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风采(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柴天佑


柴天佑院士百科

柴天佑,1947年11月20日出生于兰州,男,汉族,甘肃兰州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5年于东北工学院获博士学位。IEEE Fellow, IFAC Fellow。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IFAC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1996-1999)。现任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2010~),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自动化学报》主编。

长期从事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优化和综合自动化的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提出了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理论与方法,与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相结合,主持研制出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系统。提出了以综合生产指标优化为目标的全流程智能优化控制理论与技术,主持研制了生产全流程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和综合自动化系统,并成功应用于流程工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发表SCI论文220余篇,其中1篇论文获IFAC杂志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11-2013 最佳论文奖。应邀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举行的IFAC、IEEE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30余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四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十一项。已培养博士90余名,硕士210余名。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功勋奖,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年获第一届杨嘉墀科技奖一等奖。2007年在IEEE系统与控制联合会议上被授予控制研究杰出工业成就奖,2017年获亚洲控制协会Wook Hyun Kwon 教育奖。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纯


陈纯院士百科

陈纯,1955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象山,男,汉族,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90年获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现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数码喷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著作3部,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致力于将高水平的研究与产业应用相结合,主持研制完成 “计算机丝绸印染花样设计分色处理及制版自动化系统”、“纺织品数码喷印系统”等多个工程系统,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近年来,率领团队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和系统开展了重点研发,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实时智能分析处理平台“流立方”,在相关应用领域得到了全面推广。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杰


陈杰院士百科

陈杰,男,汉族,1965年7月8日出生,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6年、1996年、2001年分别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为控制理论与应用。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控制科学与工程组成员,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军委科技委某领域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973项目首席,某重点型号项目总设计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担任多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副主编和编委。

长期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动态环境下复杂系统的多指标优化与控制、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等。提出并建立了分布式协同控制的混合智能优化与稳定性的理论与方法,突破了数字化阵地信息快速自主获取与控制、多运动平台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等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装备,并得到大量列装,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

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鲸


陈鲸院士百科

陈鲸(1940.11.17-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我国空间监视技术领域主要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极高频复杂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飞行器测控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编委会顾问;军事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他主持研制完成的我国首套卫星频谱监测管理成套设备,解决了对监测管理的卫星发现、跟踪、定轨和连续监测管理难题;主持研制完成的我国首套空间监视系统,提出了多站多传感器混合组网的系统体系结构,综合运用无源探测、光电监测、信号检测、参数估计、轨道自动处理和目标综合识别等技术,解决了对空间目标现象及特征信息获取与处理和目标态势感知与编目管理的难题;联合主持设计研制完成的我国首套卫星遥感数据信号接收处理系统,为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研发的相关技术在我国资源、海洋、气象、对地观测等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与经济效益。另外,在我国科学实验卫星系统试验验证与开发应用和新型全数字阵列监视雷达体系结构设计与关键技术突破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作为总师先后主持设计研制完成多项大型系统工程,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近十多年来,培养领域领军,拔尖人才,博士后,博士总计30多名;在国内相关领域作主题报告40多场;撰写发展战略专题报告10多篇;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各一次,所在团队2006年获全军首届创新团队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志杰


陈志杰院士百科


陈志杰,1963年1月18日出生,男,汉族,广东梅县人,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技术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空军导弹学院,1986年攻读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取得空军工程大学军事运筹学博士学位。曾任空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现任空军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空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空管空域管理及运行专家组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空中交通管制专委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主持研制了我军首套机场、分区级自动化空管系统,设计了全军自动化空中管制技术体系架构,主持构建了覆盖全国空域的全军一体化空中管制指挥平台,实现了我军空管手段和方式的跨越式变革,极大地提高的我国空域容量和航空运行效率,并成功与国际主流飞行高度层标准接轨。根据军事飞行特点,提出军航自动相关监视技术体制,并成功研制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航新航行系统,使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国际保持同步。2003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学术专著3部。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等荣誉称号,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空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左宁


陈左宁院士百科

陈左宁,1957年10月23日出生,女,计算机工程技术专家,北京人。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自1979年以来,先后参加或领导多台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工作,主持研制了多套国产大型系统软件项目,其中80年代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个与UNIX系统完全兼容的并行操作系统,在并行处理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求是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浩


