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时康熙帝为什么要处死王辅臣呢?

月光侃历史


有“马鹞子”之称的王辅臣,也算是清朝荡平南明,一统天下的大功臣。

王辅臣,山西大同人,出身于明朝官宦的仆人家庭,地位非常的低。明末时局动荡,王辅臣辗转投靠在了大同总兵姜瓖帐下,成为其手下重要的将领。

后来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灭亡,随后就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一路追击并消灭了李自成。而此时姜瓖也在权衡利弊之下,选择了向清朝投降,王辅臣也随之降清。

然而投降后的姜瓖担心自己会遭到清朝朝廷的猜忌,同时对于清初多尔衮执行的一系列错误的民族政策颇为不满,于是在大同起兵反清,史称“姜瓖大同反正”或“戊子之变”。

在这场姜瓖起兵反清的战事中,王辅臣将自己无畏的勇猛和过人的军事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率兵两次打退多尔衮的亲政,从此名声鹊起,甚至多年后,已经重新投降清朝的王辅臣仍被顺治皇帝提及:

“闻有马鹞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

在“大同反正”后,王辅臣重新投降了清朝,并且在辛者库中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又被重新启用,并且先后受到了洪承畴和吴三桂的赏识。

特别是吴三桂,可以说对于王辅臣有着重要的知遇之恩。

他先是向顺治皇帝请旨,封王辅臣援剿右镇总兵官,随后又让王辅臣跟随自己攻入缅甸,逼迫缅甸国王交出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彻底荡平了南明势力,在此期间,王辅臣也是厥功至伟。

之后,王辅臣被调任平凉提督,成为了专制一方的大将。

有人说此时的王辅臣已经不甘于寄人篱下,想要自己撑起一片天下,也有人说因为吴三桂之子吴应麒对于王辅臣的嘲讽调拨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令两人关系上出现了巨大的不和。但是不管怎么说,王辅臣调任平凉提督,对于后来历史的发展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


“三藩之乱”爆发,王辅臣在吴三桂和康熙之间,采取了首鼠两端的策略。

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乘势作出了撤藩的决定。随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镇守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也上疏请求撤藩,康熙也都予以批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满清檄文,开始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起兵之初,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三藩之乱”达到顶峰。

与此同时,吴三桂想到了曾经的老部下、此时坐镇陕甘的王辅臣,于是吴三桂派人暗中联络王辅臣。

但是此时的王辅臣确是在康熙与吴三桂之间“待价而沽”。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极力拉拢王辅臣及其子王吉贞,纷纷委以重任,王辅臣也将吴三桂派来劝降的人交给康熙表明自己的“忠心”,以换取更大的封赏。

然而在吴三桂加大了招降的筹码之后,王辅臣是马上翻脸康熙,不仅杀掉了总督莫洛,宣布起兵反清,同时更是占据了陕西、甘肃、四川等大部分地区,直接威胁到了的康熙皇帝所在的京畿地区,毕竟这里离着北京太近了。

此时的王辅臣并没有同吴三桂兵和一处,将打一方,而是积极的攻城掠地,扩充地盘,对于吴三桂几次协同出兵的邀约,他也是置之不理。

可以说,此时的王辅臣将“首鼠两端”发挥到了极致。

之后,伴随着战局的推进,康熙皇帝开始组织力量进行反击,“三藩之乱”的局势逐渐发生了逆转。

此时,已经平定了北部察哈尔叛军的抚远大将军图海,接受了康熙皇帝的命令,前往陕甘处理王辅臣的问题,并且开始于王辅臣进行了军事对峙。

而此时,另外一个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便是周培公。

这个时候的周培公仅仅是图海帐下的一名普通幕僚,在图海等人力主强攻王辅臣的时候,周培公提议由他进行劝降。而周培公凭借过人的胆识和“三寸不烂之舌”,还真的劝降了王辅臣。

之后,图海向康熙皇帝请旨,康熙皇帝降下赦诏,并重新册封为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其子王吉贞也继续担任总督。

至此,西北地区的叛乱算是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而投降后的王辅臣则开始跟随图海,为清朝效力,这一年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三藩之乱”接近尾声,王辅臣也用自尽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王辅臣是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的时候,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的,然而历史上的王辅臣并不是康熙下令杀死的,而是自尽而亡的。

王辅臣在重新投降清朝之后,可谓是“惶惶不可终日”,早在随同图海镇守汉中期间,就有过一次自杀经历,只不过是自杀未遂。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此时的“三藩之乱”以基本平定,王辅臣也跟随图海准备回京复命。

