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楊西|撰文

王叔暉是我國工筆仕女畫大家,平生除畫畫以外,還喜歡文學及詩詞歌賦,對《紅樓夢》特別鍾情,她的枕邊隨時都擺著一本《紅樓夢》讀本,以便隨時翻閱。為了完成《紅樓夢》十二金釵的仕女畫創作,積勞成疾,畫未了人先去,成為中國畫壇一段感人肺腑的傳奇故事。

王叔暉先生在中國仕女畫創作中,淡泊名利、刻苦勤奮、終日畫畫不止,終身未嫁,以丹青相伴一生,在女性畫家當中寫就了她璀璨的藝術人生!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王叔暉

中國畫藝術的歷史長河中不乏女性畫家,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記載,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畫家當屬趙夫人:“趙夫人,丞相達之妹。善書畫,巧妙無雙,能於指間以採絲織為龍鳳之綿,宮中號為機絕。孫權嘗嘆魏蜀未平,思得善畫者圖山川地形,夫人乃進所寫江湖九州山嶽之勢。夫人又於方帛之上,繡作五嶽列國地形,時人號為‘針絕’。又以絞續絲髮作輕幔,號為‘絲絕’。”文中所記載的趙夫人,便是三國時代吳王孫權的妻子,她不但以機、針、絲“三絕”著稱,還關心國事、時政。那時的地圖當屬山水畫中的一種,其精準度要求作者必須具備較強的寫實技巧和高超的表現能力。她不僅能“寫江湖九州山嶽之勢”,還能“繡作五嶽列國地形”,可見其繪畫能力絕非一般畫工所比,只可惜因為歷史年代的久遠,其作品未能流傳下來,我們也就無法窺其繪畫作品之神采,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唐代時期,中國人物畫已經十分成熟,湧現出一大批名家,如吳道子、張萱、周昉、閻立本等。據文獻記載,薛媛則是這一時期的女畫家,她的作品雖然沒有明確的教化功能,其精湛的技藝卻受到世人的讚賞。相傳薛媛的丈夫南楚材為了自己的仕途不顧夫妻情義,欲娶潁地長官之女為妻,他命僕人回家取琴、書及衣物,謊稱自己要遠遊名川大山。他的所作所為被薛媛察覺,便對著鏡子畫了一幅自己的肖像,作詩一首《寫真寄夫》,詩云:

“欲下丹青筆,先拈寶鏡端。已驚顏索寞,漸覺鬢凋殘。舊眼描將易,愁腸寫出難。恐君渾忘卻,時展畫圖開。”南楚材看後內心羞愧,於是打消了再娶的念頭,與薛媛重歸於好。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王叔暉作品《王昭君》

後唐畫家李夫人,為五代時蜀人,以文學書畫享譽於世。後唐招討史郭崇韜徵蜀,蜀主王衍投降,郭崇韜將蜀中財物珍寶搜檄殆盡,慕於李夫人之名,將其接至家中納為妻室。李夫人不喜歡郭崇韜性格上的粗俗,時常獨坐南窗悶悶不樂,每當月夜人靜,她看見窗紙上婆娑的竹影,有感而發、乘興摹寫;第二天再看,發現畫中之竹別有情趣,便愈發不可收拾,日夜奮筆揮寫,終練就獨特的墨竹畫法;《圖繪寶鑑》記載中將她稱為墨竹畫法的一代鼻祖。

宋朝畫家豔豔,生卒年月不詳,為任才仲之妾,聰穎美麗,擅長青綠山水,筆法細膩、設色典雅、意境深邃。南宋鄧椿在《畫繼》中這樣寫道:“任才仲妾豔豔,本良家子,有豔色,善著色山,才仲死鍾賊,不知所在。”青綠山水畫為展子虞所創,後經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將其發揚光大,成為獨家畫法立於畫壇。宋代大批宮廷畫家紛紛效仿,如王希孟、趙伯駒等。豔豔正是受這種畫風的影響,以青綠之色表現其故鄉江南的景緻。

2004年,上海新世紀拍賣的一幅《草蟲花蝶圖卷》,長333.5釐米,寬32.5釐米,為豔豔所作。畫上坡地湖石之間,秋菊、秋葵、海棠、桂花競相綻放,蝴蝶翩翩飛舞其間,一派風和日麗的景象呈現在世人眼前,紛紛為作者高超的畫藝拍案叫絕。經過幾輪競拍,終以275萬元拍出,創古代女畫家作品拍賣記錄,這也許是目前中國繪畫史上最早的女畫家存世之作。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宋代 豔豔《草蟲花蝶圖卷》

