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为何日本兵对大佐这个职位梦寐以求呢?

司马长史


二战中,为何日本兵对大佐这个职位梦寐以求呢?


爱看抗日剧的想必都知道,几乎每部剧里日军都有“大佐”这样一个军官的存在,很多十恶不赦的侵略事件都是他布局并发号施令的,隔着屏幕都让人恨得牙痒痒,虽然只是一些不太符合历史的影视资料,但看得多了,估计大家也都明白大佐这个官职在日军军队体系里肯定不一般,却很少人了解他到底有多高的地位,多大的兵权,能让手下士兵都对他敬仰尊从?日本兵又为何梦寐以求都想爬上这个高位呢?

小编觉得,只要是梦想,都是不易实现,挤破脑袋都想到达的至高点,每个国家的军队都存在不甘心无权无利,想爬上高位的小小士兵。国外名人有句话说的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更何况是军国主义,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士兵们更渴望“大佐”这样高高在上的职位,受众人追随崇拜,其中的原因,跟另类的日本军官等级制度也密不可分。

1、与众不同的日本军官等级制度。

在二战时期,日本军官是分等级的,三级九等:三级分别是将,佐,尉,在这三个级别还可以细分为大、中、少三个阶层,也就是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大佐在当时的日军,是非常高级别的军官,麾下拥有将近4000人的兵力,远远超越其他国家军队1500-2000人编制的团级作战单位,已经接近于半个师的兵力,其下的装备也完全能跟国军的半个师抗衡。当时日本的军队中,日军的一个军相当于我们国军一个集团军,一个师团、一个联队相当于我们的一个旅或者团,依次类推。可想而知,大佐的权利有多大。

2、大佐的职位权力较大,待遇好。

在二战时期,日军队里,大佐作为一个联队的最高指挥官,有三四千的人听从自己的指挥,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任他调配,只要有战役,一声令下,士兵们就会唯命是从,立马冲锋陷阵,受上级重视,被下级拥戴,除了高高在上的权利,更有让下层军官艳羡的军饷和生活待遇,能够爬上这个位置,也就意味着吃喝不愁了!在那个特殊的战乱时期,日军谁不想身居高位,像大佐那样声色犬马,享受生活,不用守在战争前线流血死亡,可事实证明一些梦想终究是遥不可及。

3、竞争大佐职位需要身份显赫,一般日本士兵可望不可及。

众所周知,日本在军事教育上效仿德国,发展所谓的“精英教育”体系,讲的通俗些,就是一个人是否可以当大佐,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你有多少战功,有多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决定的,最重要的是要考量这人在日本是不是一个上层主流人士,在正规军校完成学业,毕业的高价值精英人物。而日本的精英人物分两种,一种是明治维新以前的贵族,另外一种是明治维新以后新兴的权贵阶层。这样看来,大佐一职的录用门槛儿有多高。连背景一般的普通军官要想晋升大佐都极其困难,更不用说通过招募、没有任何文化价值的“非职业军人”的底层士兵了,想当上大佐简直是痴人说梦,是一辈子都不能实现的梦想!

所以,为了权力和金钱,为了在那个特殊的战乱时期,身居高位,过上声色犬马的生活,一般的日本兵挖空心思的往上爬,梦寐以求想坐上大佐的职位。


葛大小姐


日本兵对大佐是不可能梦寐以求的,这辈子也不可能梦寐以求的,因为很简单:求也求不上。二战时期(包括以前大多数时候其实也是)鬼子陆军的军事学历教育体系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别说佐官了,就连绝大多数(粗略统计起码占95%以上)的尉官都是正儿八经的军校毕业生。普通的士兵服役期也就两年,表现极为出色的话可以升任军曹,再往上升那就是曹长,然后就碰到职务晋升的天花板了。至于士官(日军把军官叫做士官,各国军队普遍叫士官的东西日本叫军曹),那就不是你一个大头兵该想的事情。

士兵是别想当大佐了,普通的下士官想当大佐可也不容易。我们之前说到鬼子陆军的学历教育体系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这里还得加上一句:是一个极为变态的繁文缛节的到处都是坑和天花板的精英教育体系。普通的军校生甫一入学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分派分层分类,诸如有些人走的是陆军幼年学校的路子,有些人走的是高中毕业直接考陆军士官学校的路子,这里就得分类;有些人在学校里亲皇道派,有些人亲统制派,那更得划清界限势不两立;大家毕业了下部队,有些人下常备师团,有些人去陆军省或参谋本部,得,再分个派;接着所有人准备考陆大,有些人考得上有些人考不上,那就再分个层吧;陆大毕业进不进军刀组,进去以后你就可以开宗立派了,进不去的话那不好意思您还是低人一等。

