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將承德作為皇家避暑之地,只是消夏納涼那麼簡單嗎?

積善承德


清代康熙帝在位時,曾經有大臣提議長城關隘破舊不堪應該修繕一番,結果康熙帝沒有批覆,因為與明朝時期重點防禦北方不同,滿族本就自關外而來,修好長城又是防誰呢?

關外除了女真之外,最強大的當然就是蒙古族了,蒙古在清軍入關時期就有近百萬人,而當時的滿州八旗男女老幼加在一起不過二十萬人,所以相對來說蒙古族還是會給滿清政權帶來一定的壓力。

自努爾哈赤時期開始,滿清高層都會與蒙古部落聯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博爾濟吉特氏的布木布泰,她在死後被尊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後世人們簡稱她為孝莊。

清朝政府對蒙古族始終是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的策略,既要蒙古族聽命自己並且有一定的戰鬥力,好讓他們能夠在關鍵時刻鎮壓漢族軍隊的異動,又不能讓蒙古部落變得太強,比如靠近西域的準葛爾部的葛爾丹及其身後勢力,就讓清朝政府花費好大的精力來鎮壓,直到乾隆年間才徹底平定,時間將近百年。

所以自康熙帝時期,就會選擇在熱河的木蘭圍場舉行圍獵,第一可以鍛鍊八旗子弟的戰陣之道,然後可以在此接見蒙古各族王公,增進一下與各部落之間的感情,順便再躲避一下北京七、八月炎熱的天氣,於是便在附近的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並且為各部落首領修建了相應的廟宇供其參拜。

俗話說“親戚在於走動”,更何況中央朝廷與地方部落之間,所以在通過避暑山莊這樣一個平臺,康熙帝豎立了自己皇帝的威信,並且隨時掌握著草原部落的動向,而且此地距離北京也只有四百多里地,快馬加急一天可至,不會影響到處理中央朝廷的政務。

後世滿清皇帝除了雍正之外,或多或少的都去過木蘭圍獵,至不濟也去過避暑山莊,其門匾上的避字還是個錯別字,據說是康熙皇帝手書的,避字多了一橫。

而避暑山莊的修建也秉承著康熙對北方防禦的理念,與其修長城,不如結好眾部落,修眾人心中之長城。

不過說歸說,滿清政府對蒙古族也是非常警惕,拉攏蒙古貴族,打壓中下層牧民,終滿清一朝,蒙古人口始終沒有較大數目的增長,始終維持在百萬人左右。


飛凡看歷史


練兵所用。清代避暑山莊的修建是康熙皇帝設定,那時候修建避暑之地時,恰逢吳三桂發起“三藩之亂”。承德避暑山莊是在清朝動盪年份中慢慢修建的。承德最開始僅僅是清代一個行宮,康熙皇帝稱帝后,儘管平定“三藩之亂”,並統一了全國各地。

但康熙皇帝在清軍歷次戰爭中,發現清軍已經失去在關外那種“豺狼”之風,戰鬥能力有所減弱。康熙皇帝是一個有危機意識的皇上,應對清軍戰鬥能力的減弱,他確定建一個狩獵場地,通過圍獵提高清軍的戰鬥能力,所以選中了離京城較近的承德當作皇家獵場。

所以,最初承德的定位是康熙皇帝的練兵場,但是要練兵總是要有吃住的地方,所以康熙皇帝逐漸在承德籌建行宮。康熙皇帝先後建造了12處行宮,其中承德僅僅是當作其中一個。承德行宮的籌建從康熙皇帝四十二年逐漸,共分為兩個時期,康熙皇帝四十二年到康熙皇帝五十八年是破土動工時期,在這時期,依據康熙皇帝的想法,開掘了人工湖,還營造了一些小島。

經過十多年籌建,行宮初具規模。承德行宮的第二階段是乾隆皇帝在位時修建,主要進行了護建和修繕,承德行宮的功能愈發健全。承德避暑山莊形成了清代練兵、處置行政的一個關鍵場合,等同於“第二個皇宮”,其地位很關鍵。清代除了雍正皇帝外,從康熙皇帝逐漸,清代很多皇上在此地進行練兵圍獵,處置政務,並消暑納涼。


徐小楓X


承德避暑山莊,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承德避暑山莊是皇家避暑、處理政務之地

承德避暑山莊,是陪都和第二個行政中心。清朝皇帝每年,約有半年時間是在這裡度過的,嘉慶帝、咸豐帝都是病逝於此。

避暑山莊萬樹園,園內有不同規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徑達7丈2尺,是皇帝的臨時宮殿,乾隆經常在此召見少數民族的王公貴族,佛教首領和外國使節。

避暑山莊中的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是仿拉薩布達拉宮、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而建,也稱小布達拉宮和行宮。清朝皇帝要在這裡,接待佛教領袖。

