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習行書非學《聖教序》不可?

大頭君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意思,首先明確一點,古往今來那些大書法家不是每個人都臨過《聖教序》的,這中間有很多緣故,例如範本的獲取不易等等。但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說它好是因為科技的發達,影印複製技術讓我們有機會見到各種優秀的法書範本,說它壞是因為範本太多,反而很多人不會選擇了。

《聖教序》是唐代一個叫懷仁的僧人,他本身也是一位書法高手,他從王羲之的各種字帖中找尋符合要求的字,集字完成的《聖教序》。那時王羲之的字帖範本摹本也比較多,因此《聖教序》雖然說是集字成碑,範本沒有的字也是拼接而成的。但因懷仁本身書法功力精鑿,又是竭盡心血,最終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明代王世貞說:“備盡八法之妙”,成為王字的一個大寶庫。

然而此碑宋以後就中斷了,傳到今天最好的拓本也是宋拓本,因此免不了失真。碑刻的書法作品特別是行書作品,很難去研究他的筆法,所以宋代米芾才十分反對碑刻拓貼。

行書的學習,筆法很關鍵,特別是文字筆畫使轉之處,墨跡本的範本更容易觀察。所以初學行書我倒是建議先學習一下趙孟頫的行書,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行書用筆之法後,再去學習《聖教序》反而會事半功倍。而且趙孟頫就有一套臨摹的《聖教序》,是非常好的一個參考模板。

不管怎麼說,要想走“二王”這一派的路子,《聖教序》作為王羲之書法範字的寶庫,確實不容錯過。

以上僅是自己的一點建議和看法,不對之處還望指正,不妨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翰墨今香


為什麼學習行書非學《聖教序》不可?

學習行書,對筆法的要求極高,如果不對行書的筆法有所瞭解,行書的體態神韻便不能表現出來。《聖教序》是石刻,只存其形,毛筆的毫芒蕩然無存,這給學習者在學習中帶來了很大的障礙。

現在學習聖教序》的人,大多數人不明此理,臨寫出來的《聖教序》僵硬無神。雖然用的是毛筆,筆畫只是如加粗了的硬筆一樣,毫無韻致。從學習的角度來看,《聖教序》並不適合於初學者學習。更不是非學不可的。



《聖教序》中的字,是懷仁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一個一個挑選出來,通過雙鉤廓填的方法集成的。有的字甚至是從不同的兩個字分解組合起來的,這和完整書寫出來的作品在行氣上不可相比。行書的筆勢講求行氣貫通。現在學習《聖教序》的人,得其精巧的人鳳毛麟角,就是忽略了王羲之的墨跡尺牘的學習,看慣了碑書的規整,用毛筆去模仿刀痕,怎麼可能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在歷史上,《聖教序》更不是必學的範本。古代字帖不是如現在這樣印刷機一開,印多少都可以。他們的字帖十分珍貴,如王羲之這樣的經典,哪裡能夠人手一本?有幸得見一眼的人,必是有頭面的人。一般的人很難得見。

《蘭亭序》尚且沒有人人必學,初學者不要盲目的聽信。學習書法,要切合自己的性情,選擇適合自己的書作學習。他人說好,是以他自身的審美觀出發,合不合適自己,卻要依自己的資質去衡量。要學《聖教序》,也要先從王羲之墨跡尺牘中去領悟他的用筆,不要說他的墨跡不是真跡,就放棄學習,要知道,就是假的,《聖教序》也是從這些作品中挑選的。


子衿書法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

第一,《聖教序》全稱為《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王羲之的行書有根有源,他的行書是師法行書鼻祖——漢代行書大家劉德升,並在劉德升行書的基礎揉入了自己的個性,形成了自己的行書風格。



第二,《聖教序》雖是集字碑刻作品,但絕大多數是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其筆法,字法嚴謹,字字都是行書的典範。而《蘭亭序》“真跡已乘黃鶴去”,後傳世的都是摹本而不是王羲之的書法真跡。



第三,《聖教序》字數多,在臨摹時選擇的餘地大,字多,學到的筆法就多,學到的字法就多,便於今後創作。



第四,字入晉,必有神。學習書法不從晉人的字入手,終究都是野路子。學行書,應以王羲之為宗。這就叫取法乎上。

第五,當代行書大家張旭光說:“學行書,就臨聖教序。”

