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縣名稱的由來,又為何被稱為蝶島

東山縣名稱的由來,又為何被稱為蝶島

東山島是福建省第二大島,地處我國東海和南海的交匯處,臺灣海峽南口的西岸,全島的地形像只美麗的蝴蝶,所以雅稱之為“蝶島”。


東山島本屬漳浦縣的五六都,以往僅為海陬漁村,民間牧藪而已。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上,為防禦倭寇侵擾,設立海防,在島上置千戶所和水寨各一。《漳浦縣誌》載:因“地連五都之銅坑、銅缽,易名‘銅山’”。故城、寨、所皆用“銅山”,通稱之為“銅山城”、“銅山水寨”、“銅山守禦幹戶所”。《銅山所志》雲:“銅山者,明防倭之水寨也,環海為區,屹立於五都之東,始稱‘東山’。”銅山水寨舊建於井尾澳,到了明代宗景泰年間,移到銅山西門澳。初以衛官統其事,衛官計有指揮使司一員,指揮同知二員,指揮僉事四員,鎮撫二員,經歷司經歷一員,知事一員。後更以欽依把總一人,謂之“把總水寨”,而詔安之懸鐘水寨,則受其節制,留為備倭設也。

銅山守禦千戶所則有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二員,鎮撫一員,百戶十員,統兵千人。而銅山古城則臨海砌石,環山建城。史書記載:城牆長五百七十一丈,寬一丈,高二丈一尺。城堞八百六十四垛口,窩鋪十六間、城置東南西北四城門,名曰:“晨曦”、“答陽”、“恩美”、“拱極”。東、南、北三面臨海,自成廣闊的護城河、西面直達九仙頂,和水寨聯成一體,互為犄角,迄今遺址猶存。六百年來,銅山城留下了許多抗倭寇、御外侮的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嘉靖四十二年,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此設立浙兵營,親臨指揮作戰,屢敗來犯之倭寇,殲敵無數。天啟年間,銅山鄉賢陳焯,率眾於南門外沙灘裡埋下無數鐵鼎,擺下“暗鼎陣”,全殲入侵的倭寇。崇禎六年,銅山人民協同巡撫路振飛、大帥徐一鳴,兩次擊潰荷蘭紅毛番的艦隊騷擾。


明末隆武二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據此為基地,興師抗清,南明永曆十五年(即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又在此造船練兵,籌糧募餉,東征收復了臺灣、澎湖諸島。迨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將軍施琅又集結舟師於銅山,六月二十一日血戰澎湖灣,七月間鄭克爽率部請降,臺灣復歸一統。銅山古城不僅歷史風煙令人神往,而且壯美的景物更引人入勝。


銅山所明時隸屬漳浦縣管轄,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劃歸詔安縣管轄。直到 1915年,鑑於銅山島“距詔安縣城水陸八十餘里,諸多不便”(《東山縣誌》民國稿本)。 6月間,鄉賢馬兆麟等向福建巡撫許世英呈請建縣,經大總統批准於 1916年 5月 1日置縣,又因“銅山”與江蘇省銅山縣同名,故以古地名“東山”定為縣名,稱東山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