然而,路途中的王辅臣先是在白天痛打自己的妻子,并且将其休掉,并安排其岳父将妻子带走,然后又在深夜召唤一众亲信,将自己的财产分给众人。

之后,王辅臣服下一杯毒酒,自尽身亡。

此时的王辅臣非常清楚,他的死已然是无法避免的了。

首先,康熙皇帝准其投降,并且仍对他委以重用,是因为在“三藩之乱”的特殊时期,国家尚属于用人之际,对他进行优待既是间接削弱了吴三桂的势力,同时也能对其他吴三桂的旧部将领起到榜样的宣传作用。而这些作用伴随着“三藩之乱”的终结都会戛然而止,王辅臣自己也自知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其次,王辅臣早年跟随姜瓖,就有过降而复叛的经历,“三藩之乱”期间,又一次在康熙与吴三桂之间“首鼠两端”,不仅杀掉了总督莫洛,还在西北犯下了一系列罪行,这些必然也是无法原谅的。

再次,王辅臣作为军人,也希望用一个非常体面的方式死去,他也不想用诸如凌迟、水刑等极度痛苦的方式死去。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王辅臣选择了自尽。

而事情也如同王辅臣所预想的那样,如果他真的到了北京,等待他的将是非常严厉的处罚,耿精忠就是例证。作为“三藩”之一耿精忠,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选择了投降,但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尸骨还被范文程的孙子、范承谟的儿子范时崇拿去祭奠先人,可谓是悲惨至极。

不过令王辅臣感到欣慰的是,康熙皇帝也因为王辅臣的畏罪自尽,没有过分的为难他的家人,就连他的儿子王吉贞也只是革职而已,也算是得以善终吧。


雍亲王府


“西路马鹞子”是他的一个绰号,他为人首鼠两端,墙头草,但是就能力而言,其实也是十分出色的。

王辅臣

王辅臣原来姓李,改姓王也是有着历史原因的。当时他跟随着义父南征北战,他的义父姓王,于是他也就改了自己的姓氏,也开始姓王。后来归降明军,在清军入关的时候他又归降了清军。



多尔衮死了以后,清廷算是重用了王辅臣,然后他能力出众,被当朝的一位枭雄所看中,而这个人就是吴三桂。


后来也是因为在大清国建立之初王辅臣可以说是丰功至伟,所以康熙皇帝也是对他十分的器重,给了他不少的奖赏,还有一些虚名,这个可是成功的收买了王辅臣的心。

戒备

康熙年间,作为一位皇帝,他面对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三藩。三藩之所耗,天下近半。康熙要打吴三桂,于是这个时候王辅臣就显得有些重要了。毕竟他的兵马强壮,也是大清朝不可忽视的一大战力。


王辅臣在这件事情上表现的其实还可以,但是康熙却不是这么认为,他对王辅臣可以说是即用之,也防之。而康熙派去的莫洛呢?也不懂事,给王辅臣小鞋穿,于是终究有一次他忍无可忍,反了。

后来王辅臣的结局就是,他虽然兵多将广,但是终究不是大清朝的对手,在图海等人的围攻下,最后失败了。后来王辅臣投降大清,还是被赏为大清官员,但是后来还是被皇帝赐死了。


是阿维啊


满清在入关以后,为了迅速镇压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开始起用明朝的一些降官和降将进行统治。摄政王多尔衮代顺治帝分别册封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俗称“三藩”。

但是,随着政权的日渐平稳,三藩的存在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意义。而且,三藩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开始与清廷分庭抗礼,尾大不掉之势非常明显。

1673年,年轻的康熙皇帝乾纲独断,终于下定决心,公然下旨撤藩。据《清史稿》记载:

圣祖初亲政,举大事书殿柱,即首“三籓”。可喜乞归老,曷尝言撤籓?撤籓自廷议,实上指也。三桂反,精忠等响应,东南六七行省皆陷寇。

吴三桂表面顺从朝廷的旨意,暗中却与平南王和靖南王进行勾结,积极筹备起兵事宜。之后,吴三桂斩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兴明讨虏”为旗号,公开举兵反叛清廷。很快,另外的两藩势力也纷纷起兵响应。

由于他们准备充分,蓄谋已久,而且宣扬恢复汉人的河山。所以,叛军由云南开始,一路所向披靡,攻陷贵州后开进湖南,几乎就完全占据了湖南全境。一时间,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湖北等省份,纷纷落入叛军之手,战火席卷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王辅臣(?——1681年),山西省大同人,原本姓李。他长期追随王进朝并成为其义子,遂改姓王,原本为明朝将领,清军入关后投降英亲王阿齐格。王辅臣逐渐得到了朝廷重用,在洪承畴的保举下追随吴三桂作战,一举擒获了南明的永历皇帝。

后来,因为贪图私利而与吴三桂的侄子闹出了激烈矛盾,主动选择离开吴三桂,被授予陕西提督一职。

吴三桂在起兵前,专程联络过王辅臣并许以重利,拉拢他一起造反。结果,首鼠两端的王辅臣在经过权衡之后,立即向康熙帝告密,从而赢得了康熙的信任。

1674年11月,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陕西提督王辅臣,被康熙下严旨南下入川进行平叛。为了对王辅臣进行就近的监督,康熙还派出了满族将领莫洛作为他的副将协同作战。

