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农村,有换亲,还有转亲,你知道区别是什么吗?

一个1说真话的人


过去的农村是绝大多数人都穷,所以穷人之间大都是娶不上媳妇的,再加上一下家庭的男丁如果或多或少的身体上面有一种瑕疵缺陷,那么就会采取换亲和转亲这种方式,让两个甚至是多个家庭都能够娶妻生子,当然了这种现象也仅仅存在于过去,是一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也是穷人逼不得已的事情,这是时代背景下农村因为穷而想出的一种畸形的结婚方式,而现在农村光棍多,是因为男多女少,贫富差距分化而出现的,两者不能同日而语。

在过去的农村,有换亲,还有转亲,你知道区别是什么吗?

换亲的意思是指,两个家庭之间相互都有一对儿女,都到了婚配的年龄,而两家的家庭有都非常贫穷,男孩都为此娶不上媳妇,所以两个家庭就会互相交换,你来我往,于是双双都有了婚姻,这种婚姻关系的促成,最大的受害方就是女性,因为她们婚姻的目的只是为了促成自己哥哥或者是弟弟的婚姻,她们是没有一点选择权利的,而且过去一些很穷的家庭,往往自己的女儿即便是到了应该要出嫁的年龄,家长也会人为的阻碍,等自己家里的男孩长大成人,让当姐姐的去换亲。

不可否人,这种现象在当时还是经常能够遇见的,我听爷爷讲过,村里里面那个时候有好几年都是换亲娶来的媳妇,如果说是两个正常人之间的还亲,尚且还是值得同情的地方,但是最可悲的就是,两方的男孩都是残疾,两个家庭为了各自儿子的婚姻,把女儿还亲,这名义是看着是公平,可恰恰就是把两个女孩的一生几乎都要毁了。

转亲是建立在两个家庭之上的还亲,比如三个家庭、四个家庭,也就是所谓的三转四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那,首先第一点可以扩大还亲的选择性,让相互结婚之后的称谓生活不那么尴尬,再者就是,一种贫穷落后的遮羞,三转之间的还亲,让外人感觉的孩子是光明正大迎娶的,而不是通过换亲手段得来的,说出去还想是高尚一些。

从名义上看转亲仿佛是先进了一些,智能化了一些,其实这是一种更深的愚昧无知,是那种掩耳盗铃而又沉醉自我感动的一种沾沾自喜,在我个人看来这要比换亲还更显得下作一些。

农村过去的贫穷生活,因为换亲转亲导致了很多悲剧的产生,事实证明这样的婚姻方式,严重的伤害了一个女人的一生,换亲毁了她们一辈子的幸福。

我是农村小小李,喜欢我的回答就给我一个关注吧。


农村小小李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今年五十多岁了,还清楚地记得这些事情。这是过去农村最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种婚姻形势是过去农村社会落后,生活条件困难,人们的思想观念守旧的产物。我记得这种婚姻形式延续到七十年代那样,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的丰富,生活条件的提高,这种婚姻形式很快在农村消失了。

换亲,转亲,这两种婚姻形式都是讲门当户对的,一般家庭,只要有一点办法能给儿子取上媳妇,谁家能走这条路。凡是这样订婚的农村家庭,都是一样贫穷,都是一样男孩不是年龄大,就是有毛病。只有这种家庭的父母才含着眼泪拿好闺女跟儿子换个媳妇。

换亲,

这种婚姻形式是在同样家庭条件的两家进行,就是双方的闺女嫁到对方,这种做法是最原始,最落后,最愚昧无知的。将来两家孩子与大人的称呼都乱套。所以,人们又想起一个更加完美的办法。

转亲,

转亲与换亲的区别就是多家相互配对,一般都在三四家之间转悠。它比换亲稍微进步一点点,在这几家当中,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女孩,能有一个选择机会。中间人也有办法根据各家条件自由搭配。

不管是换亲还是转亲,全都是以牺牲女孩为代价组成两个家庭。很远的咱不知道,打我记事那几年,听说过多少婚姻悲剧。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当时那个年代谁也没觉得这样的婚姻形式荒唐,反而成全了好多困难家庭,悲剧毕竟很少,而那些女孩都很认命,反到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和谐共生。一直到现在,我认识的好多人都是通过转亲走过来的,他们都有孝顺的孩子,美满幸福的家庭。

时代进步了,社会文明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妇女的政治面貌,社会地位大大提高,虽然当今社会男女性别失衡,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婚姻形式。

愿农村更新,农民更好!





