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慎刑司”是干什么的,为何让宫女太监心生恐惧,宁死不去?

小刀刀说史


慎刑司,清朝内务府的所属机构,慎刑司就是专理太监宫女犯错、处分、犯罪、审案、关押的机构,是独立于满清律例之外的小地带,有自己的司法权,有酷刑有大狱,当然如果犯案牵连到宫廷之外的人,或者重大案件,则交给三法司审理,也就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来办。

内务府最高长官为总管大臣,一般由上三旗担任,正二品,内务府鼎盛时期,有办事人员3000多人。

满清入关后,顺治组建了十三衙门,来专门管理宫廷事务,最初这个衙门的官吏都是太监,顺治晚年发生了吴良辅擅权、贿赂案后,吴良辅被斩,康熙上台后改组了十三衙门,称为“内务府”,并遵照皇太极“内官俱永不用”旨意,内务府官员由满人充任,慎刑司替代十三衙门的尚方监,《清会典》记载,慎刑司专理内府所属人员的处分及审谳、收狱之政。

慎刑司,头为慎刑司郎中,正五品,下面有主事、笔帖式、书吏、番役等。

内务府是专管宫廷事务的,除了伺候皇帝和妃子们,剩下的就是管理这群太监和宫女了,五朝会典对于慎刑司办理案件有多记载,大概的情况是,太监宫女犯事看大小,一般的事由主子或上级直接处理了,一旦到了慎刑司就变成了案子,肯定有皮肉之苦,一般是打屁股,打100以内的慎刑司自己结案,罪行超过100板的,就要启奏皇帝,罪犯如果使用了利器、或者是告密之类的也要奏明皇帝,案件涉嫌到宫外人,就要交由三司审理,再报皇帝。

康熙的宠臣曹寅,曾担任过内务府慎刑司郎中。

为什太监宫女都很畏惧慎刑司呢,随便举几个例子,如有赌博、盗窃、喝酒、失火等行为的,打60大板,盗窃者带枷,减奉银;逃跑1次,打80大板,带枷1个月,逃跑2次,打80大板,带枷2个月,逃跑3次的,打100板,铡草3年,逃跑4次的,打80大板,发乌拉为奴,逃跑5次的,打100板,发黑龙江为奴;在宫中敢带刀或利器的,一经发现直接流放;在工作中丢失刀具的,打40大板,发往宫外当苦差,敢用刀具或利器伤人的,直接斩立决,抛尸荒野,在宫廷中自杀被救活的,直接发往边疆为奴,自杀未救活的,亲属发往边疆为奴。


图文绘历史


在清朝,有这么一个地方。它能让太监和宫女闻之色变,双腿直打颤,当时是被太监宫女列为害怕的地方榜首,不是净身房和刑部,而是慎刑司。

但凡进了是慎刑司的宫女和太监能活者寥寥可数,大多都是半死不活,堪称人间地狱。慎刑司为何会让宫女闻之色变?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为何会设立慎刑司

因大清入关,当时宫内还留有不少明朝时的宫女和太监。顺治时期,因明朝灭亡是由于宦官专权,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多尔衮多次上书给顺治,顺治当时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纳了他的意见。

所以为了审理特殊案件,防范和惩罚犯罪的宫女和太监,在西华门长街以北特地建立了“尚方司”。康熙在位时候,改为“慎刑司”。

慎刑司职能

慎刑司隶属于内务府,主要是用来针对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上三旗内简单案件的犯罪之人,一般都是宫女和太监。

不过慎刑司的权力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如果碰到特殊复杂的案件,就会无所适从了,也就轮不到慎刑司作威作福了。一般都是涉及到刑罚的需要过问刑部,如果涉及到掉脑袋的,就只能移交刑部,然后跟督察院和大理寺一起定夺。

慎刑司可怕之处

那么慎刑司的权力并不大,可为何又会成为宫女太监最害怕的地方呢?其实主要是因为慎刑司的刑罚种类繁多,足足是有七十二种,每一个都让人难以忍受,更不要说一起上了,真的是让人痛不欲生。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有哪些让人头皮发麻的刑罚。

猫刑一一就是将人和几只猫塞进麻袋,但是仅露出头部,然后将麻袋口密封,惩罚的人在麻袋外用鞭子抽打,被抽打的猫会开始发狂,疯狂攻击麻袋被惩罚的人,虽不会要了人命,但一身伤口是免不了的。如懿传中背叛旧主,让如懿在暗无天日的冷宫中的阿箬,就接受过这样的刑罚。