当平叛的大军进至宁羌一带时,因为粮饷问题,王辅臣率领的汉军主力与莫洛率领的八旗军发生冲突,八旗将领莫洛中箭身亡。据《八旗通志·莫洛传》记载:

王辅臣亲自鼓噪上阵,攻击莫洛军营。

之后,康熙没有对王辅臣治罪,而王辅臣也没有公开反叛康熙,但却以种种借口停滞不前,等待清军和叛军之间战争局势的明朗化。

吴三桂眼见王辅臣有机可乘,立即进行联络并加封他为平远大将军,同时提供大量的军资和粮草。从此,王辅臣又开始听从吴三桂的号令,加入到了叛军的阵营中,寻机对清军作战。

原先负责镇守沔县的清廷定西大将军董额,眼见王辅臣加入了叛军,战场形式瞬间出现逆转,只得同原来镇守汉中的镇西将军席仆臣,一同撤兵退回了西安,完全丢失了汉中之地。

汉中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它北起秦岭,南至大巴山脉,是连接关中和四川的必经之地。占据了汉中,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东出可得南阳,西进可至陇右,北上可取关中,南下可入四川。

清廷丢失汉中之地,实在是严重的错误,而且是战略性的错误,对于战局的影响非常巨大。

当时,不但湖广、浙赣等东线战场,面临着叛军的巨大军事压力;在西线战场,伴随着汉中的失陷,王辅臣果然选择向北出击,效仿当年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控制了陇南和陇西等地,西安顿时就危在旦夕。

陕西西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中部第一重镇,一旦西安有失,那大清丢掉的将不仅仅是中部地区,就连整个西北地区也被彻底分割。

面对这种危局,康熙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平叛方略。集中优势力量,首先对付王辅臣所部,下令董额部和阿密达部攻击秦州和平凉;下令甘肃提督张勇所部、武威总兵孙思克所部、宁夏总兵陈福所部,多路协同作战,一举收复了兰州和陇西等地。

在整个陕甘宁晋一带,康熙下令清军几乎倾巢出动,从四面八方向王辅臣的叛军合击,完成了战略性包围。

眼见康熙调兵遣将,王辅臣立即向吴三桂求援。吴三桂派出王屏藩和吴之茂等部,火速增援王辅臣。

与此同时,为了缓解王辅臣在西线的压力,吴三桂命令东线的叛军全力出击,逼迫康熙从西线战场分兵去救援。

危及关头,康熙将自己最后的战略后备军图海派出,令他节制陕甘宁各省清军,统一指挥对于王辅臣的围剿,务求尽早铲除王辅臣所部叛军。

1676年,在图海的强大政治攻势和军事攻势面前,四面楚歌之下的王辅臣再度降清。但是,此时的康熙已经完成了对三藩的战场形势逆转,王辅臣已经没有太大的存在价值。

为了保全家人的性命,王辅臣最终畏罪自杀。不过,王辅臣如果泉下有知,也算是欣慰了。因为康熙帝在王辅臣畏罪自尽后,并没有太过为难他的家人,就连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也只是被革职而已。


文史不假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清朝的活吕布,也就是大臣王辅臣,此人在清朝的名气非常的大,但是最后却落了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下场,为什么他会被这样处置,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因为他不够忠心。


王辅臣是清军入关之后一名非常出名的猛将,当时明朝有很多的将士以及官员,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所以也就非常识趣的投靠了清军。

虽然背负了不少的骂名,但是也不得不说这是一些识时务者的俊杰,而王辅臣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经担任过陕西提督,而且在在职期间,康熙还曾经册封他为太保,也就是太子的老师。


他之所以会被称之为活吕布,是因为他的长相非常像当时流传的吕布的画像,除了长相英俊之外,他的能力也非常强。

他在抗击清军的时候多尔衮两次都没有拿下他守卫的大同,除此之外,吴三桂同样也非常欣赏王辅臣,还曾经向顺治提起,想要将王辅臣归到自己的麾下,所以他的能力是大家所公认的。


虽然王辅臣确实能力超强,但是他却并不能够称之为是一个忠臣,他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参与了叛乱,当时王府城停止攻打吴三桂,并且还向他投降,之后又借由自己所掌控的力量,占据了清朝的不少州、县。

后来又在清军的威逼利诱之下,他再次降清。三藩之乱即将平定的前夕,全国已经开始安定下来。鉴于王辅臣反复无常的黑历史,康熙决定不给予他兵权,并且让图海严加看管他。

这个时候他已经得不到康熙的信任了,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就将王辅臣下旨处死,但他在得知这个消息就饮鸩而死了。


