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是他带领井陉人民修建了二百多华里长的“人工天河”


六十年前,是他带领井陉人民修建了二百多华里长的“人工天河”


傅积意(1918——1984),又名傅让、傅顺玉,化名李月星,井陉县北石门村人。1938年,20岁的他担任了村青救会主任。百团大战中,他参加了攻打井陉煤矿的战斗。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青救会主任、党支部书记、二区副书记、一区区委书记、井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1960年5月调任河北省水利厅副厅长。1983年9月离休,1984年9月19日病逝,终年66岁。

1956——1960年任县委书记期间,为尽快使人民摆脱贫困,组织全县人民兴修水利,结束了井陉县靠天吃饭的历史,受到人民赞扬。

1956年2月,他任中共井陉县委书记。此后,在长达5年之久的岁月里,他脚踏实地地深入到人民之中,探索总结治水的经验。他组织南北石门联社,利用地势落差,共同开凿了石门小渠,引水浇地,成效显著。他看到县委机关后院水井干枯,菜园荒芜,伙房无菜,便组织机关干部开挖了“透河井”,把绵河水从城墙下引入井中,提水浇园。

在领导和组织水利建设实践中,他体会到干旱对农业的致命危害。1957年秋,井陉干旱严重,他亲自挑起扁担带领全县人民担水种麦。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几万亩小麦越冬时全被干旱冻死。这场旱灾对他打击很大。这时他听说,新中国成立前南横口村马作霖曾经设计过绵河治水的计划,他立即派人到南横口找到马作霖的亲属,动员其献出了1936年测量绘制的绵右渠图纸。1958年1月18日,他向全县人民提出要“搭大台子唱大戏”,“手提绵河上高山”,发动全县人民掀起了兴修水利的大会战。他亲自组织了两名水利技术员、12名有治水经验的老农和35名知识青年完成了绵右渠的测量设计任务。接着县委成立了“绵右渠施工指挥部”,他任总指挥。于3月8日正式破土动工。5月4日,全县组织了4万名水利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工地,从此打响了开挖绵右渠的攻坚战。


六十年前,是他带领井陉人民修建了二百多华里长的“人工天河”


工程伊始,首遇“拦路虎”。当时的开山工具只是钢轩、铁锤。渠口的“皇姑石”软硬不吃,冷栈的“火钢岩”坚硬无比,鸡架山的隧洞更难掘进。为了初战必胜,他亲自带领150名县直干部到工地助战,

他和副县长马星奎合打一盘轩,同时组织80名钎手合打40盘钢钎大会战。从而出现了许黑狗、许日章日打钎眼12米的奇迹,许黑狗后来出席全国模范群英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他提出“一帅四将”上前线,即书记挂帅,政、团、妇、武为将,“开渠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开渠”。方岭老人武发祥带着儿孙,祖孙三代上前线。全县男女老少总动员,地委组织了16个平原兄弟县4658人由军分区副政委施政福率领赶来助战,井陉矿务局组织了一批技术工人带着风钻等前来支援,经过210多个日夜奋战,终于劈开了大官山、小官山、大愣山等三座大山,凿穿了狼窝岭、鸡架山等九个隧洞。这期工程共投工262万个,完成土石工程量230余万立方米,建成了从韦泽关进水口到狼窝村的绵右渠总干51华里。这一工程的完成,不仅解决了十几个干旱村庄人畜吃水的困难,而且灌溉土地5万多亩,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纪念这一工程的完成,傅积意亲笔题写了“绵右渠”三个大字,刻在进水口的石碑上。


六十年前,是他带领井陉人民修建了二百多华里长的“人工天河”


1959年1月15日,举行了绵右渠第一期工程通水典礼,农业部发来贺电,河北省副省长高树勋亲临剪彩,并题词:“开山劈岭,造福人民”。《河北日报》发表长篇报道《太行山上的凯歌》,还拍摄了电影纪录片《雄伟的绵右渠》在全国各地放映。一时绵右渠闻名遐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全国闻名的“红旗渠”就是林县人参观了绵右渠后才开工兴建的。

六十年前,是他带领井陉人民修建了二百多华里长的“人工天河”

