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历经沧桑":从《殖民地时期拉丁美洲艺术》看拉美文化融合


历史上拉美文化星光闪耀。

玛雅文化、萨波特克文化、托尔特克文化、米斯特克文化、印加文化……这一串串闪光 的名字,就宛如文明史上熠熠闪亮的明珠。

也难怪哥伦布在1942年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迄今为止人类眼睛看到的最美丽的画面。"

拉丁美洲这片土地饱受风霜,曾经璀璨夺目的拉美土著文明再也无法展现其昔日的风采。不过幸运的是,在土著民的努力下,保留下了部分文明的遗迹,使得人们可以去追忆,去感叹。

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拉美文明的碎片,相当于是点点火种,在与欧洲文明、亚洲文明、非洲文明融合后,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拉美文明,也让拉美的文化艺术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1、神秘璀璨的美洲大陆,殖民主义对它艺术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在世人眼中,美洲是一个神奇的大陆,是一个极富浪漫气息的地方,同时也是土著民的世外桃源。

在历史上,拉丁美洲有千百万的印第安人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出了无数让人叹为观止的古代文明。

玛雅文化、萨波特克文化、托尔特克文化、米斯特克文化、印加文化……这一串串闪光 的名字,就宛如文明史上熠熠闪亮的明珠。

也难怪哥伦布在1942年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迄今为止人类眼睛看到的最美丽的画面。"

但是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拉丁美洲开始进入殖民地的阶段,时间长达数个世纪,给拉美人民的生活和美洲文明、文化进程都带来极大的影响。

就像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到的,这片神奇的大陆有雄伟的山川大河,有神秘古老的印第安文明,有辽阔的草原树林,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但是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经济的垄断,军事的强硬,统治的独裁,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巨震。

是的,宗主国通过殖民主义路线,给殖民地带来了新的政治制度,带来了新的经济路线,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整个拉美社会无论是从价值观念,从风俗习惯,从文化发展,从科学技术上来看,传统的拉美文明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但拉美文明是坚韧的,虽然在殖民者入侵后,土著文明被降低到从属者的地位,但是从内心深处,拉美人民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源。拉美传统文化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拉美文明的进程,并与外来文化碰撞,最终融合,形成了拉丁美洲自己特有的集欧洲基督教文明、土著印第安文明、非洲黑人文明,甚至是亚洲文明于一身的混合文明。

如何正确地看待在殖民地时期外来文化对拉丁美洲文化的影响呢?加拿大的高文·亚历山大·贝利所著的《殖民地时期的拉丁美洲艺术》一书中,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对殖民地时期的拉丁美洲艺术进行了介绍,尽可能真实地还原殖民地330年历史当中拉美混合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个过程就像是往一杯清水中加入不同色彩的颜料,五彩的颜色在水中分解,扩散,融合,最后汇入每一粒的分子当中。殖民地期间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继续影响着拉美当今的文化发展与艺术形态。

2、利剑与十字架:拉美土著文化与西方艺术的相遇与融合

世界历史上很少有哪一段能够像欧洲与美洲的相遇这般同时激起敬畏、感叹和悲伤。

在美洲地理上被发现之前,美洲印第安人通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经在美洲各地创造出多样的、差异极大的文化艺术形式。由于印第安部落的分散性以及独立性,在殖民文化入侵前,美洲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单质演变及原始性的特点。

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始,欧洲的殖民者开始实行对拉美地区的掠夺及扩张,将拉美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拉美地区的传统文化与欧洲的文化相碰撞,相融合,混合文化开始初见端倪。

但是这种交会与融合并不是平和发展的,其中伴随着鲜血与战争。殖民地时期的西班牙是政教合一的政权,西班牙殖民者当年的战略是剑与十字架,也就是用剑来征服美洲的印第安人,用十字架来征服印第安人的灵魂。

在这个征服的过程中,天主教会采用各种或是温和,或是激进的手段来推进文化艺术的入侵活动。殖民者在他们建立的城市中建立学院和大学,教授拉丁语、神学、哲学等各种学科,这样,以宗教传播为起点,欧洲的殖民者潜移默化地控制了拉美的教育,进而影响着拉美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