一丈红一一用五尺长两寸厚的板子,一直极击大被惩罚者腰部以下,直到打断经骨,从远处看,鲜血集中在某块区域,像是一丈红布。甄嬛传中最先GG的夏冬春,其实就被华妃赏赐一丈红,看她那惊恐万分的神色,我想你就就知一丈红的威力可见一斑。

步步生莲一一这可不是延熹攻略中引起皇帝的步步生莲,而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受到惩罚的宫人脚底皮肉被刽子手刮去,一直到露出骨头,然后还会被其他的宫人拖着走路,所到之处,会留下一串红色的脚印,像是绽放的红色莲花。

当然除了这上面的刑罚外,慎刑司还有其他的惩罚方式,每个方式都足够让人头皮发麻。比死刑更难受的就是这样的折磨,所以慎刑司成为宫女太监害怕地方的榜首,这样看来真的是不足为奇。


旧时楼台月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清朝“慎刑司”是干什么的,为何让宫女太监心生恐惧,宁死不去?”

喜欢看清宫剧的小伙伴一定对“慎刑司”这个名词不陌生,因此在影视剧中,一旦宫女太监犯了错,皇帝一般都是将它们交由慎刑司查办。因此,慎刑司是专门负责管理和处罚宫女、太监的机构,隶属于内务府,是内务府的七司之一。最初叫尚方司;在顺治时更名为尚方院;到了康熙16年才改名为慎刑司。

那么,这慎刑司到底权力有多大?为何会让宫女、太监们心生恐惧,宁死都不去呢?

在各类影视作品中,慎刑司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其中的酷刑之多,是花样百出令人闻风丧胆,素有七十二路酷刑之称,就算你嘴巴再硬都能给你撬开了。而且慎刑司还经常干一些屈打成招的勾当,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黑心衙门。慎刑司最令人恐惧的就是它的刑罚,只要是进了慎刑司,少不了的就是酷刑,而且每一种都惨无人道,令人生畏。

下面我们举几个常见的刑罚来了解一下慎刑司刑罚的残酷:

一、掌嘴

宫中太监被掌嘴是最普遍的一种惩罚,其实就是用木板打嘴打脸。这种刑法一般不会对宫女使用,因为宫中有规定宫女不许打脸。但也有特例,在《延禧攻略》中怡嫔就是被当众掌嘴,颜面扫地的。掌嘴轻者被打肿,重者会将整个槽牙打掉,导致数日内根本无法进食,而且还不需医治,只能是自我愈合。

二、杖刑

杖刑也是宫中比较常用的刑罚,一般是用荆条或者竹板对犯人的屁股进行拷打。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也不算酷刑啊!其实不是,慎刑司的杖刑打的最狠,受刑者经常会被打到皮开肉绽,其状是惨不忍睹。受此刑的人基本上是非死即残,有的因为承受不了而屈打成招。

除了以上两种残酷的刑罚外,慎刑司最残酷的刑罚还有斩腰、车裂、烙刑等,都是极其残忍的,受过这些刑罚的人基本上都活不久了。


大史官


清代的宫女太监生活极其悲惨,其实也不只是清代,在历朝历代宫女太监都是皇宫中最下等的人,能混到让皇帝认干爹的程度也没几个。清代对宫女太监的管理皆为严格,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很多人可能说受不了那自杀总可以吧,不好意思,也不行。

宫女一进宫,就要学规矩,也就是“宫廷法典”《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在这里面定有严格的条例,这是专门为了维护皇宫秩序而制定的条例。如果有人违反规矩,那就要受到惩罚。

到了乾隆时期,又明令宫女太监自尽,嘉庆时期内务府又奉旨改定《太监、女子自尽分别治罪条例》。在这个条例里明确规定:“凡太监、女子在宫内用金刃自伤者斩立决,欲行自缢自尽经人救活者绞监候;在宫内自缢自尽身死者,将尸骸抛弃荒野,其亲属发往伊犁给兵丁为奴。凡太监、女子在园庭欲行自缢自尽经人救活者,发往伊犁给兵丁为奴,女子准其照律收赎;在园庭欲行自缢自尽身死者,尸骸免其抛弃,其亲属发往乌鲁木齐给兵丁为奴。”

这就是规矩,自缢的还得盼着人家救活他,不然其家人都要跟着遭罪,死都不敢死,更别说其他的自由了。

除了自尽外,如果宫女太监犯了错,有可能就会被送进慎刑司。在《廷禧攻略》和《如懿传》等热剧中,慎刑司都是宫女太监们的噩梦,哪怕是妃嫔级别的海兰都会因为被诬陷而关入慎刑司。那么慎刑司到底是干什么的,有那么可怕吗?