戴浩院士百科

戴浩,1945年8月3日出生,男,汉族,江苏省阜宁县人,指挥与控制领域专家。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本科),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两次在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原总参谋部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解放军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现任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指挥与控制理论研究、指挥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与工程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完成了多项指挥自动化网络和指挥所工程的研制与开发,组织论证了各级各类指挥自动化系统,为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承担了全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发展战略研究、军事需求研究与体制总体论证,完成重大研究报告20余份,出版专著、译著5部,发表论文数十篇。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荣立一等功。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琼海


戴琼海院士百科

戴琼海(1964.12.26-),自动控制学家,上海市人。199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获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

主要学术方向为立体视觉和计算摄像学。长期致力于该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在立体视觉和计算成像方面做出贡献,分别在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0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7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培养研究生及博士后近百名。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中翰


邓中翰院士百科

邓中翰(1968.09.05- )微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系统专家。江苏南京人。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7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物理学硕士、经济学硕士学位。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系统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1999年创立中星微电子公司,承担“星光中国芯工程”,任总指挥、首席专家。 “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于计算机、手机及监控等领域,被三星、苹果、索尼、惠普、联想等采用,占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份额第一,结束了“中国无芯”历史。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劳动模范等。兼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文华


丁文华院士百科

丁文华,1956年4月6日出生,广播电视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系。2000年至2016年任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1996年被评聘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4年,参与建设了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电视技术系统,并担任播出系统的技术负责人。1994年,成功主持完成了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彩色电视自动播出控制系统。从1996年开始,负责组织完成了中央电视台对我国重大事件电视转播的技术实现,其中97年香港回归首次实现了72小时全程无间断电视直播,从此开创了我国电视直播重大事件的全新时代。2000年以后,他主持建立了新一代电视台网络化制播系统,使我国电视台节目制播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部署成本大大降低,彻底改变了我国电视台长期以来依赖进口录像机的局面。2012年,他主持建设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艺系统全面投入使用,由其创建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电视台节目制播体系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果在国内多家电视台得到广泛应用,全面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科技进步,使我国广播电视的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07年成为我国首位被亚广联ABU授予“亚太地区广播工业杰出贡献奖”的技术专家。并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选科学技术杰出人才奖”等荣誉称号。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宝岩


段宝岩院士百科

段宝岩,1955年2月4日生于河北,男,汉族,河北冀州市人,电子机械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77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原西军电、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后获工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91-1994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后,2000美国康乃尔大学高访。2002-2012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全国天线产业联盟主席。国际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教育部科技委国防、先进制造技术学部委员、机械学科教指委副主任,工信部电子科技委委员,10多个学术期刊编委。

长期从事电子机械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高性能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开辟了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的新领域。系统地建立了电子装备电磁场、结构位移场、温度场之间的场耦合理论模型,揭示了机械结构因素对电性能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基于场耦合理论与影响机理的机电耦合设计理论与方法。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探月、神舟飞船、主力战舰及FAST500米口径大射电望远镜等国家重大工程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0余次,著书6部,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劳动模范(2005)、师德先进个人(2004)、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等称号。2012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成果奖。

2011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樊邦奎


樊邦奎院士百科

樊邦奎(1958.09.15- )无人机侦察技术专家。安徽省滁州市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总参某研究所所长,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光电子技术专业组组长,国家“973”计划项目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

我军无人机侦察技术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先后主持多型无人机侦察装备的研制,攻克无人机侦察体系建模、目标实时定位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的成果参加国庆60周年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荣立一、二等功各1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带领团队获集体一等功和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方滨兴


方滨兴院士百科

方滨兴,1960年7月17日出生于哈尔滨,男,汉族,江西万年县人,网络空间安全专家。中共党员。先后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网络中心主任、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主任、信息产业部互联网应急处理协调办公室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现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首席科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学院首席学术顾问、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中国云安全与新兴技术安全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委员会主席、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长期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工作。1989年开始研究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并于1992年出版《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专著,90年代末从事计算机安全事件入侵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1999年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理念,并组织建设了相关系统,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02年起,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四次,其中三次为第一完成人。2001年获信息产业部“在信息产业部重点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特等奖先进个人”称号,2002 年获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费爱国