锋利的剑让印第安人沉默,但是在灵魂上,印第安人始终没有屈服,欧洲的十字架始终无法在印第安人的灵魂上屹立。

在西方文明与拉美文明的融合过程中,趋同与抗拒一直都存在着,两种文明的形式与含义的不同,让印第安人在某些方面通过自己的聪明与巧手,巧妙地将拉美文化艺术加入到西方宗教艺术中,从而保留了拉美文明的印记。拉美殖民地中的土著民,很多人表面上完全按照天主教的要求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然而最终他们发现,这些"虔诚的土著天主教徒"实际上是披着天主教徒的外衣,供奉自己的神灵。

《马拉加胜利圣母》

这种巧妙的手法在著名的《马拉加胜利圣母》画像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这副画像是波托西画家路易斯.尼尼奥绘制,整幅画像初看上去很正常,可是仔细观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圣母华丽的烫金花纹下方有一个新月的标志,当把这个新月的图形与上方两条竖线连起来看的话,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的印加祭刀以及印加公主佩戴的别针的形状,而且脚边散落的花瓣与花朵或许与安第斯献祭的仪式有着某种关联。

拉美土著文化,欧洲文化艺术再加上后来的非洲、亚洲文化艺术,一起构成了拉丁美洲的混合文化,自始至终,美洲文明都被有意无意地呈现出开放性与接受性,从最开始的被动接受西方文明,到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主动去吸收与接纳,拉美文化表现得极为丰富与多样。

3、瓷器、传教站:东方文明在拉美的文化传播

在拉丁美洲文化艺术的传播过程中,令人很惊奇地看到了亚洲文化的身影,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影子。

这也得益于新航线的发展与世界海洋贸易的发展,拉美各国先后沦为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殖民地之后,中国文化与中国特色商品随着欧洲殖民者一起走入了拉美各国。

尤其是拉美的土著居民自古就有烧制陶器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与宗教祭祀中使用着大量的陶瓷制品。欧美殖民者的入侵打断了印第安土著民陶器发展的进程,但是精美的瓷器让拉美居民眼界大开,并深深地影响到他们日常的生活。

在1565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建立之后,中国的青花瓷涌入市场,到了17世纪后期,拉美人开始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中国元素,在白底上加入蓝色的花纹设计。

不仅仅是在日常器具上,还有瓷砖,后来发展到房屋的装饰,修女院的墙壁等都开始大量使用包含中国元素的瓷制品。

在现存的最精美的两件塔拉韦拉陶器上,展现出了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之间殖民地艺术的风格变化。

塔拉韦拉陶器与明朝万历青花瓷

中国风的河流、桥梁,带有巴洛克式穹顶的寺庙,墨西哥教堂的钟楼,各国元素交织在一起,却显得那么和谐;

田野中的猎人和小鸟,分成一个个方格的拱廊,边沿处带有穹顶的建筑,在蓝色的青花映衬下,显得是那么的迷人。

与明万历年间的一个青花瓷盘子来对比,可以明显发现明青花对于拉丁美洲艺术的影响。

大航海时代的发展,不仅仅是让中国的商品能够在美洲传播,同时将中国的文化思想在拉美开花结果。早期的拉美国家,建立了很多耶稣传教站,亚洲的日本和中国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传播文化,进行艺术培训,促进了东方文化与拉美土著文化的融合。

最典型的当属明朝晚期的《圣路加圣母像》,虽然是一幅神迹画,这幅绢轴完全以飘逸的中式风格用当地的水彩绘制而成。

《圣路加圣母像》

这幅画所参照的原型应该是半身像,来自中国的传教士将半身拉长为全身,上半身完全遵照原型,下半身却是以典型的中国方式来表现,外衣将蓬乱的袍子围起来,露出精致的裸足,这与中国传统的佛教绘画方法极为类似。