慎刑司其实属于内务府的七司之一,主要负责一些具体案件的侦查和审理,有内务府管辖下的上三旗内部发生的殴斗等案件或是与汉人之间的诉讼案件,但必须是仗刑一百以下的轻案,不然慎刑司无权审理。还有皇帝特旨交办的案件,这种案件一般来说慎刑司就可以放心审理了,但是涉及死刑,还是西药移交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进行三法司会审,再经皇帝批准。

这最后一类,当然就是涉及到宫女太监的处罚了,在这方面慎刑司终于可以独断专权了,从打板子到发配边疆再到斩首,都不需要其他部门的插手,也就是说对于宫女太监,慎刑司就是王法。

不过害怕慎刑司的主要是太监,而不是宫女。因为清朝太监大多出身于民间贫寒之家,而宫女大多是旗人,出身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她们在年满二十五岁就可以出宫嫁人了。所以宫女犯错虽然理论上也按照与太监同样的规定来执行,但一般最重的惩罚也就是将其撵出宫去。

慎刑司七十二路酷刑虽然是艺术创作,但掌握着对宫女太监的生杀大权,又怎么可能不然他们害怕?在慈禧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和珍妃时,将他们身边的5个太监交给了慎刑司,重打200大板后被判永远枷号,木枷一般重达25斤,也就是说这5个太监要戴着25斤重的木枷活下半辈子了。

当然如题目所说宫女太监宁死都不去慎刑司就不太可能了,至少在乾隆规定不得自尽后,宫女太监们连自尽的权力也没有了,只能被动的承受惩罚或是磕头求饶。


邯郸醉


清王朝的慎刑司实际上就是皇帝后宫里面设置的司法机构,它隶属于皇宫的内务府。这个机构在皇宫中权力非常大,只要被送进了慎刑司的太监和宫女们,要平安的出来是非常困难的,大多会不死也脱层皮。

清王朝的慎刑司之前叫尚方司,后来又改名叫尚方院,慎刑司这个名字是1677年才开始叫的。机构内部设置得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委署主事、笔帖事和书吏等,其下还管辖着番役处等。

为了让大家了解慎刑司这个机构,我们详细地来梳理一下,慎刑司的职责范围。你就会大致明白,太监宫女们为什么害怕去慎刑司了。

慎刑司处理的第一类案件,是皇宫里上三旗内部发生的斗殴或者是其他纠纷的案件。这些案件的处理大多是打板子(杖刑),但不会超过100下,如果超过100下,就属于比较重大的案件了,这就要送到刑部,由刑部来定夺了。


第二类是汉人与上三旗人之间发生的案件。也是相对较轻的,处理方式大致和第一类一样,重大的还是要交刑部。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会疑惑了,都是些较轻的案子,处罚也不太重,犯了事的太监、宫女们有什么可怕的呢,大不了就是100板子嘛,反正又不会死人。你如果这样想就错了,因为,等我说了慎刑司能处理的第三类案件,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第三类,就是皇帝专门交待办理的案件。遇到这一类案件,慎刑司的权力就非常大了,各种惩罚手段都可以用。板子也不是只限于100下,甚至需要处斩的,慎刑司都可以审理。只是最终要判处死刑时,要将案件交到刑部以及大理寺、都察院审理,最后由皇帝批准才能执行。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基本上皇帝点头就可以了,都无须交由刑部等三司定夺。

这类案件,是皇帝交待的,那肯定是皇帝很不爽了,所以,找到罪犯后要判死刑,皇帝肯定是会同意的。

前面我们说了,慎刑司管辖的主要是皇宫内部的案件,从封建王朝的组成来说,那就是管理的皇帝的家里面的纠纷。因此,大多数这类案件都会是第三类,毕竟,皇帝也不想外廷的刑部过多的参与他的家事里吧。

而据相关资料介绍,清代的慎刑司是无权力处理皇帝的嫔妃的,所以,慎刑司管理的对象其实就主要是宫里的太监和宫女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管理宫内太监和宫女犯罪的事上,慎刑司的权力极大,甚至可以判处死刑。

