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痛·撕裂·成长《沉重的翅膀》下孕育着腾飞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个民族历史前行中的每一次阵痛,每一根神经的战栗,每一声饱含深情的呐喊,甚至她所有隐秘的心灵史,都可以通过研读这个民族的优秀小说触摸得到

沉重的翅膀》是现代作家张洁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1年。

《沉重的翅膀》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四化建设、工业改革的长篇小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小说以此为背景,着重描绘国家重工业部及其所属曙光汽车制造厂的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作品展示了七、八十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社会大众的生活风貌,以独特的视角向现代人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并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下的人情世态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充满着时代气息。既讴歌了锐意进取的改革者,也揭示了保守派的心理问题,从而展示了改革之路的复杂与艰难。

1985年,《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18 年度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2019年9月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阵痛·撕裂·成长《沉重的翅膀》下孕育着腾飞

在《我为什么写〈沉重的翅膀〉》一文中,张洁说了这样的话:“我的思想老是处在一种期待的激动之中。我热切地巴望着我们这个民族振兴起来,我热切地巴望着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让全人类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之中。”从中可以看出作家强烈的社会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之心。

正如作家所言“《沉重的翅膀》的社会意义,远大于文学意义。”

这篇小说不仅在国内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在国外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不同的外文版本,出现“十三个国家翻译出版《沉重的翅膀》的盛况”。

人们盛赞作者直面现实、涉足改革主题的勇气。一位评论家说:她的“胸怀原本是博大的,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对民族和人民的命运,其热情和关切非同一般。……她独运自己的艺术彩笔,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当代历史大转移伊始之际,上自高级领导干部、下至普通老百姓生活和斗争的图画,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正确路线谱写了一曲激昂慷慨、动人心魄的进行曲

。”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小说, 解析作者对于改革事业的深层思考,触摸那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了解当时社会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剖析“沉重”的内因以及富含的哲理:即改革最终将为我们插上成熟的翅膀,轻盈而富于活力地带领我们腾飞翱翔,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阵痛·撕裂·成长《沉重的翅膀》下孕育着腾飞

作家张洁

时代背景下呈现的多样世界观

《沉重的翅膀》刻画了改革开放初期,新旧时代交替的艰难、困惑与斗争,成功地描写了我国工业改革在“蝉蜕”期的痛苦与挣扎,矛盾和斗争。

小说的写作背景是七、八十年代,受时代的影响,那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还留存着过去的影子,一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旧势力还主导着人们的思想。强烈的阶级斗争意识、“个人崇拜主义”、吃大锅饭和混日子的现象普遍存在。

比如,小说中对刘玉英的形象刻画,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玉英的最大特点就是“节省”。辛苦忙累了一天,累得脚都肿了,但还是舍不得在街上买切面或挂面,为了省钱,再累也要回家做手擀面。

她为了省洗衣粉,她想出一个办法,即先洗色浅的衣物,再洗色深的,再刷儿子的鞋,最后还要用脏的不能再脏的洗粉水洗拖把。

买菜也总是斤斤计较,一分一厘她都要算计着花,买的都是“处理菜”。又怕父母知道了惦记,每次去父母家,她都要打扮得光鲜亮丽。

刘玉英代表的七、八十代普通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对当时社会大众生活的真实的反映。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普通阶层的对于自然、人生、社会、道德等的认识。

可就在这样的境遇和环境下,大部分人还是还抱着“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态度,抱残守缺,坐井观天,不思进取。

当时,人们的社会观还禁锢在狭义的“左倾”思潮中。小说中郑子云、陈咏明、田守城等代表那个时代的上层人物,郑子云、陈咏明代表的是改革者的形象。他们敢于创新、支持改革,实事求是、大公无私,是正面形象。

而田守城代表的则是反面典型。他是一个唯利是图的见风使舵者和“笑面虎”、“墙头草”似的人物,对于他而言只要不影响他的乌纱帽、铁饭碗、房子、票子等等物质利益,爱你们怎么折腾都行。谁也不得罪,啥事也不做。

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既看到了有着崇高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直光明的正派人物,也看到了贪婪狡诈、自私自利的反面角色。

小说中的女性性格各异,对比鲜明。女记者叶知秋代表着那个时代知识女性逐渐的觉醒,她们像男人一样加入社会的转型之中,支持着社会的进步,拥有着和男人一样积极的、上进的世界观。

