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看董卓:青年豪侠,嗜血枭雄,将东汉连根拔起之人

提起三国,就不得不提董卓。出生平民,凭借着出色的军事能力,成为地方大员,抓住时机,率三千西凉兵甲进入京师洛阳,将东汉王朝的宦官乱政、外戚干政、后宫干政等乱象一举荡平,皇帝彻底沦为傀儡,而后致使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地方长官纷纷脱离东汉王朝统治,裂土称霸。

可以这样说,董卓,开启了三国时代。


青年豪侠,崛起于平羌之战

两汉之际,中原混战过后,东汉王朝建立,而大量羌人趁机进入西凉,朝廷也欢迎这些羌人进入西凉,可以弥补中原混战之后人口与兵源的不足。

董卓(?-192年5月22日)的故乡凉州陇西临洮就有大量的羌人部落。

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

董卓性格粗狂,青年时代便与羌人部落首领结交。董卓是个狠人,羌人首领来家里做客之时,居然宰杀耕牛款待朋友,要知道在古代农业社会里,耕牛就是一个家庭的立业之本。可董卓不在乎这些。羌人首领见董卓如此重情重义,回到部落后,搜集牛羊千余头赠与董卓。董卓可真是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今朝看董卓:青年豪侠,嗜血枭雄,将东汉连根拔起之人

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餍。

正是董卓的与豪帅结交,再加上董卓武艺超群,让董卓在羌人之中颇有地位与威信,这也是董卓日后的政治资本。

前者说过,大量羌人在两汉之际进入西凉地区,但是羌人不是“掺沙式”与汉人杂居,而是以部落式嵌入汉族的领地,在汉人的土地上圈地而居,等于其文化保持极高的独立性,在他们眼中,汉人仍然是敌人,他们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居住而已。

既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羌人在凉州地区屡屡爆发叛乱,朝廷出兵围剿,羌人便逃,朝廷大军一走,凉州地区又烽烟四起。这种拉扯的情况持续了几十年,使汉朝军队不堪其扰。羌人本来就是游牧民族,游击作战是他们的强项。汉朝这种对羌人时战时抚的政策太过于劳民伤财,为了彻底根治的这个民族问题,终于在汉桓帝一朝,痛下决心,彻底打击羌人反叛势力。

汉桓帝还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虽然他经常被后人归类于像灵帝一样的昏君。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汉桓帝先是招六郡良家子弟作为羽林郎充实羽林军,董卓就是其中一员。汉桓帝还大胆启用寒门将领张奂等下级军官平定叛乱。

今朝看董卓:青年豪侠,嗜血枭雄,将东汉连根拔起之人

汉桓帝刘志(132年-168年1月25日)

征战中,董卓作战勇猛,战功赫赫,自然得到同样出身平民张奂的器重。不久就因战功升至郎中、广武令、郡守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凭着在平羌之战中的军功,董卓可谓平布青云,最后官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正式成为地方大员。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后,朝廷拜董卓为中郎将征剿叛逆,但是无奈兵败,获罪被贬回陇西。但是同年冬天,北地郡的先零羌和枹罕县的群贼反叛。面对叛贼势力不断强大,朝廷无奈只得重新启用“平羌专家”董卓,拜其为中郎将、破虏将军,协助司空张温、执金吾袁滂、荡寇将军周慎等共同平叛。

董卓在青年时代就与羌人首领结交,深知羌人的习性,所以说董卓是“平羌专家”就不为过了。

平羌专家果然名不虚传。羌人勇猛,所向披靡,深入汉地作战,接连打的政府军队手足无措。面对接连的败仗,政府军首领张温就坐不住了。但是董卓料定羌人孤军深入,寻求速战,不能打持久战。董卓就建议道,

羌人勇猛无敌,深入孤军作战,前期不可与其正面交锋,应固守原地,与其对峙,以观其变。结果双方在美阳一地对垒,僵持不下。

一日深夜,一流星划破长空,惊现数丈火光。羌人士兵认为这是不祥之兆,认为这是败仗的征兆,不愿意再参战,想回到羌人故地金城,军营里骚乱不堪。这也就充分佐证董卓的对策是对的,羌人粮草耗尽,军心涣散。第二日清晨,探马将这重要情报,传到董卓耳中,董卓立刻下令大军与鲍鸿等将领合击羌兵。羌兵本就军心大乱,面对大军突然杀到,手足无措。羌人受到沉重打击,董卓大获全胜。

