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一器——商晚期夔紋青銅鼎

一週一器——商晚期夔紋青銅鼎


文物名稱:夔紋青銅鼎

文物時期:商晚期,公元前十二世紀

出土時間:1977年

出土地點:寧夏銀川西夏陵區M177

器物尺寸:通高16.3、耳高2.1、足高6.4、口徑13.2、壁厚0.4釐米

收藏單位: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完殘情況:全品

北山堂惠贈

青銅鼎,折沿,方唇,圓腹,圜底,圓柱形足,直耳轉角呈弧形。口沿下飾三組簡化夔紋,每組由兩夔共一目構成。夔身修長,尾分兩歧,下歧上捲,方形目,以雷紋為襯底。腹飾十八個三角紋。在夔紋、三角紋和雷紋地上均填以黑漆。


鼎是食器。此鼎形制與安陽殷墟五號墓所出兩件小型柱足鼎相同(標本775及831),花紋裝飾的題材及風格也相似,可知其年代相近,同屬殷墟文化二期。

此鼎造型穩重典雅,花紋裝飾構圖嚴謹。花紋之間填嵌黑漆,將主紋突出。這種採用漆工藝加強裝飾效果的手法,也見於1979年河南羅山蟒張六號商墓出的銅鼎,是商代後期青銅工藝的一項重要成就。


此鼎為民間徵集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對於收藏文物的開放性、專業性、包容性和權威性是業界公認的,很多精品文物都散落在民間,以香港作為一週專題所有內容的收尾,意在警醒收藏愛好者,文物是否需要更包容、更開放、更專業的心態去看待和學習,


保護文物,任重道遠,很多實物研究標本都散落在民間,如何能從中深入研究中國古美術,如何從民間藏品中認其珍品,取其精品,是傳統文博單位需要去思考和跟香港學習和借鑑的,


隨著人們精神追求的需要和改變,收藏成為很多愛好者用以寄託的一種方式,如何才能玩好收藏、看懂收藏、保持良好心態,是民間收藏愛好者需要深思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