费爱国院士百科

费爱国,1955年7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清江市(现淮安市清江浦区),男,汉族,江苏省涟水县人。中共党员。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和数据链专家。1981年硕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2004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空军研究院某所高级工程师,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军委科技委网信领域专家组副组长、空军网信专家咨询委主任、博导。

长期从事数据链和指挥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研制了我国首套出口型国家防空指挥信息系统,90年代主持空军首套网络化区域指挥信息系统等多个军队重大科研项目研制。主持完成了我军第一代航空数据链系统论证、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系统试验和考核定型工作,并装备部队使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编著出版8部著作。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军队科技领军人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封锡盛


封锡盛院士百科

封锡盛(1941.12.17- )水下机器人专家。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最早从事水下机器人研究的专家之一,曾经担任我国第一台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电控系统负责人、我国第一台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的总设计师、“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项目副总设计师、“CR-01”自治水下机器人工程化项目的总设计师和“CR-02”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总设计师。主要负责总体设计、自主控制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等方面的工作。这些项目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此项技术和设备的国家之一。“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于1995年及1997年两次为中国大洋协会在太平洋进行了深海探测试验,并对洋底多金属结核进行了调查,取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奖励10项,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篇,国内学术刊物论文14篇,与他人合作编著《机器人学导论》和《水下机器人》。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文


高文院士百科

高文(1956.3.7- )计算机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原籍山东省牟平县。1991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计算机智能算法与系统研究,在高效视频编解码算法与标准化、图像检索技术、视频分析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手语识别技术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2009年,因“对基于对象的视频表达、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与标准化的贡献”当选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Fellow)。2010年,因“音视频编解码理论、标准及应用的突出成就”被授予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龚惠兴


龚惠兴院士百科

龚惠兴(1940.7.19- )航天遥感、光电技术专家。上海市人。1963年中国科技大学毕业,1967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员,国家863计划航天航空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早期从事红外地平仪研制,用于我国通讯卫星飞行姿态测量。70年代中期起,在国内首先进行航天红外遥感仪器--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的研制,解决了系统设计、性能检验和辐射定标方法,提出增加海洋观测通道,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成功、卫星海洋遥感提前起步和使我国航天遥感从胶片摄影发展到光电传输探测作出了贡献。提出并完成了风云一号-03、-04星的十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该卫星2000年起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列为国际业务卫星。1992年~1994年初任国家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推进了我国航天遥感和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提出并研制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在神舟三号飞船上运行试验成功。成功地进行了多次生物材料的空间微重力长晶试验。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桂卫华


桂卫华院士百科

桂卫华,1950年8月7日出生于武汉,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自动控制专家。中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1981年获得中南矿冶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赴德国Duisburg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做访问学者两年,曾任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现任中南大学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自动化学会名誉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流程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的研究,围绕流程工业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制造的技术问题,创建了以智能集成为核心的复杂有色冶金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成果主要应用在有色金属行业的多家大型企业,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流程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动化技术的提升和自主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湖南光召科技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过程控制技术贡献奖”、“杨嘉墀科技奖”等荣誉称号;出版专著5部等。执教三十余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作为学术带头人,带领科研团队于201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016年创新群体以整体优秀结题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滚动支持。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友


何友院士百科

何友,男,1956年10月19日出生,汉族,吉林省磐石市人,信息融合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1988年分获海军工程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海军航空大学信息融合研究所所长、海战场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主任委员,IET Fellow等。

长期从事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装备模拟仿真、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是我国军事信息融合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雷达目标融合检测、多传感器多目标跟踪、多传感器航迹关联、辐射源识别、无源定位、作战系统仿真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成果,广泛应用于雷达、情报处理、飞行员培养等国家和军队重大工程中。主持研制了测控信息融合系统、跟踪雷达、大型航空模拟训练机等多型工程系统,全部装备部队。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省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6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IEEE会刊等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6部,其中1部获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论著他引11000余次。培养博士、硕士120余人。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是”工程奖、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荣立二等功5次。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会林


