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哪一句诗词让你很想回家?

越小问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家,是那个无论你走多远,都想回去的地方,若论诗词,其实有很多读起来就能让我瞬间想归家的诗词,但是以下这首诗词对我感触很深:


游子吟

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在这里想谈一下离开家的那些缘由:

1、因为对梦想的追求,只能远赴其他省读大学,每半年才能回家一次的大学生,迫于生活的无奈,毕了业的学子必须离开父母,离开家出去工作,然后为了以后的生活和生计着想,为了给父母更好的生活,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谋一条自己的生路,努力拼搏,去活出一个人样,奔到一个自己想要的前程的他们!

2、有些农村刚成家的小夫妻,因为共同的目标,为了那些共同想要实现的理想,为了彼此更好的生活,而不得不离开温馨的家,去其他城市生活,去为之奋斗,一年只能回去和父母团圆一次,或者有必要紧急的事需要回家。中途才能请假回去一次,除此之外,都是那个好像不谋而合的规律,我们过年才能回家。



3、那些学历不高,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靠农活收入不是很高,还很累。为了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为了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为了生活不再紧迫,放弃陪伴孩子的成长,必须要离开孩子,离开家,把孩子交给父母,夫妻双双离开家去外地进厂工作,定期定时给孩子寄学费,生活费,有的父母一年回家看一次孩子,有的父母因为春节期间加班工资双倍,可以多挣点钱,就选择不回家,两三年才能回家和父母和孩子团圆的他们。

再来看看这首诗词:

这虽然是一首写母爱的颂歌,但是却每每看到这首诗词就总是让我想回家的念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那些大学生,那些毕业学子,那些刚结婚的小夫妻,那些为了孩子离开家的父母就如诗词中的游子。虽然诗词中等待孩子归来的是一位母亲,但是那些等待父母回家的孩子和诗词中的母亲一样,都期盼着子女安全,期盼父母亲安全,期盼他们早日回家。



孝道是中华民国的传统美德,孝心是做人的基本之道,我也把它定义成做人的根本原则之一。虽说父母在,不远行,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真的没办法完全顾及到。无论你走到哪里,始终会牵绊那个温暖的小家,若有时间,有机会请常回家看看,你的父母并不奢求你给他们更多,更好,更优质的生活,他们更多的是想要你能够多陪他们一些时间,陪他们聊聊天,多吃几顿他们亲手做的饭菜,想要的是那一份来自于你的温暖陪伴!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与分享,那么在你心里,哪一句诗词让你读到就想匆匆回家看看的念头呢?


芷兰小时光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乡愁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乡愁 乡愁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没结婚的时候,读了这首诗没有很深的乡愁感,不知道什么是想家,然后远嫁了,觉得这首诗读着读着就有流泪的感觉了。

这首诗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样的叙诉,把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乡愁这首诗把(台湾 )与(大陆 )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巧妙地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表达了作者(思念、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缓慢忧伤。


唐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诗在说: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这句谁家玉笛暗飞声,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使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夜间是最思家想家的时候,折杨柳的曲声又增加了一层思念之情。



摇曳盛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这首诗是王维在九九重阳时所作,也是思乡类的诗词中,最让我感慨的一句。

每一个人长大过后,便面临着自身未来发展的问题,此时我们就要做出选择,是否背井离乡远离父母,独自在外闯荡。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父母是一个人最深的牵挂。

当我们远在他乡,每逢佳节,心中涌现出的往往是和父母一起生活时幸福快乐的时光,对比此刻独自一人的情景,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论语·里仁》里讲要孝敬父母,便不要随便远行,除非是有远大的理想要去实现,并且告知父母去处的情况下,才算达到了远游的条件:“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个条件,其实跟王维的诗互为映衬,因为我们远在他乡思念家里时,父母同样在思念远方的我们。

一想到这,便忍不住买好车票,赶忙回家去团圆。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身处边境,范仲淹在无人的深夜,饮下一杯浊酒,思念起了万里之外的亲人,可如今战火未止,功名未建,又怎敢考虑回家的事情。

夜空中传来了羌笛的乐声,营帐外,还有霜雪满地,环境的艰苦、敌人的威胁这一切让人难以入睡。

在外征战的人啊,将军头上愁出了白发,而征夫也流下了思乡的泪水。

范仲淹的思乡,比起王维来,又更多了一种责任和使命感。

他让我想起了,那些为了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正是他们,在我们和家人团聚时,毅然选择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守护着我们。

站在他们的角度,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夹带着高尚的使命感时,更能让人心生归乡之心。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

这首诗名叫《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白居易从京城被贬到江西后所作。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一家团聚,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的日子,白居易却只能在他乡独自望着故乡的方向,触景伤情。

这种望月思乡的行为,大概正应了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自己和家人、朋友相隔多远,这轮圆月都能将彼此的相思遥寄给对方。

