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际导弹是怎么导航的?

南烟斋笔谈


洲际导弹是核三位一体力量的主要板块之一,也是真正的大国实力象征。洲际导弹的使命,就是要在必要的时候将核弹头倾泻到对方头上,所以洲际导弹必须飞得足够远,过程可以简单粗暴,但务必到达。

因此,洲际导弹的制导模式,一般都以惯性制导为主,通过燃料推进,结合惯性飞行,洲际导弹在大气层中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10至20马赫,这样的速度远超当前一般的防空导弹系统,所以要拦截洲际导弹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美国的民兵3型洲际导弹使用了NS-20全惯性制导技术,这种导弹内置了一套很小的NS-20系统,该系统的作用在于帮助导弹修正轨道,这样导弹在使用惯性制导模式完成飞行之后,可确保圆周误差率不会太大,升级之后的民兵3型洲际导弹,误差率在300米以内,对于一款洲际导弹而言,这样的误差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俄罗斯的亚尔斯洲际导弹使用的也是惯性制导,但也有意配合格洛纳斯卫星导航技术进行精准制导。如果使用卫星导航的话,应能够确保信号不会受到干扰,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导弹偏离轨道的情况出现。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能够发展洲际导弹的国家,基本上也能够实现分导式多弹头技术,这种技术的意义就是让洲际导弹一次携带多枚弹头,这些弹头在特定阶段会被释放,每枚弹头都有自己的飞行轨道。也就是说,一枚“母导弹”飞过来,最后可能变成多枚“子导弹”,这使得弹道轨迹更加复杂,也大大增加了拦截难度。

“子导弹”已经是直接携带核弹头的装备了,这些弹头可以被分散用于攻击不同的目标,也可以在变轨之后再度集中一处,重点攻击一个重要目标。洲际导弹的弹头威力是很大的,美国的三叉戟2型导弹的W-76四型弹头当量为10万吨TNT水平,而俄罗斯的萨尔马特导弹分导式多弹头单枚当量为75万吨TNT级别,如果是单弹头的话,可达2000万吨TNT级别。

通常情况下,洲际导弹只会用于核威慑,以及试射训练。历史上,只有美国在二战期间使用过原子弹。迄今为止,洲际导弹未被用于实战。


白虎堂


洲际弹道导弹作为大国国防力量的中坚威慑力量,其制导模式从诞生以来基本构架方面变化并不大,这不是因为技术没有进步,而是为了确保可靠性。

这种类型的导弹制导方式采用的是复合式制导模式,主要依赖于不同制导方法共同提供航向定位,从而能够互相纠正偏差,确保CEP值处在设计范围以内。

其中最为主要的指导模式主要有两种:

1、惯导方式。

这种方式是一种经典方法,依赖于惯性导航设备实施测量导弹弹体空间六个自由度方向上的速率、加速度、角速度等运动参数,并依靠内部计时器,在弹载计算机的作用下,以导弹发射点的坐标为原点,开始进行积分运算,从而能够实时绘制出导弹的运动轨迹。

早期都是机械式惯导,现在慢慢的升级到激光惯导,惯导本身的精度也在提高。

不过这种方式有两个天然性的缺点:

第一个,导弹发射点的坐标必须事先精确测量,否则就失去积分运算的基准参照。这就是为什么早期洲际弹道导弹往往需要设置几个陆地发射场,这些发射场的发射架地理坐标都是事先精确测绘好的,提前输入到各枚导弹的计算机中,这样才能够确保缩短发射准备时间。

第二个缺点,随着导弹飞行时间的累计,积分误差也在累计,并且不断的放大,射程越远,误差就越大。正因为如此,洲际弹道导弹就无法配置常规弹头,必须是核弹头,这样才能够确保打击效果。

2、星光制导。

正因为惯导具有天然的误差累计效应,因此为了提高打击精度,就必须在飞行过程中提供一种误差修正方法,星光制导就被采用了。这种制导方式不依赖于地面任何负责设施,而是采用光学方法,以宇宙中的某些恒心作为参照物,在飞行过程中通过不断测量导弹相对于恒心的位置和角度变化量,通过计算机的运算来完成对惯导系统的修正,从而提高对飞行轨迹的控制角度。

像其他的制导模式,比如地形匹配、卫星定位系统、光电电视制导等,这些都不适合洲际弹道导弹,毕竟这玩意要严格确保发射可靠性,全程只依靠导弹自己进行飞行,这就不会被他国进行干扰。


