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就没有败笔吗?

玉林书画


在真正的书法家的笔下,是没有败笔的,所有的笔画都是为整体作品服务的,败笔都是意外效果,有的败笔还带来了意外收获。

败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书法家常说败笔二字,这一笔一般并不是坏的笔画,二者这一笔没有按照书法家的预期出现,比如本来我想在这写一个圆笔,但是由于工具、纸张和书写状态的变化,出现了一个方笔,按照这个预期来说,这是一个败笔,但是按照书法的规则来说,它又不是一个败笔。

王铎的涨墨

有很多书法家甚至把败笔当成一种意外的收获,比如明代书法大师王铎,就把“涨墨”笔法发挥的淋漓尽致,所谓涨墨笔法就是把笔画写的太洇了,笔画粘连到了一起,写成了一团,这本来就是一个败笔,被王铎发展成了一个笔法。在草书作品中运用这种笔法,还真有点线面组合的意外效果。

在以中锋为主导的篆隶笔法体系下,王羲之的行草书大胆的运用侧锋,刚开始出现的侧锋,相对于正统的中锋来说,就是一种败笔,现在成了中锋的辅助,也成为了书法里一种不可或缺的笔法,在历代书法经典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孙过庭书谱中的侧锋和枯笔

书法作品以墨汁饱满为美,书法笔法中的枯笔其实就是一种败笔,这种意外的败笔也成为一种笔法,像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总之,败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真正的书法家笔下是没有败笔的,所有的笔画都为整体服务,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但是对于书法初学者,是有败笔之说的,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每一个笔画都有严格的规定,你必须要这样写,才能训练出好的用笔能力,不按照规则写就是败笔。

书法家的随心所欲

而书法家大多是在大的规则下随心所欲的书写,不会在乎每一笔的得失,也不会在乎字体的大小、斜正、方圆、干湿,是在符合基本笔法条件下自由的挥洒,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我们看很多书法家写的并不好,但依然成为了名家打腕。

请在评论区写出你的看法:


不二斋


书法家就没有败笔吗?

败笔的发生是随着你的书写经验的积累而

逐渐减少的,也就是说败笔的出现与你书写成熟

是一种正比关系,在书法学习的初期,败笔出现的机率

较高,而随着你的书写经验越来越丰富,心和笔的协调

能力越来越强,对书写总体的把控能力越来越好,你的

败笔机率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如果能进入到书法家的

能力层次,败笔的现象几乎就不会发生,即使是有败笔

或者有瑕疵的瞬间,他们都会化险为夷由拙变巧,在高手

的世界,每次挥笔都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大师手中的毛

笔就像寒光四射的宝剑,斩铁成泥,劈山为石,没有

任何力量能阻挡其作品横空出世,百倍的自信,坚实的基础

已经完全支持书法大家的自由驰骋。

他的内心是奔放的,他的激情是四射的,

在天马行空不可阻挡的气势下,

作为一个书法高手怎么会出现败笔呢?

书法家的艺术创作与歌唱家的表演以败笔一事并论很相似。

我们拿歌唱家唱歌来对比一下,作为一些大牌的歌星,

他们在现场的表演会出现败笔吗?这个败笔即指如,跑调,

忘词,嘶哑等,因为大家对这方面的信息比较多,很容易

得出结论,实际上对大牌歌唱家来说,

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几乎没有,即便有问题,凭他们丰富

的经验处理你也不会发觉,所以说,败笔只是初学者的产物,

对书法家而言,败笔正是他们手中的一次机会。他们会

反败为胜,在不利的情况下演绎出一次精彩的作品以奉献

给众人。

附图照片:明代书法家刘重庆【临王羲之瞻近贴】临摹作品

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明代卷



素里布衣杨半


很巧,前一段时间,刚刚抄了下图这一段文字,大家重点看图中的内容:

临贴时,常常感觉有些字,书家好像也没有深究,个别字会写得很随意,还有的就是单纯的没有写好!

这些字我就不会学,没写好就是没写好,练字,我只尊重自己的审美!

偶尔看到一本老字贴上,作者有这么一段话(如上图), 非常赞同,于是抄了下来,书法家作品中有败笔,是很正常的事情!



既然是书法家,其字一定有出彩的地方,书法家的字亮点一定足够多,其字的的神采足以打动你,所以你才去学!

但不意味着,你学字的时候要照单全收,你要寻找最有特点的字,最美的字,然后再分析其笔势,用笔,整段布局、通篇的神采!

练字,是要一个手感的,作为我个人而言,有手感时和没有手感时,写出来的字,有时候差别很大!

有手感时,写一段文章,很流畅,速度也快,败笔比较少。

而没有手感时往往前几个字就不行,甚至是第一个字就烂,毁掉重写!本人如此,想必书法家们也有手感好时,手感差时!

