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教授打破壟斷,宣告中國超聲速武器崛起

說起來激光陀螺儀,很多人可能會不太瞭解,它是一種能夠精確確定物體運動方位的精密航空儀器;雖然說它看起來非常不起眼,也只有十幾釐米的大小,但它對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尤其在國防工業和高科技飛行器研製領域,幾乎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直接影響所有制導飛行器的性能,對於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63歲教授打破壟斷,宣告中國超聲速武器崛起


激光陀螺儀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它是現代航空、航海以及太空導航系統中判斷方位的主要依據。陀螺儀在高速旋轉下的轉軸將指向固定方向,始終不變,將此方向與飛行器軸心比對後,就可以精確得到飛機的正確方向。通過計算機計算調整仰角就從而實現了精確制導打擊;現在的飛機、飛船、導彈以及人造衛星、戰略核潛艇等裝備都不可能離開陀螺儀這種裝備,可以說誰的陀螺儀先進誰就能製造出更先進的飛行器。

63歲教授打破壟斷,宣告中國超聲速武器崛起


其實,最早1913年法國科學家塞格尼克就提出製造光纖陀螺儀的設想,但是因為受到當時的科技水平的限制,這一設想在各國都沒有得到應用。然而隨著上世紀70年代激光技術應用的逐漸成熟,美國的一家公司才製作出全球第一臺激光陀螺儀,之後並在戰鬥機和導彈等軍事裝備上試驗成功。

此後,激光陀螺儀也在美國的海陸空軍當中得到了普及,這也是美軍在上世紀80年代軍事裝備實現飛躍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時的美軍率先進入了精確制導時代,在海灣戰爭中大顯身手,戰斧式巡航導彈甚至創造了在同一彈孔內連續通過的記錄,陸上T72坦克只能淪為靶子。

63歲教授打破壟斷,宣告中國超聲速武器崛起


然而,說起來我國在該技術的研究上我們起步並不比西方國家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各國紛紛啟動研究激光陀螺儀的計劃時,當時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也在錢學森先生的倡議下成立了激光研究室。

63歲教授打破壟斷,宣告中國超聲速武器崛起


1971年我國激光學專家高伯龍應招入京,接到任務後的高伯龍迅速組織人員研究課題,但是拿當時國內的科研條件來說,想要搞出激光陀螺儀卻難如登天。但是,就是在這樣的絕境下,高伯龍依然依靠著自己深厚的理論功底和非凡的數學能力,弄明白了激光陀螺儀的基本原理。歷經多年的研發後,1978年中國第一代激光陀螺儀試驗樣機制成。最終完全國產的激光陀螺儀也在90年代末期定性。

63歲教授打破壟斷,宣告中國超聲速武器崛起


此時已經63歲的老教授,用自己研製的國產激光陀螺儀打破了西方數10年的全面技術壟斷,使中國成為繼美、德之後第3個掌握這種關鍵技術水平的國家,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高伯龍成功研製出了全內腔4頻差動激光陀螺工程樣機,應用於東風、紅旗、長劍等一系列尖端導彈上,進入新世紀後,更是為中國的高超聲速武器崛起奠定了基礎。

63歲教授打破壟斷,宣告中國超聲速武器崛起


可以說沒有高伯龍院士,就沒有中國超高聲武器的崛起;當然中國之所以能夠在超高音速武器上取得領先美俄的成就,這一切也離不開40年前倡議成立激光科研室的錢學森,如今錢老40年前的預言已被應用到了東風17上。然而說起來錢學森彈道我們都知道它是創造者們嘔心瀝血才得到的智慧結晶,這也跟其創造者們強悍的計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當初錢學森、高伯龍這些人沒有強悍的數學運算能力,如果中國的激光陀螺技術甚至還會落後世界,更不用說此後震驚世界的東風17導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