從明清到民國,中國畫壇也曾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女畫家,如仇珠、方維儀、陳書、馬守真、柳如是、潘玉良、方君璧、林徽因、陸小曼、王叔暉等,但是若從工筆仕女畫創作的角度來看,王叔暉當屬其中的佼佼者。若以連環畫而論她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既是中國連環畫藝術的傳承者,又是新時代連環畫創作的開拓者;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出版連環畫輝煌歷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女畫家,在中國畫壇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王叔暉,字鬱芬,1912年出生在天津一個商人之家,祖籍為浙江紹興。自幼喜愛舞文弄墨,亦愛好文學詩詞,父親因為生意忙很少關注她。其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在繪畫藝術上的才華。有一次,一位朋友到家裡來談生意,她便躲在一旁描畫客人的形象,這位客人看見小姑娘在畫自己,便好奇地過來看王叔暉畫的畫兒,經過仔細地品評以後,他鄭重地向王叔暉的父母建議:這孩子在畫畫上很有天賦,送她去學畫吧,也許將來會有出頭的一天。

就這樣,15歲的王叔暉經由著名畫家吳光宇介紹,進入“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受教於周養庵、孫誦昭、徐燕孫及吳光宇,開始了其正式學畫的藝術生涯。我最早知道王叔暉這個名字,是從連環畫《西廂記》、《木蘭從軍》開始的。五十年代的小學生,不像今天的小學生有手機、遊戲、電視、電影陪伴,除了玩玩捉迷藏、跳皮筋之類,街頭巷尾的書攤就是最好的去處。小夥伴們可以泡在“小人書”裡,看《三國演義》、《隋唐演義》、《岳飛傳》以及中國歷史人物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孟姜女哭長城》、《西廂記》、《牛郎織女》等等。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王叔暉連環畫作品《楊門女將》

《西廂記》講述的是張生和崔鶯鶯從相知、相愛到喜結連理的愛情故事,《木蘭從軍》則是以歷史人物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改編而成。1953年我國頒佈了新婚姻法,為了配合宣傳,人民出版社將創作《西廂記》連環畫的任務交給了王叔暉。王先生在接到這個任務後便開始構思設計,可以說她將幾十年仕女畫的功力,都注入這套彩色連環畫的創作之中。十年之後,這套16幅的彩色連環畫在第一屆全國連環畫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1957年,王叔暉將《西廂記》改編創作成128幅白描連環畫讀本,在人民美術出版社發行;印數高達十萬冊,受到連環畫愛好者的廣泛喜愛,成為廣大群眾、兒童的優秀讀物。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王叔暉作品《西廂記》

上面這幅作品便是《西廂記》16幅彩色版中的第8幅《聽琴》,畫中張生得知老夫人要他與鶯鶯兄妹相稱,如迎頭澆了一瓢涼水;他終日悶悶不樂,每到夜晚便在窗前彈奏“鳳求凰”,鶯鶯在窗外靜聽張生彈琴;一裡一外兩人的音容相貌,被王叔暉描畫得入木三分。

畫面上崔鶯鶯溫柔俊美、雲鬢高懸、眉目清秀,臉上泛起淡淡的紅暈;腰間環佩晶瑩,微微傾斜的身姿側立窗外,傾聽屋內傳出的琴音;張生在屋內一邊撫琴一邊吟唱司馬相如的《鳳求凰》:“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張弦帶語兮,欲說衷腸……”,琴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天上一輪圓月灑下的清輝,散落在人間一對戀人的身上,鶯鶯被張生情深意濃的相思之情感動得潸然淚下……

畫法上,她用白描手法勾出鶯鶯側身而立的體態神情及衣著服飾,然後再畫出房屋、迴廊、牆壁、窗戶的結構,並認真勾畫出室內張生俯身彈奏的身影;勾時根據對象的結構和質感用筆,有時沉穩,有時輕柔,有時慢有時快,慢如春蠶吐絲,快似游龍戲水。

白描完成之後便深入刻畫,王叔暉先以細筆進一步畫出鶯鶯的髮飾及衣服裙帶上的圖案花紋。頭髮她採取先描後染之法,將鬢髮一根根地畫出,然後以淡墨層層加染,直到將頭髮烏黑髮亮的質感表現出來為止。接著再以淡墨輕染衣服上的紋飾圖案,待其有了基本體感之後,便用淡赭石分染面部。畫時先染眉毛以下及臉頰,然後以硃磦加白粉罩染整個面部,髮際處越往裡越淡,以表現頭髮從頭皮中長出來的感覺,反覆罩染幾次直到色足為止。