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


老鹰航空


洲际弹道导弹只有一种制导方式,那就是惯性制导。全世界所有型号的洲际弹道导弹都采用惯性制导作为主要制导方式,没有例外的。导弹发射前,先计算出一条可命中目标的理论弹道,导弹通过惯性陀螺仪和传感器,测量导弹弹体空间六个自由度方向上的速率、加速度、角速度等运动参数,不断计算并修正导弹飞行的真实航路和速度,当与事先规划的理论弹道吻合时,就关闭发动机,使导弹沿预先计算好的弹道惯性飞行,最终落入目标区。

在上世纪60年代,使用高精度的机械式惯导,洲际导弹可以把关机的时间精度控制在百万分之一秒内,使导弹进入预设弹道的精度达到分米级。这样,一万公里射程的弹道导弹的实际命中半径(CEP)可以达到5公里左右,能够满足百万吨级核弹头的爆炸要求。到了80年代,美国率先应用了精度更高的激光光纤陀螺仪,以及更大计算规模的导航计算机,可以使洲际弹道导弹的末端CEP小于90米,这意味着可以直接使用核弹头打击敌国的加固导弹发射井。

至于其他的几种制导方式,例如星光导航,GPS卫星导航等等,都是辅助工作方式,没有一个作为主要制导方式的。

很多人以为随着技术的进步,GPS卫星制导会成为主要的导弹制导方式。其实这是误解,在武器应用领域,GPS卫星制导系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神奇厉害,GPS基本都是作为辅助制导,极少有武器弹药单纯的使用GPS作为唯一制导系统。比较先进的导弹,一般都是GPS/INS组合制导,即惯性制导+GPS全球定位系统辅助制导,例如战斧巡航导弹或JDAM卫星制导炸弹,都是以惯性制导为主,GPS导航为辅。

全球定位(GPS)辅助制导很少用于洲际弹道导弹,因为洲际弹道导弹的突防速度极高,一般要有20~30马赫,这个速度是无法顺畅使用GPS的。所以GPS辅助制导多用于速度比较低的巡航导弹,或者中短程弹道导弹。

为了提高洲际弹道导弹的入轨精度,美国在研制MX导弹时,首次使用了星光辅助制导。弹头脱离火箭后,弹头安装有恒星敏感器,能够测量一些恒星的位置,根据恒星的方位获得导弹的准确位置信息,修正偏移误差,能克服大地重力场变化带来的弹道飘移,能使导弹的入轨精度误差达到接近0。正是有了星光辅助制导,才使得美国的MX和三叉戟等几种洲际导弹的末端精度小于100米。


科罗廖夫


谈到洲际导弹,那么就是射程在10000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了。在万里之外的导航似乎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尤其是当导弹以十几甚至二十几马赫的速度再入的时候导航的真正能发挥效果的时间则只有十几秒。

那么导弹到底怎么导航的也就成了很多军迷很关心的问题了。


其实在洲际导弹发射点火之前、导航仪就已经在工作了。

通常洲际导弹并不以GPS或者类似系统进行导航,作为战争期间的最后手段,洲际导弹发射的时候已经不能保证GPS系统还能正常工作了,因此洲际导弹的导航方式要确保其不受摧毁和外界影响,那么最具稳定性的导航条件就是利用——物理定律了。


这里要说的就是——惯性导航系统。


当你有兴趣拆开一枚美国的民兵导弹的时候,会发现导弹内有一个圆球形的机构。

这就是洲际导弹导航所使用的陀螺仪和导航计算机了,上图的型号是D-37D。

洲际导弹的预定目标都在导航计算机的存储器内保存,在发射前以代码的形式输入导弹导航计算机。

所以当导弹需要发射的时候,导弹发射基地的值班士兵只需要将攻击代码通过图下的控制台输入到导弹内即可。

注意,这里输入的是代码,值班士兵只知道代码输入的流程,但是这些代码到底是什么意思值班士兵并不知道。


哪怕是导弹的目标是基地本身士兵也会毫不犹豫的输入进去。


那么为什么不使用卫星或者无线电控载波对导弹进行导航呢? 主要是因为基于陀螺仪的惯性导航严格符合物理定律,之前说过物理定律是无法被干扰的。只要仪器做得足够精密那么导弹就可以按照预定路线飞行。