所以,一代能臣之所以会被凌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忠诚的问题。


江水趣谈


王辅臣不是被康熙处死的,而是自己饮毒酒自尽的。

“首鼠两端”、“反复无常”这两个成语用在王辅臣身上在合适不过,其就是明末清初吕布的化身,只是吕布有杀干爹的嗜好,他有杀姐夫的恶名吧了。

王辅臣生于明朝末年,出身卑微,年少之时,嗜赌如命,后来跟随其姐夫刘愆参加了李自成的农民军,依然不知收敛,有一次一下子输掉了六百两白银,气的刘愆差点吐血,于是打算亲手宰了王辅臣,但没想到反被勇猛的王辅臣给杀了。

王辅臣杀了姐夫刘愆之后,自知闯下了塌天大祸,于是连夜开启了亡命之路,后来逃到了大同总兵姜瓖麾下,姜瓖手下有个大将王进朝,由于没有儿子,对王辅臣呢,又一见如故,非常喜欢,便将其收为义子,王辅臣也就此改姓王(本姓李)。


一、两败多尔衮,名满北京城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农民军以摧古拉朽之势,攻入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被迫于煤山自缢,王辅臣跟随义父王进朝一起投降了李自成的大顺朝廷,然而大顺的官印还没捂热,李自成的农民军即被多尔衮与吴三桂给打的一败涂地。

王辅臣又随同姜瓖一起投降了满清,但令王辅臣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清廷对姜瓖封赏不公,使得姜瓖心怀怨恨,结果是投降清廷还未满月,王辅臣又被迫与姜瓖一起扯起了反清的旗帜。

在与清军的交战中,王辅臣依靠自己的神勇,在万军从中来去自如,令清军是闻风丧胆,更是连续两次抵挡了摄政王多尔衮的进攻,王辅臣也由此一战成名,甚至北京城的满人都以认识“马鹞子”为荣。


二、贵人相助,平步青云

多尔衮病逝之后,顺治皇帝得以正式亲政,再一次降清后的王辅臣得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顺治皇帝任命他为御前一等侍卫,并与洪承畴一起随军出征,因尽心竭力的巴结洪承畴,所以战后在洪承畴的保举下,王辅臣做了总兵官。

当时,平西王吴三桂为了迅速的壮大自己的实力,所以对王辅臣是极力拉拢,并向顺治帝举荐王辅臣担任了,援剿右镇总兵官,隶属于自己的麾下,顺治十八年,王辅臣跟随吴三桂在缅甸擒获了,南明的皇帝朱由榔。

野心与实力同样彪悍的王辅臣,不甘心久居吴三桂帐下,于是用重金贿赂了清廷的辅政大臣鳌拜,请求调到甘肃固原做提督,不久朝廷下旨,将王辅臣调离云南,担任平凉提督,至此王辅臣告别了寄人篱下的境遇,成为了专镇一方的大将。


三、首鼠两端、畏罪自尽

康熙十二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起兵反清,吴三桂派心腹汪士荣给王辅臣送信,请他出任自己的总管大将军,但王辅臣没有同意,而是把汪士荣与吴三桂的信一起上交给了康熙。

康熙十三年,因为粮饷与马匹分配不公的问题,王辅臣命副将邵苓芝领兵冲击了八旗军营,仓促中总督莫洛咽喉中箭身亡,王辅臣随即派特使持亲笔书信求见吴三桂,表示愿意一起反清。

王辅臣本以为凭借自己的神武,可以捞到更多的政治本钱,获取更高的政治收益,可人算不如天算,自己根本不是抚远大将军图海的对手,迫于无奈只好又一次投降了清廷。

随着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势力,逐步瓦解,与图海一起镇守汉中的王辅臣是夜夜噩梦不断,他知道自己的末日不远了,自清军入关以来,自己如此反复无常,康熙怎能饶他,为了不受刀剐之刑,也为了不连累家人,王辅臣在康熙二十年八月的深夜饮鸠自尽了。

王辅臣的一生,算的上是一个传奇,其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底层小混混,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适时的借势,一跃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堪为当世之人杰。



清史宴


王辅臣非康熙所杀,而是畏罪自杀。

《广阳杂记》载:“(王辅臣)泣谓众曰:“我起身行伍,受朝廷大恩,富贵已极。前迫于众人,为不义事,又不成,今虽反正,然朝廷蓄怒已深,岂肯饶我。大丈夫与其骈首﹃于市曹,何如自死。然刀死、绳死、药死,皆有痕迹,则将遗累经略,遗累督抚,遗累女等。我筹之熟矣,待极醉,絷我手足,以纸蒙我面,冷水噗之立死,与病死无异,女等以痰厥暴死为词。”众哭谏之,怒欲自刎。众从其言,天明以厥死闻”。



王辅臣因惧怕被康熙清算,于是为了不连累家人,他决定自杀。当时他害怕用刀自刎,绳子自缢,药物毒死等都会留有痕迹,这样难免会连累被康熙派来不让他自杀的图海(实际上最后图海还是被他连累,吞金而死),于是他决定吩咐亲兵在他睡熟后,用桑皮纸喷酒,一层一层蒙住口鼻,以此不留痕迹的自杀。当然最后因亲兵誓死不从,他只得是饮毒酒自尽。