但是政府军队见羌人受到如此重击,必然元气大伤,想乘胜追击,一举荡平西羌反叛势力。这就严重犯了羌人之前的错误,孤军深入。结果援军支援不及时,董卓、周慎等军队被羌人部队分割包围。

羌人对董卓等政府军采用围而不剿的对策来达到困死董卓部队的目的。这时候,董卓的军事才能就体现出来了,命军士驻起大坝,截断河流,佯装在河里打捞鱼虾。结果羌人得到情报后,料定董卓军队粮草耗尽,靠捕捞鱼虾充饥。这就使羌人放松警惕,继续围而不剿,认定董卓离灭亡已不远。

今朝看董卓:青年豪侠,嗜血枭雄,将东汉连根拔起之人

卓近羌,粗勇无人理。

结果,董卓这障眼法果然有效,命大军从坝下水浅之地渡河而去,走后把大坝摧毁。羌人反应过来时,董卓部队已然远去,羌人派军队追击,无奈河水太深,无法渡河,只得放任董卓部队远去。

前去西羌剿灭叛军的五路大军,只有董卓一部回来,及时弥补了部分损失,董卓经此一役,封台乡侯,邑千户。

不久,驻扎在西凉的政府军首领张温被朝廷拜为太尉,回京做官。西凉地区,董卓已然是军政第一人,羌人叛乱已经在政府的持续打击下,已经掀不起风浪。但是董卓急剧膨胀的实力引起中央的注意,朝廷准备拜董卓为少府入京为官,以削减董卓势力。

此时的董卓已然不受中央控制,董卓“以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为理由拒绝中央,并驻兵河东,远离中央,静观其变。

羌人的反复叛乱,使董卓这个平叛专家得以升迁,凭借对羌人作战的丰富经验,是董卓立于政坛不败的根基。


借力何进,登上权利之顶峰

董卓在西凉的地位天下人已无法撼动,实力越大野心就越大。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去世,十四岁刘辩即位,何太后垂帘听政。其留下的宦官势力依然盘卧于东汉王朝这颗大树上。

何太后的哥哥何进想趁灵帝新死之机,一举铲除之前与其作对的宦官势力,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权利,但是何太后以不合先皇遗愿为由没有答应。

这时候董卓的贵人袁绍就出现了,袁绍建议召集地方诸侯进京,用军事实力威慑太后答应何进的请求。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并州刺史丁原、河东太守董卓等地方诸侯就率领部队进京了。朝中各势力都听闻董卓等外部势力即将进入京师,纷纷在揣摩下一步的打算。宦官们纷纷到何府谢罪,请求何进的宽恕。果然,反派死于话多这句话真的实用。宦官的服软,袁绍当即建议全部杀掉这些宦官,但是何进不答应。

今朝看董卓:青年豪侠,嗜血枭雄,将东汉连根拔起之人

何进(?-189年),字遂高,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

之后何进进宫面见太后,何太后也知晓何进的外援即将到来,只有向何进妥协答应了何进诛杀全部宦官的请求。宫闱之内本来就是宦官的主要活动场所,处处都有宦官的耳目,兄妹二人的谈话,被宦官窃听。不能坐以待毙的宦官们决定主动出击,宦官首领张让、段珪率领几十人从侧门进入,埋伏于宫中,待何进出来后,假传太后旨意将其召回,随后杀死何进。

而此时董卓、丁原的军队还未到达京师,卓未至而进先死。随后何进部下袁绍、袁术率领军队攻入皇宫,放火烧毁皇宫,企图将宦官烧死在内,而此时宦官张让、段硅挟持皇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至北芒山。驻扎在京城外的董卓见京城内掀起冲天大火,急忙派兵打探情报,打听到皇帝刘辩、董侯刘协身在北芒山,立刻撇下此时在洛阳城内大肆屠杀宦官的袁绍、袁术兄弟,急忙赶往北芒山拿下少帝刘辩这张王牌。

有了少帝刘辩在手,还有大批虚张声势的军队,洛阳城内群龙自然不敢轻举妄动,接下来董卓就要开始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第一步,夺取兵权。

