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傳奇兵工廠-鞏縣兵工廠


鞏縣兵工廠曾是上世紀初中國四大兵工廠之一。1915年袁世凱決定建設,抗戰爆發後遷往湖南煙溪,並改名第十一兵工廠。抗戰勝利後,遷到武漢,製造手榴彈、信號彈、槍榴彈和擲彈筒,並整修槍炮和戰車。後於1950年3月轉遷臺灣高雄,併入第六十兵工廠,第十一兵工廠結束。鞏廠自籌建以來,先後徵地10餘次,面積達700畝。其制槍廠機器系1914年由陸軍部向美商布來德公司訂購撥給,1922年運到廠。

1925年自行安裝使用;炮彈廠機器一部分由漢陽兵工廠調撥,一部分由漢陽兵工廠代向丹麥文德公司訂購,均由洋商代行安裝;機器廠機器系1917年向丹麥文德公司及美商布來德公司訂購,工廠監視安裝;動力廠鍋爐及發電機購自德國西門子公司,由西門子公司安裝。全部機器設備新式齊備,1921年投產後,當年又添手槍房,附設於機器廠內;1922年擴充炮彈廠;1923年春建槍廠;1927年擴充機器廠翻砂房;1928年添建迫擊炮彈廠房及炸彈廠房。

1921年至1926年,製造山、陸炮彈;1925年添造毛瑟手槍、手榴彈、航空炸彈,150毫米重炮彈;1926年仿製成手提式機槍;1927年添造82毫米迫擊炮及炮彈、木柄手榴彈;1928年添造150毫米迫擊炮及炮彈、德國1898年式7.9毫米毛瑟槍、俄式帶輪馬克沁重機槍。至1935年月產能力:7.9毫米步槍1800支,75毫米輕榴彈、38式野炮開花彈,150毫米重榴彈5200發,82毫米迫擊炮彈1700發,150毫米迫擊炮彈690發,木柄手榴彈4600枚。


1921年至1926年製造山、陸炮彈時,自行設計出子母彈引信,為國內首創;1926年仿製的手提式機槍,對原槍進行改進,增加扳扣,達到射停自如,克服了過去擊發時不能停頓的缺陷,製成150毫米迫擊炮彈鋼質殼,較當時各廠用生鐵鑄成的彈殼殺傷力強;製成的俄式馬克沁重機槍,帶有雙輪,具有移動方便,使用靈巧的優點。該廠從德國引進1924年式7.9毫米毛瑟槍全套圖紙資料和祥板,經過改制,

於1935年試製成新式步槍,與當時各廠仿製外國的幾種步槍比較,質量最優,初名24年式步槍。在試製過程中,蔣介石曾親臨視察,經兵工署長俞大維上報批准,將此槍定名中正式步槍。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曾多次遭日機轟炸,損失慘重。11月奉令遷往湖南株洲;1938年春又在湖南安化縣煙溪鎮選定新址.1940年,兵工廠再次奉命搬往重慶。1945年8月抗戰勝利時,有員工兵夫5114人,有各類設備1I78臺。

主要產品月產能力:槍彈130萬發,75毫米炮彈4000發,手榴彈14萬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