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不會說話,只是沒那麼需要和人說話”——被誤解的內向者

在路上遇到認識的人,會故意移開視線假裝沒看見或者寧願換一條路走,也不願意尷尬地和對方打招呼;

十分不習慣人多的聚餐,尤其是一些需要敬酒說客套話的場合,儘量默默地吃飯只希望沒人能注意到自己;

比起與一大堆人在一起漫無目的地閒聊,更希望自己一個人待著;

面對一大堆的微信語音信息會壓力陡增,自己寧願發文字也不願意發語音;

……

通常這種世人眼中的“內向者”,往往會被貼上“孤僻、傲慢、不合群、沒禮貌、不會說話”等等之類的負面標籤。與之相對的“外向者”則常常被人認為活潑開朗、會說話、懂禮貌,深受人們喜愛。於是在約定俗成的偏見之下,內向往往被認為是一種性格缺陷,很多內向者因此深受困擾。

“我不是不會說話,只是沒那麼需要和人說話”——被誤解的內向者

然而內向真的是一種性格缺陷嗎?內向者如何正確認知自我?又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內向心理學》一書向我們展示了內向者的真實世界,其作者西爾維亞·洛肯作為一名安靜的內向者,從2003年起便為內向者做特定諮詢,在長年的工作中她發現內向者這個群體往往被人誤解,而內向者本身往往也苦惱不已。因此,她寫了這本《內向心理學》幫助內向者瞭解自己、發揮優勢,同時也讓其他人們對內向者多一些瞭解,少一些誤解。

一、內向不是性格缺陷,內向者也不是異類

“我不是不會說話,只是沒那麼需要和人說話”——被誤解的內向者

內向與外向這一對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著作《心理類型》中,他認為人的內外傾向不同是因為心理能量來源不同。外向的人的能量來源於人際間的社會交往,而內向的人的能量則來源於獨處。

這種不同與兩者天生的大腦有比較大的關係。1999年,心理學家用正電子斷層掃描技術(PET)對被試進行了皮質血液流量測量。證實,內向者在他們的額葉和涉及事件回憶、制定計劃、問題解決的丘腦前部有更快的血液流速。外向者則在涉及表徵和知覺信息的腦區,前扣帶回、顳葉以及丘腦後部有更快的血液流速。這個實驗證明了榮格的觀點:外向者的注意力在外界而內向者的注意力則聚焦於內在世界。

另外,科學家發現在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大腦中,佔有主導地位的神經傳導物質是不同的。外向者的多巴胺較為旺盛,它可以增強活力與好奇心,增加對變化的尋求和對報償的期待。這使得外向者在與外在世界發生聯繫時,會不斷地得到滿足與舒適感;而內向者的乙酰膽鹼比較多,這種物質可以使人更加專注、提高警覺性,因此內向者往往更喜歡專注於內在世界,並且對安全性的需求更高,而嘈雜的外部世界往往會讓內向者因為要無意識地“守衛”安全而感到身心俱疲。

所以,內向並不是一種性格扭曲,只是一種天生的性格傾向,並沒有好壞之分。在心理學上,內外向也不是一分為二的兩種極端性格,而是由內外兩個端點連成的一種連續的譜系。世界上有30%-50%的人是偏內向的。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內向者,要記得你並不孤獨。

內向者為何在世俗眼中往往被視為異類呢?我想這與社會大環境和文化是有著很大的關聯的。由於內向者不喜歡在群體中表現,因此這個世界由外向者主導居多。無論是學校、工作場所還是其他情境,外向者總是容易被高度評價和推崇,因此內向的人往往會被認為是異類。

“我不是不會說話,只是沒那麼需要和人說話”——被誤解的內向者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說法是內向的負面形象是始於弗洛伊德與榮格兩位心理學家之間的爭執。榮格原先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後來兩人因為不同的學術觀點導致關係失和,最終分道揚鑣。瑪蒂·蘭妮在其著作《內向者的優勢》中就指出,與榮格意見不合之後,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將內向這個概念描述成帶有負面含義的自戀,而給予外向健康、正面的評價,所以內向者常常被認為是異類。

二、正確認知內向者

“我不是不會說話,只是沒那麼需要和人說話”——被誤解的內向者

內向者的沉默寡言常常被人誤解是不會說話,事實上,很多內向者都極其擅長表達。《奇葩說》的辯手顏如晶從小就是一個內向的人,但是她在辯論時邏輯清晰、思維縝密、表達有力,讓看過她辯論的人無不為之嘆服。喜劇之王周星馳在生活中也是一個內向的人,但是他在電影中卻能嬉笑怒罵、搞怪耍寶,給我們帶來很多經典作品。

所以,對於內向者來說,真的不是不會說話,只是他們不像外向者那樣那麼需要和人說話。類似的誤解還有“你常常一個人,一定很孤獨吧”,其實對內向者們來說,一個人獨處的時光,簡直是天堂好嗎?