至于王辅臣在害怕什么,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他惧怕被康熙清算,这一切都得从头说起。

王辅臣,早年间曾是大同镇总兵官姜瓖麾下的将士,初与姜瓖一起投降了清,但后来因姜瓖认为清对他是有功不赏,于是再次起兵反清,王辅臣亦跟随之,后兵败投降英亲王阿济格,因王不是主犯,且是主动投降的,所以王辅臣幸免于难,只是被没入辛者库为奴隶。



顺治亲政后,王辅臣开始被重用(顺治曾说:“闻有马鹞子(王辅臣的别号)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顺治七年(1650年)他被任命为御前一等侍卫。三年后,他被洪承畴保举为总兵官,同年他被吴三桂看重,在吴三桂的招揽下,他做了吴军的援剿右镇总兵官。

在吴三桂的麾下,因一件小事,王辅臣与吴三桂起了冲突,不久他就买通朝中重臣,然后得以被安排到甘肃做了平凉提督。在前往甘肃时,王辅臣见到了康熙,对于康熙而言,这位“有武臣如此,朕复何忧”的大将,康熙自然是厚待有加,他先是废除王的贱籍,划归上三旗,同时康熙还将一把豹尾枪赠予王辅臣,然后说道“汝,先帝之臣;朕,先帝之子。它物不足珍,其分此一枪以赐汝,汝持此往镇平凉,见此一枪如见朕,朕见此枪如见汝”,就是我是先帝的儿子,你是先帝的臣子,其他的物品都不珍贵,唯有这把枪可以让你经常想到先帝对你的托付和我对你期待。



之后王辅臣听到这句话是万分感动,言语真诚的说道“圣恩深重,臣即肝脑涂地,不能稍报万一,敢不竭股肱之力,以效涓埃”。到了平凉的初期,王辅臣的确是做到了“肝脑涂地”,当时三藩之乱初起时,吴三桂曾秘密派汪士荣去招降王辅臣,这个时候王辅臣看都没看,就将招降书和汪士荣上交康熙。

但是王辅臣这人素来高傲,他从来都是不甘于屈居人下的主,最初他就是因为跟吴三桂起了矛盾才出来自立山头的,而在这时他就又跟康熙派来节制他的大学士莫洛起了冲突,并最终引起了兵变。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因粮饷马匹分配不公,王辅臣亲自领兵冲击莫洛的八旗军营,仓促中莫洛咽喉中箭身亡,其部就被王辅臣所并。之后王辅臣眼见叛清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于是他就派使者持亲笔书信去见吴三桂,表示愿随反清。



此后,王辅臣就亲率大军自沔县,经略阳,进入陇南,之后陇南的徽县、成县、文县等皆不战而溃,开城投降。而后秦州、庆阳、平凉等各州而都尽附于王辅臣, 自此王辅臣成为了真正的“平凉王”,开始严重威胁到清朝的西北面安全。

如此,在王辅臣不愿意投降的情况下,康熙为了保证清朝西北方的安全,于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兵急赴陕西,平定王辅臣之乱。而后,图海利用攻心之策最终击溃王辅臣,王辅臣再次降清。因局势所迫,此时康熙并未对王辅臣下手,而是仍命他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衔。



但是此时康熙虽依旧厚待于王辅臣,可王辅臣知道,一旦三藩之乱被平定,他和他的家人必定就会被清算,于是为了保护自己家人日后的安全,他决定用自杀来向康熙赎罪,借此来保户自己家人日后的安定。后康熙在听到王辅臣死讯,默然良久,之后果然没有株连他的家人、部属,仅仅只是将王吉贞革职了事。



只得说王辅臣是咎由自取,如果他能不那么反复,而是一直忠心的跟着清廷走,以顺治、康熙对王辅臣的看重,他的结局必定不会如此,最少也是能善终的,只是可惜啊!


澳古说历史


原因有三:拥兵自重,待价而沽;不识抬举,贪心不足;汉人将领,首鼠两端

王辅臣,何许人也?

要想了解清楚这一段历史,我们要先来了解王辅臣是谁?

当年清军,入关皇太极和多尔衮招募了许多汉人在军中效力,也有许多的汉人将领或者士兵被迫投降后加入到他们的军队当中。

王辅臣就是其中之一。

王辅臣绰号“西路马鹞子”,本为李姓,明末清初的军阀,早年追随姐夫刘某参加农民军,好赌,一掷千金,后与王进朝为谊子,改姓王,随明末山西大同首将反清,不久投降于阿济格。后来被顺治皇帝重用,提拔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可以说,王辅臣是顺治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在三藩之乱前,其提领陕西提督,拥兵十几万,镇守平凉。