在这些年的宫斗剧里我们看到,在后宫里,太监与宫女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特别是主子如果失宠了的话,连主子都自身难保,那些太监和宫女自然就更惨了。这时,如果一不小心犯了错,被送进了慎刑司,那下场就特定很惨。

轻的打一顿板子,送去做苦役,重的各种刑具侍候一遍,没等到判决就没了小命了,更别说一些文学作品里提到的慎刑司七十二路酷刑了。你说,太监宫女们怕不怕。

慎刑司也是宫廷内部政治斗争的工具。无辜被扯入政治斗争的太监宫女们会送入慎刑司处理。

上文说到,慎刑司并不能处理嫔妃们犯罪的情况,但犯了罪的嫔妃们宫中的太监和宫女却归慎刑司审理。慈禧太后就经常把宫内异己手下的宫女太监等交给慎刑司治罪,包含光绪帝自己手下的太监等。

近代百日维新失败后,光绪帝与他的珍妃就被慈禧给软禁起来。慈禧还以干预国政的罪名将光绪皇帝和珍妃手下的四个交给内务府乱棍打死了。同时,另五个太监(光绪皇帝手下四个和珍妃手下的一个)则被交付给慎刑司审理,以结党营私的罪名各打了200板子。

但慈禧还不解气,于是,这五人在慎刑司里受尽了各种酷刑,并在慈禧的懿旨安排下,被“永远枷号”。

“永远枷号”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这五人要戴着将近25斤重的枷号生活一辈子了。

慎刑司,在后宫中拥有这样大的权力,且又使用如此残酷刑法的一个部门,对于生活在皇宫最低层的太监和宫女来说,那就无异开鬼门关、人间地狱让宫女太监心生恐惧,宁死不去。


挚守静笃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很多人可能都是从《甄嬛传》中了解慎刑司的,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机构,为什么无论是宫女太监还是后妃都是谈“慎刑司”色变呢?

1、慎刑司在清宫剧中无与伦比的存在

先来看看热播剧中慎刑司的出场率:

《甄嬛传》中,皇帝身边的大太监苏培盛、皇后的心腹宫女剪秋、嬛嬛心腹中的心腹槿汐,甚至是皇帝的小心肝欣常在都到慎刑司报到;

《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可是慎刑司常客,在里面受了不少罪;

《如懿传》中慎刑司更加可怕,好多宫女进去就再也没有出来,愉妃等也被请到慎刑司。

2、慎刑司的原罪

慎刑司,组织架构上属于内务府,是内务府七司三院之一。

其本职工作有两项,第一项是处理上三旗(八旗当中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内部的案件,但是慎刑司能处理的案件都是小型案件,比如说打板子之类的,一旦较为严重就需要移交刑部了;第二项就是处理皇宫内的刑法,因为是皇帝的“家务”,所以慎刑司的权力就比较大,最严重的处罚就是杖毙、斩首等等,不用与三法司确认。

正常情况下,后妃犯错都是皇帝直接就判罚了,不用送到慎刑司,但是也会有部分情况送到慎刑司受罚。

3、慎刑司真的那么可怕吗

其实不然,它原来的名字是尚方院,康熙将其改为慎刑司,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康熙的用意:慎用刑法。

所以慎刑司并不想影视剧中那么可怕,动不动就针扎手指活着杖毙等等,实际上除了皇帝直接下令,正常情况都不会处死太监或者宫女,最常见的刑法就是打板子。

而且对于宫女有一定特殊优待,很多犯了错的都会被直接赶出宫,这对于宫女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宽容,太监出宫后很难生存,所以只能是留在宫中受罚。

不过对于后妃来说,进慎刑司确实非常恐怖的,这意味着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已经没有了,身体上的受罚倒是次要的,出了慎刑司被打入冷宫才是精神上巨大的摧残。


荣耀历史


请关注小生,给您分享更多的历史趣闻

大清顺治时期建立的“慎刑司”

都说古代封建王朝的制度十分森严,尤其是在皇宫里面生活更是提心吊胆的。人们都说伴君如伴虎,清朝确实是令太监和宫女们十分忌惮的,尤其是大清发明的满清十大酷刑等等。动不动就是痛苦的煎熬,对肉体和精神层面的折磨。


图为古代太监

所以在大清这么一个十分制度森严的环境下,在顺治时期诞生出了“慎刑司”这么一个部门。专门处理太监和宫女的一个部门,据历史记载清朝的太监和宫女都十分害怕去慎刑司,究竟慎刑司的可怕之处在哪里呢?

