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鎮到首都:北京城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從邊鎮到首都:北京城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比起西安和洛陽,北京成為首都的歷史並不算很長。遼國以今天的北京地區為南京,成為遼國五京之一,但五京的設置主要是出於功能性目的,南京並不是遼國的區域政治中心,自始至終,遼朝的政治中心都在皇帝的行營——四時捺缽的駐地。北京成為大一統中國的首都,要歸功於蒙元帝國,正是從這時候起,北京作為首都影響了數百年間中國歷史的發展,其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一、漫長的前夜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身兼河東、范陽、平盧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其老巢范陽(今北京地區)正式起兵叛唐,拉開了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的序幕。叛亂雖然最終被鎮壓下去了,但整個東北亞的格局卻被永久的改變了。安史之亂後,河北地區成為唐王朝難以統治的化外之地,幽州、成德、魏博三個河朔藩鎮,與唐王朝既對抗又合作。為了對付河朔三鎮,唐廷非常依賴江淮地區的租稅,為了保證賦稅順利到達長安,唐王朝十分重視對大運河的維護。大運河沿線的城市也隨著交通貿易的發達而逐漸崛起,五代和北宋的首都開封就是在這一時期快速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的政治中心開始由西部關中地區向東部轉移。


從邊鎮到首都:北京城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安祿山劇照

安史之亂彷彿一枚扔進湖面的石子,徹底改變了唐王朝東北邊境的格局,契丹、女真的崛起在某種程度上便受到這一衝擊的影響。河北地區成為遊牧帝國與農耕國家對持的核心地區,安祿山曾經的老巢范陽,開始從一個邊境的軍鎮,逐步變成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中國歷史的政治中心開始向北方轉移。

二、元朝時期的北京城


從邊鎮到首都:北京城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忽必烈

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漢地按照《易經》中“大哉乾元”的意思,定國號為“大元”,這個國號是相對於漢地而言的,在草原地區,大蒙古兀魯斯依然是忽必烈的不二選擇。定國號為大元的第二年,忽必烈確立了正在營建中的新城為大都(今北京地區),從此以後北京開始成為全國政治中心,元、明、清三代的都城。


從邊鎮到首都:北京城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元大都遺址公園

元大都坐北朝南,有三套方城,分別是外城、皇城、宮城。外城是一個南北略長的長方形,根據現代考古學的研究,外城南北長7600米,東西寬6700米,周圍一共約28600米,與《元史·地理志》“城方六十里”的記載大體符合,當時的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外城有十一座城門,城門的名字分別來自《易經》的卦象,例如“健德門”取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意。皇城位於外城內的南部中央地區,皇城內有太液池縱橫南北,也就是今天的北海和中海。宮城在皇城內稍微偏東部地區,整體呈現為南北長、東西短的長方形。宮城的中心位於全城的中軸線上,城市內的重要建築大多排列在中軸線兩側。

三、明朝時期的北京城

明朝建國後,朱元璋定都南京,靖難之役後,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朱棣最終決定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主要是出於兩個原因,一是朱棣在南京根基薄弱;二是當時蒙古雖然被趕到北部草原,但依然能夠威脅到明朝的安全,定都北京有天子守國門的意味。


從邊鎮到首都:北京城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朱棣劇照

當年徐達北伐攻入元大都後,對元大都的皇城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一是縮小城圈,當時大都北部居民稀少,比較空曠,徐達決定放棄這裡,在南面5裡的地方另外新筑北城牆,開設兩個城門;另一項措施是加固城牆,用磚包砌原來的土牆外側。


從邊鎮到首都:北京城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崇禎在煤山自盡的地方

朱棣為了遷都北京,下令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重新營建北京城,重建北京城的工程極為浩大,每年動用軍民達百萬人之巨。新都城仿造南京的規制重新建造, “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明朝北京城和元大都相比,很多地方發生了改變,明代的宮城和元代宮城在同一南北中軸線上,但位置南移了,並且重新在宮城四周挖了城壕筒子河,挖河產生的廢土被堆築成了一座土山,俗稱“煤山”,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就是在這座土山上上吊自盡的。由於宮城南移,北京城的南城牆也因此向南推移了,原來元大都的南城牆就空了出來,朝廷下旨將其修築為南北向的大街,這就是今天的東、西長安街。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在新北京城的皇宮中“

御奉天殿受朝賀”,明朝正式遷都北京,升北京為“京師”。

四、清朝時期的北京城


從邊鎮到首都:北京城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永定門城樓

甲申之變後,清軍長驅直入佔領了北京,小皇帝福林當年便從瀋陽遷到北京,在天壇告祭天地,即皇帝位。定都北京後,清朝完全沿用明朝的北京城,沒改變北京城的佈局。北京城城牆上面的城磚由於年久損壞,清朝統治期間一直不斷地修補城牆,清政府還對明城牆的城樓進行了重新設計,明城樓的甕城上面沒有箭樓,清朝給每個甕城增建了箭樓,並且重建了各門的甕城。


從邊鎮到首都:北京城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紫禁城

清朝將皇城正門的外門大明門改稱為大清門,用滿、漢文在石匾上刻上“大清門”,大清門是皇城正門天安門的外門,有清一代,凡朝廷大典都要在天安門上舉行頒詔儀式,在天安門上宣讀詔書之後,用一個木雕的金鳳凰口銜降下,由禮部官員手託接住送往禮部,用黃紙譽寫後傳送全國,這就是所謂的“金鳳頒詔”。天安門後面是端門,再往裡面去便是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紫禁城是明清二代皇城的專稱,午門後是金水河,過了金水河便是太和門,裡面是外朝三大殿,明朝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清朝依次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新皇登極,元旦、冬至、萬壽聖節(皇帝生日)三大節,都要在太和殿升座,接受朝拜。三大殿後面的內廷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熟悉清宮劇的人肯定對內廷裡面地殿名不陌生,著名的乾清宮、坤寧宮、養心殿等都在內廷。

文史君說:

一座城市的歷史往往能折射出數個世紀內這個國家的歷史,這句話套在北京城上面再合適不過了。北京的歷史,是元明清三朝的歷史,也是中國近世的歷史。從以漢族單一民族為主體的“小中華”,到五十六個民族和諧共處的“大華夏”,北京地處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界處,北京地位的變化,反應了從“小中華”到“大華夏”的變化趨勢。

參考文獻:

岡田英弘等,《紫禁城的榮光》,社科文獻出版2017年版

侯仁之等,《北京城的起源與變遷》,中國書店2001年版

高福美,《明北京城的空間結構與功能特徵》,《北京史學論叢》2017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