而郑子云的妻子夏竹筠却与叶知秋恰恰相反,她有着特殊的地位,但她的世界观受地位的影响不大,她代表的是当时社会绝大多数女性的生活态度、人生态度。她在生活上懒散庸碌,一件毛衣几年织不好;在工作上自由随便,高兴上班就去,不高兴就不去,整天在无聊中消磨时间,没有人生目标和责任感。精神落寞颓废、消极迷茫。

那个时代混日子、吃大锅饭的思想还占据着人们的世界观,主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小部分人艰难的、挣扎着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他们具有积极的、上进的世界观以及为社会、为人民的高尚情操。

两种世界的冲突,使小说的发展曲折、感人,更使人在品味中深刻体会到“蝉蜕”时的痛苦和挣扎,体会到带着“沉重的翅膀”向上攀登的不易和困境。

改革者的悲剧气质

作家站在政治的高度,以人民的立场书写改革开放、塑造改革人物。

小说围绕两条线索进行叙事。一条是小说主线:主要凸显转型期改革派与保守派的角逐与冲突,这是改革的主场面叙述,体现了改革派坚守信仰的力量与人民立场的坚定性。

另一方面又对改革出现的问题予以揭露,既讴歌了新时期人民为现代化建设豪迈的奉献精神与朴素的革命情感,同时也揭露了守旧的伪马克思主义者利用改革以权谋私、获取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从而会影响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

小说中,作者创造了郑子云这样一个具有哈姆雷特气质的改革家,他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和矛盾中的挣扎。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来自旧观念的阻力和干扰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他多么希望展开双臂,在人生的天空上再展翅高飞一程。 把“文革”耽误的时间再夺回来。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郑子云的肩脚因为双肘撑在桌面上而高高 地耸起,象一头耸起翅膀、准备腾然飞起的苍鹰。……现在,他又要飞了,并不考虑自己已经年迈,也许飞不了多久,就没有了力气,越不过一座高山或一片汪洋,便葬身在崇山峻岭或汪洋大海之中。然而,那不是一头雄鹰最宏伟的墓碑么?

将要葬身大海的苍鹰成了郑子云形象的写照,预示着他做为一个改革者必然要做出的牺牲。

小说也描写了改革英雄者们的孤独和不为人们所理解。从郑子云婚姻爱情关系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郑子云的妻子夏竹筠是庸俗的官太太,她与郑子云无法进行灵魂上的勾通和交流。她在生活中不关心郑子云,甚至在情感上还背叛过郑子云。郑子云的高尚品格与她的庸俗自私形成鲜明对比。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郑子云视察了曙光机械厂之后,陈咏明送郑子云回城: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大地复苏的气息,让人想到,树枝上,芽苞正在拱出表皮;青草正在冒出地面;小虫子正从冬眠的洞穴里伸出自己的触须……很快就会有雷声和雨点。陈咏明和郑子云走出汽车,两人一言不发地看着远方的天空。没有月亮,夜是漆黑的。陈咏明说:“冬天,星星好像离我们远一些,而夏天,星星就显得近得多,也亮得多。有月亮的时候,就看不见星星,有星星的时候,就看不见月亮。”“你喜欢星星还是月亮呢?”“月光下,即使穷凶极恶的东西也显得温柔了,而且还有一种朦胧的神秘感,而星空却给人一种孤独感。你会生出一种奇异的感觉,你和那无垠的苍穹是相通的。”

郑子云体味到,人所害怕的不是受到伤害,而是受伤之后的荒凉孤寂之感。因为他自己,就是深处这样寒冷而寂寞的星空中狐立无援,寂寞难耐。

改革英雄将自己寄身于大自然,愈发衬托出了他们的孤独和伟大。正如康德所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大地复苏的气息,暗指改革的春天即将到来。然而,在春风还未唤醒大地的时候,改革英雄在复杂、守旧、官僚体制的社会里,所遇到的改革阻力犹如寂寞的星空,让人时不时感到“荒凉寂寞”。

小说的结尾,郑子云在与田守诚政治斗争的关口,因为心肌梗塞被送进了医院,虽然改革已然是民心所向,但郑子云个人的政治前途却暗淡无光。因为身体原因,他无法以屡行代表的身份参加会议。即便身体允许,也会因叶知秋事件被田守诚大做文章。

所以,田守诚才会“

比往日更加庄重地坐进小汽车,即使在这深更半夜他也衣冠楚楚,像去赴一个盛大的招待会”。郑子云的悲剧命运让人们对反对改革的力量更加深恶痛绝。

细节的刻画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做为重工业部的副部长郑子云,一次下厂调查,郑子云的地位和经历,决定了他的严谨持重。他“随手拉开排在广场上的第一辆汽车的车门,用手指头抹了一 下司机的座位,蒙着薄薄尘土的车座上,立刻现出一条清晰的指痕。”