第六,宋人米芾說:“凡學行書者,須師法《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否則,必走彎路,且不會有任何成就。”

鑑於以上六個方面的原因,建議學習行書者,須從《聖教序》入手。也就是說,若想學行書,一定要從《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入門,至於其他人的行書,還是先不要染指的好。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在書法的五體中,行書的自由度最大,表現力最強,抒情性最強。

而學行書的人,幾乎沒有不學《聖教序》的,究其原因,大約有以下幾方面。

1、王羲之是書法史上第一座高峰,其貢獻之一是創造了行書今體,與其子王獻之一起,打造了一套系統的“二王”行書體系。

要學好行書,王羲之書法是重要的必修課程,也是行書的正脈。

2、《聖教序》由唐代懷仁和尚,花了近25年時間,從1500多件王羲之法帖中精心遴選,拼湊集字而成。


《聖教序》可以說代表了王羲之行書的精華,是我們學習王字的極佳範本。

3、《聖教序》全文共1904字,字數之多,是其他法帖所無法比擬的,它可以說是一部《王字書法字典》,便於我們學習和掌握王羲之書法。

4、歷代大家臨習《聖教序》的作品眾多,研究《聖教序》的理論文章也多,這些都是我們學習《聖教序》的資料,這也是其他法帖所不具備的。

但是,學習《聖教序》要注意一點,畢竟它是一部集字作品,其連貫性稍差,無法與書聖手書的其他法帖相比,故學習時,要參考王羲之其他經典法帖。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我有不同的看法:《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學習行書不可多得的優秀範本,對於取法二王體系的人來說是繞不過去,但要說“學習行書非學《聖教序》不可”那也未免有點言過其實!

為什麼呢?學書法也要考慮自己的目標,考慮自己走多遠,量力而行,不必人云亦云。

1、學習行書也有很多人沒有上溯源頭取法王羲之的,也有人偏偏不喜歡《聖教序》,而是取法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寒食詩帖》、米芾行書、黃庭堅行書,甚至學習趙孟頫行書、文徵明行書的也有,也取得了一番成就。

2、雖然二王行書是源頭,深入源頭學習,當然有可以取得更大成就,但是也要花費更大的精力。想要在書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先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腳力吧!

3、在當代這種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很多人只在支流裡取“一瓢飲”,當然是沒有那麼純,但也可以解渴!甚至有人臨寫國展行書,投評委所好,走所謂的捷徑。倘若你的目標只是入展,也未嘗不可的。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敬請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寫行書要學《聖教序》,首先應該弄清楚《聖教序》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聖教序》是懷仁大師通過25年時間對前輩王羲之諸多作品歸納複製的集大成彙編。要了解它就必須懂得王羲之。

王羲之是我國書法歷史上真正稱得上諸體皆善的巔峰級人物,真正意義上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與他所處的時代和個人性格是分不開的。王羲之具有典型的晉人風度: 追求行為的感性自足和精神自足和獨特的審美品鑑 ,性格耿直,超邁絕俗,不拘禮法,放任自然。如果離開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就不可能有自由不拘的個性審美理想,是絕對寫不出超塵脫俗、靈秀鮮明、暢達抒懷的偉大作品!



在技法上,他把隸書、草書、章草等書體巧妙地融於一爐,創作出影響至今的煌煌行書。並且具有規範化和寫意化,並將其在藝術上發揮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靠一種極強的藝術感通過隨機、非刻意的操控提按、頓挫、絞轉和行筆之力度、方向、節奏以及精準的空間切割,把極具匠心的流動的線條通過粗細、曲直、乾溼的各種變化,通過輕重柔韌、光潤滯溼的墨跡,傳達出作品心靈情思和藝術震顫,這種創新的可視語言的精神風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王羲之 創造性的提倡全新的審美欣賞風尚,把傳統的寫字從實用性,過渡到藝術範疇並引領社會各個階層的時尚風潮,帶動了一個全民族的共同雅好。這種超越個體的審美價值,超越現實、超越時代的,審美構架,構成了我國文古代文藝美學的一個高峰,這也許是魏晉風度值得驕傲的一個權重的文藝景點。



“書不宗晉,終入野道”,晉人擺脫了功利適用或道德教化的模式,以純粹的審美形態,自主的精神意蘊,最大限度的拓展了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感知,形成了清通脫俗,卓爾不群的藝術自覺。瞭解了這些,還有什麼時代的藝術能與之匹敵呢?