接著以赭石勾出鶯鶯的眼、耳、口、鼻的位置,濃墨畫眉毛及眼睛,瞳孔處留出高光;嘴部以硃磦加洋紅畫出上唇,畫時兼顧上唇結構,下唇則以硃磦畫,留出高光,以表現鶯鶯這位古典美人櫻桃小嘴的豐潤感。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崔鶯鶯局部

頭部畫完之後,根據鶯鶯的身份、衣服、裙帶、著色,她為鶯鶯設計了一件淡紫色上衣、白色長裙、淺綠罩裙、深藍色佩帶,玉佩的繫繩為深紅色。

上色時採取平塗之法,有意留出淡墨渲染時的底色,使服裝顯得莊重典雅又極富體積感。頭上的髮飾及腰間玉佩畫得玲瓏剔透,極為精緻,藉以表現出鶯鶯作為一位富家小姐的身份。

迴廊的欄杆及廊柱,她施以硃紅,牆壁、地面均以淡墨渲染,畫面的左上角以花青加墨染出朦朧的夜色,幾竿婆娑修竹增強了庭院寂靜幽深的意境,為突出主題起到有力地烘托作用。

室內的張生,王叔暉有意地進行虛化處理,著重描繪他彈琴專注的動態,使其與室外的鶯鶯形成虛與實、動與靜的對比,以達到情景交融、催人淚下的效果。

整幅作品造型準確、構圖簡練、設色典雅,線條遒勁、技法嫻熟、意境深邃、感人至深,可視為王叔暉古代仕女畫作品中的精品!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王叔暉作品《西廂記》

王叔暉一生的創作共有兩個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至1957年,這一時期她創作的代表作有16幅彩色版連環畫《西廂記》、128幅白描本連環畫《西廂記》、《孔雀東南飛》、《墨子救宋》以及金陵十二釵的《晴雯補裘》等。第二個高峰期是1978年至1985年,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昭君出塞》、金陵十二釵的《林黛玉》、《湘雲醉眠》、《寶琴立雪》、《寶釵》、《鳳姐》、《李紈》、《迎春》、《元春》、《惜春作畫》、《楊門女將》及《西廂記》郵票的設計。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王叔暉作品《晴雯補裘》

這幅《晴雯補裘》是她第一高峰期的代表作,她畫了整整一個月時間。王叔暉對晴雯這個人物形象及性格十分喜愛,她在研究全書的基礎上,決定選擇補裘這一情節來表現晴雯。畫時她以原著文字描寫為基礎,設計晴雯帶病坐在床上,圓形的雕花隔斷如攝像機的鏡頭,將觀眾的視線聚焦在畫中人物身上;一旁站著的襲人身著黑色坎肩式罩裙背對觀眾,進一步使視線集中在晴雯身上。在此我們不得不佩服王先生在構圖上的巧妙,既展示了環境又突出了人物。

畫中主要人物晴雯身著粉紅色上衣,外罩石綠色坎肩,正在聚精會神地修補被燒壞了的裘衣;裘衣上的孔雀翎被王叔暉刻畫得精緻入微、栩栩如生。畫中用具如竹弓繃子、繡枕、大燻爐,都儘可能地遵照原著中的描寫,使這幅作品準確生動地再現了曹雪芹《紅樓夢》的精神風貌。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王叔暉作品《湘雲醉眠》

1977年末,人民美術出版社的負責人讓她考慮在《晴雯補裘》的基礎上畫一組《紅樓夢》的仕女畫,王叔暉一聽高興得徹夜未眠。因為《紅樓夢》一直是王先生喜愛的文學作品,對書中的故事、人物,特別是金陵十二釵中的人物性格更是如醉如痴。十二釵中她十分同情林黛玉,所以她將黛玉作為自己“金陵十二釵”正式創作的開篇。

欣然接受創作任務的王叔暉,為了儘快地完成“金陵十二釵”創作,於1978年開始閉門謝客,潛心地琢磨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她將心中的形象與原著反覆地對照,長久蘊藏在她心裡的黛玉終於從她的筆下漸漸地鮮活起來。這張畫從起稿到完成僅用了十天時間,這在其繪畫創作中是極為神速的一次,雖然只用了十天,可這十天卻是王叔暉數十年來,對紅樓夢原著研讀體會和靈感激情的再次爆發,因而才能筆下生花有如神助!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王叔暉作品《林黛玉》

