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为何亲近徐州?

王侯将相本无种l


相信不止一个外地的朋友会好奇过这个问题:

明明不是一个省份,安徽省宿州市下辖的萧县为什么会对江苏省的徐州市产生极大的认同感?

如果你是萧县人或者是徐州人,我想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彼此无需解释,老乡之间相逢一笑便是心照不宣的答案。


地缘相近的便利

仔细看一下百度地图,你会发现这两个地方虽然不在一个省市,但距离却是相当的近呐,差不多相距三十公里左右的样子,即便萧县人是骑摩托车去徐州市区,也用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达,而萧县人要去宿州却要多花一倍的时间。

再加上徐州是京沪和陇海两大铁路的重要交点城市,交通较为便利,又是江苏省乃至全国有名的经济强市,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购物、医疗、教育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对周边县市具有一定的辐射力,萧县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萧县人更加亲近徐州。


千年历史的积淀

徐州是中国十大古城之一,具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建城史,而徐州城的行政规划也在历代饱经沧桑变迁。从两千多年前西楚国的国都,到汉朝时全国十大城市,从唐末武宁节度使驻地,再到现代淮海中心城市,这座城市一直被兵家和商贾所青睐。

在徐州的悠久历史中,自南北朝始,萧县长期与徐州都处于一个隶属关系,即便是在元朝徐州最为落魄的时候,也唯有一个萧县不离不弃的跟随。到了清代徐州府领一州七县,其中就含有萧砀二县,可以说两地的历史渊源已有上千年之久,这也是萧县人对徐州具有亲近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徐州城市的包容

徐州虽然目前只是江苏省的一个普通地级市,但其雄心抱负绝不仅仅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省辖市,而是立足于苏鲁豫皖边缘经济洼地,肩负起振兴淮海的重任,所以其格局要高于普通地级市,而且政策偏向于普惠淮海。

随着徐州的快速持续发展,徐州和周边县市的协同合作将会扩大,而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部位的萧县则会首当其冲融入到淮海的大文章当中,目前已开通的徐萧跨省公交、异地报销政策和未来可能接通的徐州S4省际地铁将会是更多的普惠验证。徐州人从没有忘记萧砀二县,也不会因为省域壁垒而对周边相邻的兄弟县市隔阂,这既是当今的时代发展要求,也是两地独有的兄弟情义。


纳兰谈史


萧县,尽管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但却紧靠江苏徐州,素有“徐州后花园”之称,市区距徐州仅15公里,距宿州却有75千米。

因为地理位置较近的原因,就决定了萧县和徐州,在历史上就有了密切往来,因此萧县和徐州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徐州的发展徐能直接辐射到萧县。

况且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萧县还是徐州在管辖,1955年2月,萧县才由江苏省徐州专区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安徽省内,萧县不属重点发展地区,城市建设很一般,但不能说其很破烂,但将其与江浙同样的县城比较,读者心中都会得出结论,但这几年萧县发展势头较快,但由于政策等方面的原因,跟徐州管辖县差距不小。

自改开以来,很多萧县人要么跑到江浙沪发展,要么跑到较近的徐州去发展,有的就生长在了徐州,其实已经是徐州人了,除了户口不一样外,眷恋故乡的同时,大都也都爱上了徐州,徐州就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所以,无论在地理上、心理上、文化认同上,包括说话语气上,萧县和徐州都是最近的,萧县人也爱往徐州跑,除了铜山,安徽还没有那个县,能和徐州如此亲近。

实际上,自秦汉以来,萧县就一直是徐州在管辖,这是历史的源缘,是无法用行政区域划分而割裂的。

萧县人,却很少去宿州,因为距离比较远,距徐州才15公里,除非走亲戚,谁愿意大老远跑去75公里外的宿州呢?宿州和徐州比,那是要差远了,这是客观事实,并没抵毁宿州之意,何况开车去宿州,还要缴纳过路费。

看宿州的地图,萧县与宿州在地缘上完全割裂,这种地理上的割裂,其实就是文化与习俗的割裂,这势必造成宿州发展是以宿州市周边为主,萧县却无人理的尴尬境遇,这也是萧县是贫困县的原因之一吧。

60余年前,萧县还是徐州在管辖,现在虽地缘相近,但毕竟还有行政阻隔,要平衡地区经济,就必须审时度势,就萧县区域,由宿州来管,似不太合适,所以网上有国家尽快筹划萧县回归徐州的呼声。