故:寫行書學《聖教序》絕對錯不了!


瀟湘彩虹


學習行書必須學習《聖教序》有三個方面原因:

1. 行書以二王為宗,而聖教序是最成功的集字典範,它幾乎完美的集合了王羲之的書法精華,所以學習聖教序是一條通往行書殿堂的光明大道。

2.聖教序的優勢在於單字,本帖的缺點是氣息有限,而優勢在於字字精美,非常適合行書打底。單字的揖讓、顧盼、轉筆、頓筆、結構、筆法等基礎技法,聖教序都有完美呈現。

3.有了聖教序的基礎,學習其它名家名帖就容易多了。

所以學習行書,繞不過聖教序。

那麼如何學習聖教序呢?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1.要把握此帖的藝術風貌和特徵。

2.在通臨的基礎上打好攻堅戰,從字型、字勢、筆型、筆畫等方面,一個字一個字地過關。

3.臨寫時一定要特別注意細節把握,包括筆畫位置,粗細長短搭配等。


書慕晉唐


一般認為, 行書從魏晉時代開始出現,而王羲之的蘭亭序、一些流傳下來的傳本墨跡,以及唐懷仁根據“王羲之書體”摹刻的“集王聖教序”,皆為行書的經典代表作。

由於王羲之的蘭亭序、傳本墨跡都是摹本紙本,歷經千餘年,難以保存,而且版本不一,良莠不齊。“集王聖教序”是石刻,而且刻工精良,磨損少,就顯得非常珍貴。

此聖教序文由唐太宗為了表彰玄奘法師西域求經有功而作。唐太宗親命懷仁法師集王羲之書體摹刻。這是一項偉大而要求極高的工程,受命的懷仁先後用24年時間完成全部集字任務。所以,古人有“銖積寸累”之形容。其實此刻勒之原書體大多取之蘭亭序等傳本墨跡。據統計,整字取自“蘭亭序帖”的就有40餘字。

可見,蘭亭序和一些王羲之流傳墨跡的行書都是經典法帖。其筆法非常標準而純真,尤其蘭亭序,字相對比較多,筆法清晰,適合初學。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蘭亭序不適合初學。之所以被普遍認為蘭亭序是高不可攀的字帖,因為它通篇的氣勢和格局中蘊含著王羲之的極高的筆墨修煉和書法涵養,這就好像一坐最高的山峰,凡人難以企及。但我們總是一步步爬向山頂,而且,作為初學書法,並非要一步登頂,主要打基礎,學基礎筆法、結體的共性規律,從這點上來說,蘭亭序是非常適合初學的。這是我們臨帖的基本方法。

但初學者往往不明白一本帖哪些是基礎筆法,哪些是高級筆勢、筆意。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去紹興蘭亭,看見許多在路邊書寫蘭亭序的書法愛好者,他們長期臨寫蘭亭序,相似度非常高,說明對蘭亭序的筆法和結體都爛熟於心。所以,我們初學書法一定要臨像,通過臨像領悟到筆法和結體規律,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這種模仿,只是為掌握基本點畫的起筆、運筆、收筆以及筆法的起承轉合、使轉、提按、調鋒等。而蘊含在字裡行間,書者的筆勢和筆意等筆墨情趣是極難模仿的。

而 “集王聖教序”是集字,相對而言,字與字、行與行、以及通篇的自然天成的節奏、錯落有致、跌宕起伏的章法佈局是不足的。它的字字獨立,甚至一些邊旁、部首等也相對獨立的特點,恰恰是最適合初學書法的。這也是“集王聖教序”被認為是行書“非學不可”的原因吧。


如石書藝


《聖教序》是規範化行書技法的典範,所以,它是行書技法訓練過程中的必修課目。

我覺得,學《聖教序》重要的是取法,例如: 行書筆法、行書字法、行書基本章法。主要是藉此研習王羲之行書字體技法精要,並不是以後就用裡面的字體原形去集字式的寫作品,關鍵在於獲得可利用的元素,用於日後創作。


從李邕、宋高宗、趙孟頫等歷代書家的行書中可以看得出,他們都是師法王羲之行書的,而後融會貫通,建樹自己個性字體的。這一現象說明,王羲之行書《聖教序》相當於濃縮精煉的行法源頭,好比交通中樞。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聖教序》可學,但不是學習行書非學不可。這個提問本身就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