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地名由來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夏稱虞,周初武王封仲雍之後於此,國號仍為虞。春秋屬晉,為大陽邑。漢始置大陽縣,又名太陽縣。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改稱河北縣;唐天寶元年(724年)陝郡太守李齊物三門漕道得古刃,刃有篆文曰“平陸”,以為祥瑞,以命縣名。

平陸縣是著名的“成語之鄉”,我們常用的成語如:唇齒相依、唇亡齒寒、假途滅虢、假虞滅虢、馬齒徒增、馬齒加長等都產生在這塊土地上。

唐代天寶元年(742年)的一天,陝州太守李齊物正在河北縣坐鎮指揮三門峽黃河疏浚工程,忽有工地官員前來報告:工人們在河沙中發現一支古戟。李齊物仔細看去,古戟銅鏽斑駁,但中間鐫刻的古文“平陸”二字依然清晰可見。他大喜道:“天瑞並至,珍祥畢見,這是黃河漕運如履平陸之徵兆”,乃馳報唐玄宗。不久詔令頒來,改河北縣為平陸縣。

原來古戟上的“平陸”二字是戰國時的古地名,其地望在今汾陽市的平陸村。漢代曾置過平陸縣,屬西河郡。平陸縣的更名不僅作為一種吉兆和瑞徵,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希望改善這一帶水陸交通條件的願望和心情。

平陸縣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發展旅遊事業得天獨厚。古有“七賢八景”追尋著堯舜許由、殷商傅說,春秋百里奚,三國周倉的依稀足跡,展示著茅津晚渡、竹林曉鍾、砥柱奔濤、中條積翠的怡人景色;今有曹川紅葉、龍陡雙虹、高峽平湖、冀都桃園、萬畝松濤、黃河飛橋,平添了許多感受自然、陶冶情懷的醉人風光。

風景名勝

01茅津渡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茅津渡位於平陸縣城南約4公里處。歷史上曾名陝津渡、茅城渡、會興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險要,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有“鐵碼頭”之稱。

02三灣溼地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三灣溼地位於平陸縣城西南6公里處的三灣村,區域面積3.9平方公里,瀕臨黃河,植被豐富,生物多樣,野生動植物繁多。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2月中旬,有上萬只白天鵝和紅嘴鷗到這裡越冬。平陸縣在溼地修建了兩個白天鵝巡護站,建立縣、鄉、村三級網絡,實行嚴格的報告制度,每個鄉鎮確定一名專職巡護員,進行全天候巡護,定點、定量、定時為白天鵝投食。

03黃河古棧道

黃河古棧道位於平陸縣東部三門鄉至曹川鎮,共11處32段,全長4032米,分佈在黃河岸邊的石崖上。黃河漕運始於秦漢,隋唐時有了較大發展。平陸縣境內多處棧道均為唐代遺留,可見摩崖石刻。2006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頒佈為中國文化遺產。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如今登上古棧道,還會發現開鑿在棧道壁上的一個挨一個的四方洞和牛鼻形穿孔。這些四方洞,散佈在整個棧道的石壁上,大約有八九百個。古時石洞上釘進木樁,人們藉以向石壁攀登。“牛鼻”是繫上繩索讓縴夫攀援,遇到風浪,還可就近把船栓住。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04傅相祠

傅相祠位於平陸縣城東北傅巖山上,為紀念商代名相傅說而建。傅巖在唐大曆年間已建有傅相祠,據清康照《平陸縣誌》記,祠內有主殿、配殿、碑臺、戲樓、磚塔等建築,平陸古八景之一的“傅巖霽雪”就在這裡。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05流慶寺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流慶寺位於平陸縣洪池鄉西張村南。該寺創建於隋仁壽年間,是唐高祖李淵為報答秦瓊救護之恩而建。 秦瓊救李淵,事情發生於隋文帝仁壽元年八月(601),當時李淵任隋朝唐國公,駐守太原。

因李與朝中奸相宇文述不睦,宇常存害李之意。此次李淵攜家眷離京赴並,宇聞知後,派東宮護衛軍作響馬賊,提前藏於李淵的必經之地驪山附近的叢林之中。待李及家眷到此,一夥“響馬賊”突然從林中殺出,儘管李淵及家兵奮力拼殺,終因寡不敵眾,生命危在旦夕。緊要關頭,恰逢山東義士秦瓊與樊建威從山東押送一批罪犯去山西平陽府充軍途經此地,秦瓊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幾番拼殺,強盜見勢不妙,落荒而逃,保住了李淵一家性命,李感激不盡,再三叩首拜謝,稱秦瓊為恩公。

回到太原後,李淵常念及此事,決定為秦瓊立祠蓋廟,並把廟址選在他管轄的風光秀麗、景色宜人的-相近之地。 該寺初名為報德祠,唐初更名為“報德寺”,宋時易名流慶寺。歷唐、宋、金、明、清各朝,均有增修。現存的主體建築——閣樓,分為上、下二層,底層面闊五間,進深四椽,二層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重簷歇山頂,四周有迴廊,系明代建築風格。其餘三座大殿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硬山頂,系清代建築風格。寺內存碑十餘通,系唐、宋、明、清遺物。詳細記載了流慶寺的創建、增修、易名的史實。 流慶寺,“南鄰虞芮二君子,東顧許由之隱士,西瞻夷齊兩賢人,北接金舌之長老,蓋山川佳勝之處也。”環境優美,屬“古晉八大寺”之一。

