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知識,你知道後你的世界馬上就不一樣了?

這個問題,在2020年,這個獨特的春天,變得格外有意義。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疫情下,經濟受創,行業寒冬,但卻有人在這過程中表現出色,反而獲得升職提拔;也有人在這時候,拼命學習,彎道超越;也有人慢慢養成一個好習慣,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對於"有什麼知識,你知道後你的世界馬上就不一樣了?"這個問題,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發現,知乎高贊回答都很碎片化,但每一句話都是對生活的一種生活的感悟,或者待人處事的方法。

根據這些內容的本質屬性,主要探討一下幾點:


1、人際關係需要練習,社會支持體系需要構建

有什麼知識,你知道後你的世界馬上就不一樣了?

人際交往也講究技巧。換位思考,尋找到對方的需求,人際交往就不是那麼難。

說到人際關係,這個點我頗有感觸。

我高中的時候,是一個非常害怕與人交往的人,總是感覺到孤獨。嘗試過把自己強制去合群,但是結果很不近人意,在群體中,融入不了聊天的氛圍,覺得很尷尬。也嘗試過不去合群,但孤獨有時把人逼瘋。幸好我撐過來高中並沒有被"合群還是不合群"這個掙扎的問題給逼出問題。

上到大學,周圍的人都很放的開,笑話講得,又夠直爽,一起出去一起嗨,一起吃飯一起吹,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交心方式。很明顯地感覺自己的交友狀態慢慢開始轉正。

後面偶然去到一個人才孵化器,主打演講與口才的,在那裡交到了許多朋友,見到了許多人。而我學到的最關鍵的一句,就是"想要有好的人際關係就要與人多交往。"這句話我一直記著,慢慢地,實踐著,發現自己也可以很嗨,也可以讓人刮目相看,也可以讓人覺得可以依靠。這些,都是自己靠著努力,靠著學習,靠著練習,自己給自己的安全感。

有什麼知識,你知道後你的世界馬上就不一樣了?

《奇葩說》第五季決賽的辯題是"我不合群要改嗎?"。其中的顏如晶說的雞翅的故事裡黯然的小媳婦讓人潸然淚下,講述了不合群的人為了合群,小細節下是暗含了怎樣的委屈。

作家劉同說:"合群是表面的孤獨,而不合群是內心的孤獨。"

所以,這樣的觀點更容易讓大家所接受:當你在一個群裡不合群的時候,你可以堅持自己,找到適合你的群。畢竟人是社會性的,不合群看起來不太切合實際。

很認同蔡康永說的一句話:"合群是一種能力。"好的人際關係需要練習技巧,這一點從古代的官員交際,到現代的人脈積累,以及我國的外交歷史,都無一不驗證著。

學了有關人際關係的知識,為什麼會讓自己的世界變得不一樣?

列夫·托爾斯泰說:

與人交談一次,往往比多年閉門勞作更能啟發心智。思想必定是在與人交往中產生,而在孤獨中進行加工和表達。

自己光靠反思,是很難發現自我盲點的。只有構建了朋友圈,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和優秀導師組成社會支持體系,才能藉助旁人的客觀看待,發現自己盲點;才可以在挫折時,得到同伴的鼓勵,堅持的動力。

正如一句話說得好:"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2、拖延症需要治療,自我管理的能力需要提升


有什麼知識,你知道後你的世界馬上就不一樣了?

拖延症,是一個非常讓人渴望去戒掉,但常常都是"臣妾做不到啊"。

醫學上說,拖延症算不上一種精神疾病,它是一種推遲任務的自我調節失敗形式,且普遍存在。主要治療方法為心理治療,而治療與預防都應注重日常生活自我管理。

但是,偏偏要做到自我管理,好像比做到不拖延,更加不可能。很多人認為,自我管理就要壓迫自己去做好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所以很多人都把自己每天是否為自己的理想或者目標,做過些什麼事,當成是自我管理的評級標準。

這其實是很危險的舉動。一個本就是拖延症很嚴重的人,你覺得他(她)能剛開始做什麼非常有目標性價值的事情?這無疑有個聲音,每天循環播放地告訴拖延症患者說:"你做不到自我管理,你做不到自律,你今天又偷懶了,你有拖延了。"

這樣的打擊,相信有很多人都是深有體會的,從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來作為自己治療拖延症的第一步,是非常不明智的。它強化了我們對自律難度的判定。我們覺得難以自律,有些時候,是我們認為不能自律所以才不能自律。

自律其實只需要從簡單的動作開始。正如樹上春樹說:

清晨五點起床,晚上十點之前就寢,這樣一種簡單而規則的生活宣告開始。

從知乎的高贊回答也可以發現,拖延症的有效治療,往往都是從一些小事做起。比如吃完飯立即洗碗、使用一筆錢立馬用手機記賬、收拾亂的工作臺……

有什麼知識,你知道後你的世界馬上就不一樣了?