萧县,与徐州唇齿相连,文化互相认同,对徐淮地区发展都有利,行政壁垒是一堵墙,行政区域似乎该调整了,重回当年徐州老八县,符合萧县的历史文化传承、地理区位的便利,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有意思的是,曾有萧县网民发起过民意测试,得出的结论是:萧县人首选徐州,其次淮北,无奈宿州。

本人在网上搜到一条信息,萧县政府曾经开过一个会,主题是“萧县融入徐州发展工作第一次调度会议”,萧县本属于宿州管辖 ,但却要融入徐州发展,说明县政府已经看到了问题之所在,故而对全县经济发展作出了适度的调整。

通过以上叙述,悟空问答的读者们,应该能够判断“萧县为何亲近徐州,却和宿州不亲呢?”的大概原因了,请关注本文作者,如您有另外不同的意见,不妨到评论栏目,发表一番您的高论。

2017年12月27日于杭州


国平军史


作为砀山人,看到这个话题,忍不住前来聊一聊自己的想法。萧县砀山自古与徐州联系密切,属于徐州管辖区。丰沛萧砀是一家。建国后由于国家调整的原因,萧县砀山与徐州脱离从属关系,但这种脱离仅仅是行政脱离,历史、文化、风俗等仍保持一致,丰沛萧砀等县城的人相见,仍互称老乡,这也就是割不断的兄弟情吧。

我觉得造成萧县、砀山仍期盼回归徐州的想法,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历史原因

如文章开头所讲,丰沛萧砀本为一体,由于国家发展需要,近几十年做出了调整,但是该地区文化同根,风俗同源。本地区各县城经济发展与协调都比较密切,说白了,同属于宿州的灵璧和泗县,与萧县砀山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无论是语言发音,还是风俗习惯。宿州本来也仅仅是个县城,后来区域划分,宿县变成了宿州,把萧县砀山与灵璧砀山东拼西凑成立了宿州市,因为文化与地理位置的原因,造成现在宿州没有一点凝聚力。

二:距离问题。

萧县砀山距离徐州较近,所以文化交流较为方便,地区协调发展的比较好。本人三十岁,自小到大从未去过宿州,但是去徐州至少几十上百次。 不是不喜欢宿州,确实是距离问题,去徐州坐大巴从310国道一两个小时即到徐州市中心,去宿州要四个多小时。请问有谁会舍近求远呢?再个就是徐州也比宿州发达一些,(实话实说,请喷子扪心自问一下宿州发达还是徐州发达,再来喷。)所以大家更愿意去徐州,而非宿州。

三:凝聚力问题。

第一点已经提到,由于宿州是东拼西凑,设宿县为市,成立的四县一区的地级市,砀山萧县从未属于过安徽,更未被升级为宿州市的宿县统治,转脸看看身边的兄弟,一个叫灵璧,一个叫泗县。这种感觉好比,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的两个穷苦孩子,被强制性带到另一个穷家庭,看着陌生的环境,看着后爹家两个和自己不一样的亲生儿子,更感觉到不安与失落,想和他们说话,但是口音习惯又不一样,所以兄弟两个更加思念以前的家,哪怕也是穷的家。这样说的话大家更能理解砀山和萧县的尴尬境地。

萧县砀山在安徽的最北部,也是最晚规划到安徽的两个县,说不好听的,是别人拿两个县换回来的两个穷县,有些政策基本到不了这偏僻的北部,两个县更像是读书快读到毕业了,被转校到另外一个学校,坐在最后一排,看黑板看不到,听课听不到,班级有些节目已经在他们来之前确定下来了,这就造成萧砀不光对宿州的归属感不强,对安徽的归属感也不强。

四:地域黑。

这个问题我发现刚刚没人提到,我就说一下。萧县砀山属于黄泛区,地区黑也多针对该地区,什么穷山恶水出刁民,民风彪悍,安徽都是要饭的等等。甚至有些喷子骂安徽人素质低,皖南的地方表示认同,然后把锅都甩给皖北。顿时感觉自己高人一等,自己就是高等人了。本人看来这种行为比喷子的素质更为低下。言归正传,萧县砀山一半以上对宿州甚至安徽都没有认同感,或者说是半路捡来的孩子,地域黑又集中的攻击这个地方,皖南享受到好的政策,听到人家骂两个后娘养的半路兄弟,站在别人的队伍拍手叫好。所以这更降低了认同感。该地区很多人在外面当别人问是哪里人时,很少说宿州,一是因为宿州知名度比较低,还不如说砀山的,别人听了还会说砀山梨的砀山吗?二是不背地域黑的锅,我们出门就是萧县,就是砀山,别人不知道在哪里时,多半会说徐州附近的。