基於種種偏見和誤解,內向往往被認為是一種缺點,甚至內向者本人也會如此懷疑自己。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只要是人就會有優點和缺點。內向本身並不是一種缺點,而是內向者具備的一些特點在發揮過當的情況下才會成為缺點。而且這也並不是內向者獨有的,外向者也會有其性格的優缺點。

在《內向心理學》一書中,作者列出了常常出現在內向者身上的十項優勢與十項障礙,它們分別是:

優勢:謹慎、自我探索、專注、善於傾聽、安靜、善於分析、獨立、持之以恆、擅長寫作(相對於談話)、有同理心;

障礙:恐懼、過於注重細節、易受刺激、被動、逃避、過分理智、自我否定、固執、孤僻、害怕衝突。

我們看到這些優勢與障礙其實既是對立又是統一的,當優勢發揮過當的時候,它們就成為了缺點,所以如何能運用好自己的優勢而規避劣勢,其實是一種平衡的智慧。而這個平衡的功課不僅僅內向者需要面對,其他人也同樣需要面對。

就謹慎這一項來說,內向者天生地對於安全感的需要就會使得他們在行事的時候不會輕易冒險,即使非冒險不可,也會在冒險前仔細觀察、深思熟慮,做好萬全的準備。當你拜託他們做事的時候,他們不會輕易答應,只有在確認自己能夠做成的情況下,才會答應。“不輕諾,諾必行,行必果”是很好的寫照。但是這樣的謹慎往往在他人看來顯得有些過於冷漠、拒人於千里之外。

再說專注這一項,專注本身是一種很大的優勢,內向者不太需要反饋,也不依賴外來的感官刺激,因此他們能長時間沉浸在一件事中,進行深度的研究和探索。在與人的交往互動中,這種專注往往能給對方“被認真對待”的感覺,交流也往往更有深度。但是,當他們過於專注的時候,往往也容易迷失在細節中,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

所以內向者和其他人一樣,有自己的優勢和障礙,瞭解到這些就不必再自慚形穢。

三、內向者如何發揮自身優勢

“我不是不會說話,只是沒那麼需要和人說話”——被誤解的內向者

積極心理學建議,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人們應該確立自己的優勢並妥善利用,這樣它們就會成為我們的重要資產。過去我們強調“取長補短”,現在則需要“揚長避短”,就是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1、選擇合適的職業

弗洛伊德老先生說,人的心理健康的保證是去愛去工作。工作作為人一生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做得是否開心,是否能從中得到滿足,當然極大地影響了人的狀態。所以如果你清楚了自己的性格傾向之後,就可以有意識地選擇“需要長時間獨處才能做出產品”的職業,比如藝術家、作家、科研人員等等;而不要去選擇“以社交本身為產品”的職業,比如經紀人、政客、銷售等。

我們都知道,讓一條魚在水裡游泳是輕而易舉的事,魚自己也會開心自在;而讓一條魚去爬樹,實在是一件反人性的事,不僅痛苦而且沒效果。

2、跳出自我設限的心理陷阱

雖然我們前面提到了內向者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的一些職業,但這並不意味著內向的人就完全無法做這之外的事。因為就算是一些適合內向者的職業,也免不了與人溝通、交流。如果給自我設限,認為自己完全做不了與人合作的工作,就又會跳入另一個陷阱。

注意,內向者只是會在社交中“耗電”,不是做不了也不是做不好,所以當有一些限制性想法“我是內向的人,我不善與人社交”之類出現的時候,就提醒自己,我們是具備靈活性的,性格並無法鎖定我們。

3、學會抽離,讓自己重新賦能

內向者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之後,需要獨處來讓自己充電。因此可以安排一個舒適的空間,讓自己能夠獨自從日常生活中抽離。可以是一間客房、一個閣樓或者是地下室的一個空間。如果是在工作場合,暫時地離開去一下洗手間或者外出散步一下,也是一個短暫的抽離。

無論時間長短,都可以讓內向者暫時停止“耗電”,休息一下,補充一點電量,而不至於持續地消耗讓人徹底筋疲力盡。

4、把專業做到極致,體現自己無可替代的價值

內向者不像外向者那樣優勢在於社交,因此很多內向者擔心自己會錯失很多人脈。其實這大可不必,因為當你能把自己的專業做到極致時,必然就有了他人無可替代的價值,這種價值就會吸引很多的人脈和資源。而內向者的高專注和獨處的能力往往是在一個領域深耕的前提。

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的阿澤是一個棋手,靦腆、內向,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他最常做的事就是一個人坐在棋盤面前下棋,就連休息天也是如此。可是領導、同事絲毫沒有看低他,因為他棋藝高超,能在世界比賽中贏得冠軍。同樣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內向不起眼,但是專業能力一流,往往也能贏得信賴與欽佩。

“我不是不會說話,只是沒那麼需要和人說話”——被誤解的內向者

內向和外向,並不存在所謂的好壞。你的價值,他人無從評判,只有自己可以定義。

內向者不妨發揮自己的優勢,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