而使用GPS在大杀器上则是一个不安全的行为,之前也出现过伊朗通过伪造GPS信号捕获美国无人机的事情。


导弹内的导航系统则不可以这么傻。同时,作为陀螺仪的升级版本,现在有使用光纤陀螺仪的导弹导航器。

通过将几公里的光纤以特定的缠绕方法缠到一个圆盘上。

几个缠绕好的圆盘成角度安装到框架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激光光纤陀螺仪。

其内部是这样的

当光源通过垂直分光器进入到一根光纤的两头后会分别从另一端射出,射出后到检测器(Detector)上可以检测出干涉条纹。如果在光线传输过程中A水平旋转,那么按照光速度恒定的原理投射到检测器上的干涉条纹就会有变化。

看——激光光纤陀螺也还是使用的基本物理定律,只不过从惯性陀螺仪的“角动量守恒”变成了“光速恒定”


至于很多人说的星光导航什么、地面图像导航其实都是辅助导航手段,并不完全在洲际弹道导弹上起主要的导航作用。


军武数据库


洲际导弹导航也是通过科技的进步逐步完善起来的,也是从误差极大开始到了现在的50米等级的圆概率误差。

最早期的洲际导弹,比如说:美国的“大力神”、苏联的“SS–7”都采用惯性导航+星光导航模式。

所谓“惯性导航”就是使用机械浮动陀螺仪,它的作用就相当于人的小脑,是控制行走(奔跑)方向和精确配合的,比如说:你那一把钥匙去开门,我们正常人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再有大脑传达手部神经,同时小脑控制手指神经准确的将钥匙准确的插入锁孔当中...但是小脑要是受到伤害,人就给半身不遂,哆哆嗦嗦的根本没法拿住钥匙,更没法去打开门锁...通用的道理洲际导弹要是没有陀螺发射出去后就会一头砸在地面上...所以,惯性陀螺仪是洲际最主要的导航装置。


1950~1960年代由于机械加工工艺水平很低,机械浮动陀螺达不到精度要求(凡是能制造机械导弹陀螺的国家,都能制造出来比肩瑞士的机械表),所以当时的洲际导弹飞行一万多公里后圆概率误差都超过了4000米以上,所携带的核弹头只能打击政治、经济中心的一类城市,到了1970年代由于加工能力的提高和计算机水平的进步出现了高静度的数控加工中心和高速切削刀具,这个时候机械陀螺的精度才得以提高,上面图片里的这个机械陀螺就是美军MX“和平卫士”洲际导弹上用的机械浮动陀螺,它是由一整块“铍青铜”合金通过400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整体重量50.2公斤、体积仅有0.073m³,它是已知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陀螺被浸泡在氟利昂液体当中,漂移误差为0.000015度/小时,也就是说它在1.2万公里的射程内几乎是不动的,导弹实际飞行轨迹与规划飞行轨迹几乎是完全重合的,所以“和平卫士”洲际的圆概率误差(CEP)只有90米,这就相当于在120米外那根铅笔投进一个可乐瓶当中。






由于浮动式机械陀螺材质要求太高,价格高压于黄金,并且加工工艺要求更高,所以它的供应量极低,而不单单是陆基洲际导弹,海基洲际导弹和航空航天要发射运载火箭,这些都需要高精度的陀螺仪,为了改善供应量和降低成本,在196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制“激光环形陀螺”,它的制造成本至少要比浮动陀螺便宜10被以上,而且更适合较大规模的制造,不但满足了洲际导弹的需求(据说有一部分“三叉戟2海基导弹用的就是激光陀螺),也增加其它型号的中近导弹供应量,有了激光环形陀螺之后才有了目前较多型号的中近程导弹。


但激光陀螺目前并没有完全替代洲际导弹上的浮动陀螺,原因是它的漂移精度不够,是有一个谐振光折射系数问题,这个词汇简单的解释就是:激光在发射的时候会形成来回的反射,由于对激光折射的控制极其困难,所以允许有一个折射的上限值,正是这个值就使得激光环形陀螺的精度有所下降,目前世界上精度最高的环形陀螺是霍尼韦尔公司的GG–1389VLRLG甚大型激光环形陀螺,它漂移误差值是0.00015度/小时,显然是比“和平卫士”的浮动陀螺高了10倍,所以目前浮动式机械陀螺仍然是洲际导弹的主要惯性导航装置。


