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认为进学修身要从学诗开始?

小仙仙贤


诗言志,人生唯有立于志向而方能有所成就。今人学而为钱,那就得读财富经吧。


侠客远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进学修身,继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诗,就是为了打好地基,通过《诗经》三百篇来纯正自己的思想。

如果思想不纯正,满脑子邪念,学的越多,对自身和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危害就越大。

这在后世的《弟子规》里被列为第一要义:“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你先把思想品德学好了,觉得还有余力,才能开始学习文化。

古人讲话,委婉含蓄。远不及我们直接了当。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诗魔独孤求踹


孔子认为进学修身需从诗开始的观点出自《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此东汉经学家包咸将其中的“兴于诗”解释为:学诗是进学修身的第一步。学诗之所以在进学修身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源自诗自身的特点。

首先,需要明确孔子所说的“诗”具体指什么。根据孔子时代有限的思想参考文献,以及《诗经》在《论语》中的出镜频率高达14次等依据来看,此处的“诗”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言志抒情的文学体裁,而是特指先秦时期的《诗经》。

其次,孔子将《诗经》作为宣扬周礼文明的基本教材一事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亦有记载,即“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而《诗经》之所以备受孔子青睐主要有以下两个客观原因。

一方面是基于《诗经》的文本功能。诗经作为一部诗歌总集,自然具有一般诗歌以情感人、驱动心志的艺术功能。但在孔子眼里,诗经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更核心的价值在于社会教化功能。在孔子推崇的上古社会中,社会教化需要通过礼来实现,而诗经之所以具有社会教化功能,也是基于其自身包含周代大量的礼仪规范、礼乐制度。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中有些诗歌配乐被用于民间很多礼仪活动中,比如《周南》、《召南》;雅主要分为大雅、小雅,小雅中的诗歌配乐多用于诸如宴请宾客等宴飨(飨,读作xiǎng, 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礼仪中,大雅中的诗歌配乐多用于诸如君王接受诸侯、使臣朝拜等朝聘礼仪活动中。颂中的诗歌配乐多用于祭祀或重大典礼等礼仪活动中。

另一方面是基于《诗经》在当时社会中的传播广度。诗经内容题材广泛,涉及当时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百姓生活,可谓脍炙人口、人尽皆知。具体表现在其他著作比如《左传》、《国语》、《礼记》、《荀子》、《孝经》,连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多次引用《诗经》中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正是因为诗经具有社会教化功能,以及有广泛的受众基础,所以成为孔子宣扬礼乐文明的基础教材,而人接受礼乐教化是进学修身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孔子那里进学修身需要从学《诗经》开始。


东方国学


孔子教子

原文:(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在庭院里站着,孔鲤从父亲身边恭敬地从庭里走过,孔子见到就把他叫住,问道:“你学《诗经》了吗?”孔鲤答道:“没有。”孔子听了开导他:“不学《诗经》,就不能用很好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孔鲤就遵照父亲的教诲,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诗经》。

又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庭院里。孔鲤又从父亲身边默默地走过,孔子又叫住了他,并问道:“你学《礼记》了吗?”孔鲤回答道:“没有。”孔子便又开导他:“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足于社会。”于是孔鲤又遵从父亲的教导,开始认真地学习《礼记》。

从孔子教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学诗的态度看法。不学《诗经》不能用很好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有先学会了沟通表达,才可以与他们交流,思考进步。孔子将《诗经》作为弟子的启蒙教材,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诗有助于完善人格,有助于提高修养,有社会教化的功能,养浩然之气。



诗歌子宁


孔子开馆授徒,非常看重诗教,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美妙的乐曲能让人的精神产生,让人心情愉悦。另一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源于《诗经》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功用,有一次在谈到《诗经》的社会意义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对《诗经》社会作用的具体概括,被孔子凝练总结为“兴观群怨”四个字。

“ 兴观群怨”,是孔子的美学观点,这四条《诗经》都具备。


兴,《诗经》具有激发感情的功能。

观,《诗经》具有观察了解人间万象的作用。

群,《诗经》能够让人致中和,便于人们相处。

怨,《诗经》能排解内心的哀怨,民众可以用诗的这一形式来指责抨击为政的过失,表达自己的不满。

在孔子看来,《诗经》的社会作用是具体的,“兴观群怨”面面俱到,虽是艺术的形态却绝不抽象,离生活如此之近。接着“兴观群怨”之后,孔子又说:“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说通过对《诗经》的学习,近可侍奉父母亲人,远可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动物植物的名称。

由于《诗经》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所以孔子特别重视《诗经》教学。



静说贤论


原文:(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在庭院里站着,孔鲤从父亲身边恭敬地从庭里走过,孔子见到就把他叫住,问道:“你学《诗经》了吗?”孔鲤答道:“没有。”孔子听了开导他:“不学《诗经》,就不能用很好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孔鲤就遵照父亲的教诲,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诗经》。

又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庭院里。孔鲤又从父亲身边默默地走过,孔子又叫住了他,并问道:“你学《礼记》了吗?”孔鲤回答道:“没有。”孔子便又开导他:“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足于社会。”于是孔鲤又遵从父亲的教导,开始认真地学习《礼记》。

从孔子教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学诗的态度看法。不学《诗经》不能用很好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有先学会了沟通表达,才可以与他们交流,思考进步。孔子将《诗经》作为弟子的启蒙教材,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诗有助于完善人格,有助于提高修养,有社会教化的功能,养浩然之气。


爽爽的大跟班


别忘孔子也是学抄了我们老百姓思想的,😀


用户9061206293592


诗言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