姜会林院士百科

姜会林,1945年7月10日出生,男,汉族,辽宁省辽中县人,应用光学专家。中共党员。1969年本科毕业于长春光机学院,1987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曾任长春理工大学校长,现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央军委科技委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长春光机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长期从事应用光学技术研究,曾主持国家863重点、995高新工程专项、973重大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36项。在光学设计理论方面,提出了衍生二级光谱理论,王大珩院士评价为“中国光学设计近年来四项主要进展之一”。提出了光学系统技术经济公差理论,论文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收入“里程碑丛书”,成果于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光电动态测试方面,研制成功火控动态性能测试系统,测试指标优于美国“试验操作规程”要求,成果入选了国军标,并在武器装备中有重要应用。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空间激光通信方面,研制成功两代机载光端机和“一对多”同时激光通信装置,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强干扰下高速率双动态激光通信,其中飞机间高速率激光通信距离高于国外报道的最好水平,201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李德毅院士百科


李德毅(1944.11.28- )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泰县。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海里奥特·瓦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参加了多项电子信息系统重大工程的研制和开发。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和一整套用逻辑语言实现的方法。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一阶谓词逻辑的对等性,提出云模型和发现状态空间,用于不确定性知识表示和数据控制,在智能控制“三级倒立摆动平衡”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效。获国家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9项。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中文著作5本、英文专著2本。2004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国杰


李国杰院士百科

李国杰,1943年5月29日生于湖南省邵阳县,男,汉族,计算机专家。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初回国工作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0-1999年担任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00-201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任中科院计算所首席科学家。1995年创建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2014年在主板上市的中科曙光公司的前身)并一直担任董事长。现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院长等职。

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发表科学论文150多篇,出版了《创新求实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in China: A Roadmap to 2050》等文集和战略咨询报告。长期从事国家863计划高技术研究,两次担任国家“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和曙光2000/ 3000超级服务器,为发展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次二等奖。领导计算所研制成功龙芯CPU。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曾被选为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届党代表。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现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即TWAS)院士。

李天初


李天初院士百科

李天初,1945年11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男,汉族,安徽省金寨人。中共党员。1970年清华大学毕业,1981年和1991年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历任中国计量院助研、副研、研究员。现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时间频率、光干涉和光纤光电子计量研究。上世纪80、90年提出和研究准相干光干涉光纤传感,干涉逼近测量液体折射率,牛顿环测量光学表面反射相移等新原理新技术;研究空气折射率干涉仪设计原理,光干涉测量长度的相对不确定度极限等;规划并主持研制系列光纤基本参数测量标准装置。1997年以来主持研制系列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基准钟,复现秒定义, 2014年NIM5喷泉钟通过国际评审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 2015年起为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地面时间提供计量溯源; 规划指导研制飞秒光学频率梳, 建立微波和光学频率的相干联系; 指导研制伺服锁定光纤链路高保真传输微波频率; 规划指导研制锶原子光晶格钟, 2015年参与国际锶原子推荐频率赋值; 指导研制NIM-AGRb-1铷原子干涉绝对重力仪,成功参加2017年国际绝对重力比对;指导潮汐重力频率偏移的研究; 规划和参加重力频率偏移来源于频率源,还是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的实验研究等。

发表主要杂志论文60余篇。1995、2002、2006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一、二、三等“国家科技进步奖”各一次,2016年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同保


李同保院士百科

李同保,1942年10月17日出生于河南省温县。光学、计量学专家。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同年到北京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光学研究室工作。1980年4月至11月到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从事辐射度学研究,获优秀客座研究人员奖;1983年至1999年5月,在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历任研究员、院长、名誉院长;1999年6月起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光辐射测量技术与标准研究。所研制的微弱光标准测试装置,提出一种测量极低透过率的新方法,使得能以5%的不确定度测量l0-6Lx水平的微光照度,满足了当时夜视微光器件、放射萤光材料等国防科研生产的急需。建立500K-1000K全辐照标准,改进了辐射腔测温结构和测量程序,显著地提高了黑体辐射器的品质,这为我国红外制导和红外武器系统的科研生产提供了检测的技术基础。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参与研制的“光度基准与光通量副标准”项目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究的“用硅光电二极管自校准技术实现400-900nm光谱辐射绝对测量”项目获198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从事光辐射测量及声光技术研究,包括声致发光及声致聚变、激光汇聚原子实现纳米光栅长度标准等。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利用激光驻波场汇聚原子方法研制纳米计量标准的实验室,目前已得到品质与美国NIST相当的1/2波长(213nm)一维和两维纳米长度标准样品。为我国纳米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廖湘科