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上
的星光导航系统和陀螺稳定平台,9B81就是星光制导装置,9B86就是惯性导航系统,洲际导弹上的与这个大同小异,只是形状和大小不一样而已。

所谓“星光制导”就是导弹上制导设备利用天体测定导弹位置和航向,引导导弹飞向目标的导弹自主制导系统。它可以利用太阳、月亮...等亮度的行星或者恒星,因为这类天体在宇宙空间的位置和地球运动规律是已知的,只要知道导弹飞行中的格林尼治时间,就可以从星历表中查得星下点(星体与地球中心连线在地球表面的交点)的运动轨迹。再结合导弹速度、发射时间,就可以确定预定弹道。



譬如说:图片上的“北斗星”是恒星,导弹升空之后,弹载星光平台上的微型天文望远镜,利用“北斗星”的光辐射或者地面无线电辐射,借助于伺服系统始终跟踪“北斗星”,由于稳定平台跟踪当地海平面,可测得天体的实时高度角和方位角。将其与格林尼治时间一起输入计算机,计算出导弹在地理坐标系中的实时位置,在与预定位置进行比较,得出偏差信号,引导导弹按预定弹道飞行,直到击中要打击的目标。

图片当中ABCD是导弹星下飞行弹道;abcd的预定飞行弹道,它们之间重合度越高,导弹打击就会越准确,当然这取决于制导系统的好坏。

星光制导从设备制造难易程度来说要比浮动陀螺略简单一点点,但它也要求工艺精度非常高,零件甚至包括微型天文望远镜的镜片有一点点误差都会导致导弹实际飞行轨迹与预定轨迹有很大的偏差,最终导致导弹的圆概率误差增大,而且星光制导通常只能在大气层之外使用,因为大气层内有空气折射的问题,会影响到测角的准确率,大气层之外没有空气测量会更加准确。
苏联的洲际导弹在弹头位置都有几个凸起角,这是弹头姿态调整(微调)火箭,洲际导弹在飞行过程中会出现偏离预定弹道的情况发生,通过惯性导航和星光导航将偏差纠正到最小值。


姿态调整火箭的喷口,也就是制导系统发现导弹有偏差之后,将偏差数据传给弹载计算机,计算机发出指令微调火箭点火,将弹头重新调整到预定轨道上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定位系统的出现,洲际导弹又多了一项导航能力,也就是GDP,

该系统由部署在太空的几十颗定位卫星实施提供比较准确位置数据供导弹参考,并且用来修正偏差,目前军用级别的GDP数据达到了0.3米,但这个精度对于洲际导弹来说还比较粗略,并不不作为导弹大气层再入阶段主要制导方式,仍以惯性导航和星光导航为主。

总之,发射洲际导弹并且让它精确的打击到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而且目前对于洲际导弹的打击精度也越来越高,其目的就是要在核战争爆发之时将对方的洲际导弹发射井、机动发射车...等核弹头载具一举消灭掉,解除对方的核武装后,其它事情就好办了...但这需要提高洲际导弹制导系统的水平,而不论制造惯性导航、星光导航和卫星导航,这都需要非常完备的科技实力才行,只有极少数国家才能办到,所以洲际导弹是大国的专用武器,中小国家根本玩不转。


皇家橡树1972


洲际导弹时一种超远程弹道导弹,其射程动辄万里,其设计用途为携带一枚或多枚核弹头,该型导弹威力强大,是世界末日的核战的终极武器。洲际导弹如果摧毁敌方战略目标,必须达到核弹头、射程和命中精度三个客观条件。其中命中精度作为关键,这就需要依赖洲际导弹的制导系统,对于洲际导弹而言,最常见的是惯性制导方式,其次还有星光制导和卫星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目前洲际导弹制导已经发展至第五代。

图、195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研发出的惯性导航装置

惯性制导是洲际导弹中最常见的制导方式,其通过惯性测量系统来测出物体的运动数据,可以形成制导指令来控制导弹。惯性导航系统不用依赖外界信息,也不向外扩散辐射信息,不容易受到干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研发出的V2弹道导弹就是使用的惯性制导方式,但是当时的惯性导航装置受限于工艺水平和制造技术,其发射后的精度不理想。在德军发射的所有V2导弹中,有超过七成的导弹落在目标周围三十公里以内,精确摧毁目标能力十分有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俄罗斯在惯性导航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星光测量仪器,它能利用宇宙空间恒星的方位来判断初始定位误差和陀螺漂移,能对惯性制导误差进行修正,提升了洲际导弹的命中精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洲际导弹已经发展至第五代。俄罗斯研发的萨尔马特洲际导弹采用了包括新型惯性导航、星光制导和卫星制导的复合型制导系统,这进一步提升了洲际导弹的命中精度。可以说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新一代洲际导航的制导方式也迎来更新,届时会出现精度更高的制导方式。