董卓进京,步骑不过三千。东汉王朝虽已孱弱不堪,但是三千兵马实在不足以对付洛阳群龙。所以董卓使了障眼法,进驻洛阳后,命令部队隔四五天就趁夜色溜出洛阳城,明旦,再大张旗鼓的进入洛阳,让洛阳城内各方势力以为董卓兵马在不断的到来,这样洛阳官员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何进死于宦官张让、段硅之手,何进死后,何进的部队便由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统领。而何苗这个人,是何太后一派,一直不与何进合作,并且经常与宦官张让勾结,而何进部将吴匡素来就对何苗有极大怨恨,在加上此时的吴匡怀疑是何苗与张让勾结害死了何进。董卓及时抓住吴匡为主复仇之心,在加上一些煽风点火,派弟弟董旻与吴匡合作共同攻杀何苗,何苗死后,大将军何进的部队归董卓统领,自此东汉王朝最后一个外戚干政被董卓消灭。

兼并掉何进的部队之后,洛阳城内还有一大势力,就是与董卓一样前来为大将军何进助阵的并州刺史丁原。兼并丁原部队的关键人物就是丁原义子——骑都尉吕布。董卓使了大量财物贿赂吕布,就这样吕布架不住金钱的诱惑,杀死自己的义父丁原,转而拜董卓为义父,实属无耻至极。

今朝看董卓:青年豪侠,嗜血枭雄,将东汉连根拔起之人

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公。

就这样,董卓兼并何进、丁原二人的部队之后,京城卫戍部队尽落董卓之手。兵权在握,袁绍、袁术等已回天乏术,只得作壁上观。

第二步,立新皇,使自己凌驾于皇权之上。

董卓的野心可不是权臣这么简单,少帝刘辩是何进所立,自己掌握朝中大权之后,必定立新皇作为自己的傀儡皇帝。

朝堂之上,董卓奋言道: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

按董卓的意思就是,少帝刘辩没有帝王之才能,不足以统摄天下,应当另立更加贤能的陈留王为皇帝。自己要像伊尹、霍光那样的贤臣一样,为天下另立明君。这一瞬间把自己抬到的道德的制高点,自己摇生一变便成了济世救民之能臣了。这样把为天下苍生造福的幌子打出来应该没有人反对吧。

今朝看董卓:青年豪侠,嗜血枭雄,将东汉连根拔起之人

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又字合。

朝中大臣那会轻易买账。结果尚书卢植就站出来了,说:昔日伊尹立太甲为君,太甲并不是什么很贤明的君主,而霍光令立的昌邑王刘贺,是因为二十七天干了一千多件错事才被废,而今皇帝只是年幼,并没有有罪于国家。意思就是现任的皇帝也还好,另立的皇帝也不一定贤能。这样一来,把董卓说得哑口无言。武将出身的董卓在口舌实在争不过这些文官。唉,兵碰上秀才,说不过啊。

既然这些大臣不服从自己,董卓只有动武了。先是打出幌子自己是董太后的亲戚(汉灵帝母亲,董卓此举强行攀亲戚),陈留王刘协是董太后养大,刘协也是汉灵帝和董太后钦定的皇帝人选,少帝刘辩能当上皇帝完全是自己母亲和舅舅何进的一手促成。

公元189年,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皇帝,是为汉献帝。以何太后逼迫永乐太后(董太后),令以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为理由。将何太后毒杀,不久少帝刘辩也遭毒杀。

这样,东汉王朝最后一个后宫干政被董卓消灭。而汉献帝刘协也开始其长达三十一年的傀儡皇帝生涯。

第三步,拉拢袁绍、曹操等原西园八校尉。

中平五年八月(188年),也就是灵帝驾崩前一年,汉灵帝为牵制何进,设立直接受命于自己的军事组织——西园八校尉。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典军校尉---议郎·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这个组织由宦官蹇硕领导,其余七位大都是贵族子弟,在中央上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这个组织虽由宦官蹇硕领导,其余七人对宦官蹇硕是非常不服的。

蹇硕一阉竖耳,遽授为上军校尉,袁绍以下,皆归节制,试思天下有义勇之将士,肯听阉人之驱策欤?