廖湘科院士百科

廖湘科,1963年9月14日出生,男,汉族,湖南省涟源市人,计算机系统软件专家。中共党员。198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8年硕士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现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软件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软件与通用操作系统的科研工作。参加了银河2到银河5四代巨型机的研制,主持了天河一号、天河二号的研制,主持了麒麟操作系统的研制,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为国产基础软件的自主可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排名第1)、一等奖3项(排名第2、4、14);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6项排名第1、2项第2);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2项(排名第1、2)。曾任“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与基础软件”重大专项论证专家组副组长,主持基础软件方向的论证工作;曾任“十五”863计划“软件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主持十五期间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软件、办公软件等课题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曾任共创软件联盟理事长,参与我国开源软件的社区组织与国际合作工作。获光华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求是”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领导的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创新团队)。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玠


刘玠院士百科


刘玠(1943.11.22- )我国冶金自动化及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1998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2001年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研究开发。在“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项目中研制的计算机过程控制模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主持并参加研究的“武钢一米七热轧计算机控制新系统”等重大项目,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1994年12月以来,作为鞍钢“九五”、“十五”技术改造的总负责人,追踪世界钢铁前沿技术,以其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创新思维,使鞍钢走出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技术改造新路子,先后完成了平炉改转炉、模铸改连铸、轧机更新换代等一系列工艺装备上的革命,主要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致力于重大冶金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创新与实践,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作为鞍钢1700工程总负责人,他积极从事工程总体技术方案的决策、关键技术的开发、大型装备的国产化研制等工作。建成我国第一条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ASP),并已成套对外输出,不仅经济效益可观,同时也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该项目先后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建成我国第一条自主集成的1780酸洗冷连轧联合机组,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永坚


刘永坚院士百科

刘永坚(1961.11.01-),电子对抗专家。湖南省冷水江市人。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和军事学硕士学位。现任空军研究院某所高级工程师、复杂航空系统仿真国防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长期从事航空电子对抗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研制工作,主持完成了20多项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在航空电子对抗侦察、干扰、效能评估等方面做了多项开拓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韵洁


刘韵洁院士百科

刘韵洁(1943.1.10-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6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曾任邮电部数据通信研究所所长,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兼数据通信局局长,邮电部邮政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联通总工程师、副总裁。现任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教授级高工。

曾多次主持数据通信领域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主持设计、建设并运营了国家公用数据网、计算机互联网、高速宽带网,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主持设计、建设并运营了中国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解决了IP 网络不可控、不可管和QoS无法保证的问题;解决了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同时提供多种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和视频业务等技术问题,为三网融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一次成功的大规模实践,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泽金


刘泽金院士百科

刘泽金(1963.10.21-),激光技术专家,山东省无棣县人。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激光专业,1997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用光学博士学位。现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央军委科技委某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我国强激光工程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强激光系统和技术研究,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从演示验证研究到系统研制,全过程主持过我国某强激光系统的研究,为我国强激光工程发展做出了系统性、开拓性的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发明专利授权1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50余篇。

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军


陆军院士百科

陆军,1964年11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男,汉族,江苏省苏州市人,机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专家。198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通讯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

陆军是我国预警机信息系统领域学术带头人。建立了我国预警机信息系统技术体制,突破了综合效能、空地协同两项关键技术,主持完成首型国产预警机、出口预警机及空地协同系统研制,实现了我国预警机技术跨越式发展,为我国预警机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发明专利13项,论著 22项。具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学风严谨,爱岗敬业。获五一劳动奖章、国资委优秀党员、光华工程科技奖、CCTV创新人物。团队获国家科技部“创新团队"称号。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锡城