航空之家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洲际核导弹,采用最原始的惯性制导就足够了。

因为洲际核弹对于精度要求并不高。

反正现在核弹至少也是几十万吨当量,核弹精度相差几百米甚至一二公里,其实没有什么影响,都可以将攻击的城市摧毁。

而洲际导弹价格极为高昂,基本不可能用于攻击战术目标,也就不需要高精度。



二战期间,惯性制导主要是通过机械零件,比如机械陀螺仪,误差很大,导弹精度很差。

即便是几百公里,也有数公里的精度误差。

时代不同了。

目前先进的惯性导航设备,精度比当年高出若干倍,足够实战需要了。

同时,现代化洲际导弹,一般还会采用星光导航进行辅助。

大体上来说,就是以特定仪器观测星空的位置进行定位,提高导弹精度。弹道导弹的运行轨道在大气层外,也就是太空,观星不受大气层散射的影响,非常适合用这种定位方式。



而普通导弹常用的GPS和地形匹配这些,洲际导弹都不会用。

洲际导弹不是巡航导弹,它的速度太快,又是高俯角,根本看不到地形,所以地形匹配用不上。



至于GPS也好,北斗也罢。一旦开战,我方定位卫星很可能被敌人击毁,导致定位网络瘫痪。如果导弹依赖GPS定位,就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无法定位。

目前主流洲际导弹的精度只需要控制在1000米之内,现有导航技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萨沙


目前洲际导弹的导航方式一般是惯性导航+星光辅助制导(以惯性制导为主),只有在早期的时候才是单纯的采用惯性导航。那么,什么是惯性制导呢,就是在发射之前先用计算机计算出一条可以打到目标的模拟弹道,当实际发射导弹,等导弹飞出大气层后,再根据航路和速度不断的自主修正飞行参数,使导弹的真实弹道与预设弹道重合,此时就可以关闭发动机了,让导弹沿着预设好的弹道进行惯性飞行,最终达到目标区域,而等到真实速度与预设速度也重合的时候,发动机也会与弹体分离,不再为导弹(弹头)提供动力!


惯性导航根据组合方式的不同,分为平台式和捷联式两种。这两种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平台式是通过附加的框架将陀螺平台稳定在惯性空间,考虑到了陀螺仪的定轴性,然后再把加速度测量表安装在平台的台体上,这种方法隔绝隔离了弹体在飞行时的振动以及角运动,避免了加速度测量表受到弹体振动的影响;而捷联式则是直接将陀螺仪和加速度测量表安装在弹体上面,测出相关参数后再由计算机进行处理转换。相对于平台式,捷联式在测量的时候容易受到弹体振动的影响,所以对计算机的要求会更高,不过捷联式也有优点,那就是整个系统更加简单、可靠,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高要求微型计算机的需求也很容易得到解决,所以,捷联式惯性制导的方式正日益受到重视。

至于原理,惯性制导最主要的就是可以灵敏地监测到运动过程中导弹的加速度变化,再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出运动速度和位移(比如加速度对时间的积分是速度,速度对时间的积分则是位移),由于导弹是在立体(三维)空间内运动的,所以需要三个两两垂直的加速度测量仪,测量出不同方向上的加速度分量,合成后就是总的加速度的数据了,得出的各种参数再经过计算机的计算和转换,从而达到控制导弹飞行的目的。以上就是大概原理,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出来并且做到极致,就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做到的了!

最后,对于洲际导弹的导航方式,除了最主要的惯性制导之外,是还有其他辅助手段的,比如星光制导,所谓的星光制导,就是通过监测形体的位置以及方位的变化,进一步计算出导弹的具体坐标信息,然后在利用微调动力系统不断地修正弹道误差,以达到最佳打击精度的效果,至于大家平时听到的GPS制导,是不会用在洲际导弹上面的,一旦打起核战争来,最先被干掉的可能就是各种卫星,此时GPS基本上不会有多大的用处!