一般来讲,如果一个日本学生从陆军幼年学校开始接触陆军,一路读上去读到陆士毕业,中间没有因为皇道派与统制派的内斗而耽误了晋升,没有因为226事件这种大新闻站错了队,没在中国大陆战场或者东南亚、太平洋战场翘了辫子,那么在“终战”之前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当上大佐的;如果有幸真的考进了陆大,而且同时不犯以上同样的错误,那么当上大佐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不过你得注意好时间,比如辻政信那是1931年陆大43期毕业的,一路打到终战也只当上了大佐。如果比这个毕业时间更晚,当上大佐的可能性就小了不少——所以,想当大佐也是真的不容易。

军武次位面


日本军队登基森严,一般士兵成不了军官

大佐是军衔,而并非职务,想要当大佐对于大部分的日本军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但是日本士兵是不可能晋升到大佐的,只有军官才能够通过晋升成为大佐,日本的军官是从军校毕业后就担任军官,从来没有当过士兵,也就说,日本士兵不可能晋升为军官,更别提什么大佐了!

日本的军衔排序跟正常国家不太一样,日本分为将官、佐官、尉官,佐官也就相当于大部分国家的校官,少尉之下是准尉,算是预备军官,然后是曹长、军曹、伍长,相当于士官了,曹长相当于上士,军曹相当于中士,伍长相当于下士,对于大部分士兵来说,能够当一个曹长已经很不容易了。

日本的最小作战单位是分队,每个分队有13个人,其中包括一个分队长,也就是军曹,四名机枪射手,其中有一名是伍长,这些一般都由士兵来担任,主要是帮助管理士兵。

也就是说,日本士兵可以胜任为伍长,然后是军曹,最后能够升任为曹长。

在分队的上一级是小队,小队由小队长来负责指挥,这个小队长一般都是日本军校毕业的少尉来充当,曹长不能担任小队长,只能担任中队副,当军校毕业的小队长不断升迁后,曹长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并且负责协助下一个军校毕业的小队长,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日本军营就是“铁打的士官流水的军官”二者不可逾越。

相反,在战争时期中国军事教育落后,所以士兵也有可能晋升为军官,比如冯玉祥就是丘八出身,也就是大头兵当上去的,而美国因为是军队人数膨胀,所以以前是教书的,在战争中也有可能被提拔为军官,日本重视军国主义教育,因此,从来就不缺乏军校毕业的学生。

在二战时期,日本的大佐是一个什么样的级别呢?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的日本军官来说,大佐还真就是梦寐以求的军衔。大佐在职务上可以担任旅团或者联队级别的军事长官。

一个标准的联队有3800多人,相当于中国的一个旅长。

在大多数的电视剧中,我方人员想要杀一个日本军官简直不要太容易,在经典抗战剧《亮剑》中,李云龙从正面突破坂田联队的包围,一炮轰了联队指挥部,干掉的可能就是一个大佐。而李云龙在伏击华北日军观光团的时候,更是一下子干掉一个少将,六个大佐,这其实是不可能的。

大佐在日本是仅位于少将的军衔,日本没有准将这样过度,所以大佐的含金量就高了,在整个抗战中,中国真正击毙的日军少将以上军衔才40多人,其中还有不少生前是大佐,死后追晋为少将。

可见,对于日本军官来说,当一个大佐并不容易。


史论纵横


自古当兵吃粮,基本都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日本兵之所以对大佐这个职位梦寐以求,主要是为了那份高的惊人的收入。


日军等级森严,在工资上就能很好的体现。为了更好的理解,先交代一下日军的军衔制度。

日军普通士兵升迁要经过8级:教化兵——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兵长——伍长——军曹——曹长。

