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再置身事外:看佛教僧侣们与唐朝战争间的纠葛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我国,经过其自身教义的传承发展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的推崇倡导,到了唐代时,已经在中土“生根发芽”。同时它又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文化精神逐渐中国化,唐朝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或多或少受到过佛教的影响。

佛教历来都是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大家所熟知,作为出世之人,僧侣们跟战争原本应该没有什么联系,但在唐朝的战争中,却也不乏出现许多僧侣的身影。

僧侣们为什么会参战

唐朝前期的君王们,对佛教的态度是既护持又谨慎,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对佛教徒们进行安抚,另一方面又对佛教多加约束并且利用佛教更好地维护自身统治。而此时唐朝的国力正值鼎盛,也没有对佛教予取予求。

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大唐帝国步入衰退,失去了对现实掌控能力的统治阶级,开始寻求意识形态上的慰藉和帮助,于是一股宗教热潮开始席卷全国上下。战争开始后,一些高僧们也曾为了弘扬佛法,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或者神通,以佛法护国,帮助君王渡过难关。比如《宋高僧传》中就记载不空三藏法师曾以诵《仁王经》请得毗沙门天王领兵来解西凉府之围。

无法再置身事外:看佛教僧侣们与唐朝战争间的纠葛

不空三藏法师

不止唐代君王,藩镇的节度使们也对佛教青睐有加。除了信佛可以给自己修功德增加福报以外,节度使们还可以通过为朝廷修建佛塔佛寺表达忠心,而皇帝也会赐予藩镇节度使们一些佛教信物来进行笼络。久而久之,佛教便无可避免的因为国家层面的因素从幕后走到战争的台前。

除此之外,唐朝中后期战祸横行,但没钱就打不了仗。为了筹措高额的军费开支,朝廷就开始出售度牒,百姓们为了躲避战乱和徭役赋税,许多人选择出家避难,从而致使僧尼的数量急剧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然而战争有着不可预估的消耗性,拼得就是人力物力,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兵源的持续供给。硝烟四起无兵可用之时,藩镇的节度使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寺庙中的僧侣,况且其中还不乏许多“临时出家”的百姓,故而将僧侣们选派上战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除了这两个客观因素以外,僧侣们自身的因素在其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当时士兵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寺庙中的僧侣们久闻佛法,尤其是一些高僧对于儒家和道家的学问也触类旁通,大家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能对战局的变化产生更大地影响。

僧侣们除了文化水平比较高以外,许多僧侣于平日里就修行武艺,用于强身健体或者保护寺院,比起需要训练的民兵,僧侣们上战场用得更加顺手。同时,一些僧侣还具有医疗、机械制造等技能,这对于严酷的战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无法再置身事外:看佛教僧侣们与唐朝战争间的纠葛

少林武僧

僧侣们是如何参战的

自古“兵者,诡道也”,阴阳术数经常就隐藏在战争不起眼的角落中,但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佛教自传入中国伊始,因本身的命理轮回、福祸因果等理念,自然而然地便与占卜、巫术、咒术联系在了一起。

僧侣中的一些高僧便经常是以谋士的形式参与和影响战争的,这在地方藩镇节度使中最为常见。地方节度使中崇尚佛教的人数较多,身边自然会有一些僧侣朋友往来,而节度使们通常都是武将出身,身边往往需要僧侣这种文化程度较高,又有着某些神秘手段或者神通的人士作为参谋。

无法再置身事外:看佛教僧侣们与唐朝战争间的纠葛

在长安被安禄山的叛军所攻陷后,不空三藏法师身陷长安,但他依旧保持着和唐肃宗的书信往来。“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至德初銮驾在灵武凤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可见不空法师在书信中断然不啻佛法经文,还为肃宗提供了长安实时的情报,为肃宗的决策提供相应依据,所以才有“事如所料”的结果。

僧侣也有作为将领直接参与战争的,比如肃宗时期的武僧道平,率众平定叛乱,被肃宗封为金吾大将军。有能征善战的,也有滥竽充数的,比如武则天时期的薛怀义,虽无几多真才实学但因为武则天的宠爱骄横跋扈,作为半路出家的僧侣,也曾被任命为清平道大总管。在率军抵御突厥犯境时,却没能跟突厥军队碰上面,仅仅在单于台刻石记录自己的功绩就班师回朝了。

战争的持续性和消耗性,使得许多僧侣作为普通士兵直接加入了战场,利用平日修习的武艺护国护法的同时亦求自我保全。民间“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便是僧侣们在战争和政治中作出的主动选择。

无法再置身事外:看佛教僧侣们与唐朝战争间的纠葛

影视剧中的十三棍僧

除了正面战场,僧侣们也活跃在后勤工作中。在战争爆发后,僧侣们会被安排在朝廷设立的道场中诵经祈福,保佑社稷安定。他们也会主动或者被要求在战后去掩埋尸骨,帮助超度战争中逝去兵士们的亡灵。僧侣们亦或者凭借自己的医术,直接在战场上救护伤员,为将士们看病,弥补军医的数量短缺问题。

流民和难民的问题总是伴随着战争而出现,僧侣们也会在寺院中通过施粥等方式对难民进行救济,对生病的百姓进行医治。

战争对佛教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依靠权贵赏赐、富人赠与、平民依附等多种方式积累了一定量的土地资源,而依靠这些土地资源获得经营收入便慢慢形成了寺院经济。但倘若战事一经发动,百姓流离,富人阶级也受到打击。寺院被毁,土地被兼并,这都会对寺院的生存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无法再置身事外:看佛教僧侣们与唐朝战争间的纠葛

唐代十分辉煌的嵩阳寺

起初寺院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因而其财产积累速度较快。战争中又有许多逃避徭役的百姓通过买卖度牒等方式进入寺院中,更加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源储备。故而在唐武宗时期,为了弥补连年征战中央财政的空缺,选择对佛教出手,采取了毁法灭佛的强硬手段。通过勒令僧尼还俗,破坏寺院,没收寺院财产等一系列措施,对佛教进行打压。

战乱导致寺院被毁、僧侣们流离失所外,也直接导致大量佛教经典和论述被焚毁或者轶失。而大量通过买卖度牒隐入寺院的百姓,增加了寺院对僧侣的管理难度,也大大影响了僧侣的整体质量,容易引发寺院同世俗外界的利益冲突,最终使得统治者对佛教失去好感与信任。

无法再置身事外:看佛教僧侣们与唐朝战争间的纠葛

出家需要的度牒

结语

俗语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作为国家机器组成的一部分,佛教不可避免地会被卷入战争的漩涡之中。无论是自愿出谋划策还是主动参军,亦或者被动地被牵连其中,僧侣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战争的走向。而战争也对佛教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大的考验,使得其在战后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