畫中林黛玉高垂鬢髮、白色長裙,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黛玉妙曼的身姿及高雅的內心世界。上衣領口棕紅色的花飾滾邊,給潔白的衣著增添些許暖色,與腰繫的綠色罩裙形成冷暖色調的對比,對人物外秀內剛的性格起到暗示作用。

黛玉面色嬌豔紅潤,嬌豔中卻透出些許哀愁,她側依在椅背上,望著瀟湘館窗外的景色獨自沉思。一張琴靜靜地擺放在架上,琴桌上香爐中的香已經燃燼,無力地騰起一縷嫋嫋青煙,只有一隻架上的鸚鵡在對著主人鳴叫,似乎想幫主人解脫心中的孤獨與思念。

此畫最大的特點,是王先生將西畫中有用的技法和中國工筆畫相結合,創造了中西結合在工筆畫上應用的典範。構圖造型上她借鑑西畫的透視學和解剖學,設色上借鑑西畫冷暖色調的對比;暈染上借鑑水彩技法對體積感的表現,使整幅作品更加飽滿、準確,協調、明快而高雅。

作品完成後得到人民美術出版社同道一致好評,這對王叔暉先生創作“金陵十二釵”,起到極其有力而熱情的鼓勵;她暗下決心在十年之內完成“金陵十二釵”的創作。

繼黛玉創作完成後的八年中,王先生閉門不出,整天趴在她那間簡陋的小屋裡,相繼完成了湘雲、寶釵、鳳姐、李紈、迎春、元春、寶琴的創作,可以說每一幅都是王叔暉先生嘔心瀝血的精品。也許是過於勞累,也許是用情太深,在畫《惜春作畫》的時候,王叔暉先生病倒在畫案上,使這幅作品成為她藝術人生的絕筆,留下一個令人無法釋懷的遺憾!

王叔暉一生創作了大量古典歷史題材及神話傳說的仕女畫作品,她的畫造型準確、性格鮮明、設色典雅、構圖秀美,線條生動、畫面清新、意境深邃而雅俗共賞,每一幅都是人間極品!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王叔暉未完成作品《惜春作畫》

縱觀王叔暉先生,她為何能取得如此輝煌豐碩的藝術成就,我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

王叔暉通過自己解放前後工作和生活上的鮮明對比,以一個女兒之身,深刻地體會到中國婦女的苦難及悲慘的命運,因而對自己能在出版總署、新華書店擔任美術創作工作十分珍惜。她熱愛自己的工作和祖國,並將自己情感世界的熱烈,冷卻成一種思想、一種信念、一種精神,注入到對事業、對祖國熱愛的情感之中。

這種高尚而神聖的愛,便是她創造藝術精品的動力。她筆下的鶯鶯清新秀美脈脈含情,紅娘機智善良樸實無華,張生品貌端莊儒雅痴情;黛玉嫵媚動人多愁善感,寶釵芳華豔麗性情豁達;孟姜女、祝英臺、七仙女、花木蘭。無論是千金小姐,還是僕人丫環,在王叔暉先生的筆下都被刻畫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不但表現東方女性外在的古典美,同時也讚頌了這些古典美人的內心世界及人格魅力。

王叔暉先生將對社會的愛融會到具體的生活中,她不向組織伸手,對給她安排的住所及配置的傢俱從不挑剔。

她一生一直住在西四胡同的小院裡,房間很小,一張畫案、一張床、一把椅子,多來兩個人看望她,卻只好坐在床上。她常樂觀地說:“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好啦,只有生活不講究,藝術才能做到講究。”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王叔暉

王叔暉1912年出生於天津,由於社會環境的動盪,一心忙於生意的父親很少關心她,所以她的童年並不幸福。在她18歲的時候,家境發生驟變,父親一去不回,家中只留下母親和幼小的弟弟。經濟來源斷了,養家的重任便落在了王叔暉的肩上,開始了她以賣畫為生的藝術生涯。為了多換錢,她只好拼命地畫,作品數以千計,但手頭除了草稿,幾乎沒留下一張成品。

數十年後談起解放前的生活,王叔暉說:“解放前我的生活,歸納起來就兩個字:窮,忙。生活所迫,想不窮就得忙。但忙了半天,也還是窮。”這段話充分地說明她頑強不屈與命運抗爭的性格,同時也反映了她對解放後幸福生活的熱愛,及對自己命運的準確把握。