日军见习士官升迁到大佐职位也是8级:见习士官——准尉——少尉——中尉——大尉——少佐——中佐——大佐。

日军的收入以1943年为例,刚入伍的大头兵月俸是3日元,二等兵到兵长9日元到13.5日元。到了伍长级别就是一个小官了,可以担任分队长或副职,月俸20日元。

日军的军曹和曹长从收入上,根据战功分好几个等级,月俸从23~75日元不等。可以担任的职务是小队副或中队副。


到了曹长这个级别再往上就踏入了士官行列,不过普通士兵最高能实现的目标就是曹长了,因为士官的要求非常高。

日军士官的基本条件是幼小接受军国思想教育和相关的军事训练。小鬼子先要读一年幼年学校,接着读3年中央幼年学校,然后再读5年附中学校,毕业后再读3年士官学校。

但读了士官学校并不意味着就是士官,还要通过两项考核。首先是理论课,其次是到部队实践,到了部队也是从二等兵干起,经过严格考核能升到曹长,你才能进入士官行列。

不过普通士兵晋升的曹长也并非完全没机会晋升士官,立下特殊战功也可以,但对于讲究协同作战的日军来说,这种机会普通中彩票。


从士官学校顺利毕业后,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深造,以后大多是在后方或本部工作,靠资历升迁。另一种就是进入部队靠战功升迁。

再说回收入,日军准尉到大尉月俸从80到155日元不等,担任的职务从小队长到副大队长。

少佐和中佐收入从170~280不等,担任的职务主要是正、副联队长。

大佐的收入分三个等级310、340、370日元,对应的职务分别是:旅团参谋长、旅团长、师团参谋长。


日军大佐到了师团参谋长级别,基本跨入了将官之列,只是无名而有实,日军的将官名录里是有大佐级别的师团参谋长。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日军大佐的收入是大头兵的100多倍,是一等兵的30多倍,这个收入大概是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日本当时一名熟练工人月薪大概是5日元。

一等兵收入至少抵得上两个熟练工人,而大佐收入至少抵得上60多个熟练工人。所以说日本兵对大佐这个职位梦寐以求,是毫不夸张的。



花木童说史




在《亮剑》电视剧中,李云龙伏击日军观摩团,一网下去捞到了一群大鱼,被他干掉了一个少将和6个大佐,就连李云龙的好朋友楚云飞也激动的不行,说他是一员福将。

李云龙的原型人物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王近山中将,1943年,王近山接到党中央的命令率部前往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在韩略村附近伏击了日军,结果在战后清点中发现这中间有一个少将,6个大佐,100多个中队长,原来这是日军的一个战区观摩团。



大佐在日本军队中是一个相当高的职务,基本上等同于我军中的团长。日军的普通士兵当然梦寐以求的是能够当上大佐,哪怕是当上中佐少佐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解放军的部队中,一名普通士兵能当上班长都已经相当不错了,并且最终是要转业回乡的。一名军校毕业生刚毕业从排长做起,混到四五十岁能够当上团长基本上也是梦寐以求的事,就更不要说是一名普通士兵了。



在二战期间,日军对军官采取的是九等制,也就是将佐尉,每个等级又各分大中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佐是非常高的一个关系,已经非常接近少将了。

大佐可以担任的职务有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和师团参谋长等。如果能够担任中将师团长身边的参谋长,那这个大作的权利比少将旅团长还要大,甚至在一些日本军队中,有大佐军衔的师团参谋长基本上等同于少将。


在日本军队中分了16个等级,分别是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后边还有准士官、曹长、军曹、曹长、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加在一起共16个级别,从普通士兵开始往上升,就算2~3年升一个级别,升到大佐也有20多年。如果中间战死了或者战败被处罚,就根本没有机会升到这个位置。

因为在日本军队中历来都有以下抗上的习惯,虽然佐官不是将官,但手中仍然有很大的权力。毕竟一个大佐最差也是一个联队长,手下有3500多人并且是多兵种混合,由炮兵、机枪兵、步兵等组成。



从表面上看,普通士兵有可能成为大佐,甚至成为将官。实际上这一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普通士兵往往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当上几年兵如果没有战死,基本上就退役还乡,结束军队生涯。

日本陆军推行的是精英制的培训和管理模式,只有接受过陆军幼年学校教育中间的优秀生才能进入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一般都能晋升到中佐,但也基本就到头了。

日军军官向晋升为大佐就要面临下一个挑战,基本上必须是陆军大学毕业。陆军大学招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必须是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未满30岁且服役两年以上,军衔必须是中尉以上。进入初审以后还要复审,在陆军大学存在的64年间也仅有3485名毕业生,可以说是比中国的高考还要严格。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张作霖说江湖就是人情世故,更直白一点说,就是拉帮结派。如果你没有在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学习过,就算能力再突出,也基本上被排除在了晋升的行列之外,想当上大佐那根本就只能是白日做梦了。