慎刑司实则处罚太监和宫女的地方

慎刑司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惩罚太监和宫女而设立的一个刑罚的部门。每当太监和宫女出错的时候,严重的就会被押到慎刑司去审讯,然后接受仗刑伺候。


图为古代慎刑司

直到把太监或者是宫女打到皮开肉绽为止。期间还会有人问话,问是否知错等等。这时候太监和宫女要及时回答,不然等待她们的是更加严重的酷刑。

所以这是太监和宫女十分惧怕慎刑司的原因,害怕自己有一天去到那个地方被仗刑。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仗刑的时候都要脱光衣服,对于女性来说是奇耻大辱的,还不如杀了她。所以宫女们是十分惧怕去慎刑司的。

慎刑司的由来

究其大清王朝酷刑众多和为何设立慎刑司的原因,其实就是吸取了前朝宦官作乱,最终导致王朝覆灭的后果。所以大清王朝也是害怕太监掌握大权,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命运。


图为清朝宫女

大清从一建国就十分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产生了许许多多酷刑和专门针对宫女太监的慎刑司。说白了就是为了巩固江山,防止宦官作乱。

请关注小生,给您分享更多的历史趣闻


小生论历史


不同于清朝的大理寺或者是刑部、都察院,这三者是在一定程度上以公平正义为原则,来处理全国上下的案件,而慎刑司是内务府下属的部门,而内务府便是负责宫中事宜,可想而知慎刑司自然是也是专门为皇室而生,但是慎刑司却是专门对付皇宫之中最下等的宫女太监。

刑部、大理寺还是有着一定的公平正义维持,但是慎刑司却没有这种规则存在。所谓的法制本来就是为权贵服务的,而宫女太监根本没有人权可言,只是主子发泄怒火的工具,就是被平白冤枉丢入了慎刑司,那也只能是屈打成招。

而在这一点上,慎刑司更加加重了宫女太监心中的可怕。在没有人权的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才是最为可怕的。一击致命那是最为温柔的死法,而千刀万剐才是最折磨的酷刑。

而慎刑司便是以这种“千刀万剐”而闻名,其中的酷刑更是让人胆战心惊。

猫刑


这种刑罚无论男女都无法忍受,主要将犯错的宫女或者是太监同两三只猫装入一个麻袋之中,然后施刑者乱棍打麻袋,猫由于疼痛但是又出不去,便会使劲挠身边的人。猫爪子的锋利与人娇嫩的皮肤形成强烈的对比,但是这种酷刑之下人是很难丧命的,只能每一天的忍受同样的痛苦。

一丈红


最出名便是《甄嬛传》之中华妃赏赐给夏冬春的“一丈红”,也是俗称为杖刑。但是一丈红的不同之处在于,板子是直接落在腰上的。屁股上脂肪比较厚,挨几下还是可以撑过去的。但是腰上根本没有多少脂肪,更为要命的是骨头居多,几板子落下去腰上的骨头难免会折断,从此以后便是个废人,再无可用之处。而古代凡是入宫之人,必定是家境贫寒,若是在宫中受了罚成为了废人,更是无处可去,只能眼睁睁的等死。

鼠刑


这种刑罚便是让犯人躺下,在肚皮上盖上一个铁锅,里面放几只老鼠。然后将铁锅加热。待在铁锅内的老鼠因为无处可逃,便会开始抓挠犯人的肚子,直至将肚子挠出一个窟窿钻进去。而犯人就在这种折磨中慢慢死亡。

当然慎刑司之内的刑罚没有更变态只有最变态,而且宫女太监们也并没有犯下多大的错误,其实就是惹了主子不开心,成为主子发泄的工具而已。而且慎刑司之内想死是根本轮不到本人做主的,若是中途撑不住便会有人医治,但是若是未经上级批准私自死亡的举家皆会受到牵连。

所以这慎刑司乃是专门为下层人设计的,这里面的刑罚根本不用考虑是否合乎人性与常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慎刑司与清朝流放权贵的宁古塔有些相似,都是在逐渐摧残人的意志与精神,慢慢的将人存活的信念逐渐消除。


小镇月明


清朝的“慎刑司”是内务府的直属机构,曾经叫做尚方司和尚方院,康熙十六年才将名字改为慎刑司。

慎刑司的管理范围很宽泛,不仅包括审理太监宫女的案件。

慎刑司的职责是“掌上三旗刑名”,也就是说,慎刑司负责处理内务府管辖范围内上三旗发生的刑事案件和上三旗与汉人之间的形式案件。但是慎刑司只能处理一些处罚不深的小案件。