绵右渠的源头


​绵右渠第一期工程竣工,县委即作出了第二期工程部署,按照“多快好省”的精神,“左右开弓”,即向东开绵右渠,从狼窝到上安;向北开绵左渠,从乏驴岭到赵庄岭。根据测量设计,这期工程要跨越绵河、小作河、甘陶河、割髭河和上安洼地,必须建筑五处大型倒虹吸。但所需大量钢材、水泥,派人跑遍了山西太钢、东北鞍钢等地都解决不了,“左右开弓”变成左右为难。

面对困难,傅积意提出:“勤俭开渠,以渠养渠,就是自己挖煤采矿,自己炼铁铸管,也要保证修渠”。在他的指导下,开渠工地办起石灰、水泥、火药、木制、修配、荆编等小型工厂,做到“工具自己造,坏了自己修,石灰自己烧,资金自己筹,粮菜自己带,医药自己采”。并把开渠挖出的石料、石砖、红砂、铁矿石和耐火土作为副产品出售,筹集资金。还让各民工营连组织四分之一的劳力搞副业,增加收入用于修渠。同时,他把确实解决不了的物料困难呈文上报,直至中央,“特请中央帮助解决”。3月16日中央表示支持,4月8日省人委即批文:“今年先跨绵河,其余明年施工;乏驴岭(绵左渠)倒虹吸所需铁料由省冶金局在四五月份调拨970吨解决!当从石家庄新生铁厂将内径1.5米的大型铸铁管运到工地时,干部民工激动得欢腾跳跃,热泪盈盈。

由于上级帮助解决了“卡脖”问题,傅积意调动4万民工挥戈北上,按照省人委的批文精神先期突击绵左渠。在施工中,群众创出许多可歌可泣迹;当双排大型铁管穿过石太铁路时双轨复线上的火车照常运行;当铺设绵河河底铁管时分秒必争,昼夜拼搏,抢在汛期之前;当凿穿三官山隧洞时,用“竖井、斜井多头合击”的办法筑成320米“地下长廊”;当在三角龛跨越小作河时,用料石砌成圆筒代替管材,筑成“砌石管”倒虹吸;当在石门峡再渡小作河时,用桥梁、渡槽、倒虹吸三合一的结合,建成了“路水同桥”。在乏驴岭工地上,炎夏酷

暑,烈日当空,民工们硬凭人力将几吨重的铁管推拉滚动到高山上对接;在菩萨崖工地上,严寒隆冬,冰雪遍地,民工们光着膀子在水下破冰砌管;全渠百里战线,到处是炮火连天。当时,天津作协作家杨润身编排了《秋雁路过井陉县》的舞剧,再现了井陉人民千军万马战太行的战地生活。

1959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家水利电力部、冶金部、农业部领导与河北省委书记林铁、省长刘子厚、石家庄地委书记康修民、石家庄市委书记王力,市长马赋广等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井陉矿区,傅积意以井陉县委书记的身份全程陪同了周恩来总理的视察活动。期间,周恩来总理专门听取了傅积意关于井陉创建绵右渠的汇报。周总理听完汇报后,频频点头称赞,并勉励说:“一定要把水利工作搞好,造福于民。”“下一步一定要把配套工程搞好,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1960年1月20日,绵右渠第二期工程(绵左干渠)从乏驴岭到赵庄岭132华里长的水渠又告竣工,3月20日举行了通水典礼。从此绵左、绵右两大渠共浇灌13.5万亩耕地,解决了32个村人畜饮水困难,改变了井陉县靠天吃饭的历史。井陉人民称绵河水为“救命水”,绵右渠为“幸福渠”。傅积意在开渠治水的日子里,顾大家舍小家,家里缺粮断炊顾不上,无论严寒酷暑,还是数九寒天,风雨无阻地战斗在工地上。为了掌握工程进度,他连夜听汇报,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他这种不怕苦的革命精神真可谓“呕心沥血,竭尽全力”。井陉人民至今怀念他。他那“手提绵河盘山走,脚踏青山穿地行”的高大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井陉人民的心目中。

整理 古驿陉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