这句话便代表了袁绍等对这个领导的看法。灵帝死后,袁绍等人投靠何进,而蹇硕被何进与袁绍联手杀死。西园八校尉这个组织也就消亡了。

今朝看董卓:青年豪侠,嗜血枭雄,将东汉连根拔起之人

况引狼入室,绍实主谋

比如原西园八校尉中的袁绍、曹操则是董卓需要拉拢之人,这二位都是朝中权贵之后,手握一些兵权,在中央、地方还是有一定影响力。之后袁绍、曹操振臂一呼,关东联军三十余万共同讨伐董卓这一局面就可以看出,董卓拉拢这些贵族子弟是相当有必要的。

但是,袁绍、曹操都是当世之豪杰,岂能俯首于董卓。当初,董卓进京后,后宫何太后势力、外戚何进势力互相消耗殆尽,何进死后,袁绍手握军权更是成了朝廷的一号人物。可此时董卓这个地方诸侯插足,朝廷尽在董卓掌握,袁绍这个一号人物岂能甘心。

今朝看董卓:青年豪侠,嗜血枭雄,将东汉连根拔起之人

袁绍、曹操等不甘心本来属于自己的权力落与董卓之手,拒绝董卓所授官衔,将朝廷所颁发的符节悬挂于东门,趁董卓不备,逃出洛阳。

董卓,见袁绍等人不与自己合作,还是忌惮袁绍家族势力,毕竟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明目张胆的通缉袁绍,恐怕激生变动。于是,为了安抚袁绍,董卓授袁绍为勃海太守,赐爵位为邟乡侯。如此的拉拢与忍让还是没有阻止袁绍反董斗争。


倒行逆施,死于吕布与王允刺杀

自古文武相轻,董卓从凉州带来的粗蛮作风实在让士大夫阶层没有好感。但是董卓还是极力拉拢他们。董卓利用手中特权,大力拉拢一些士大夫。如任用周铋为吏部尚书、伍琼为侍中等,结果这部分人大都成为关东联军的内应。还在地方上培养自己的势力,任用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等,结果这些人更是直接参与关东联军,直接军事对抗董卓。

进入洛阳不久,董卓在朝中擅行废立,独断专权,紊乱朝纲,擅杀大臣,戕害皇族,纵兵士在洛阳胡作非为,已然引起天下有识之士的极为不满。

董卓的这些不法行为,引起全国性的反董高潮。其中主力有洛阳城内委身董卓以王允、皇甫嵩为首的“刺杀派”,有洛阳城外纠结地方诸侯公然与董卓军事对抗以袁绍、曹操为首的“军事派”。

先来说说声势浩大的关东联军,逃出洛阳的袁绍、曹操向天下发出讨贼檄文,联合兗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等十余个地方诸侯共拥兵二三十万对抗董卓。但是这些人大都打着匡扶汉室的幌子,实则是为自己骗取政治资本。关东联军虽然在军队数量上超过董卓,但是这些人互相攻伐,兼并地盘。只有曹操、孙坚等将领在前线孤军奋战,各路诸侯在酸枣夜夜笙歌。

今朝看董卓:青年豪侠,嗜血枭雄,将东汉连根拔起之人

关东联军人心不齐,没有几位是真正为匡扶汉室而战,声势浩大终究敌不过各怀异心,各路诸侯相聚未至半载,酸枣屯粮耗尽,二三十万联军作鸟兽散。

再来说说“刺杀派”的斗争,董卓进京伊始,这些人就已经开始谋划了,但是一开始并不是有组织的活动,都是一些仁人志士的盲目送死的行为。虽然这些人虽无各地诸侯之才能,但是他们对东汉王朝的忠贞之心值得肯定。

关东联军虽人心不齐,在前期还是给予董卓沉重的打击,董卓畏惧关东联军的势力,决定迁都长安,暂避锋芒,这一迁,把自己在洛阳刚刚简历的官僚网络给放弃了。

今朝看董卓:青年豪侠,嗜血枭雄,将东汉连根拔起之人

于是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

迁都长安时,用军队强行驱赶洛阳百姓数百万前往长安,途中百姓死伤无数,又差遣吕布焚烧洛阳宫殿,发掘皇陵、大臣墓葬,收珍宝无数,罪行累累,罄竹难书,致使洛阳二百余里荒无人烟。

迁都长安前,董卓派王允前去布置新京都,这样以王允为首的刺杀派就得到了一些机会,在洛阳城内之时,董卓身边防范森严。但是新京都由王允先去布置之后,自然会在一些不起眼却很致命的职位安插一些自己的人。关东联军解散之后,杀国贼董卓的任务就完全落在刺杀一派手中。