所以,学字,不要照单全收,多看字的优点,所谓动手动眼动脑,就是这个道理――别信邪,人和人都差不多!

关注我,我和你一起练字!


行书一点通


再有名的、再历害的书法法都有败笔,就算古人中王羲之、赵孟頫之流的大师级人物也有败笔,更不要说所为书法大家了。

其始写字和创作之中出现败笔很正常,并不可怕,书法家不是神仙,不可能笔笔精到,我们应理解这一点。

但是,当下却有一个怪现象,当代书法家在盲目的崇拜古人、崇拜名人,只要是他们写的都是好的、都是精典,本来人家是无意为之的、或根本就是酒后乱弄的,现在的人却奉为精典,也就是古人、名人放个屁都是香的!没有任何分辩能力,其实就是在机械模仿,没有一定的欣赏水准!








聊斋有缘


经常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书法家败笔现象在平常不过了,书法家作品中不但有败笔影响美观,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出现错字,别字,形似字现象也时有发生,此如:《沁园春.雪》句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里字,书者为两个里字不重复竟然写出另一个同音(裏)。还有“欢度春节”中度字,写成(渡),这种情况就不一一例举了,我想大家都是见到过的。

书法作品,首先要端正使用汉字的态度,充分理解每个汉字的用意,且不可写错字、别字,重则会失去句子的意义,轻则会造成写者的笑话。


瀚墨無極



怎么可能?书法家也是人,而不是神。

凡是经过人为模式进行的操作,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美无瑕,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瑕疵或槽点,也可以看成是败笔。

史上如王羲之一般泰山北斗级的书法人物,哪怕他的名望和地位令人高山仰止,嵯峨万仞般的巍然存在,同样也会在书写的过程中出现人为的失误或者缺欠。这不是他本人不愿意写好,而是只要是人为书写,就不可能存在完美,这是事物的一般性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完全符合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则的。起码在外人看来,即是如此。

任何一个书写者,都希望自己所写的字迹臻于化境,达到炉火纯青的登峰造极之境。但这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会因为个人名望和地位的原因而完全摆脱失误的尴尬,哪怕他是王羲之,哪怕他是颜真卿,概莫能外,无不如此。

不信我们可以翻检几位书法史上的名家圣人,从其留下的墨迹中,都会发现若干失误之处,起码是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过是大师们的失误相较于常人要少得多一些罢了。

就拿王羲之最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举例,这幅被李世民爱如珍宝的旷世名篇,连死后都被裹挟进棺材里去的国宝级法书作品,同样也存在败笔和失误的地方,甚而由于过于出名,那几处微小的失误被无限放大了,成为了书圣书写记录上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印记。比如书圣因为酒力的作用,书写的不那么严密,虽然看起来飘逸超拔,但未免也流于浮华和毛躁,还有一些过多的勾丝牵带,都不是书圣最好的书写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视为败笔。

有人会说,要是书写者谨慎从之,一定会没有缺漏和失误。这话其实太偏颇,也不切合实际。一个书家,哪怕他就是王羲之,也会存在对于书法理解的死角,而这个死角绝对就是书法家的书写死穴,进而表现为书写过程中的败笔和失误。



龙吟148119260


书法是人为手写的,随情绪性尤其是书写字数较多,偶尔出现败笔和漏字是难免的。世上人无完人!




怒笔狂花


书法家有败笔是常有的事。

只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知道,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上面有很多涂的涂涂改改。

这些涂涂改改,就是王羲之的败笔或错字。但是人家才不在乎什么整洁不整洁,大大方方的涂涂抹抹,一样是千古名作。

反而是那些谨慎的誊抄了好几遍,力求完美的,很难和王羲之这种大家相提并论。


广西常言道


任何人都有其不足的一面,所谓人无完人,书法也一样,只不过这个领域有其特殊性,因为书法的评判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很多你认为的败笔在别人的认知里面是精妙的地方,而很多你认为精妙的地方在别人眼中可能是败笔。这就是为什么有一句话叫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廖老师硬笔课堂


以上多位先生的评论合情合理,我完全赞成。书法名家大家作品中偶有败笔,也是很正常的,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道理。名家作品中的些许瑕疵,一则会被名家书名所掩,二则即使欣赏者看出来了,也会原谅,因为毕竟暇不掩瑜。我非常佩服几位先生独到的见解和实话实说的勇气,不怕诸如“看来你比王羲之强”之类的嘲讽和挖苦。君不见,往往一句实话,会招来劈头盖脸的口诛笔伐,令人们对说实话心存顾虑和畏惧。看了各位先生的评论,也增加了我说实话的勇气,多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