原画作的脸部是拜占庭式的长线条,在《圣路加圣母像》中被巧妙地改变成圆润的风格,怀中的圣婴没有了常见的光环,头顶上又剃着传统的中国娃娃发式,像极了东方的菩萨与善财童子形象,这也算是东方文化与拉美文化的完美融合了吧。

4、宣示王权的艺术:拉美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

在审视拉美艺术时,其建筑艺术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点。拉丁美洲城市那种标志性的棋盘式城市结构,以及宏伟的市政建筑,宫殿,教堂等,无不在向我们展示着这是一块融合了各方面文化艺术的大陆。

自发现美洲殖民地开始,开拓疆域的过程中,西班牙征服者就已经开始按照欧洲皇家规范来规划并建造现代城市网络。

这些城市的简述设计、布局与风格,不但是为了满足实用性或者是艺术性的需要,还有宣扬皇权的目的。即使在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的趣味朝着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转变之后,拉美的总督们仍然选择文艺复兴古典主义作为建筑风格。这也是确保欧洲及美洲民众承认其权威而进行的尝试。

殖民地时期的美洲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圣多明各。这个城市在16世纪50年代前都是西班牙帝国在美洲的中心,直到开发内陆时才让出中心位置。

尽管受制于地理条件的某些限制,规划上还是显示出来帝国式拉美城市规划的特点,即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方格网格局,中心是一座开放的大广场,4条主干道从广场各边往外延伸。广场是主金字塔或神庙的所在地,并且通常还包括主要的行政建筑。

奥维耶多曾经说过:"这座城市的规划比巴塞罗那好得多,因为街道更加平坦、更加宽阔,而且不用说,更加笔直;它属于我们的时代,规范和罗盘用以规划,加之其初创的机缘、计划的部署、整饬的街道,它较之我曾访问过的其他—些地方都绝对优越。"

在1573年,菲利普二世颁布了《新大陆、新居民、印度群岛和平法令》,进一步规范了西班牙式的"理想城市",意图营造一个具有完美形式和秩序的城市。

法令总共有148条,其中有52条提到了诸如场地的选择、布局、广场、主要建筑物的选址等内容。

著名的墨西哥城就是依据《新大陆、新居民、印度群岛和平法令》来修建的,按照规定,墨西哥城的主广场上没有私有建筑,朝向广场里面的建筑底层设置有拱廊,有两条街道向外延伸,旁边各种店铺林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墨西哥城快速进行了现代化进程,许多富裕的庭院按照古罗马、古希腊、文艺复兴风格为范本来进行修建,就像是华丽的宫殿,墨西哥城也被称之为"宫殿之城"。

虽然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土地上竭力在宣扬自己的主权,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来入侵,用雄伟的建筑来宣告自己的强权,但是这些最总都是徒劳的。

殖民者就像是一片古老土地的闯入者,或许有人能够在原始丛林中盖起一片文艺复兴式的建筑,然而就像是历经时间的洗礼,建筑终将破败,丛林还是会回来的。

5、"我,历经沧桑":拉美土著文化艺术与各文化艺术碰撞的悲喜剧

拉丁美洲殖民地时期名义上结束于1810年至1824年。

世界格局的变化,内忧外患的影响,使得西班牙、葡萄牙对于美洲殖民地的控制力弱化,拉美各国相继独立。

拉丁美洲这片土地饱受风霜,曾经璀璨夺目的拉美土著文明再也无法展现其昔日的风采。不过幸运的是,在土著民的努力下,保留下了部分文明的遗迹,使得人们可以去追忆,去感叹。

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拉美文明的碎片,相当于是点点火种,在与欧洲文明、亚洲文明、非洲文明融合后,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拉美文明,也让拉美的文化艺术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就像是马尔克斯在领取诺贝尔奖时所宣告的那样

:"命中注定……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终将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拉丁美洲的艺术是在历史上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共同激励下的产物,也在号召着拉美的人民坚守本民族那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智利伟大诗人巴勃罗·聂鲁达说过:"我,历经沧桑"。

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拉美殖民地时期的文化艺术发展历程,再贴切不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