其人发迹,也和三藩之乱的吴三桂有关系,平西王吴三桂将王辅臣笼络为自己的部下,打入缅甸,擒获朱由榔,吴三桂对王辅臣极为重视。

在此背景下,王辅臣平步青云(曾自己花钱离开了吴三桂),一步步爬到了陕西提督的位置。(这其中也存在康熙帝想要离间吴三桂和王辅臣关系的意图)

三藩之乱王辅臣犯事

康熙12年也就是1673年,三藩之乱祸起,吴三桂和康熙分别致信王辅臣,要求出兵。

但是王辅臣首鼠两端,既没有投靠吴三桂作乱,也没有依康熙帝圣旨出兵讨伐乱贼。而是原地在平凉关屯兵自重,意图找到一个更好的靠山,甚至在原有基础上,侵占了周边州县。

无奈之下,康熙帝起用朝廷军队,一路灭杀叛军,直至平凉关前。

其间康熙放王辅臣之子王吉贞带信给王辅臣,希望王辅臣能迷途知返。但是王辅臣看到作为质子的儿子安然回来,反而变本加厉。

遭受到了当时以图海为首领的官兵镇压打击。

多重压制下,王辅臣归降。康熙命图海和王辅臣一起镇守汉中。但是王辅臣心理素质不过关,最终自杀身亡。

王辅臣的罪与罚

1.拥兵自重,待价而沽

王辅臣本就是降臣,受顺治、康熙提拔,才有了提督之衔。但是他在三藩之乱意图寻求利益最大化,是为不忠,不仁,不义。

在三藩之乱结束,他再次归降了清廷之后,虽然康熙承诺不治罪,但他本人自知罪责难逃,必然结果就是自杀身亡。

其实,他也考虑了最终康熙不会放过他,株连九族大罪足以让他家族灭亡。三思之下,唯以自杀谢罪。

2.不识抬举,贪心不足

这是王辅臣第二大罪,在其左右摇摆不定的时候,康熙开出过很多诱人条件,甚至放了质子王吉贞,承诺不追责,但王辅臣一一辜负,甚至变本加厉,索要了很多军饷粮草。就是拒不出兵。

3.其人为汉,首鼠两端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康熙时代,重满抑汉,虽然已经开始用了汉人为官,但如王辅臣一样,其子王吉贞得在朝廷为质,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也在朝廷为质。

这种情况一直到康熙中期平台杀郑经的时候,在康熙的刻意经营下,才算有所改变。而距离三藩之乱已经十多年了。

王辅臣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才选择了在康熙还没问责的时候自杀谢罪,以保全家族传承。

总结一下

明面上说,康熙并没有杀王辅臣,甚至在正史中,康熙在这件事上享有一言九鼎的美名。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王辅臣就是康熙杀死的,他“吓死了”王辅臣。

杀人诛心,这才是最可怕的。


三度扯历史


首先明确一点,王辅臣不是康熙赐死,当初王辅臣在三藩之乱中参与了反叛,而后屈服于康熙的军事压力,弃暗投明,投降清军。此后在平叛中也多有战功,三藩之乱平息后,康熙也没有下旨降罪于他,只是自己觉得自己罪过太大,畏罪自杀而已。

那我们先来看看王辅臣的一生吧。

王辅臣(?-1681年),山西大同人。是一官宦家仆人的孩子,可谓出生贫寒。王辅臣青年时是一个小混混,游手好闲,滥赌。欠下赌债后,无力偿还,就随姐夫刘某参加起义军了,王辅臣就正式开始军旅生涯。而后又因为赌博之事,与姐夫刘某发生打斗,仗着自己天生神力,误杀姐夫。

(三藩之乱王辅臣势力)

随后流窜到大同总兵官姜瓖麾下,姜瓖部将王进朝,见其仪表堂堂,高大威猛,长的十分像画里的吕布,一高兴就收为义子了。为讨好这个有权有势的义父,王辅臣本姓李,就改姓王了。有这一层关系,王辅臣就由兵变官了。

王辅臣首鼠两端可以说是得到了老大姜瓖的真传了。

起先姜瓖明朝大同总兵,先是投降李自成,而后李自成被清军打败,又投降清军将领英亲王阿济格,而后姜瓖受到清朝的不公正待遇,毅然反叛,而王辅臣在姜瓖的麾下也多次易帜。随后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大军向大同叛军扑来,王辅臣作为小将在几次与清军的交战中表现极为出色,被阿济格赏识。王辅臣见老大姜瓖已是强弩之末,先投降阿济格,机会抓的真准。

(历史上,吴三桂待王辅臣如子侄)

在阿济格的保护之下,王辅臣免于被诛,没入辛者库为奴。自此有了阿济格这一颗大树,在京城的王辅臣可是春风得意。京城王公贵族纷纷以结识王辅臣为荣。

但是阿济格与多尔衮多有不和,且后来阿济格也在与多尔衮的斗争中被多尔衮赐死,作为阿济格的部下,自然日子也是不好过,但是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十分赏识多尔衮对手的部下王辅臣,提拔王辅臣为一等侍卫,为皇帝亲信,前途不可限量。

