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達州集郵往事鉤沉

集郵是以郵票及其他郵品為主要對象收集、鑑賞與研究活動。是一種興趣,也是一種學問,也是一種投資。郵票素有“國家名片”之稱,每個國家發行郵票,無不盡選本國最優秀、最美好、最具代表性或紀念性的東西,經過精心設計,展現在郵票上。涉及內容方方面面,各行各業,方寸小郵票成為包羅萬象博物館、容納豐富知識小百科。

郵品形式多樣,不僅包含郵票,還包括首日封、國際郵資航空信封、紀念封、原圖卡、郵政明信片、郵資封、小全張、小本票、小型張、紀念郵戳等。

集郵隨著郵票出現而產生。1840年5月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出現在英國,票面圖案為維多利亞女王側面像。1878年中國正式發行了一套"大龍"郵票,亦為中國集郵開始。“大龍”郵票1998年6月在香港國際拍賣會上以一千四百五十多萬拍賣成交。

早在盤庚時期,甲骨文就有邊境派人報告敵情通信活動記載。“驛站”為我國最古老通信組織形式,一直被各個朝代所沿用,直至1903年裁驛歸郵,結束它的使命。

1904年12月2日,達縣始設二等郵局,租正南街一民房營業,隸屬於一等甲級局萬縣領導。1923年東川、西川兩郵區成立,屬東川郵政管理局重慶管轄。1927年,達縣郵政局遷至中心街傅家院,1934年與電報局合設,租鄭家祠堂(現達縣教育學院對面)辦公至解放。其他各縣均先後設局。

解放前達州集郵往事鉤沉

1878年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


解放前達州集郵往事鉤沉

1934年,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發行印有馬克思頭像的郵票


達州區最早集郵者是一些收入不高而職業比較穩定,並且愛藝術獵奇的文化人。最初的集郵者收集郵票純粹是為了欣賞紛呈的藝術風彩和社會發展的歷史足跡,很少從郵票的商品性質和增值角度去考慮。因此,追求和收集重點大多都是從信封上揭下來的舊郵票(即信銷票)。達州區記載最早集郵活動為20年代,渠縣中學、渠縣南軒中學、渠縣李渡鄉天主教教會學校就有一批教師和學生收集和交換郵票。30年代,渠縣雷載陽等人開始從郵局和外地郵票商等處購買新郵票,形成新票與舊票相結合的郵集。40年代初,渠縣李渡鄉小學教員張崇軒和當時的鄉郵政代辦員胡云峰關係較好,在胡云峰幫助下張崇軒經常以代人讀信、寫信的辦法向收信人索求信封上的郵票。有時為了一枚郵票,甚至爬山涉水將郵件送到收信人家裡,然後向收信人懇求信封上的郵票。張崇軒收集的郵票大多是信銷票, 每一枚郵票就是一次艱辛的記錄,當時許多鄉下人把他看成是郵遞員。雷載陽、張崇軒當時的郵友關係大多是全國有名的老集郵家。如貴州的郭潤康,浙江的鐘韻玉和包子俊,湖南的黎澤重等人,均系各省郵協的負責人和元老。原世界郵聯大會副主席水原明窗也和張崇軒交換過郵票。

1932年,紅四方面軍進入四川,開闢川陝革命根據地。當年底蘇區先後組建郵政局,交通站和代辦所,隨之發行郵票。郵票發行沒有專門機構,由郵政局自己設計印製,發行的油印郵票為長3.3釐米,寬2.6釐米長方形。票面圖案正中勾畫拳頭,拳頭上端是鐮刀斧頭,五角星,圖頂端從右至左寫著:“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1934年,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又發行了印有馬克思頭像的郵票,該郵票中國革命博物館和天津歷史博物館現各存一枚。1934年還發行一種中間嵌“壹”字表示面值的郵票,紙質為淡黃色土紙,左上角有光芒四射的紅五星,下為持槍軍人像,右下角是鐮刀斧頭構成的圖案。此枚郵票現珍藏在天津歷史博物館。

40年代後期,達州區集郵愛好者逐漸多起來,主要是中學校教師和學生。原通川日報記者陳國亮是其中之一,1947年,鄉下小姑娘陳國亮考進達城縣立女子中學,開學後不久,陳國亮見鄰座一位叫眉生的女同學課餘時間擺弄花花綠綠郵票。好奇心驅使她走近細瞧,只見眉生將一枚枚信銷票用水泡過晾乾,小心翼翼用鑷子夾好放入集郵冊中。原來,眉生是重慶人,在重慶念小學時便開始集郵,後隨其調任達縣郵局做事的父親來到達縣讀書。陳國亮借她的集郵冊觀閱、品味,產生羨慕、渴望、期冀。這便是陳國亮最初接受的集郵“啟蒙”教育。那一年,陳國亮年僅12歲,將父母給的微薄零用錢買來幾本硬麵抄,用小刀裁好玻璃紙條,一行行地貼在練習冊上,開始幼稚集郵生涯。當時,陳國亮的另一位女同學之父在達縣稅務局供職,每逢星期天,她們便結伴去那兒找舊信封,剪郵票,索要印花,以此來豐富自己的集郵簿。其中較多的是孫中山、林森和其他一些歷史人物誕辰、逝世紀念的郵票和印花。陳國亮尋尋覓覓,通過兩年多的辛苦,到解放前夕,竟也採集到好幾本。課餘時間埋頭整理、瀏覽、欣賞。集體宿舍、教室便有三三倆倆的學友圍攏來觀看。在眉生、陳國亮等同學帶動下,達城縣立女子中學的郵友多起來。1947年11月,達縣女子中學自發形成集郵小組。陳國亮解放初考入四川外語學院,後在通川日報工作,在陳國亮引導下,30餘名同學、同事加入到集郵行列。