新中國成立以後王叔暉便正式參加工作,歷任出版總署美術科員、新華書店總管理處美術室圖案組組長、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創作組組長、專業畫家。她對組織上的安排和信任十分重視,每次都認真把握機遇、刻苦耐勞、勤勤懇懇、認真負責、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多次受到領導和同行的一致好評。

1979年,她受國家郵票發行局的邀請,創作T82《西廂記》郵票,她在原16張《西廂記》彩色畫的基礎上,選擇了驚豔、聽琴、佳期、長亭四個最精彩的情節。考慮到郵票的特點和侷限,她將人物儘量放大,省去了原畫中的次要人物和某些場景,更好地突出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神態;後經發行受到全國廣大用戶和集郵愛好者的喜愛。

這套郵票,獲得1983年最佳特種郵票、日本集郵雜誌評選的1983年中國最佳郵票、英國《集郵週刊》和英國《外國郵票》月刊評選的最佳中國郵票獎項。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王叔暉《西廂記》郵票

王叔暉先生在單位工作的幾十年中,與周圍同事相處得十分融洽,對同事提出的意見非常尊重。有一次創作活動中,她與吳作人先生在同一個組,開始她先畫花卉,吳先生告訴她:“你是畫古代仕女的,可以嘗試畫點少數民族婦女。”王叔暉先生覺得這個意見很好,畫少數民族婦女可以直接反映現實生活,於是她以維吾爾族婦女和傣族婦女為表現對象,創作了《紅綢舞》、《豐收小景》、《紅滿傣溪》等作品,廣泛受到好評。

王叔暉先生解放前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從臨摹古畫入手,幾乎沒有體驗生活一說,有些同事也指出她作品中的透視關係不對,很難表現出對象的真情實感。對於這一說法,王先生虛心地接受,當有人在她的身邊說對方吹毛求疵時,她嚴厲地進行制止:“別人給你提意見,是對作品負責,再說我作品中的確存在透視上的錯誤。”說完後,幾個禮拜的時間裡她認真地學習透視畫法,補上了這一課,使她的作品在構圖及環境塑造上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種提高在《晴雯補裘》和《西廂記》中便可明顯地體現出來。

王先生對同事十分尊重,對待鄰居和自己的學生也十分愛護,學業上嚴格要求,生活上極其照顧。任夢龍是王叔暉的學生,他經常給同事們說:“王先生不善於交際,但收我們為徒後,她卻和我們一起到鼓樓照相館合影留念,並在位於地安門的老字號合意齋共進晚餐,當時的場景彷彿歷歷在目。”通過畫家任夢龍的回憶,說明王叔暉雖然終生未嫁,卻是一個感情豐富充滿著愛心的人。她愛同事、愛學生、愛她周圍的人,所以她筆下的人物形象才那麼生動,才那麼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王叔暉作品

王叔暉自從進入“北平中國畫學研究會”學習,就深深地愛上了中國畫藝術,直接受教於周養庵、孫誦昭、徐燕孫和吳光宇。在這幾位老師中,徐燕孫在人物造型和筆墨技法上,對王叔暉的繪畫藝術產生著非常大的影響;吳光宇則在畫面構圖及色彩處理上,對王叔暉有著多方面地傳授。王叔暉將一生的感情都投入到工筆畫仕女的創作之中,以至於終生未嫁,但她卻用女性獨特的愛及細膩的情感,描繪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千愁百轉的愛情故事。

任夢龍在回憶他的老師王叔暉先生的時候說道:“我們很難想象,就這麼一位畫家,對生活沒有一點奢望,腦子裡想的只是畫畫,畫好畫。”

在王叔暉的創作實踐中,對於傳統的繼承,她學古而不泥古,在傳統技法中畫出時代氣息。為了畫好畫,她在孫誦昭先生教導下練習書法,先練斗方大字,常常寫到手臂痠疼、雙腿發麻,幾次想放棄,孫誦昭老師“想要畫好畫,須先練好字……腕力練到家,勾線才會流暢自如”的話就在耳邊響起,使她咬咬牙堅持了下來。

畫未了人先去,終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暉孤寂清貧的藝術人生

王叔暉作品

為了在藝術上創出自己的風格,她另闢蹊徑,用她自己的話來講就是:“繞開道,走自己的路!”創作中她堅持精益求精,從不應付,線條一絲不苟,她常說:“一個人的名譽、地位或是享受,都是次要的,要緊的是對事業的追求。”她的一生是清貧勤奮的一生,從拿起筆以來就再未放下,把畢生的情感和心血都傾注於繪畫藝術的創作實踐。所以她的作品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構圖精妙、美輪美奐,令人賞心悅目、歎為觀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