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关注我,如果您有什么想要分享给我的内容,也可以留言探讨呢。


剑惊禅丶


1、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是出自姜夔的《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乘船行于江上,一片烟波浩渺之中前不见来人,后不见渔火,孤身一人仰见天地浩大,远处群山延绵只有一轮孤月如自己一样孤身一人,回想在家乡的娇软佳人,红袖添香,感慨之间就是悲凉。这种由苍茫天地忽如远行客的孤寂引发的思乡是常见的,有时候自己漂泊外地,虽也没见过群山之上挂一轮古月的景象,吟咏这句诗也会分外凄凉,想念故乡的温暖。

2、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句诗是出自杜甫的《旅夜书怀》,当时杜甫离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紧接着,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如同上一句诗一样,面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样广阔浩大的景象而反观自己的孤苦渺小,吟咏之间不难产生对于在家乡幼年的那种安稳愉快的生活,有时候一个人的思念家乡的时候,往往是在外拼搏却难以如意,动荡苦闷的现实就会让人记忆里的那些温暖变得格外的让人珍惜与想念。

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是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阙词是写给苏轼自己的弟弟苏辙的,苏轼苏辙虽为一母同胞的兄弟,但是用知己来形容他们的感情却是再合适不过的,当年未出蜀地,年少在家读书谈论游玩的日子是他们兄弟二人最为惬意的时,甚至相约老年之后在一起抛下世俗华贵再回家乡,可叹世事沧桑,一别之后连见一面都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在中秋这个团圆节写下让人肝肠寸断之词语,这种思念更是穿过千年的时光,让无数在外的游子对着中秋的月亮,不禁吟咏着《水调歌头》怀念家乡的时光。

4、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夜晚寂静无人,很容易让人产生寂寥之感,漂泊在外的游子面对孤寂而变幻多姿的月亮很容易产生一种共鸣,这句诗同上一句诗一样,就骨肉流离各西东的思念由一个月夜全部引发出来,化露成霜天气寒冷,对影邀约,骨肉无音,曾经享受过天伦,在孤寂之时那种快乐就更是能在记忆当中显得温馨,"月是故乡明"非但月亮,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值得留恋的,那种强烈渴望记忆中的温馨欢愉就勾起思乡的欲望。

5、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是出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实这句诗流传已久,颇得声誉,而让这首诗享有盛誉的原因则是"绿"这个字的运用,由于这个字的运用实在太过精妙,从而导致读这首诗其它诗句蕴含的感情。写于行旅之途中,虽江水湍急,但是看见两岸极为美好的春日之境,就更难以不想到家乡的美景。就如我们年底回家坐在回家的车上看着窗外,纵然飞速前行,但是仍有相隔万重山的心情,"明月何时照我还?"恨不得可有乘风御风的本事,倘若没有回家,触目全是他乡春日美景,更会生出"何时照我还"的慨叹!

6、 洛阳城里起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虽然有着物哀神经的大和民族有着强烈的季节感,对一年四季的更迭都会产生难以言喻的细腻感情,而中国文人也会对暮春与秋天产生极为敏感的悲伤感情。"洛阳城里起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出自张籍的《秋思》,纵然身居高位处于繁华都市,但是离家千里,总会有一些意难平,如果家乡还有至亲作为牵挂,寒冷秋风飒飒,总是让人想要和家人拥于火炉聊聊闲话,但是却并不能这样,每每读到"欲作家书意万重"都是感同身受。


一往文学


我想有很多思乡想回家的诗句吧:

如有…薛道衡的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宗元的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王安石的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们时照我还。

————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来相逢亦怆情。

草草怀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王维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先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不知名的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妻同缧帐,几家飘零在外头。

——

峰火连三月,家书彽万金。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张秉荣


1,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张谓这首诗,是对朋友诗的唱和。首联写自己与王征泛舟游览,洞庭八月,湘水北流,邀起了他们的绵绵乡愁。 二联进一步渲染说,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到相隔万里的故乡,五更梦醒仍是身在异乡,更添愁苦。三联写乡愁难遣,于是抛开书卷,借酒浇愁。尾联写怀念京洛的亲戚朋友,进一步烘托出回乡的愿望。

2,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游子思念家乡的诗。大地一片银白色,明亮的月光,朦胧看去,好像清冷的白霜,"疑"字,是无心的错觉。举头望月,是欣赏自然之美,低头思乡,是联想着家里的亲人,举头、低头都有不同的心理活动。此诗用寻常的口语写景抒情,朴素清新,很有风韵,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陈年往事1222