據達城早期集郵人況慶浩(1935—2014)回憶:1947年冬,一個家住灘頭街姓李的中學生路過他當學徒的百貨小店,由於全神貫注翻閱手上的本子,不慎摔倒,本子中夾了很多郵票到處散落。況慶浩把他扶起來,然後與他一起收撿郵票。那時,極少信件往來,況看到這麼多各不相同畫面的郵票,既感驚奇,也非常喜愛。事隔幾天,姓李的同學把整理後的郵冊拿給況慶浩看,他見況興趣濃厚,就送給他幾枚零星郵票,況慶浩開始集郵。1948年3月,況隨一位師叔去重慶買貨經過民國路,看見沿街一些小攤在賣郵票,況因自己學徒工收入微薄,無法多買,挑便宜的買了一些。達城解放後,況慶浩參加達縣地委舉辦的人民服務工作隊學習,結業後被分配到達縣城關區工作。一有空,況慶浩就整理他那幾本心愛的郵票冊。每當他看到公家或同事收信,總要去看一看,如果信封上貼有好看的紀特票,就心癢癢的總想得到。於是他就“義務”跑腿代交,交到信後說些好話,求把郵票讓給他,一般都能如願。況慶浩後來在集郵方面頗有建樹,他收集的某個時期郵票是全新的,有人出二十萬他沒有賣,要自己保藏欣賞。1963年10月,況慶浩在達縣地區郵電局協助下舉辦首次個人郵展:“慶祝國慶十四週年”。1984年達縣市集郵協會成立,聘況慶浩為顧問。

1948年9月,達城小攤開始有人出售清代票、民國票,還有便宜的滿州國郵票。解放區郵票也悄悄流傳到達城。

那時,達州區還沒有正式集郵組織,隨著集郵人數不斷增加,集郵活動自發開始出現。1948年底,達城一群進步青年學生聚集活動,對“遷都紀念郵票”展開分析討論: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遷都南京,危急關頭,國共兩黨合作,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獲得抗日戰爭勝利。不少參加討論的學生因此知道了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和意義,方寸郵票使參加集郵的人不僅學習了歷史知識,還開啟了政治眼界。

達城中學黃華柱老師,不僅自己集郵,還指導他的學生集郵。黃華柱老師看到為慶祝中美兩國所訂立的“平等新約”所發行的郵票後,很生氣地對學生說“平等個屁,說起來是雙方都可以裝貨到對方的任何港口去,中國有多少貨,又哪有船開到美國去,美國倒是有許多船開到中國內地免稅傾銷商品,這明明是奉送內河主權嘛!”經黃老師解說,許多學生才恍然大悟。解放前夕,偽滿郵票不斷流入達城。一次,黃華柱老師拿著一套印有偽滿總理題詞“日本之興即滿洲之興”郵票對學生說,這是公開承認偽滿是日本卵冀下的兒皇帝,東北就是日本的殖民地。黃華柱老師對一套“糧谷出荷紀念郵票”講解說,“日本搞侵略把自己弄得極其貧困,就來掠奪東北的糧油,偽滿幾爺子當了幫兇還要紀念,真是不知羞恥。”

那個年代影響較大的另一個集郵者是楊奉祿先生(1911—1994)。楊先生年輕時就讀於上海,1939年開始集郵,畢業後遵父願回達城謀事,先後任達縣督學,達縣師範學校校長,達縣日報總編等職,接受進步思想早,觀念較新。楊奉祿經常到一些青少年集郵者家裡,一邊翻看郵冊,一邊講解郵票如識。有一天,楊先生在青年學徒況慶浩那裡看到東北郵電管理總局在1947年發行的“紀念五四運動”“抗戰十週年紀念”和“五卅二十二週年紀念”三枚郵票,慎重告訴況慶浩說:“這是革命郵票,要是被壞人知道了會惹禍,一定要保藏好。”況慶浩考慮到自己是一個學徒,郵票無匿藏地方,請楊先生代為保管,楊慨然應諾。解放後楊奉祿將郵票還給了況慶浩。1997年達川地區集郵協會編撰《達川地區集郵史》採訪況慶浩時,況眼眶溼潤,對楊奉祿先生心存感激。楊先生助人義舉,一直為達城集郵愛好者津津樂道,欲為集郵者先做人。

古玩、字畫、集郵,屬民間三大收藏,其它還有煙標、糖紙、火花、糧票、紀念章等。達州區自20年代開始集郵,經久不衰,歷經舊中國發展期,新中國五六十年代,80年代,2000年前後火紅期。當前,為集郵低谷時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著名詩人余光中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其實,集郵不僅具有收藏,欣賞,經濟價值,還寄託著我們的情思。王元達

(本文經達州市集郵協會副會長楊先幫、原達州市郵票公司經理李開成提供《達川地區集郵史》文獻資料及其它資料,特此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