06下陽城遺址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地址:平陸縣西15公里的老城鄉太陽渡村南

該城築於西周初期,屬虢之重邑。下陽城遺址南北長約3.5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城內現存城牆殘基數段,共計長200餘米,高4—6米,厚約3—5米,夯層一般厚5—8釐米,系版築而成。出土的青銅器有:編鐘、鼎、簋、豆、壺、鑑、鏊、鉞、車馬器等,以及編罄、銅貝、包金貝、骨貝、鏟幣、布幣、玉器等珍貴文物。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7平陸地窨院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平陸地窨院為山西運城地區黃土高原上特有的一種住宅,主要分佈於瀕臨黃河之濱的平陸縣境內,即深入到地下的院子和窯洞。

其獨特而罕見的構造是:在地面挖下去一個方形的幾十平方米的平底大坑,坑的深度一般在10米左右。然後在坑的四壁挖成一明兩暗式窯洞,一側挖成人畜上下出入的斜坡通道。地窨院四周的牆壁上,用磚砌起崖面,用瓦掛起窯簷,修建有窯腿。窯洞裝有天窗,便於通風。窯洞內,用石灰抹平,刷成雪白的牆壁。院內一般都挖一口深達10米左右的滲水井。下雨時,雨水自然流入井中,避免造成院內積水。井中儲存的水可以調節院裡的氣候,用來澆灌院內種植的果樹、花卉、菜地等。由於院中小氣候所致,植被髮芽早、落葉遲,生長茂盛,鬱鬱蔥蔥。院中的空氣因此也頗為清爽。地窨院中的窯洞冬暖夏涼,四季溫差小,溫度一般保持在10℃~20℃之間。夏季赤日炎炎,地面溫度高而乾燥,窯洞內卻涼爽清心。嚴冬冰天雪地,地窨院的窯洞卻溫暖如春。

由地窨院組成的村落,人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發現,只有當你臨近院子邊緣時,才能看清其真面貌,所以有首民謠描繪它:“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

08棗園漢墓群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棗園漢墓群為漢代墓葬,磚室券頂,平面呈方形,東西長4.56米,南北寬2.25米,高2.l米,由1個主室和1個耳室組成。主室內滿繪壁畫,分天空和人間兩大部分。天空的景象繪於券頂上,有青龍、白虎、玄武諸動物形象,其間遊雲流蕩,並有星辰百餘顆。券頂上另繪有日、月及等其他圖案。

山西省文管會在平陸縣張店鎮棗園村南的漢代墓區發掘了一座磚室墓,其內壁畫曾在國內引起很大的轟動。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該墓規模雖不算大,但所繪的牛耕與耬播,真實地描繪了東漢初年農業生產場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中國最早的表現農業生產活動的繪畫作品。這對研究當時的農業發展、豪強地主的莊園經濟提供了重要資料。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人間的圖象繪於墓主室四壁,有山水、房屋、車馬、人物等圖案。南壁西部繪四輪車一輛,車前和車左各有一人。左側一人裸體赤足,轉身顧車,手舞長絹。西壁繪一房屋,屋前路旁有一農夫,短衣赤足,右手扶犁,左手揚鞭,驅二黑牛耕地,犁鏵暴露在外。農夫身後立一人,著黑色長衣,袖手端立,作監視狀。北壁有畫兩組:東面一組繪崇山峻嶺,山麓有四合院式建築群,當為豪強地主的塢堡;西面一組,近河處有二車,上行車上坐一人,持鞭驅策。下行的車附篷,雙轅著地,御者手持牛韁蹲坐河邊,似在稍事歇息。再偏西處有一農夫,駕黃牛,用耬車播種,耬下有三足。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09米湯溝