现代社会交通四方八达、发展日新月异,外出求学、工作、旅游、娱乐的机会很多,这与古人仕途之道、经商、求生、游历、兵役、劳役甚至女子出嫁也是要离开故土、身处异乡很相似,思乡思亲之情常而有之,古人抒发乡思的诗词很多,往往引起人们共鸣,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经典。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表达思乡之情,然却意味深长,被誉为“妙绝古今”之作。这大概都是作客他乡相似的心情吧: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更何况是月明之夜、是明月如霜的秋夜呢!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三十出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他于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的喜悦和亲切,强烈的乡思情怀通过问话、再现故土家园寒梅花开的景致来表达得淋漓尽致。那个“绮”字,又含蓄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对往事回忆的眷恋,感情深厚真挚。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在羁旅途中写下的这首别致小令,言简意丰,前三句列出了九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幽清凄美的画面上,透出哀愁的浓烈情调,抒发出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苦楚心情,令人无限感慨。

乡思,那一份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让诗人用寥寥几字就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可谓字字千金,贵在共鸣。


方哲健康生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身在故乡的我们,还不是很能感受到对家乡的眷恋。只有当我们离开故乡,去往它处,才会深深的感受都对家,对家乡的思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次读到高适的《除夜作》都感慨万千。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七言绝句,是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深思苦调,委曲婉转,感人肺腑。诗精练含蓄,故前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

这首诗大概是说: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我是深有体会,想当初过年的时候出差在外,看到外面的张灯结彩,看到周围的人,个个都洋溢着过年的笑容,而自己却在酒店里独自一人。这完全就是"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在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里,自己却不能和家人团聚,我思恋家,思恋家乡,思恋家中的人,而家中的人也在思恋我。过完除夕就又是一年了。这岂不是"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无论我们走多远,脑海中最美的地方,最令我们思恋的地方,每当佳节想到达的地方,还是那个伴我们长大的故乡。对此你怎么看呢?

感谢你的阅读!


悟文化


我是语文有道,我来唠一唠。

以前读王维的《杂诗》,总会勾起浓浓的乡情。

原诗是这样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全诗的意思是:您是刚刚从家乡过来的,一定很了解家乡的人情事态了;我就想问一下:春天来了,我们家窗户前的那棵梅树,它开花了没有?

这首诗,朴素无修饰,简洁如白话,但很质朴又很浓重地表达了一个久居异乡的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久居他乡人,最知思乡味。无论一个游子或者宦客,纵使异乡金玉满堂,锦绣铺地,也不会忘故乡的半窗明月,一榻清风;纵使异乡爵禄高显,车马如簇,也不会忘故乡的钓雨耕烟,灌花酿酒;纵使异乡酒池肉林,珍馐盈盘,也不会忘故乡的疏食藜羹,鲈鱼莼菜。儿时的欢乐,少年的忧伤,村前的一溪水,屋后的千叠山,都是回忆的书卷,千遍万遍地翻过,不肯合上。

诗中的主人公也许是离家久了,音信疏离了,他很想知道家里的近况,但故乡来人,对他来说,既欢喜又担忧,欢喜的是他终于能知道亲人的消息了,而担忧的是带来的消息是恶?是喜?

故乡有父母,故乡有妻儿,他们的安康喜乐病痛悲伤都在他的心尖上,然而他不敢直接去问,而是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不问人,先问花,这是一种“近乡情更怯”的表现,虽问花,但更惦记的是人事。此时此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应该是欲晴欲雨,欲旱欲涝,不可宁定。

诗歌只有短短四句,没有故乡来人的回答,这个思乡的游子到底问出了什么情况?不可而知。这正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同样有乡愁的人读了,也会有一阵欲晴欲雨,欲旱欲涝的纠结心情。油然以诗中情感染读者情,这正是王维这首诗表达乡情质朴又浓烈的高妙之处。

我刚刚离开故乡,到外地谋生时,每次读到这首诗,都会内心翻腾久久。那时候,交通与通信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有时候想知道家里的情况,写信需要好久才有结果。异乡故知寥寥,没人共通乡语,加上饮食上比较挑剔不太习惯当地饭菜,于是心身俱念家乡。有一回,院子里工地上来了一个同省份的建筑工人,我就把他请到宿舍,买了西瓜一起吃,他的家离我家还有几百里的路呢,当时说了什么都忘了,但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慰藉感觉忘不了,如黑夜逢烛火,如久旱逢甘霖。

现在科技如此进步,相隔千里如在眼前,高铁飞机须臾回家,生于盛世的青年们,都不知道什么叫乡愁了。我就瞎想,如果没有了乡愁的共鸣点,得费多少口舌才能让人理解这首诗呢?然而,这首诗在我心里,已经深深地根植永固了。


语文有道


一、古代诗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诗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4、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出自唐代诗人高适《除夜作》

5、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

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诗仙李白的就《静夜思》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诗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出自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

二、现代诗

1、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出自余光中的《乡愁》

2、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出自席慕蓉的《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