刀和弓箭直接占领大明的国都——北京。

面对着城外的数万瓦剌大军,于谦召开了最后一次战前会议,会议并不冗长,只有军令如下: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安定门,陶瑾,东直门,刘安,朝阳门,朱瑛,西直门,刘聚,镇阳门,李端,崇文门,刘得新,宣武门,杨节,阜成门,顾兴祖,德胜门,于谦!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文臣们万万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于谦竟然如此强悍,军令之严厉,前所未闻,甚至连战场杀惯了人的武将也感到心惊。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可还没等他们喘过气来,于谦那沉稳又富含威严的声音再次响起:“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听到这道命令,连那些杀人不眨眼的武将也被震惊了,这就意味着但凡出城,只能死战退敌,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胜,必死无疑!所有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于谦,他们这才意识到,于谦这次是准备玩命了,不但玩他自己的命,还有大家的命。

于谦却毫无惧意地看着这些惊讶的人,对他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有什么顾虑吗,若此战失败,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辙,诸位有何面目去见天下之人!拚死一战,只在此时!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战场的形势总是不断的变化,一个月前,北京城中到处是也先大军要来的恐慌,如今,城中充满了杀敌的怒吼,改变的,不仅仅是人员与军备,更是拼死一战的决心,还有勇气!

当然,也先并不这么认为,他已经知道土木堡被他击溃的二十余万大军已是明军尽数的精锐,如今的北京城,只是一座繁华的空城,于是,也先下达了进攻的号令。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德胜门外,散落的民居之中,隐藏了巨大的愤怒,他们是明军里最骄傲的精锐,曾跟随永乐大帝奔袭万里,直捣北元巢穴,建功异域!而土木堡一战,他们简直成了笑话,尽毁精锐之名。如今,他们埋伏在这民居之中,直面也先大军,是其进攻德胜门的必经所在,一定要为神机营挽回颜面!

倒霉的是也先的弟弟博罗茂洛海,与他率领一万瓦剌精骑,他们还没摸到德胜门的墙角,就被守在这里的神机营士兵们打的人仰马翻,全军覆没,博罗茂洛海亦被击毙。

弟弟及一万精骑全军覆没的消息彻底的激怒了也先,他下达了总攻的命令,同时对京城九门发起了进攻,而也先自己率领主力进攻他认为最易得手的安定门。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安定门外,也先看到的不是老弱残兵,而是一队队装备精良的大明铁骑,看到他,如同饿狼看到了绵羊一般冲锋而来,瞬间就冲散了也先的大军,也先的老对手石亨在这里等候多时了,他也一样承受着土木堡战败的耻辱,正渴望着给战死的部下复仇,如今,机会来了……

也先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北京城的精锐不都被他歼灭了么?怎么如今这北京城里又冒出了这么些个虎狼之师,还一个个不据城固守,一见到他就像见到了美味膏腴一般歇斯底里的冲出城来与他决战,自己横扫塞北的大军几天之内就被消灭殆尽……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四篇: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以明军的完胜而告终,逃回塞北的也先也在众叛亲离中死去,再也没有机会窥视北京一眼……

北京保卫战,事关大明国本的关键一战,更详细精彩的故事请参阅当年明月老师的《明朝那些事儿》,此战于万万危难之中挽救了大明,避免了重蹈宋朝南渡的覆辙,其斩敌于城下的气节可值得一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