忿卓凶毒,志手刃之,乃朝服怀佩刀以见卓。孚语毕辞去,卓起送至合,以手抚其背,孚因出刀刺之,不中。卓自奋得免,急呼左右执杀之,而大诟曰:"虏欲反耶!"孚大言曰:"恨不得磔裂奸贼于都市,以谢天地!"言未毕而毙。

公元191年,时任越骑校尉的伍孚怨恨董卓祸乱汉庭,刺杀董卓,但没有成功,伍孚抱憾而死,从这里也可看出,暗杀一派主动出击过,奈何董卓身边守卫还是很森严。

今朝看董卓:青年豪侠,嗜血枭雄,将东汉连根拔起之人

丁管击卓而死,伍孚杀贼而亡。两人并称丈夫。忠魂犹绕汉庭。

经此一事,董卓更加小心长安城内王允等势力,这些汉朝大臣平日里对自己虚以为蛇、两面三刀,董卓内心还是知道。但是伍孚的行刺确实打草惊蛇。

东汉初平三年, 董卓筑坞于郿 ,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

在长安以西二百五十里处建立院邸——郿坞,一方面满足自己享乐,一方面防范王允等刺杀派势力。

王允等人见打草惊蛇后,认为主动派人去暗杀已然行不通,必须转变思维,策反董卓身边之人方才是上策。这样,董卓义子吕布便是不二人选。

吕布为董卓义子,出入相伴左右。但是董卓却生性残暴,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即刻提戟刺向吕布,要不是吕布身手好,或许早就死于非命。视吕布性命为草芥,吕布早有不满。且吕布经常出入董卓内宫与董卓宫女通奸,已然犯下不臣之举,被发现也是死路一条,在这样的情况下,早有反骨的吕布在王允的劝说下,彻底反叛董卓。

初平三年四月,也就是公元192年五月末,春天接近尾声。皇帝大病初愈,群臣相聚未央殿庆贺。

卓朝服升车,既而马惊墯泥,还入更衣。其少妻止之,卓不从,遂行。

《后汉书》中的这段记载颇有些神话色彩,昔日闻太师征剿西岐,出发前,太师墨麒麟将其掀翻在地,诸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劝闻太师不要出征,结果太师不听,后命丧绝龙岭。董卓在面对这不祥之兆时,自恃有猛将吕布护佑,倒没有什么畏惧。但是董卓没有想到,王允与吕布已经布好刀斧手,只待君来了。

今朝看董卓:青年豪侠,嗜血枭雄,将东汉连根拔起之人

董卓到殿外后,王允一声令下,骑都尉李肃率先杀出,奈何董卓身上软甲难以刺穿,董卓大乎:“吕布何在?”只见吕布纵马提戟而来,董卓方才明白,大骂吕布:“庸狗敢如是邪!”吕布一刺,董卓身死,夷灭三族。这样,历经三年的董卓之乱伴随着董卓之死而结束,但是大汉王朝并没有伴随董卓之死而重生。

今朝看董卓:青年豪侠,嗜血枭雄,将东汉连根拔起之人


浮人语

曹魏篡汉时,东汉王朝已然是林中枯木,了无生机,曹丕将其化为灰烬,彻底消失,而将东汉王朝连根拔起化为枯木的便是董卓。

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

董卓之乱,终结了东汉王朝最后的外戚干政、后宫干政、宦官乱政乱象,虽然有功。但是其擅行废立,滥杀大臣,紊乱朝纲,屠杀平民百姓,亦是其不能磨灭的罪责,董卓进京,进一步摧毁了东汉王朝残存的威信,此时,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董卓进京,亦是东汉王朝灭亡之肇基。

或许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灭亡需要一个恶人来加速其进程,汉末董卓如此,唐末朱温亦如此。董卓走后,各地诸侯早已裂土称霸,一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向后世走来。


参考文献:《三国志 魏书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第二》、《三国志 魏书 董二袁刘传第六》、《三国志注》、《晋书·卷一百一·载记第一》、《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后汉书·蔡邕列传》、《后汉书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后汉贼臣董卓庙议》、《汉晋春秋》 、《续后汉书》、《全唐文 卷四》、 《资治通鉴 卷六十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