承德避暑山莊的軍事用途

滿蒙聯姻是清朝的基本國策,清軍入關後,為了實現對蒙古的管理,鞏固北部邊防,加強聯繫。康熙二十年,清朝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蘭圍場。每年秋季,皇帝會帶領朝廷、皇族子孫、蒙古貴族等數萬人前往木蘭圍場,進行行圍狩獵,以達到聯終滿蒙感情、訓練軍隊、固邊守防的目的。

為了解決皇帝等一干人等沿途的吃、住。清朝就在北京至木蘭圍場之間,相繼修建了21座行宮,避暑山莊就是其中之一。

蒙古一旦有戰事,避暑山莊也可做為沿途的補給站之一,給軍隊提供補給。另外,當北京有戰事時,避暑山莊就可做為皇帝的行宮,如在英法聯軍攻打北京時,咸豐皇帝就帶著一批大臣逃到了這裡。

結語

承德避暑山莊不僅是皇家避暑之地,也是清朝的一個處理政務中心、軍事補給的據點。、


揚生解史


承德避暑山莊地處內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過渡地帶,夏季涼爽,康熙開始是皇帝們夏天避暑的主要去所,但決不僅僅是消夏納涼這麼簡單,從選址、建造都有著很大的深意,更是處理北方政務的場所,於是承德避暑山莊還有個名字,叫“熱河行宮”。

避暑山莊,康熙御題。

在漫長的古代,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在北方之間都以戰爭和衝突形式發展的,有句話叫“明修長城,清修廟”,指明朝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採用強硬抵禦的方式,修長城隔開,衝突的前線正是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交界處,也就是灤河流域,而承德避暑山莊正處於這條交通要道上,而滿清建國後,對北方採取“懷柔政策”,把北方政務場選址在承德更是滿清對待周邊遊牧民族的特殊國策。

澹泊敬誠殿,為避暑山莊最重要的大殿,類同於紫禁城的太和殿。

現在也能在地圖上看出來,這裡離草原最近,一出華北平原就是蒙古草原,於是康熙早在建避暑山莊前22年就建了木蘭圍場,目的是為了訓練八旗軍士驍勇善戰,與蒙古各部的接觸也是最近的地方,於是建了木蘭圍場後再建避暑山莊,不但可以練兵避暑,還能與塞外的蒙古王公保持密切接觸,一舉多得。

圖為承德避暑山莊的麗正門,為正門,門額滿藏漢維蒙五種文字。

另外木蘭圍場也有很深的戰略意義,這裡連接著呼倫貝爾草原與科爾沁草原,曾打響了鞏固邊疆的“烏蘭布通之戰”,康熙帝親征,最後舉行多倫會盟,解決喀爾喀草原問題,所以木蘭圍場也是威懾蒙古各部場所,避暑山莊則是對蒙古各部管理的行政機構,從康熙到嘉慶,四代皇帝到木蘭圍場近百次,很多對北方的決策和指揮,大都是在木蘭圍場和避暑山莊作出的。


圖文繪歷史


清朝入關後,作為一支北方部落建立的王朝,清朝皇室納涼的地方很多,但承德避暑山莊是清朝主要納暑之地。避暑山莊是由康熙所建,一直伴隨清朝滅亡。為什麼清朝不去海邊或者北方找塊消夏之地,卻把承德作為避暑之地呢?

練兵所用

清朝避暑山莊的興建是康熙皇帝所定,當時興建避暑之地時,正值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承德避暑山莊是在清朝動亂年代中逐漸興建的。

承德最早只是清朝一處行宮,康熙當皇帝后,雖然平定“三藩之亂”,並統一了全國。但康熙在清軍歷次戰爭中,發現清軍已經失去在關外哪種“虎狼”之風,戰鬥力有所弱化。

康熙是一個有憂患意識的皇帝,面對清軍戰鬥力的弱化,他決定建一處狩獵場地,通過圍獵提高清軍的戰鬥力,因此選定了離北京較近的承德作為皇家獵場。

因此,最初承德的定位是康熙的練兵場,但要練兵總要有吃住的地方,於是康熙皇帝開始在承德營建行宮。康熙先後建造了12處行宮,其中承德只是作為其中一處。

承德行宮的營建從康熙四十二年開始,共分為兩個階段,康熙四十二年到康熙五十八年是破土動工階段,在此階段,根據康熙的想法,挖掘了人工湖泊,還營造了一些島嶼。經過十多年營建,行宮初具規模。

承德行宮的第二階段是乾隆皇帝在位時興建,主要進行了護建和修繕,承德行宮的功能更加完善。承德避暑山莊形成了清朝練兵、處理行政的一處重要場所,相當於“第二個紫禁城”,其地位很重要。