而造成我們會拖延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社會上的消息太多了,東西也太多了。

各種雜七雜八,讓你的腦袋陷入混亂,淤泥沉降讓自己不願去思考對自己更好的,因為會讓你感覺到累。誤導我們只求現在安穩,作業能最後一刻做絕對不提前做,工作能推遲就推遲。自己的認知和行為好像永遠難以一致:我知道我應該怎麼做,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而《斷舍離》一書,則給了我們答案。通過收拾身邊觸手可即的東西,通過一些小事,比如收拾物品,來達到自己對自己內心的自我管理,瞭解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依靠,這就是斷舍離,除去雜念,關注生活本質。

《斷舍離》一書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可以讓你立馬行動,不用付出思考的"大代價"。而很多關於拖延症的治療方法,也都是大同小異,本質上都是讓你從小事做起,讓你不用大腦思考,就可以憑藉著身體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比如減肥,通常都是建議你把目標量化到具體,每天限定吃富含多少克卡路里的東西,每天限定跑多少分鐘等等。就是讓你執行這些計劃的時候,不需要用大腦思考,只需要看著一個具體的數字做到就好。

有什麼知識,你知道後你的世界馬上就不一樣了?

M·斯科特·派克說: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想要讓自己的世界變得不一樣,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是絕對不可以缺少的一環,它是改變自我的主能源之一。


3、擺脫多巴胺,追逐內啡肽


羅振宇說:

"一個有出息的人,應該擺脫多巴胺,追逐內啡肽。"

怎麼解釋呢?

多巴胺是一種獎勵機制,也就是說你拿到了你想要的東西,比如吃好吃的,玩遊戲,多巴胺就分泌一下,獎勵你一下你爽一下。結果就是,你下次還想要,久而久之就會成癮,你也搞不清楚這是自己想要,還是你的身體在追求多巴胺所以想要。

很多人,為什麼在誘惑深淵裡出不來,為什麼迷失自己,與這也有很大關係。

而內啡肽,它不是獎勵機制,而是補償機制。你做一件事,比如健身,很痛苦,那身體就會分泌內啡肽,補償一下,讓你產生快感,以便堅持下去,下次也不怕再做。所以很多人開始想要養成一個習慣的時候,為什麼那麼痛苦。而養成習慣之後,得到的好處也慢慢體現出來,讓自己產生快感。

靠內啡肽得到的快感無疑靠多巴胺得到的要慢的多,也要經歷辛苦。但內啡肽更符合一個人,若想要在人生中想要有一番作為,那必然是,先苦才能後甜,苦盡才能甘來。

有什麼知識,你知道後你的世界馬上就不一樣了?

今天一些商業大佬,在當年的"非典",頑強地詮釋了"堅持"這個詞。

當年的劉強東,著急開分店把錢都投了進去,把好不容易賺的錢差不多全部虧掉了。他只能關停12家店鋪,也將自己關在出租屋裡吃泡麵。

當年的阿里巴巴剛有起色,卻因員工外出工作而染了非典,所以阿里巴巴員工被隔離。馬雲家的門被人用鋼鎖鎖死,三餐由社區人員配送,每天都被人用消毒水噴灑全家。

當年的俞敏洪,剛嚐到甜頭,因為非典,在新東方報名的學生紛紛要求退課。為了保住新東方的信譽,他設法借到了700萬,從光鮮亮麗的企業家淪為負債者。

但他們今日的成就,證明了當初自己的咬牙堅持是正確的。有心人,天不負。

想要獲取知識讓自己的世界變得不同,不可能看幾篇文章就知道怎麼做。只有你真的真正去做了,才能得到,才能改變。吃苦耐勞,堅持不懈,每個想改變自己的人,都缺不了這兩樣品質。擺脫多巴胺,追逐內啡肽,堅持執行,你會發現你的世界會變得煥然一新。


04、結語

有什麼知識,你知道後你的世界馬上就不一樣了?

美國著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說的一句話:

"如果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炮火和苦難不夠近。"

意思是說,你只有靠近你的目標,你才能把它更清晰的展現出來。

其實說,有什麼知識,學了可以馬上改變你的世界,那你必須先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其實很多人就敗在第一步,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或者得過且過,過一天算一天。

人生的迷茫,分為兩種。一種是方向上的迷茫,一種是方法上的迷茫。方法上的並不可怕,只要方向對,你總會找出一條路朝著方向目標去。當時如果方向迷茫,就是有什麼方法都沒用,因為你始終都在做無用功,只是在浪費力氣,浪費時間。

所以,古言說"有志者,事竟成。"而不是"有技者,事竟成。"

靜下心來,拿出紙筆,好好分析,分清楚自己要朝拜的方向,要駛向的遠方。根據方向,分析出自己需要獲取什麼,才有改變現狀、改變自己世界的能力與條件。



關注 ,有人物有成長,有觀點有態度,等你來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