综合来说,砀山萧县与徐州的兄弟情是割舍不开的,即使宿州比徐州发达,萧县砀山仍然会选择重新归入徐州的,因为宿州即使再发达,惠民政策基本走不到这里。萧县砀山也享受不到宿州发达带来的经济利益。 但是宿州也不要灰心,不是我们不友善,是我们距离真的有些远吧,安徽其他地方的人也请别喷,因为我们真的很少能享受到安徽经济蛋糕的味道,所以,萧县砀山一边自力更生,一边与徐州这个曾经的兄弟保持着联系,仅此而已!


和万家效果图


萧城――一座快速崛起的城市


1955年2月21日,萧县由江苏省徐州专区正式化入安徽省宿县专区,这和安徽省萧县北部的砀山县同一时期由江苏省划入安徽省。至今已有62年的历史。


究其因,当年安徽和江苏两省因洪泽湖治理问题,产生分歧。最终决定由江苏省统一管理洪泽湖,而洪泽湖流域内的安徽省盱眙县和泗洪县,自然要划到江苏省,当然安徽省也不会白白拿出两个县给江苏省,况且还占据着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的优势。所以就有文章开头的1955年江苏省徐州专区的萧县砀山县划到了安徽省宿县专区。历史就是这么喜欢开玩笑!总是让人措手不及!

萧县风能发电


有人说了,那安徽省是不是傻,拿水土富饶的盱眙县和泗洪县换来两个破穷县,你看看人家盱眙县和泗洪县现在发展,哪个不比萧县强?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你就还真错了,萧县在建国初期,甚至到改革开放那都是一方强县。

众所周知,自清朝雍正十一年徐州设府伊始,徐州几百年来都辖八县,也就是我们老一辈所说的徐州老八县――即徐州上四县:丰沛萧砀,下四县:铜睢新邳。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说:“丰沛萧砀自古多英雄!”

1955年地区划分示意图


虽然自1955年划分之后,但几十年来萧县都深受徐州影响,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萧县有众多本土著名品牌,本土著名企业……像萧县大曲我都有20年没见了,不知道你们上次喝萧县大曲是什么时候?

红双喜葡萄酒曾经可谓辉煌一时,自从被古井收购之后,不知还有多少人还记得它?

萧县化肥厂,磷肥厂……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从我们的记忆中慢慢消失,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仿佛萧县对外形象一直就是国家贫困县。

既然历史已经书写,谁也无法改变。好在我们大萧国依然占据这绝佳的地里位置,东临徐州,南接淮北,位于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宿淮城市组群的中心部位,长三角城市群北翼。近几年萧县发展势头迅猛。

徐州都市圈


与其说占据绝佳地理位置,倒不如说至今萧县仍受徐州影响,因距离近,萧县是距离徐州市区最近的县(铜山县划为铜山区之后)。萧县人乘车(萧县高铁开通前),购物,看病,游玩,选择最多的就是徐州。


依托郑徐的高铁,萧县也成了皖北为数不多通高铁的县城,且是郑徐高铁线上最大的县级站。

萧县高铁北站外景

高铁站台


随着徐州地铁1号、2号、3号线的开工建设,萧县与徐州两地政府也在进行官方磋商,并于2016年10月24日成立萧县轨道交通指挥部。

徐州至萧县地铁,(又称徐萧城际、萧县轨道交通、徐州地铁S4号线),是徐州地铁1号线延长线、是全国第二例省际地铁,也是徐州地铁4条城际铁路中开展工作最快的的一条城际铁路。第一例是上海地铁11号线(江苏昆山花桥)。

萧县地铁示意图
随着郑徐高铁开通的同时,萧县也取得了一件件可喜的成绩:新能源公交车的投放、公共自行车的投放、岱湖新城的建设、张江高科技产业园的成立……

新能源公交

萧县城区公交


公共自行车
至于题主所问的萧县人为何对宿州没有亲近感,宿州太远啦,本人坐火车下错站去过一次宿州市,没归属感,这里就不作明确回答了。

在这里我祝愿萧县发展越来越好,家乡越来越美,老百姓越来越幸福!

城区夜景



商业中心

金街购物中心

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


皖北康哥


萧县为何亲近徐州?