清朝除了雍正皇帝外,從康熙皇帝開始,清朝很多皇帝在此地進行練兵圍獵,處理政務,並消暑納涼。

鞏固邊防

承德避暑山莊除作為清朝練兵場所,皇室消暑納涼的地方,此地並非只作為夏天所用,清朝一年四季都使用。而清朝建立承德行宮還有一個重要戰略意義在裡面。

從承德的地理位看,承德靠近蒙古,雖然不是清朝的邊防。但清朝建立後,已經對蒙古各部落有過提防之意。蒙古已經臣服了清朝,但一些蒙古部落對清朝並非言聽計從,從康熙平定準噶爾等叛亂來看,清朝入關後,蒙古強大部落對清朝一直虎視眈眈。

清朝入關後,依舊沿用明朝的都城。而北京的穩固得益於北方穩定,如果北部不穩,北京還難固守。因此,康熙皇帝意識到這一點,他名義上選定承德作為練兵及消夏之地,實際清朝的皇權進一步北移,可以有效處置北方不聽話部落,鞏固清朝北部疆域。

清朝與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清朝大臣便是在承德向康熙彙報與俄談判情況。此後,康熙平定準噶爾和回亂時,他把承德當作指揮中心。

1788年,乾隆皇帝平定林爽文起義,也把承德作為指揮中心。此後乾隆在平定安南和清緬戰爭時,承德與紫禁城並列成為指揮中心。

從承德距北京的距離看,只有230多公里,現在來看這個距離很近。但在古代行軍打仗時,二百多公里是一天的路程。因此把承德作為政務和軍事指揮中心,清朝皇帝可以遊刃有餘的處理京城事務,即使京城丟失,承德發兵也可以迅速救援。如果清朝把避暑之地選在北方海邊,就離京城較遠,也不利於清朝練兵。

從這些歷史因素看,清朝選擇避暑山莊主要還是承擔穩固北部的作用。

促進團結

承德行宮建立後,康熙在承德接見了蒙古各王公大臣,甚至在這裡冊封各個蒙古王公,安撫他們。而且康熙還在承德接見蒙古佛教喇嘛。

乾隆時期,土爾扈特迴歸時,乾隆就在承德接見了土爾扈特的首領渥巴錫。乾隆對土爾扈特的迴歸很高興,他寫了兩篇文章,用漢、蒙、滿、藏四種語言刻於石碑,立在承德。

乾隆還在承德接見並冊封了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禪,承德也因此成了各個民族和宗教匯聚之地。乾隆在承德修建很多寺廟和宮殿,而且從建築風格上看,吸收了漢蒙藏的一些建築風格,實現了南北建築風格的有機結合。比如外八廟的建築風格雖然是以漢式宮殿為基調,但內部卻吸收了蒙、維、藏的建築特徵。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在承德建立行宮,主要利用其靠近蒙古的獨特地理優勢,促進漢蒙滿藏四族團結融合,促進民族團結,由此看來,清朝選擇承德並非納涼緡兵那樣簡單,其作用又增加了一項。

結語

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雖然有過清朝末期的衰弱與恥辱,還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一些領土被迫割讓。作為中國歷史上一朝代,不得不說清朝在我國疆域等方面還是做過貢獻。如果清朝最早沒有這麼大的疆域,我國疆域會否變得更小?

從清朝建造承德避暑山莊,不能只看到皇室的奢侈的一面,更要看到清朝在戰略上積極因素。


L不負韶華C


當然不僅僅是為了消暑納涼那麼簡單的。第一,是借木蘭圍場之機訓練八旗兵。第二,也是為了聯絡感情和蒙古諸王的感情。既有延欄之意,還有武力威懾的意思。


愛看愛思考


還可以


人生書單


清代將承德作為皇家避暑之地,遠不是消夏納涼那麼簡單。其中還有以下原因不能忽視:

其一,承德一帶臨近北京,地域廣闊,山川秀美,四季分明,適於農耕,經歷了明代小興州大移民之後,近三百年無人居住。完全是一處巨大無主的風水寶地。在帝都腳下有這麼大的一處寶地,像一張白紙可以隨意開發建設,自然引起了皇家的關注。

其二,承德一帶與東北自然生態相近,適於射獵練兵。經過近三百的自然封育,承德一帶到處是古木參天,自然環境與東北女真人生活的環境極為相似,在這裡涉獵練兵,有利於八旗子弟保持勇猛善戰的光榮傳統。

其三,承德一帶自古就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溝通交流的交通要道古北道的必經之地,也是北方遊牧民族,特別是蒙古部族領兵南下的重要通道。在承德一帶建立木蘭秋獮制度,有利於扼守這塊兵家必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