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全图解

五粮液为大曲浓香型白酒,产于四川宜宾市,在中国浓香型白酒中独树一帜。宋代宜宾姚氏家族用五种粮食酿造的“姚子雪曲”是五粮液最成熟的雏形。公元1368年,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总结出陈氏秘方,时称“杂粮酒”,后由晚清举人杨惠泉改名为“五粮液”。新中国成立以来,五粮液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很多方面的改变,成为了中国最高端的白酒之一,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酒瓶的改变。


1950~1965年手榴弹瓶“交杯牌”五粮液


这个时期的“交杯牌“五粮液主要采用”玻璃瓶手榴弹“瓶型,颈标与正标之间有一条连接条。

五粮液全图解

1966~1970年中国名酒标“交杯牌”五粮液


这个时期“交杯牌”五粮液瓶型换成了“老款直筒萝卜瓶”,颈标贴有“中国名酒”字样,正标金黄色的麦穗后有金色光芒射线,“麦穗光芒”设计图案在1970年以后取消。

五粮液全图解

1966~1973年“红旗牌”五粮液


红旗牌商标是文革的产物,该商标五粮液“萝卜瓶”与“手榴弹瓶”同时存在;该时期“手榴弹瓶”酒标较小,颈标与正标之间的连接条也去掉了。1971年商标的左右首次出现“中国名酒“字样。该牌五粮液颈标有“为人民服务”“中国名酒”两种。

五粮液全图解

1973~1980年“长江大桥牌”五粮液


1973年,“红旗牌“五粮液与”老款直筒萝卜瓶“正式停产,”老款直筒萝卜瓶“升级为”弧形萝卜瓶“。”长江大桥牌“商标正式启用,”长江大桥牌“五粮液分内销酒与外销酒。

五粮液全图解

1980~1986年“交杯牌”五粮液再次使用


1980年是五粮液长江大桥牌商标跟交杯牌商标混用的一个年份,1981年以后,交杯牌五粮液独领风骚。交杯牌五粮液采用萝卜瓶,瓶底有独特的十字架标记符号图纹。


五粮液全图解

1985~1987年优质牌五粮液


颈标为中国名酒,商标位置改放了全国评酒会金奖烫金奖牌(“优质”奖章),商标两侧有“注册商标”字样,增挂合格证在颈部。

五粮液全图解

1987~1993年金标优质五粮液


1987年4月22日起五粮液萝卜瓶500ML开始使用金属铝盖,其他品种仍然是塑料盖,直至2000年12月塑料胶盖才停止使用。在包装上,铝盖的萝卜瓶上有了定位框(方便贴正标),铝盖顶部标有“中国名酒”中英文字样和厂徽。酒标上开始标明度数与容量(60度的无)。

五粮液全图解

金标优质五粮液酒标上有些变化,酒标中优质奖章图形两旁开始印有白色“中国名酒”字样。1989年,出现对称标酒标品种,因酒标中金色麦穗对称的感官设计而得名,且“WULIANGYE”字体被放大了数倍。

五粮液全图解

70年代末~90年代初麦穗瓶优质五粮液


这时期麦穗瓶,是五粮液外销酒的主流出口瓶型,瓶身上有突出的”WLY”凸纹。1985年,麦穗瓶五粮液的酒标开始发生变化,酒标中上下两部分分割的区域开始用五粮液的首写字母“W”标识,出口企业也被简化为“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

五粮液全图解

1969~1993年“长江大桥牌”五粮液


此时期的五粮液外包装发生重要变化,首先是塑料盖变为铝盖,瓶身开始出现“中国名酒”字样的颈标,酒标中“五粮液”字体发生改变,正标上出口公司、生产厂家都悄然变化。最值得提醒的是瓶身上出现了条形码背标。

五粮液全图解

1993~1998年晶质圆通瓶五粮液


1993年该瓶型诞生,采用铝盖与塑盖两种封口技术。1994年1月1日起,五粮液采用隐形喷码技术,在萝卜瓶以及晶质型五粮液瓶上使用暗喷。

五粮液全图解

1995年圆通瓶五粮液颈标取消,同年推出“三防盖”以及晶质多棱瓶,1998年“三防盖”首次应用于晶质圆通瓶五粮液,却也是此瓶型的终结年。


1995至2018年5月 晶质多棱瓶五粮液


晶质多棱瓶一直是有颈标的,1995年至1998年封口技术主要采用塑盖“三防盖”,1998年到2004年期间采用3M防伪技术,2004年后至今,这两个时期五粮液的真假鉴定方法包装上都有详细说明。1998年,五粮液酒厂改造,组建五粮液集团,酒标上的生产单位正式标注为“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

五粮液全图解

2018年6月 最新版晶质多棱瓶五粮液


五粮液全图解

这瓶五粮液普五52度的,上面写着中国宜宾,18年1月生产的,是正品吗?

五粮液全图解

市面上目前现存两个版本的“普五”。从2018年开始,新出厂“普五”瓶身发生了上述改变。


  • “优质奖章”图标改为“五种粮食”图标
  • “中国名酒”四字,改为“中国宜宾”
五粮液全图解

五粮液全图解

五种粮食”图标象征着五粮液的五粮风味


五粮液现行配方是: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麦16%、玉米8%。


从陈氏秘方到五粮液配方,几经修改和调整。


在清末时期,邓子均将陈氏秘方中的九种粮食改为五种粮食,形成了第一代五粮液配方:“荞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两成,川南红粮凑足数,糠糟拌料天锅蒸。”


1960年以前,五粮液采用的配方,对“陈氏秘方”中五种粮食的配比作了适当的调整:高粱24%,大米28%,糯米7%,荞麦31%,玉米10%。


1960年以后的优化配方,用小麦取代了荞麦,并对五种粮食的配比进行了更为惊喜的调整: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麦16%、玉米8%。


经过长期研究,才有了现在的五粮浓香品质的五粮液,恰到好处地融合了各种味道,喝了不上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