黄河故道采风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在农村过去换亲和转亲的都有,就拿我婆婆家亲戚来说,他们两个就是换亲。一个喊姑,一个喊舅,让人有点不能接受。

因为那时候没有搞计划生育,基本上每家都有兄弟姐妹好几个。对于那时候条件好一点的就能讨到老婆,家里太穷了就没办法讨老婆了。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娶上媳妇,延续香火,就把自己家的女儿嫁给对方的男孩,而对方的女儿也得嫁过来,这就是所谓的换亲。

转亲应该是三家以上才算转亲,张家的女儿嫁给李家,李家的女儿嫁给王家,则王家的女儿嫁给张家,这样转一圈,每个儿子都有了媳妇,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转亲。像这种结亲方式对女孩来说一种很大的伤害,女孩跟本就没有话语权。

无论是换亲还是转亲,当时的人们在封建思想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思想也都提高了,所以那样的婚姻再也不会出现了。




河北老闫


换亲和转亲,是过去农村婚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多见于贫穷人家或者残疾人家等找对象困难的家庭和兄弟姊妹众多的家庭。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了结亲现象,但不存在近亲结婚现象,不受法律约束。只不过会造成亲属关系较为混乱,有违社会伦理,更严重的是,潜在着包办婚姻的社会问题,所以不予提倡。

所谓换亲。就是两户人家直接以女儿为儿子换妻。你家闺女给我儿子当媳妇,我家村闺女给你家儿子当媳妇。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下辈的亲属关系错乱,姑妈成了舅妈,舅舅成了姑夫。当然辈份还是不错的。人民公社时期,这种现象在农村还经常出现。

这种现象对社会最大的危害是,牺牲了女孩的幸福,女孩没有权力自己找对象,只能牺牲自己的幸福为哥哥或弟弟换个妻子。而且,换亲的家庭,多数是男孩有残疾或者家庭比较困难,这对于女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所以,经常出现女孩子反抗换亲而自然的现象。晏子在上世纪90年代发表的一篇小说,就是以自己身边换亲致使女孩自然的故事为题材。

所谓转亲,就是不是两个家庭互相换亲,而是三个以上的家庭之间,通过转换女儿而为儿子换来媳妇的结亲现象。这种现象比换亲转了一个弯儿,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亲属之间关系错乱的问题。比如张家把女儿嫁给李家,李家把女儿嫁给王家,王家再把女儿嫁给张家,这样张王李三家都嫁出了女儿,也都换回了儿媳。这是最简单的转亲方式。如果四家以上转亲,就更负责一些,也更难操作一些。

换亲和转亲的不同是,换亲两家之间直接交换,转亲需要更多的资源来转换,操作起来难度大一些。而换亲和转亲的相同之处,就是都以牺牲女孩子婚姻自主为前提,延续的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封建社会婚配方式。

综上,换亲和转亲,虽然不是近亲结婚,表面上不受婚姻法约束,但潜在的包办婚姻现象,又违犯了婚姻法,对换亲妇女的身心伤害较大。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计划生育的实施,换亲和转亲自然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所以,这种现象基本已经消亡,只在极个别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不好的贫穷山区有所存在。


齐东晏子


何为“换亲”  

  在中国某些村落里也存在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传统上称为“换亲”。换亲是指“双方父母各以其女交换为子妇,或男子各以其姊妹交换为妻”。换亲一般是同代换亲,但也有少数隔代换亲的例子。

何为“转亲”    

转亲是指为避免由于换亲所带来的亲属称谓混乱等问题,两个以上家庭之间的未婚男女依次交叉为婚。从理论上讲,参与转亲的家庭越多,越接近正常婚。但实际上,不可能有太多的家庭参加,因为在一个通婚半径所及的范围内同时找到多户适合转亲的家庭是比较困难的,故这种婚姻通常是在3户之间进行。由此看来,转亲和换亲是同一种形式的婚姻,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形式。转亲是一个更大的婚姻圈,参与转亲的家庭结成一个以婚姻为纽带的封闭的亲戚网。西村共有6组转亲婚,皆为3家交叉为婚。无论是西村还是其周围的村落,调查者未听说有3户以上的家庭转亲的例子。

换亲和转亲是一种以男子为本位、以家族延续为目的、以牺牲女子婚姻选择为代价的婚姻形式,因而也是一种落后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缺乏对女性的尊重,因此这种婚姻中的女性常常反抗。村民们向调查者提供消息说,换亲、转亲形式的婚姻中,有的女性被逼疯,有的女性被逼喝农药而死,也有的女性被逼离家出走,这样的悲剧时有发生。


古典家具娟


农村的老一辈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婚姻不自由,婚姻大事由不得自己,父母掌握着子女的婚姻大权。

在那个年代,农村人思想老旧,基本所有农村人都是贫穷状态,有的青年小伙长的可以,人干活办事也利索,这样的就能说上媳妇。如果有的小伙家里穷,人也老实不爱说话,找媳妇就有困难。要是家里有姐姐妹妹的,父母就会自作主张找媒婆,让媒婆给撮合着所为的换亲或转亲。

换亲和转亲的不同在于:换亲就是一方的男女姊妹俩和另一方的男女姊妹俩结亲。他们互相结亲的好处:就是双方不会要太多的彩礼,还有结婚需要物品和家电类的东西,他们会定在同等价位上。这就大大降低了两家的所有开支。唯一一个不好的问题,就是有了孩子以后,双方的称呼会很尴尬,孩子在称呼上是有姑没有姑父,姑父是孩子的舅舅。有舅舅没有舅妈,舅妈是自己的姑姑。这样的关系岂不尴尬。

