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的崑崙就是泰山


山海經中的崑崙就是泰山


山海經中的崑崙就是泰山

——摘自何幼琦《海經新探》

崑崙虛的特點是:1.它周圍有赤水、河水、洋水、黑水、青水、弱水和流沙等七條河川,流往不同的方向。2.河水流經它的北面,西南進入勃海,出海後又“即西而北”入積石山附近的海。3.弱水環繞它的三面,形成匚形。

只要不懷成見,實事求是地印證一下華北地圖,便不難理解,崑崙虛就是泰山,《海經》的山川、疆域就是山東省中部地區。

1.赤水。出自崑崙虛東南而相西南流入南海的赤水,就是現在的沂水;不過在那時,它不是同泗水會合,而是在贛榆入海。它注入的南海,就是現在的黃海。《淮南子》說的丹澤,大概是駱馬湖一帶的澤藪。

2.流沙。出於鐘山,有流向,注入南海;而且接受弱水的餘波,轉註於南海。表明流沙是一條河川,決不是流沙瀚海。它只能是現在的泗水。《水經注》說泗水是“冬春淺澀,常排沙通道”,陸璣《行思賦》也有“排泗水之積沙”。可見它是以多沙聞名的。它所注的南海也是黃海。

3.弱水、青水。弱水就是大汶河。《海經》說“出西南隅以東”,這是諱言東南隅,以免同赤水重複。《淮南子》說的窮石,相當於魯山,合黎相當於安山,餘波相當於洸水,流沙就是泗水。“至於合黎”,即至東平縣之安山。所謂弱水環繞崑崙是:在安山以上是汶水;安山以下是古濟水下游(現在的黃河下游),聯合計算,正好將泰山圍繞了三面,形成匚形。明初在剛城築壩以前,汶水有一支分流洸水,向西南流至濟寧以東,注入泗水,這就是“餘波入於流沙”由泗注於南海了。青水就是肥河,下流匯入黑水。

4.洋水、黑水。這是流向相反的兩條河流,《海經》和《淮南子》的記述都有缺文,以後者為嚴重。

“出崑崙西北隅”的只有黑水。從《大荒西經》看來,崑崙位於黑水之前(南),即黑水再崑崙之北,符合“東行又東北”的流向;但它決不可能“南入海”,多半是簡策漫殘,奪失了“注北海,青邱北”兩句。黑水就是大清河,古稱濼(音洛)水。《海內經》雲:“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北山經》雲:“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浴字當系洛字之訛。它發源於濟南西南的藥山,正在泰山的“西北隅以東”。

“南入海”的是洋水,現在叫沭水,在《南山經》名為英水。“巨山……英水出焉,西南流注於赤水。”英和洋是庚陽通轉,同《海經》的差異只是一說入沂,一說入海,是河道改道前後的不同記錄。《淮南子》所據簡策漫殘嚴重,連“黑水”的文字都不見了。原文可能是:“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注北海,青邱北。洋水出巨山,西南流,入於南海,羽民南。”

5.河水。“河水出東北隅”的“出”字,同上述六水的“出”字的語義不同。出有二義,一是發源,一是流經;河水用的是後者。就是這個“出”字,騙得漢武帝和一些地理學者,硬是要把河源之山當作《海經》的崑崙。為了認識這個河水,有必要對《海內西經》文字加以分析:

甲,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

乙,入勃海,又出海外;

丙,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之山。

大體形成∠形。甲段並非真的河水,而是上述從合黎至海口的弱水下游(今黃河末段);這個“行”字也與眾不同,而是逆行。乙段的勃海是鉅野澤,由入到出,仍是逆行。丙段才是真正的河水,由鉅野澤至河的“即西”,當是古河水溢洪形成的支津,“而北”至積石山一段,才是順溜而下。在認識了水勢以後,還必須作些解釋:當河水由蘇北入黃海時。濟水被稱為四瀆之一,汶水是它的支流之一;所以安山至海口一段,本來是濟水的下游。如果以汶水為本位,也可以說是汶水的下游;崑崙由“弱水環之”,就是這一說法。河水首徙改入勃海以後,貫濟奪漯,又出漯水奪今馬頰河入海。由於它在範縣一帶的溢洪注入鉅野澤,同濟水溝通,所以《海經》把濟水下游當作河水。《禹貢》說的“浮於濟、漯,達於河”,就是這時的形勢。

勃海是鉅野澤的古名。這個古名一直襲用到漢初。

積石山在何處呢?《海外北經》雲:“禹所積石之山在其東,河水所入。”《北山經》雲:“碣石之山,繩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積、碣音近,這個河水所入的積石山也就是碣石山,《禹貢》說河水“至於碣石,入於海”,可以互證。在《海經》的時期,河水是奪馬頰河入海的,河水所入的積石山、碣石山,就是今天無棣縣的馬谷山。明人劉世偉稱:“海豐縣(今無棣縣)北六十里有馬谷山,一名大山,高三里,週六、七里。《縣誌》雲:山多石,無草木。疑古之碣石,為河入海處。”他疑的很準確,山不大,多石而無草木,正是被神話化為“禹所積石”的根據。後來顧炎武在《肇域志》中肯定了這一主張:“山東海豐縣馬谷山即大碣石山。”

綜上可以確認,《海經》的崑崙就是後世的泰山。參照古籍的其他旁證,如《屍子》(逸文):“赤縣州者,實為崑崙之墟,其東則有滷水、島山、左右蓬萊。”說明崑崙虛是在島山、蓬萊之西。《莊子·天地》:“黃帝遊乎赤水之上,登乎崑崙之丘。”《韓非子·十過》:“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說明崑崙丘就是泰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