“凡审拟罪案,皆依刑部律例,情节重大者移咨三法司会审定案。”

如果遇到情节严重的刑事案件,慎刑司需要将案件移交给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进行三司会审。

进慎刑司相当于太监宫女们入鬼门关

虽然慎刑司对上三旗的刑事案件权力不大,但是对于宫里面地位低等的宫女太监却掌握了生杀大权。对于犯罪的宫女太监,慎刑司可以直接判处他们流放或者处以极刑,不需要通过三司会审。

对于宫女太监,进了慎刑司很可能就再也出不去了,不知道会被什么样的酷刑折磨。

慎刑司对宫中的妃嫔没有处置权

在《如懿传》中,愉妃海兰曾经被慎刑司接受问讯,这个情节是错误的。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出现过慎刑司审问妃嫔的现象。妃嫔犯错,首先由皇后审讯,若是情节严重的,再由皇帝定夺,是不会进入慎刑司的。


大脚姑娘碎碎念


清朝慎刑司属内务府七司之一,再早叫尚方司,尚方院。凡事都有一定之规,内务府慎刑司的案件管辖范围是依据《大清会典》而来,出于调查能力和范围、复杂程度的限制,有时候也会移交其他部门办理,但主要还是依据会典受理,内务府也有一定自主权来判断是否接案,如果是部门能力上实在达不到的,他们可以要求转到其他部门处理或者协助处理。

内务府慎刑司对太监、宫女的处理,占日常工作的一大部分,至少相对来说这些人也翻不了天,造不了反,重大案件比较少,只不过大清吸取了前明的教训,对太监控制的比较严格,被康熙帝斥为良善者少,最为下贱之人的太监,在清代是十分不受待见的,干政就别想了,会死成块,死成丁,死成馅,当然,凡事无绝对,小小的干预某些太监还是有能力的,晚清时期和特例本文不讲。

以太监为例,一般会犯什么罪呢?太监们没啥娱乐项目,能犯的罪都写在《鹿鼎记》里面了,比如酗酒、赌博、打架、结党(仅限于太监团体互斗),吸烟走水的,太监还不小心点着了康熙帝的畅春园,光屋子就毁了97间,雍正帝的如意舟也被烧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玩忽职守罪吧。偷窃一般都是流放或者杖毙,还有带普通民夫、民妇入宫的,这都是犯罪。

清廷的宫女都是在旗眷属,所以宽待一些,有自杀的或者自杀未遂的,可以收赎,就是花钱赎罪,这种方式古已有之,比如李广,最初犯死罪就是收赎逃罪的,后来他带军迷路,汉武帝不会允许他再次收赎才自杀的,比如司马迁,也是花钱收赎,但是钱不够,所以死罪虽然免了,但还是受了刑,简单地说就是宫刑。很多资料上没写清楚,都只写了司马迁甘愿以腐刑代死刑,那是你想代就能代的么,即便是收赎也得看皇帝乐不乐意,给不给你这个机会,否则给钱没用。

对于太监的处罚:杖刑。这都是有规矩的,只能皮开肉绽,不允许伤到骨头,打残了更不行,受刑人要喊的比较凄惨,并且要苦苦认罪求饶,否则视为负隅顽抗,有权将责打数加倍。这个刑罚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是与时俱进的,有些内容在不断的调整,也有几点是不大变动的,比如太监干政,按例应该凌迟处死,故意私藏枪支弹药刀剑斧头的,基本上就甭打算继续存活了。

对太监的惩罚,溥仪退位以后,有段时期比较会“玩”,手段也比较变态,比如吃掉混着铁砂的鸡蛋糕,用气枪打,大冬天的用冷水泼,什么脏东西都往嘴里塞,打骂那就更别提了,说实话,溥仪真的应该感谢国家,就他身边那些人的自述,都是互相可以印证的,他的性格脾气极端不好,精神也确实有些分裂,他问你为啥不看他,是不是心虚做了坏事?那你看他,他会说你一个奴才不懂规矩么,谁给你胆子盯着我看,打!

溥仪的段子虽然变态但不算残忍,慈禧因为珍妃的案子一次就处死40多个太监,慎刑司算是逃过一劫,拷打40多人会累趴的,慈禧直接判了,太省事了。所以慎刑司在古代让宫女太监心生恐惧,宁死不去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