平陸縣三門鎮寨後村有個米湯溝,與三門峽大壩隔河相望,因溝裡、兩岸皆為紅色土壤,下雨後流水為紅色酷似米湯而得名。

米湯溝地貌複雜,溝壑縱橫,尤其是在長期雨水沖刷和風化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態的紅色土臺、土柱、土崖、土嶺等特色地貌,極具觀賞性。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相傳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當他把三門峽的河道疏通後,看到南北兩岸百姓來往不便,就決定在這裡造一座橋。他因忙於造橋,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大禹家就在北岸山上,娘娘心疼他,就天天不辭勞苦送飯到河邊。一天,成群的屎殼郎正在推屎蛋蛋,忽然一陣大風把屎蛋蛋吹落到河邊的大鼓上,發出振聾發聵的巨響。大禹聽見鼓響,以為家有急事,急忙就往山上跑。同時,娘娘也聽到鼓響,感到十分驚奇,以為大禹餓急了在催送飯,便急忙將紅豆米湯裝進瓦罐裡向山下跑去。走到溝裡,一不小心,罐子被路邊的棗刺掛住了,身子一晃,米湯全灑到溝裡了。娘娘很是生氣地捋了捋棗刺,棗刺都變成直的了。大禹跑到溝裡,碰到娘娘來送飯。娘娘沒好氣地說:“你是治水的,怎麼還要造橋,你看飯也灑了,罐也打了,還是給我回去吃飯吧。造橋不是你乾的,我看你造不成!”結果,大禹的橋怎麼也造不起來了,在三門峽谷裡只留下三個橋腿。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人門島”、“神門島”和“鬼門島”。從此,這條溝的山坡都變得像紅豆一樣紅,每逢下雨,到處都是稠糊糊的紅水,人們稱之為“米湯溝”。米湯溝裡的棗刺也就再也沒有帶鉤的了。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10大黃河漂流

平陸大黃河漂流西起平陸三門鎮杜家莊村流金灘,東至坡底鄉尖坪村,全程10餘公里。大黃河漂流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全國三大江河漂流專線之一,被稱為“充滿野趣和史詩般輝煌的黃金旅遊線”,也是唯一一個全年都能夠漂流的旅遊項目。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峽谷,絕壁對峙,層巒疊嶂;黃河,一瀉千里,氣勢磅礴。小舟過處,時而青草萋萋,時而柳林一片,時而古渡木船,時而驚起結伴的蒼鷺。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11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為平陸八景之一,位於縣城東20公里的黃河大峽谷,因其形若柱,千百年來巍然屹立在萬頃波濤之中,為來往船隻導航保駕,故曰“中流砥柱”。“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這種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古往今來,挺拔的砥柱,曾吸引歷代文人墨客,口頌筆書。唐太宗李世民在《砥柱山銘》中寫道:“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1958年春天,周恩來總理在視察三門峽水利工程時,指著砥柱風趣地說:“砥柱就是這麼點大,沖刷了多少年還在那裡。”這質樸而富有哲理的語言,道出了砥柱石那堅強剛毅的性格。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12平陸“小三亞”

平陸“小三亞”--糧宿灘距離平陸縣城40公里,位於黃河沿岸,南邊懸崖峭壁、鳥兒啼鳴,中間河水平緩、碧波盪漾,北側則是一片流沙地域,柔軟細膩、觸感舒適。

平陸的小三亞,北方的金沙灘,碧綠的黃河水,許多遊客慕名而來。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13老龍潭

游完黃河風情線後,一路向東30分鐘車程可到達山水秘境--老龍潭。老龍潭位於平陸縣下澗村西溝河上游,它發源於中條山深處的太寬河,像一條白色的飄帶,穿行於山谷之中,自東繞西拐進西溝河,在上游形成龍潭瀑布。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冬天似冰柱倒掛,涓涓一線細流;夏日則飛流直下,猶如垂天白練,水擊石峭,白霧騰空,注目細看,瞬息萬變,是平陸東部山區絢麗奪目的自然景觀。

景區整體形狀成“U”字型,長8公里,寬2—30米,深200—600米,谷內怪石林立、峭壁千仞、古樹參天、飛瀑湍急,彙集了奇山、怪石、險谷、清溪、深潭、密林等多種奇特的自然景觀,鬼斧神工,自然天成,堪稱我國北方黃河峽谷內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平陸名人

傅說

傅說(fù yuè),傅氏始祖,古虞國(今山西平陸)人,生卒不詳,殷商時期著名賢臣,先秦史傳為商王武丁(約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為“三公”之一。

典籍記載傅說本為胥靡(囚犯),本無姓,名說,在傅巖(一作傅險)築城。武丁求賢臣良佐,夢得聖人,醒來後將夢中的聖人畫影圖形,派人尋找,最終在傅巖找到傅說,舉以為相,國乃大治,遂以傅巖為姓。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武丁中興”的輝煌盛世。《廣韻》等書認為傅說是傅氏的始祖。

百里奚

山旅運城,第十二站,平陸縣——傅聖故里,天鵝之鄉

春秋時期,晉獻公借道伐虢,滅虞國和虢國,俘虜了虞君和大夫百里奚。晉獻公的姐姐嫁為秦繆公夫人,百里奚被當做陪嫁家奴送到秦國。百里奚逃離秦國期間,被楚國百姓捉住。繆公聞其才智,想用重金贖買他,但擔心楚國不給,就說我家的陪嫁奴隸百里奚逃到這裡,請允許我用五張黑色公羊皮贖他。楚國答應了交易,交出百里奚。繆公跟他談論國家大事。百里奚推辭:我是亡國臣,值得您來詢問?繆公說:虞國不用您,所以亡國了。這不是您的罪過。繆公堅決詢問。談了三天,繆公非常高興,委任其為上大夫,把國家政事交給了他,因為僅用了五張黑色公羊皮收買回來的,故號稱“五羖(gǔ,音谷)大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