小编综合分析原因如下:萧县属宿州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徐州市的直线距离仅十几公里。被称为‘徐州西大门’、‘徐州后花园’‘,徐州外五环’。地处徐州都市圈的核心范围。古代和萧砀丰沛同属徐州的‘上四县’(徐州老八县之一,下四县为铜邳睢宿)萧县自秦置县以来就属于徐州地区。长达1700多年(直到上古世纪50年代萧县才结束了属于徐州的历史被划入安徽宿州)徐州属地使萧县和徐州文化及风俗习惯更相近。可以说萧县人相比宿州更和徐州人一衣带水,血脉相连。亲如一家。在外地两地人见面也互称老乡。



据了解萧县未来还将开通至徐州的城际公交,徐州地铁一号线规划延长到萧县县城的站点也在建设中。未来萧县将会搭乘徐州快速发展的快车融入徐州经济区。虽然萧县在行政级别还上隶属于安徽省宿州管辖,但是现在看来萧县也已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徐州市区’了。


豫东小年胡


萧县,古之萧国,东周时肇建,附庸于宋,秦时置县,地处淮北平原北部,华北平原南部,东与徐州接壤,南临淮北、西通永城,为中原片区东部大县,全县有150万人口,中原官话。

萧县所在的地区,在其身旁,有两个重要城市,东曰“徐州”,西曰“商丘”。商丘古称睢阳,徐州古称彭城,都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原地区的大城,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睢阳为西汉梁国国都,七国之乱在此被平定,安史之乱时的睢阳保卫战,让张巡一战封神。而徐州一带,则自古至今常有大战。群雄逐鹿中原,徐州为控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商朝与东夷的战争结束之后,历朝有楚汉的彭城之战,东汉末年的三让徐州,南北朝时期的徐淮争夺战,一直到现代的抗战时的徐州会战、解放战争时的淮海战役,都在徐州附近展开。如此频繁的大战,让徐州附近成为帝王将相乡,名噪一时。且徐州地处南北交界,文化发展兼容南北,文学艺术、战略纵横,物华天宝,可谓人杰地灵。

萧县地处徐州与商丘之间,作为徐州的西大门,历史上一直为徐州管辖,县城距徐州仅相距15公里,宿州距离萧县有75公里之遥。

萧县与砀山被划给宿州之后,因为距离宿州市区比较远,宿州市经济实力不是很强,对于萧、砀两县,心有余而力不足。徐州很近,在人才、资金、技术的交流却受到限制。萧、砀两个人口大县,也因此失去发展的契机,甚而沦为了贫困县。

萧县与徐州的历史渊源,除了地缘上,还有人文上的关系,近代有名班超式的人物,徐树铮,就是萧县人。徐树铮被称作“小徐州”,其本人发迹就在徐州。很多萧县人在徐州都有亲戚关系,常来常往,走动频繁。萧县人生病看医,基本都往徐州市的医院去。一者,徐州作为大城,医疗水平高;二来亲戚关系在,方便托人照顾。后来因为农村医疗和社保的关系,也会选择宿州市医院治疗,但是急症还是往徐州去,毕竟地方近。

很多萧县人,过年回家,车牌都是上的徐州牌,很多萧县人在徐州务工,如装修、防腐、餐馆、酒店等很多都有萧县人的身影,很多人的第二故乡就是萧县,相反在宿州市的萧县人,除了宿州学院的学生籍贯是萧县,还真不太多,在淮北的萧县人都要比宿州多,这也是地理上的原因——萧县离淮北只有35公里。

近年来,县政府转变思路,以经济建设为重,毕竟150万人要吃饭,要发展,县政府筹划积极融入徐州经济圈,从历史因缘上看是合情合理的,从地缘上看,更是理所应当,从经济发展看,也是理所当然。

徐州经济能力与合肥相比不相上下,甚至在关键领域,比起合肥还略有优势。萧县以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融入徐州经济圈,将会展现出腾飞的发展速度。唯愿父母官再接再厉,砥砺前行,不为贪腐所败,为家乡父老多谋福利,萧县人重情重义,肯定会为之立碑纪德。


而知而行的历史


地相近,人相亲,以前就是一家人。萧县以前属徐州府,老八县之一,解放以后才和砀山一道被划入安徽。


菩提无树123456789



目前萧县行政区划上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徐州市为江苏省设区市。地理上,萧县紧靠徐州市,在徐州市铜山区西部。宿州市政府驻地在埇桥区。三地都属于近邻,交通都很方便。