新知传习阁


这是个伪命题,二战时期的日军士兵一辈子都别想爬上大佐军衔(称为职位是错误的),无论是穿越还是开挂都不行,能在战场上因为表现出色提个军曹或曹长就算是烧高香了,而大佐军阶,则是可梦寐却不可求的。因为二战日军的等级非常森严,而近代以来日本陆军采取的是“精英制”军事教育体系,它决定着普通士兵根本没有机会成为佐级军官。



首先要搞清楚,军官是“职业军人”,并且由于二战日军没有“准将”军衔,大佐已经是非常高级别的军官,绝不是抗日神剧里“大佐遍地走,少佐多如狗”的情况,普通军官晋升大佐便已非常困难;而士兵则是招募的“非职业军人”,和平时期服役两年就回家了,战时可以重新入伍。

怎么成为职业军人呢?日本的近代陆军教育体系师从德国,它的第一个层级,是在青少年中根据体质、志愿等条件择优招录到“陆军幼年学校”中,经过三年学习训练后再去报考军官学校,也就是说,职业或非职业军人在少年时期已经区分开了,所以鬼子军官思想被毒化很深,作战比较顽固。



二战日军共有士兵、士官、尉官、佐官和将官五个基本等级,没有进入过陆军幼年学校的鬼子,想爬进后三个等级门都没有。

日语中把军官称为“士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其实是“日本军官学校”,只有陆军幼年学校的优秀学生,才能继续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也只有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才能成为职业军官,从少尉或者中尉干起,二战日本军队的所有低级军官和高级将领,全部出自陆军士官学校,这是世界唯一的特例。



而普通士兵都是征招的义务兵,农民、工人、商人、教师各行各业都有,甚至有可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但他们与军官的唯一区别,就是没有读过幼年军校和士官学校。所以日军普通士兵想成为军官,首先就有二个过不去的门槛。

这还不算完,即便一个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当上了军官,就算他赶上了战争,其军衔也一般升到中佐也就到头了,因为日军的大佐军衔是最大战术单位步兵联队长的标配,已跨入高级军官行列,也是将军的预备期,如想成为大佐联队长,还需要跨过第三道门槛:陆军大学。



陆军大学的招生则更为苛刻,它并不是敞开报名的,而必须是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在部队服役两年以上、军衔为中尉或大尉、年龄未满30周岁,且由部队长推荐才可以报考。陆军大学还要进行初审和再审两次考试,能够被录取者不到陆士毕业生的10%,陆军大学存在的64年间,只有3485名毕业生。

陆军幼年学校、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的三级教育体系,是日本陆军“精英制”职业军人、中下级军官、高级军官的培养顺序,大佐作为高级军官的一阶,以及通往陆军高层的节点,如果军官没有陆大的学历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么是有特殊功勋,要么就是战死追授,更何况普通士兵呢?


度度狼gg


如果知道一点日本“明治维新”后组建近代陆军历史,就知道日本大佐军衔特殊重要性。

日军大佐军衔的军职标配,是日军联队长(正团级)。联队长在日军中拥有飞凡的荣誉,(甚至日本一些将军也不能相比),是所有日本军人梦寐以求的军职。

以下听我简单介绍。

日本学西方兵役制,每个适龄青年都要服兵役。日本把一个城市(地区)的青年编为一个联队,以后的补充兵员也来自这里。

联队长就成为一个城市(地区)产生的最高军官,受家乡父老的众望嘱托,带领着家乡的子弟兵在外征战。

日本陆军的军旗,又称为联队旗(这与日本旭日军旗有区别)。由日本天皇亲自授予日本步兵和骑兵联队,(而且只授予日军联队)。


日军联队长就又拥有了一项崇高荣誉;进皇宫拜见天皇,接受天皇问话,联队长作答。

这套隆重仪式从明治天皇授予近卫步兵第一联队第一面军旗开始,形成了《皇室仪制令》中的《军旗授予之仪》。

联队长(大佐)作为面见过天皇,聆听过天皇训令的军人,而且拥有天皇亲授予的军旗(如同天皇就在身边)。联队长荣誉之极、骄傲无比!甚至连一些将军也不能比肩。

联队旗一般陈列在联队长办公室,表明大佐时时陪伴着天皇。有持枪卫兵日夜看守。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者新兵完训成军那一天,才会拿出来展示,(这可不要与电视剧中,日本军官办公室摆设的日本太阳旗、武运长久旗、旭日军旗混淆)。这份荣誉来自天皇,属于日军大佐联队长。