哨兵ZH


早期的弹道导弹使用无线电制导,例如世界上第一种弹道导弹V-2导弹,就是使用无线电制导的。这种指导方式的精度特别差,而且很容易受到干扰。现代的弹道导弹和洲际导弹大多使用惯性制导,这种制导方式不仅不容易受到干扰,其本身的精度也是比较高的。

首先来说说洲际导弹的攻击方式,洲际导弹一般是攻击地面静止的目标的,例如敌方的重要城市,兵工厂,能源储存或开采地点等等。这些目标是无法移动的,正因如此,洲际导弹就不需要主动制导。相反,像是空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等攻击移动目标的导弹,一般都要通过电视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等等,这样才能跟踪到目标,所以洲际导弹的制导原理是比较简单的。

一般的洲际导弹就是在获取对方的准确坐标后,使用惯性制导方式袭击敌对目标的。所谓惯性制导方式,就是单纯依靠计算好的弹道,利用自由落体命中对方的一种制导手段,可能有的人觉得这种制导方式比较落后,事实上,惯性制导可靠度极高,直到现在仍然是世界主流洲际导弹的主要制导方式。

洲际导弹制导的主要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洲际导弹的发动机点火,导弹升空后就开始沿弹道飞行,期间导弹上搭载的弹道计算机会根据外部仪器测量到的风向风速,以及气候情况大气压等等,不断修正弹道,同时导弹上的高精度陀螺仪也开始工作。玩过指尖陀螺的同学都知道,指尖陀螺在告诉旋转的时候,偏离时会有一股阻力,这就是陀螺仪的原理,陀螺仪在旋转时能够随时感知到导弹的姿态变化。除此之外,射程动辄一万公里左右的洲际导弹还需要考虑地球自转的力以及重力加速度等一系列因素,经过弹道计算机计算后,整个过程并不需要外界干涉,这也算是最可靠的一种制导方式。

正因这种制导方式,所以洲际导弹属于弹道导弹,弹道导弹除了长程的洲际导弹之外,还有短程的战术弹道导弹和中程弹道导弹等等,他们也都是用类似的方法进行制导的。可能有的人会问了,现在空间技术这么发达,为何不使用卫星实时传输目标的动向,进行卫星制导呢?事实上,使用高精度卫星进行制导固然精准,但是其不稳定因素也会随之提高。首先会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洲际导弹一旦飞到地平线以下,联系就中断了。

另一方面,卫星制导也很容易受到干扰,目前各国的反辐射导弹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制造高强度的电磁干扰,我们想象一下,就连平时的通讯都能够受到太阳黑子等的干扰,而反辐射导弹和电子干扰吊舱等制造的强电磁场就更厉害了,所以目前的主流洲际导弹使用的仍然是可靠的惯性制导方式。


战甲装研菌


洲际弹道导弹通常是指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远程弹道式导弹。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攻击敌国领土的重要政治、军事目标。世界上能够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屈指可数,主要有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和法国。印度也宣称自己拥有洲际导弹,而实际上“烈火-5”的射程只有5000公里,还达不到洲际的标准,顶多算中远程。

导弹的导航依靠的是制导系统,制导系统大致分为四类:遥控制导系统、寻的制导系统、自主式制导系统和复合制导系统。洲际导弹通常都采用复合制导系统,因其采用两种以上的制导方式制导,可综合利用几种制导方式的优点,提高制导精度。洲际导弹采用的复合制导系统又是以惯性制导为主,其它制导系统为辅的方式,因为惯性制导以自主方式工作,全程无需和外界发生任何联系,极大地提升隐蔽性,减少被敌方侦测的概率。

以下是世界主要几款洲际弹道导弹的相关参数:

1.“民兵3”-美国,射程9800~13000公里,命中精度180~450米,制导系统:“改良NS-20惯性平衡导引控制系统”。

2.“三叉戟II”-美国,射程11100公里,命中精度90米,制导系统:“星光惯性制导”。

3.“白杨-M”-俄罗斯,射程10000公里,命中精度350米,制导系统:“计算机控制惯性制导”。

4.“东风31A”-中国,射程12000公里,命中精度300米,制导系统:“惯性陀螺+激光制导+北斗导航”。

5.“东风41”-中国,射程14000公里,命中精度100~200米,制导系统:“三轴液浮惯性陀螺+数字式空间计算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