卢锡城院士百科

卢锡城,1946年11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县,男,汉族,计算机专家。中共党员。197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82-1984年,在美国麻省大学进修计算机专业。曾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现在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

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和分布处理领域研究工作。1970年代,参加远望一号测量船中心计算机研制,两次赴太平洋参加发射测量任务。1992年,负责研制成功银河-Ⅱ巨型机高速网络软件系统;1994年,负责研制成功“银河仿真Ⅱ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了集成化仿真软件环境,提出直接映象优化技术,解决了系统前端机和仿真主机间的强实时通信问题;1997年,主持研制成功“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组织攻克了可扩展大规模并行体系结构、高速互连网络、巨型机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2000年,主持研制成功银河超级并行计算机系统,组织攻克了基于超结点的分布共享存储(CC-NUMA)体系结构、高可扩展拓扑互连结构、层次式并行编程环境等关键技术;2004年,主持研制成功国家863重点攻关项目“高性能核心路由器”。任2项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均评估优秀。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2项为第一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项为第一完成人;1996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9年获军队重大专业技术贡献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5年获湖南省首届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罗先刚


罗先刚(1970.12.13- )。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吕跃广


吕跃广院士百科


吕跃广,1964年5月26日出生,男,汉族,电子信息技术专家。山东省广饶县人。1984年毕业于海军工程大学物理专业,199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常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兼职教授,国家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长期从事光电信息处理和电磁信号测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我国多型科学实验卫星系统的研制和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有力推进了我国空间对地观测、电磁频谱控制等相关领域的发展进步。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出版专著四册,发表文章60余篇。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云鹤


潘云鹤院士百科

潘云鹤,1946年11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男,汉族,计算机应用专家。197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系。1981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计算机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1995年5月-2006年8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2006年6月-2014年6月担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2013年3月-2018年2月担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明协会理事长、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CAD和工业设计的研究,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计算机美术、智能CAD、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虚拟现实和数字文物保护、数字图书馆、智能城市和知识中心等领域承担过多个重要科研课题,创新性地提出跨媒体智能、数据海、智能图书馆、人工智能2.0等概念,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昌祥


沈昌祥院士百科

沈昌祥(1940.8.22- )信息系统工程专家。浙江省奉化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力系。海军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曾任该所副所长兼总工。在信息工程与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研制成功海陆兼容的信息处理系统、保密通信电报网络系统,并主持研究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1985、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1985、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主要著作有《实时系统软件设计初步》。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苏东林

苏东林(1960.03.07- )。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家广


孙家广院士百科

孙家广,1946年1月4日出生于镇江,男,汉族,江苏省镇江人,软件及应用领域专家。中共党员。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控系。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主任,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软件工程教指委主任,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图学学会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建模、分析与验证及软件工程与系统的教学、研究、开发。负责研制了有我国知识产权的二维CAD系统、三维产品造型核心平台、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及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EIS)等大型软件,并在数百家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应用,为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我国软件产业化能力做出了贡献。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推进高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倡议成立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并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教育教学中提出了“学中练、练中学、练中闯、练中创”的实践教学理念。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凝晖

孙凝晖(1968.03.15- )。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优贤


孙优贤院士百科

孙优贤(1940.12.23- )工业自动化专家。浙江省诸暨市人。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现代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自控联制浆造纸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副理事长。在现代控制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针对复杂工业系统的高度不确定性、高度非线性、高度关联性、特大纯滞后和信息不完全性等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系统建模技术、先进控制技术、在线优化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容错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综合自动化技术,并在大型工业装置中得到成功应用,初步建立了现代控制工程的方法论体系。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造性地解决了制浆、造纸、生物化工等大型生产线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中的重大关键技术,成功地研制了Supcon 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Suny TDCS9200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以及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并实现了产业化,在制浆造纸、生物化工自动化工程领域,针对大型企业的各个生产过程,建立了24种动态数学模型,开发了25种高级控制算法,18种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制了6种造纸专用仪表和12个软测量软件,并在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5项。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久彬


谭久彬院士百科

谭久彬于1955年3月5日生于哈尔滨,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精密测量与仪器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77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授、博导,任精密仪器工程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家计量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ICMI)常务委员等。