其实转亲在降低彩礼的同时,他不会打乱人情伦理,转亲只是三方家庭或是四个家庭中的女孩,第一个家庭的女孩到另一个家里做儿媳,另一个家里的女孩再到另一个家里做儿媳,一直到最后一个到第一个家里做儿媳,这样转亲的好处是既降低了娶亲成本,相互的称呼不会乱套该叫什么还是叫什么。

在老一辈人的思想都是家里老人的话就是圣旨,不遵行不中。不管换亲还是转亲,女孩就是不乐意也不中,父母的话必须照办,按老一辈人的话:换亲或转亲,如果女孩按父母的意愿照办了,那就会成了一个人家,要是女孩不同意,那就会多了一个光棍。好在现在的婚姻自由,一切都是自己做主。


农村赵家妞


[互粉][互粉][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以下就是转亲跟换亲的意思和区别

换亲

双方父母为了节省钱财,各以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方的儿子,俗称换亲。婚礼可以从简,故多为穷苦之家。此俗在20世纪70年代个别地区尚有所闻。今已绝见。

转亲,

在我国某些贫困地方,还有一种古老的风俗,叫做“转亲”,如张家女儿嫁给李家儿子,李家女儿嫁给王家儿子,王家女儿再嫁给张家儿子,这是“三转亲”;另外还有“四转亲”、“五转亲”、甚至“六转亲”。这样每家都可以省下给儿子娶媳妇的彩礼钱。但是,如果有一家不同意,其他几家也转不成;如果已经结婚,有一家离婚,其他几家也都会离婚。因此,转亲的家庭之间构成一条“婚姻链”,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全链”瘫痪;而且,在农村如果一旦实行转亲,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很可能会闹出人命。




互摆摊小哥陈瑞


在我们农村,过去换亲和转亲的都有,那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有的家儿孩子非常多,兄弟姐妹五六个,生活一般都很穷,男孩儿娶媳妇很困难,想要娶媳妇也只拿自己的女儿和别人家去换。

这和结亲方式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换亲

有张、王两家,两家各有儿女,双方家庭生活都很困难,或者儿子有残疾。儿子娶不了媳妇,这样就会有媒人从中搓和,把张家女儿给王家儿子,换来王家女儿给张家当儿媳,这就是换亲。

第二种是转亲

转亲和换亲差不多,只是有原来的两家变成了三家,也就是张、王、李三家。张家把女儿嫁王家儿,王家把女儿嫁李家,李家再把女儿嫁张家,这样转了一圈,各家给儿子换了个媳妇,这就是转亲。

这种结亲方式对女儿来说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一般女孩都不能换到自己如意的郎君,不是年龄大就是残疾。不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这种情况很少见了。


沧海一粟8227


朋友你好,在过去的农村换亲,转亲是农村的家常便饭,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只是

“穷”逼的,为了自己家后继有人,只有牺牲姐姐,或妹妹给哥哥或弟弟换媳妇,或者转媳妇。凡是换亲和转亲都是找不到媳妇的。1男孩家里穷找不到媳妇。2男孩有残疾找不到媳妇。说一千到一万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

换亲是有两个家庭把自己的女人一个换成媳妇。转亲是有三个家庭来转媳妇,这样以后生下的孩子会有姑妈和舅妈。可换亲就不一样了,有舅妈就没有姑妈,有姑妈就没有舅妈。这就是换亲和转亲的区别。朋友我的回答你可满意啊?




农村卢老太


过去的农村,物质条件匮乏,致使有的青年娶妻困难,但是又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陈旧思想,想尽办法,父母都要给男孩娶到媳妇;就出现了换亲和转亲的婚姻现象。

所谓的“换亲”,指的是两个家庭之间联姻,一方家庭的儿子娶另一个家庭的女儿为妻,同时,这个家庭的女儿嫁到另一个家庭;这样的联姻方式,虽然也存在,但很少被接受。这样联姻的男女青年结婚以后,有了孩子以后,他们的身份就显得很尴尬,男人既是舅舅,又是姑父,女人既是舅妈,又是姑姑,这样的双重身份,很难让人接受。所以,即便在以前,“换亲”的人家依然很少。

所谓的“转亲”,指的是三个以上的家庭互相娶嫁,有“三转”,“四转”的情况。这样的联姻方式,就避免了相互联姻中,男方舅舅,姑父,女方是姑姑,舅妈的尴尬身份,这样的 联姻方式,也比较能够让各个家庭接受;所以,这样的婚姻方式,在贫困家庭中出现的比较多。

另外,“转亲”“换亲”比较能够接受的一个原因是能够保证家庭的稳定;“换亲”的婚姻一旦一方出现离婚现象,另一个家庭也会随着离婚,两个家庭都会破裂,而“转亲”的婚姻就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因为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一个家庭破裂了,也不会对另外的家庭造成多大影响,不至于其他的家庭破裂。

无论是“换亲”,还是“转亲”,都是在物质生活条件极端困乏的情况下,人们对婚姻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是人们陈旧婚姻观的一种表现;现在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人的思想觉悟也高了很多,那种婚姻也就不会再出现了。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