之后,顺治帝为王辅臣镀金。西南战事未平,顺治帝命大将洪承畴出征,令侍卫王辅臣和张大元作为副将随同出征。这大内侍卫虽职位低,可都是主子爷,一些官职职位较高的官员都惹不起,毕竟这些可是皇帝身边的人。

张大元仗着大内侍卫的身份,多次怠慢洪承畴。而王辅臣就不摆架子了,尽心侍候洪承畴,战后,洪承畴更是向顺治帝褒王贬张,于是,王辅臣被提拔为总兵官。

吴三桂为笼络武将,在皇帝面前要来王辅臣,授给王辅臣援剿右镇总兵官隶属于自己的部下。随吴三桂平定南明朱由榔颇有战功。

此时,王辅臣已是吴三桂爱将,吴三桂对其恩宠有加。一次,王辅臣与吴三桂子侄喝酒,酒过三巡,席上众人已然醉了,言语有失,说了几句冒犯平西王吴三国的话语,这些话语传到了吴三桂那里,吴三桂只责骂了王辅臣,王辅臣心里愤愤不平,认为吴三桂偏袒自己的子侄。

(平西王吴三桂,三藩首恶)

恰逢朝廷削减吴三桂势力。王辅臣乘机以大量金银贿赂京官,希望调离云南。这样一来王辅臣的行为与朝廷不谋而合。朝廷调王辅臣为平凉都督,从此寄人篱下的王辅臣成为一方大员。这就是王辅臣前期的履历。

那我们来看看,他在三藩之乱中所犯下的罪过。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藩叛乱,吴三桂派使者汪士荣说服王辅臣叛乱,王辅臣派儿子王吉贞将汪士荣押解朝廷,但是此时为向上级甘肃提督张勇汇报,王吉贞被康熙帝封为太仆卿,这样一来功劳被王辅臣得到,引起张勇的极度不满,于是二人心生间隙。

康熙放心不下三晋大地的战况,康熙遣重臣莫洛出京担任大学士管理经略事宜,陕西山西兵马全部归莫洛节制,莫洛与王辅臣原来就多有不和,且莫洛与张勇关系极好,这样一来王辅臣处处受到不公正待遇。

莫洛来到三晋一年来,种种作为引起王辅臣不满,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因为粮饷马匹分配不公,王辅臣的副将邵苓芝怨气冲天,擅自领兵冲击八旗军营,仓促中莫洛咽喉中箭身亡。王辅臣戕害钦差莫洛之罪已经坐实,无奈之下,一不做二不休,率部响应吴三桂,吴三桂封王辅臣为平远大将军,并资助军饷二十万两,派猛将王屏藩、吴之茂北上支援王辅臣。


(王辅臣首鼠两端,投机主义者)

公元1675年,王辅臣攻占整个陇右,实力达到顶峰,康熙帝一方面派王吉贞劝自己父亲迷途知返,一方面派图海率大军向平凉直扑而来。康熙帝以战为主以招为辅的政策确实有作用,图海大军围困平凉,而且图海大军占据平凉城外高地,图海取平凉如探囊取物,王辅臣败局已定,加上儿子王吉贞反复传达康熙帝既往不咎的政策,王辅臣再次向清廷投降。康熙帝授予王辅臣为平凉都督,加太子少保衔。随图海清剿叛逆。

康熙帝对待王辅臣这样一位叛将也算是仁至义尽,不仅官复原职,还向王辅臣说明王辅臣叛乱是身不由己,表示理解,还向王辅臣的上司图海说明倘若王辅臣死于非命,就要追查图海看管不严之罪,这就变相的说明要图海保护王辅臣安全,那么对于康熙帝的既往不咎,王辅臣为何又要自杀。

(图海,对王辅臣有担保之恩)

两点原因

一、王辅臣自杀时,三藩之乱接近尾声,康熙势必清算有罪之人。

王辅臣死于1681年七月,而1681年冬,清军攻占昆明,叛贼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被平定。这就可以看出,1681年,三藩之乱已是强弩之末,败局已定。王辅臣1676年投降清廷之后,康熙帝不杀王辅臣就是利用其叛军力量打击叛军,一方面削减了叛军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朝廷的军事实力。还有就是康熙帝利用王辅臣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宣传朝廷优待叛军的政策,引导更多叛军将领弃暗投明,归顺清朝,毕竟,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的至上之策。

(王辅臣之子王吉贞)

王辅臣见三藩败局已定,自己的利用价值也到了尽头,为不连累部将家人,自杀而亡。

二、耿精忠的下场对王辅臣震动很大。

耿精忠作为三藩之一,先于王辅臣发动叛乱,罪过极大。杀害福建总督范承谟,与吴三桂合兵江西,最后清朝派康亲王杰书前往福建镇压,迫于清朝的军事压力,于1676年投降清朝,这一年也王辅臣投降清朝。随后耿精忠陆续击败郑经和尚之信的军队,也是颇有战功。