至二战结束前,日本陆军共被授予步兵联队旗409面,骑兵联队旗31面(曾授予后备步兵联队旗57面,因后来缩编为后备步兵大队,军旗被皇宫收回)。日军联队旗从未落入过敌手,联队被歼灭或投降前必须焚烧联队帜,深埋旗杆顶上的天皇徽记。只有日军321联队旗由于联队长不忠诚,偷偷保留下来,现在陈列在靖国神社。

谌人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效法欧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所以日军的军官基本上都是出自各级军事学校。而且,因为日本没有经历反封建革命,所以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始终存在,军官和士兵基本上是两种人。军官一般出自中等以上社会阶层的家庭,而普通士兵则出自普通的中下层家庭。在日军中当军官不是靠积功积劳就能上位的,而是要看家庭出身。如果家庭出身好,从一开始就上军校,那么起步就是中尉排长,后面再逐步晋升,在退役之前晋升为大佐还是有可能的。而对普通士兵来说,这个机会基本上不存在。

简单来说,日本的这套军事体系就是模仿的德国的军事教育体系,地主和贵族当军官,普通工农子弟当大头兵。这在十九世纪到一战的欧洲是常态,也是普遍状态,英国、法国、德国都是一样的。德国国防军就出自普鲁士军官体系,而这个体系和当时德国的容克地主制度基本上是相互配套的。日本维新的时候学了这套,所以后面就一直是这样,也就是地主贵族当军官,普通的工人农民子弟当兵。而一个普通士兵就算积功积劳,逐渐当了班长、排长,再要往上,就要先经过军校培训了。

日军如此,民国时期同样如此。民国时期也模仿日本,建立了各级军事教育体系,从陆军小学、陆军中学一直到陆军大学,再到黄埔军校,这些军校都是培养军官的。比如黄埔军校,在1920年代的社会背景下,有能力报考黄埔军校的,基本上都是中等以上家庭出身,家里太穷,连去军校的路费都负担不起,就没什么机会报考了。包括国共两军中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基本上都这样,起码都是上中农以上家庭出身,真正家里比较穷的,除了离广州比较近的湖南、江西和广东有这样的机会,其他比较远的地方都不太可能自己去投考。

在日军中,大佐相当于其他国家军队的上校,也就是团级干部。团级在任何现代军队中都是一道坎,最起码的,团级干部基本上不会直接带着冲锋队冲锋,牺牲的概率会小得多。这一点大概只有长征以前的红军是个例外,团长经常会带队冲锋,到长征的时候军委特地下命令要求团级干部尽量在指挥所指挥,不要到第一线去冲锋陷阵,减少伤亡。而且,红军还特别规定了,各级干部结婚时的条件,也就是二五八团的规定,要求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上,参军超过八年,担任团级以上干部,才能在军队结婚,并且家属可以随军。

军官在现代军队中都是一种职业,但真正可以一辈子都干下去的,基本上都要到团级以上才有可能,团级以下干部,除了战时状态之外,到了一定年龄都是要退役的,也就是必须要转业了。用现在大学里流行的考核和晋升办法来说,就是非升即走。而在转业的时候,团级以上干部和团级以下也很不一样。团级以上干部转业到地方后,基本上都能安排实职,而团级以下干部多数都是担任有名无实的虚职,有些还得自主择业,也就是自谋生路。所以,团级在任何现代军队都是一道分水岭。

团级在地方上对应的是县处级干部。实际上,对一个普通的体制内的公务员来说,县处级也是一道明显的分水岭。到了县处级以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当官,县处级以下,基本上都是普通干部,不能算是当官。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分析,在今天的中国,如果要在退休之前达到省部级,那么他就必须在二十八岁到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县处级干部,而且要担任实职,不能是虚职。所以,对今天的普通公务员来说,绝大多数地方上的基层公务员一辈子也到不了县处级。这和日军普通士兵一辈子也没有多少机会升到大佐,实际上是一个逻辑。

所以,像红军、八路军到解放军一样,基本上不重视出身,从普通战士起步,逐步晋升,也能够成长为团级以上干部,这是非常少见的。比如粟裕,就是从普通战士起步的。而在红军时期,尤其是在井冈山时期,大量的营连干部实际上还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而他们从一进入军队就是军官,这和粟裕是很不同的。而且,经过长期的战争之后,到1955年授衔时,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已经所剩无几了,绝大多数都是和粟裕一样,从普通战士逐步成长起来的。这个传统也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绝大多数将级以上干部,都是从普通战士成长起来的,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比较少见的。