一直从事精密测量与仪器工程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致力于高端装备制造中的超精密测量与仪器工程研究,提出多模复合运动基准方法、多轴运动基准误差分离方法和主动负刚度隔微振方法等。突破超精密运动基准等系列核心技术,研制成功4种国家级计量标准装置和21种大型超精密测量仪器与超大型超精密测试装备,形成系统的超精密测量体系,精度水平处于国际前列。解决了我国战略武器装备、航空发动机、高性能卫星相机等36个重大型号高端装备研制生产中的超精密测量难题,推动了该类装备性能的提升。建成国内第一个超精密仪器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2006年)、二等奖2项(2013年、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1997年)。获授权中外发明专利132项(国际发明专利21项)。制定标准26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310余篇,出版专著3部。培养博士61名,硕士72名。

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恩东


王恩东院士百科

王恩东,1966年7月9日出生,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计算机专家。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实现工作,是我国服务器技术领域带头人和产业开拓者。建立了我国高端容错计算机技术体系,主持研制了我国首台32路高端容错计算机并得到广泛应用,为该领域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发表论文22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5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奖8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沙飞


王沙飞院士百科

王沙飞,1964年10月出生于河北张家口,男,汉族,河北省张家口人,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总参某研究所副所长,国家863计划军口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原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现任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高级工程师,军委科技委需求、体系设计与规划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卫星通信信号处理与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自1991年以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多个重大项目的工程研制,在推动领域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多篇。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4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被确定为军队科技领军人才。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天然


王天然院士百科

王天然,1943年3月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男,汉族。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专家。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哈尔滨工业大学,1982-1985年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作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王天然院士长期从事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应用与工业自动化研究,在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大型自动化系统技术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带领团队启发国内市场,实现了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批量应用,并实现了产业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二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六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辽宁省科技功勋奖。荣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耀南

王耀南(1957.11.19- )。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毅寅

魏毅寅(1962.09.18- )。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汉明

吴汉明(1952.06.02- )。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铨


邬贺铨院士百科

邬贺铨,1943年1月16日出生于广州,男,汉族,广东省番禺人,通信专家。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曾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现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顾问、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数字和光通信系统研究开发工作。从2003年以来先后作为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专家委主任组织IPv6项目研究试验,作为新一代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科技重大专项总师,组织3G/4G/5G项目研究开发。近年负责组织重大工程科技咨询项目研究。主持研制的30路PCM(脉冲编码通信)终端设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主持研制的155M/622M SDH(同步数字系列)光传输系统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江兴


邬江兴院士百科

邬江兴,男,汉族,1953年9月生于浙江嘉兴,原籍安徽金寨。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曾担任“九五”、“十五”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十一五”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国家移动通信重大专项论证委员会主任、国家三网融合专家组第一副组长等职务。现任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教授,中国网信军民融合联盟理事长。

1991年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万门程控数字交换机-HJD04机,其颠覆性技术带动了民族通信高技术产业进入全球第一方阵,为中国自主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的通信网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大容量程控数字交换机之父”。2009年,HJD04机被评为“新中国60年28项第一的工业技术成就”。先后担任“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中国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等引领网络通信技术转型发展的专项任务总体组长,创造出一批诸如基于ACR平台的IPTV等标志性技术,有效支撑了我国网络通信产业可持续发展。2008年提出“改变行业游戏规则”的拟态计算与拟态防御理论,2013年主持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拟态计算原理验证机,2016年完成拟态防御原理国家级工程验证,2017年出版《网络空间拟态防御导论》专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997年获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1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士。

吴建平


吴建平院士百科

吴建平,1953年10月4日出生于山西太原,男,汉族,山东省巨野县人,计算机网络专家。中共党员。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82年和1997年分别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在加拿大UBC进修学习。现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和系主任、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和网络中心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和IEEE Fellow。曾任亚太先进网络学会APAN副主席、主席。

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我国互联网工程科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先后主持研制成功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NGI-CERNET2,突破IPv6核心路由器关键技术,攻克和引领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真实源地址验证SAVA和4over6过渡两项技术创新。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07、2005、1997)和三等奖1项(1997)(均排名第一)。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8)、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何梁何利科技奖(2008)、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乔纳森•帕斯塔尔奖(2010)和入选ISOC国际互联网名人堂(2017)。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曼青