(耿精忠(1644年-1682年))

耿精忠与王辅臣在三藩之乱中的罪过差不多,都杀害了朝廷的重臣,都参与了三藩之乱,与吴三桂与勾结。在之后弃暗投明的日子,平叛之中对清朝还是有功劳的。

但是在1680年,也就是王辅臣自杀前一年,朝廷以负恩谋反之罪逮捕耿精忠,削其爵位,这里就可以看出康熙帝已经在清算这些参与反叛的地方大员了,论罪过,王辅臣与耿精忠不相上下。在1682年,耿精忠及其部将被凌迟处死。

所以,耿精忠被捕的下场让王辅臣极为震动,认为朝廷不会放过自己。

浮人结语

1681年七月的一个晚上,王辅臣将其妻妾遣返回家,遣散家财给部下,让部下各奔前程。喝下毒酒后,吩咐亲兵将桑纸浸湿,蒙于自己的口鼻,造出窒息而死,而不是自杀的假象。自己未死于兵械,这样就不会连累图海,皇帝就不会追查图海监管不严之罪。

康熙帝听闻王辅臣暴毙后,沉默良久,只革去王辅臣之子王吉贞官职,没有连累其家人和部署。

西路马鹞子,临死也算英雄一把。

参考文献:

《八旗通志》

《清代通史》

《清史稿》

我是海浮人,你也在漂浮吗?欢迎关注。


海浮人



这个问题宋安之来回答!

首先纠正一点,历史上康熙并没有处死王辅臣,但这恰恰体现出了康熙恐怖帝王心术的一面。

我们先来大概看看王辅臣这一生,可谓是相当曲折复杂的,生于明末,参加过农民起义军,后来流窜到大同总兵姜瓖麾下,被姜瓖手下将领王进朝收为干儿子。

清军入关以后跟着姜瓖降清,之后又随着姜瓖反清复明。姜瓖大势已去之际,王辅臣见势不妙提前降了清朝英亲王阿济格,同时也因为作战勇猛而声名鹊起。

到了顺治帝亲政以后,王辅臣当过御前一等侍卫,后来又到了吴三桂账下,因为不甘屈于人下,所以又花钱找路子,成为了平凉提督。

可以说王辅臣这一生轨迹到当时来看,如同明末乱世中崛起的草根将领一般,大顺来了降大顺,大清来了降大清,然后成为降将,开始了泯然众人矣的后半生。

但很明显王辅臣并没有泯然众人矣,反而进一步遗臭万年了。到了三藩之乱时,王辅臣是首鼠两端,先反清响应吴三桂,后为大将军图海和周昌所破,再次归顺大清。


王辅臣降清以后,康熙并没有惩罚王辅臣,仍旧表现出重用的样子,当然架空是肯定的。康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有两个原因,一是三藩之乱当时并没有平定,所以康熙要以王辅臣来树立一个榜样,让那些首鼠两端反反复复之人来赶紧投降。二是利用这种行为,来给王辅臣造成极大心理负担,使王辅臣自己惩罚自己,而自己落下一个仁君名声。

而王辅臣的压力的确是大,等到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被平定的当年,王辅臣知道大局已定,康熙必然要秋后算账,所以自己选择了自杀来保全家人。

而王辅臣死后,康熙帝知道以后,并没有株连他的家人和部属,仅仅将其儿子王吉贞革职了事。当然后来康熙还是不放心,后来将王辅臣儿子王吉贞秘密处死。

由此可见康熙的恐怖的帝王心术,杀人不用刀而是攻心为上,自己不用动手,就逼得王辅臣自杀。然后看似宽容的赦免了王辅臣的亲属和部下,落得一个仁君评价,事后再秘密杀死王辅臣的儿子以斩草除根,其帝王心术是相当恐怖而炉火纯青的!


宋安之


因为爱子在康熙手里,王辅臣选择了投降,康熙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并且还加太子太保头衔,简直是没有惩罚,反而还有奖励。康熙为什么这样做呢,不是因为他宽仁。而是他需要树立一个典型,需要以王辅臣来争取人心。你王辅臣造反,现在又投降了,我对你既往不咎,还加你为太子太保头衔,让天下人看看我康熙多宽仁,只要知错就改,我是不会杀你们的,大家赶紧弃暗(吴三桂)投明(清朝)吧!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王辅臣却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但是历史上他是饮鸩而死,是自杀。老王前后自杀了两次,一次是康熙派图海分了他的兵权,并逐步架空老王。老王认为这是康熙要温水煮青蛙,慢慢弄死他,于是老王选择自杀,但是没有成功。第二次是在康熙二十年,这个时候三藩之乱已经平定,失去兵权的老王觉得康熙会腾出手来对付自己,于是把夫人打出门去,断了夫妻情分。然后召集心腹爱将,喝酒唠嗑,拿出钱财给他们,让他们走路。交待完毕,这才了无牵挂的自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