萧县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行政区划上隶属徐州。只是在解放初期因为江苏省没有恢复,徐州市都被山东省临时代管,萧县砀山临时划入安徽的皖北行署,不过时间很多。1953年江苏省恢复建置的时候,徐州市从山东划回江苏省,萧县砀山因为原属江苏省,也划回恢复建置的江苏省。1955年江苏省为统一管理协调洪泽湖,与安徽省进行协商。将原属于安徽省的洪泽湖西部县两个县划入江苏。作为对等条件,江苏省将最西北原属于徐州地区两个县萧县砀山划入安徽省,直至今日。

从交通上说,砀山萧县通陇海铁路和现在的郑徐高铁与徐州的联系更加紧密。宿州到砀山和萧县只能通过公路。

从风俗习惯语言上说,萧县也更接近徐州。这主要是历史上长期历史归宿造成的,不是短时期内解决了的问题。从政治经济上说,徐州的辐射能力也比宿州高。徐州的医疗资源在附近算是很好的,即使跨省,徐州也专门设立了萧县砀山的方便报销转诊的服务窗口。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一点启发。


东野洛


我看到这个问题,作为安徽宿州萧县人,首先就感到非常亲,无论是萧县、砀山、宿州,这些文字不仅代表一个地名,更代表一种乡情,一种“”不思量“、“”自难忘“的乡情。

我打小在宿州萧县农村长大,谈谈个人感受,纯属一己之见。

萧县、砀山属宿州管辖,萧县、砀山人当然也是宿州人。两县人很少去宿州,感觉和宿州人也不亲,看来不是个别现象和个体感受。

拿自己来讲,人生已过而立之年,前17年是在宿州萧县出生、成长,1998年从萧县中学高中毕业,高考后离开家乡到江西求学,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西、福建、北京工作。说真话,长这么大,非常遗憾,还没有去过宿州市区一次。我想,我没有去过和很多人感觉不亲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自身的原因。拿自己来讲,作为一个宿州人,却遗憾地没有去过宿州市区,首先是自己的原因。想去随时都能去,如果说以前在萧县上学的时候,没空没钱去,但是工作以后,还没有去过,实属不该。在这一点上,没有许多矫情的借口和看似合理的理由。

2、距离的原因。现在交通方便了,路好了、车有了,萧县、砀山人去宿州的肯定比以前多了、勤了。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自行车都是稀罕物、都是家里头大件,如果去一趟一、两百里地的宿州,不是不想去,确实很难去。特别是对于农村人来讲,农活缠身,根本去不了。相比来讲,萧县离徐州只有四、五十里路,距离上要近一半还不止,有的地方直接跟徐州搭界。所以,去徐州更方便一些,自然也多一些。我记得那个时候,农村人想赶个大集,天蒙蒙亮起床,挑着挑子就去徐州卖菜了。我家在萧县的西边,离徐州十几公里,记得小时候家里有自行车以后,父亲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徐州赶集卖菜。如果去宿州,就是走现在修好的高速公路,也要八十多公里,确实有些远,赶集根本不赶趟。

3、历史的原因。这个方面,好多人都说得很详细了,不再赘述。

有个体会,亲不亲,没有绝对的,只是相对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假如在国外,说中国话的都感到很亲。假如在国内的外省市,同是安徽人的觉得很亲。在安徽省,同是宿州人的觉得很亲。在宿州市,同是萧县人的觉得很亲。作为自己来讲,我感觉我是萧县人,也是宿州人,都是亲人。亲不亲,跟去没去有关系,但不是决定关系。亲情,是天然的、内心的、单纯的。我在外地工作,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安徽的,别人问安徽哪里的,我说是安徽宿州萧县的。

因为,那是生我养我的亲情土地。永不能忘!


小黑马


一,历史上属于徐州,历史上,萧县属于徐州八大县之一。所以说,你就会明白了,萧县人和徐州人讲话是一样的,风土人情也是一样的,太近了。

二,徐州要发展好,它必然要带动安徽省的萧县的发展。因为萧县离他特别近,安徽省淮北市段园镇也是。如果说徐州发展壮大重特大城市的话,不往西发展,那么他发展的话必然要受到很多的限制。好,大家直接看图。徐州西边这条腿太短了?发现了没有?



三,萧县的距离徐州的距离太近了,加上徐州交通便利,萧县到徐州车也多,萧县周边也没有太多的大城市,所以很多萧县人直接往徐州方向发展,很多人在徐州都有房子,在徐州安家落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