于是,他立即向陈咏明提出非常内行的问题:“密封性还不大好哪!耗油量多大?”这个细节,形象地表现了他熟悉业务,重视实践,以及对下级绝不颐指气使的民主作风以及和蔼可亲的性格。

在工人分房搬家时,“不知谁出了个主意,每户出一个饺子,派一个代表,在基建队那口大锅里煮好”,并请陈咏明同大伙一道吃的细节,深刻地表现了他与广大群众息息相通的融洽关系。

作者不仅写人物的外在表现,更着力于揭示其内心活动。小说中人物那种瞬息涌现、倏忽跳跃的意识流动,几乎通篇皆是,构成了作品既是快节奏又极具细腻感的特色。

在第九章里,郑子云随陈咏明自工厂回家,车上录音机放送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这引起陈咏明苦涩的回味,重温那丢失的学拉提琴和想当个物理学博士的梦;也使郑子云产生“精卫填海”的联想,他觉得“人所害怕的不是受到伤害,而是受伤之后的荒凉孤寂之感。”

在这里,作者笔下的人物既是党员领导干部,也是活生生的普通人。他们具有开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和金子般的心,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世俗的欲念和灵魂深处的某些弱点。

郑子云对于自己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时时矫饰的矜持和克制,感到厌倦不耐;陈咏明则被来自上下左右的不断的扯皮掣肘、“折衷和调和”,搞得筋疲力尽。

小说写道:“他太累了,心绪变的不好,什么事都容易往不好的一面想

”。十年动乱和极左思潮所造成的经济上长期徘徊、困难丛生的局面,使他们禁不住内心忧虑,不免产生“一种孤独感”。

然而,他们性格的主导方面却是永不言败。正如小说中郑子云评价陈咏明那样:“为这样的人担心是多余的。对他能不能坚持下去,是不应该怀疑的”。这样的刻划,符合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人情之常,体现了性格的复杂、丰富和多样性。

小说中,作者用了细腻的笔墨去描写人物的内在心理,这样生动的细节使小说中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小说中写道:

钱很脏,揉得皱皱巴巴,特别是那些角票。夏竹筠嫌恶地用手指头尖儿轻轻地捏着,不过在装进钱夹之前,并没有忘记清点一下应当找回的数目,然后合上钱夹。钱夹上,那两个金属按钮,清脆地‘咔嗒’一响。

在这样的细节描绘中,小说寥寥几笔就刻画了一个养尊处优、高高在上、俗气十足的官太太夏竹筠的形象,那一声清脆的“咔嗒”似乎也映照了人物的灵魂。

作品对时代的观察,对人心世态的描绘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底和成功之处。

伴随着心理描写,作者夹叙夹议,臧否人物,评价生活。这种议论与情节演进、人物刻划有机地融合在一起m产生了一种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效果。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思索和感悟。

改革的“翅膀”之所以是“沉重的”,是因为改革是现实的历史需要,而现实中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又存在突出的矛盾,一心谋事的人总是纠缠在“人事”的陷阱之中,到处是人浮于事的现象。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这些现实问题,切中了时弊。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 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

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多年来形成的历史的惰性并不能马上得到清除,作者以强烈的政治忧患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写出了对改革的看法,指出了现实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

《沉重的翅膀》中主人公郑子云“没有能力改变这现实,对于庞大的社会机器,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这种改革之中的阵痛,就是在今天,依然具有意义。

写在文后:《沉重的翅膀》是“改革文学”的代表作品,它既有时代赋予作家怀着一腔热情反映现实问题的历史使命,也有对永恒爱情、婚姻、人性的执著探求,其中蕴藏着作者对国家、家庭和人性的巨大真情。它不加掩饰地表现了“蝉蜕”时期人们的痛苦,毫不留情地嘲讽守旧者,极尽笔力讴歌赞美改革者。“沉重的翅膀”是对改革开放初期最形象贴切的比喻,虽然改革曾经在蹒跚学步时分外艰难,但经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开始腾飞。《沉重的翅膀》也因其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永远印刻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史册上。 “沉重”也将为我们的积极插上成熟的翅膀,使之轻盈而富于活力地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阵痛·撕裂·成长《沉重的翅膀》下孕育着腾飞


作者随缘: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温柔善感的双鱼座女主。爱生活,爱写作,对生活有梦想有激情,珍惜那些看起来平淡的幸福时刻。相信有事做有所期待,日子就是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