萧武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很多时候,普通士兵成长为将军,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在,二战时期的日军普通士兵,要想上升到“大佐”这样级别的军衔,几乎没有可能。(这里说的普通士兵,是指没上过军校的)

  【二战中日军军衔】

  “大佐”是二战结束前,日本的一个军衔。二战史的日本军衔,6等级16个级别,\t分别是: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兵。而

  将官(大将、中将、少将)、佐官(大佐、中佐、少佐)、尉官(大尉、中尉、少尉)这9个级别就算是军官的军衔。

  【大佐有多大】

  日军“大佐”再上一步就是“少将”,地位还是相当高的,成为达成,就等于成为高级军官。获得大佐军衔的军官,就有资格担任日军“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这样级别的职务。这样看来,“大佐”地位,相当于别国“上校”至“准将”之间。

  “联队”是日军最大的作战单位(一级作战单位),地位介于别国团级和旅级之间。人数一般在3000-4000之间。

  【二战中日军军官选拔】

  二战中日军,日本的军官(将官、佐官、尉官)基本上由贵族子弟和士官学校毕业生担任,普通想要靠立功晋升很难实现。

  日本的军队在明治维新开始,模仿德国军事学校,从幼年开始就培养军官,军官讲究武士道、精英化、职业化。比如。日本陆军的军官,就是陆军幼年学校、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三个级别的军校培养出来的。

  一般情况下,假如没有士官学校的经历,一个普通大头兵奋斗的终点就是准尉级别(准士官),还是属于士兵。要想再高,“尉官”级别就属于军官了,必须是士官学校毕业生。而士官学校毕业生,很多起步就是“尉官”级别——人比人活不成呀。

  而军官要晋升到“大佐”级别,光靠士官学校也很难了,需要有陆军大学的经历。陆军大学也录取则必须来自士官学校(另外还有很多苛刻要求)。

  【士兵很难成为军官】

  抗战中,我军很多从小兵到团长、师长的例子,在日军中很难出现。“大佐”做为高级军官的门槛,在日本严苛的职业化制度下,士兵成为“大佐”例子很少见。就因为日军从明治维新到二战,职业化军人教育做了很多年,日军根本不缺职业化军官。


尔朱少帅


在各种跟抗战有关的历史电视剧中,大佐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军衔,按照日本军队内部的分级制度来说,日本的大佐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上校,是距离将官仅有一步之遥的高级军官,至于其他的中佐、少佐则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中校、少校。


在当时日本的军队中,他们的一个军类似于我们的一个集团军、一个师团类似于我们的一个军、一个旅团类似于我们的一个师、一个联队类似于我们的一个旅或者团、一个大队类似于我们的一个营、一个中队类似于我们一个的连、一个小队类似于我们的一个排。

日本的大佐,主要担任的就是当时日军联队长的职位,相当于日军的团长或者旅长。

不过因为日军当时的武器普遍比我们强大、日军士兵的战斗素养也远比我们高的原因,所以当时日本的一支联队战斗力丝毫不比我们一支师差。


除了担任联队长之外,日本的大佐还可以在旅团或者师团里担任参谋长,这些职位的权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日本军队士兵基本没有出头路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中,虽然士兵们的晋升都非常困难,但是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对晋升的渴望。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于很多士兵们来说,将官、校官、尉官等高级军衔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不过在军队拥有着那么森严的等级升迁制度下,日本的士兵们基本是没什么出头路的,他们拼死拼活、运气爆发,也才可能升迁到相当于上士的曹长位置上,想要成为将军、佐官、尉官,几率无限等于零。

日本的陆军成员要想升级到高级军官的位置上,有一个首要条件,那就是必须得入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或者陆军大学。

其中,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日本将领,也为我们培养了大量的将领或者军阀,民国时期军界很多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就有不少人是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走出来的。

而蒋介石更是入读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下属的预备制学校东京振武学校,可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对中日历史影响的重大。

一般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基本都能被授予一个少尉军衔,运气好的话,后来是很有可能成为一名大佐的。


而陆军大学的学生相比于士官学校的学生,所能获得的升迁几率要更大一些、未来的可能将会更加的辽阔。

至于日本的海军跟日本陆军差不多,也有着类似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的学校。

所以说这就是日本军队中的大佐职位,日本的士兵之所以会对大佐职位梦寐以求,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士兵天然对高职务的渴望,正如同工厂里面的工人一样,明知道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上升的机会,但是内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做老板的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