吴曼青院士百科

吴曼青,1965年8月29日出生,男,汉族,安徽桐城人,网络信息领域专家。1990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并获硕士学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社会安全风险感知与防控大数据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央军委科技委网络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顶层设计与推进工程总设计师、科技创新2030重大科技项目“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专家组组长。

创新发展了数字阵列雷达技术,成为引领雷达发展的新方向。创造性提出了“小平台、大预警、高性能、新一代”的预警机发展思路,成功研制空警-500预警机,实现了从体制到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彻底解决了载机平台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目前正致力于推动网络信息体系的创新发展,主持开展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工程的研究实施工作。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入选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直接联系专家,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


吴伟仁院士百科

吴伟仁,1953年10月25日出生,男,汉族,四川省平昌县人。航天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设计专家。中共党员。197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航天遥测、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研究。负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计算机遥测系统和远程航天测控通信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实现航天测控通信由S频段近地空间到X频段深空的技术跨越。提出并实现嫦娥二号对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等多目标探测,开辟了我国深空探测新领域。主持实现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树立了中国航天新里程碑。作为主要提出者提出无人月球采样返回技术方案,已获国家批准实施。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部级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9部。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吾守尔·斯拉木


吾守尔·斯拉木院士百科

吾守尔·斯拉木,1942年8月20日出生,男,维吾尔族,新疆伊犁人,多语种信息处理专家,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新疆大学物理系。1991年在加拿大Alberta大学、1998年在美国Wright State大学各进修一年。新疆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新疆民文信息技术研发中心、新疆多语种信息技术实验室主任,新疆计算机学会、电子学会、软件学会联盟名义主席,自治区专家顾问团成员,新疆计算机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文信息学会原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多语种信息处理、网络安全及通讯等方面的研究和学科建设。研发出20多种多语种信息处理系统软件和工具,开拓了计算机民文信息处理新领域,使它不断发展成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水平,突破和解决了民文信息处理事业的许多关键理论及核心技术,为我国多语种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及其面向中西亚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奖、光华科技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侨界十佳,新疆十佳科技人物。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扬生


徐扬生院士百科

徐扬生,1958年4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男,汉族,空间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专家。1982年及1984年分别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从事空间机器人研究工作,其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任副校长及自动化与电脑辅助工程学讲座教授。自2013年开始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

长期从事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在空间机器人的设计、控制及动力学研究,以及无重力地面试验设施的研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致力于推动中国航天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并参与了有关航天智能系统的研制。对服务机器人、动态稳定系统、人类行为学习建模、穿戴式人机界面、智能汽车、无人系统和人工智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开发。发表了六部专著、300多篇国际论文。获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以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16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59425号小行星1999 GJ5 命名为“徐扬生星”。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祖彦


许祖彦院士百科

许祖彦(1940.2.25- )激光技术专家。四川省邛崃县人。196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进行了可调谐和全固态激光器研究,指导学生完成非线性晶体相位匹配折返现象普遍性的理论证明,并以此科学发现为原理提出专利设计合作研制出多波长光参量激光器,首次实现多波长激光宽调谐获国家发明二等奖;首次实现LBO光参量振荡和高效三倍频,首先将BBO光参量振荡效率和功率提高到商业水平,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发明光参量激光复合腔调谐技术,获中科院发明二等奖。合作研制YAG-染料-喇曼移频激光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率先在国内研究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器,合作研制出KW级基频(1064nm)器件、100W级二倍频(532 nm)器件、10W级三倍频(355 nm)和四倍频(266 nm)器件、KBBF晶体棱镜耦合专利技术首次实现六倍频(177.3 nm)激光输出。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小牛


杨小牛院士百科

杨小牛,1961年6月17日出生于衢州,男,汉族,浙江省龙游县人,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8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通信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并成功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数字接收机,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21世纪初,主持研制了国内第一套综合电子信息控制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军事和经济效益。深耕国防信息安全领域,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为电子信息装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了《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等多本专著。2012年获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富强

姚富强(1957.05.25- )。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