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的古法煉製,到底是什麼?

紫砂壺煉泥一般分為幾道程序:洗料、攤曬、搗碎、過篩、加水調和、錘鍊,所有的程序為全手工,這個是祖上傳下來的方法。


民國徐珂《清類鈔》一文中描述:“泥初出山時,大如煤塊。舂以杵,必數次,始取其較細者,浸之於池,經數月,則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層,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就是一種典型的手工加工方法。


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製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實現了機械化。用石輪碾來破碎,加工細度控制在60目篩左右,1959年開始應用雷蒙粉碎機,細度在100目篩以上。


機械煉泥的優勢在於效率。一般情況下,50千克好的礦砂僅能提煉出3~3.5千克的好泥料,煉泥率遠不足10%。如果按傳統方式煉泥,一週也只能煉出幾百斤的泥料,這和用機械設備一天就能煉製出一千多斤泥料的效率來講,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而手工煉泥的優勢在於質感,傳統方法煉製出來的泥料要比用機械煉製的更符合紫砂泥的特性。同樣的泥料,用機械煉製的表面質感顯得比較平滑細膩,顆粒變化小,無法達到用傳統方法煉製泥料的質感。


古法煉泥,是指在明清時期,煉泥技術沒有現在發達,紫砂泥料從大塊礦石到可以直接用來做壺的泥塊,這些過程都是依靠人工完成的。


首先,工人把礦料從幾百米深的地下礦井開採出來,選撿分類,紫泥類的,歸紫泥,段泥的歸段泥,把泥料種類區分開。


紫砂泥的古法煉製,到底是什麼?

▲圖源自網絡


用錘將大塊礦石分為小塊,進行露天風化,長期的風化,會讓礦料逐漸鬆散、分解為更細小的礦料。


通過挑選,除雜,將一塊一塊的礦料,清洗,剔除雜質,主要是去掉一些鐵質、石灰岩、玄武岩等雜質。


由於這個步驟,並不能百分百的去除鐵質,所以純正的紫砂壺燒出來或多或少會有鐵質點,也就是“小黑點”。


紫砂泥的古法煉製,到底是什麼?

▲圖源自網絡


研磨,把篩選出來的礦料,放進石磨中磨粉,磨出來的粉末,再過篩,拿一個篩網,反覆過篩。


篩網有目數這一說,目數越大,篩選出來的粉末越細,目數越小,粉末越粗,一般手工研磨的,泥料都相對粗一些,但相應的,這樣得到的泥料透氣性會比機器研磨的泥料好很多。


紫砂泥的古法煉製,到底是什麼?

▲圖源自網絡


接下去把篩選出來的粉末,加水攪拌,這個步驟通常在大圓缸裡進行,這時候用的水,基本都是“無根水”,因為自來水中含有淨化劑成分,容易破壞泥料中獨有的成分。


通過反覆攪拌,錘搗,將泥料攪拌均勻,不再有氣泡,然後放置於陰涼處,進行陳腐,好的泥料通常會陳腐比較長的時間,因為陳腐是為了使泥料變得穩定,這樣做壺的時候泥性穩定,泥料延展性好,燒窯不易裂,同時壺出窯後的水色也會比較好。


紫砂泥的古法煉製,到底是什麼?

▲圖源自網絡


要拿來做壺前,先把陳腐好的泥料,再拿出來,再次反覆錘打,仿製出現“花泥”。


古法煉製出來的泥料,燒出來,質感飽滿,老味足,而且細看其顆粒,粗細不一,非常富有美感。


今人推崇古法煉泥,一是因為喜歡成壺後的古樸質感,色澤自然,原滋原味。二是泡茶的時候,古法煉製的泥料能將紫砂壺的透氣性發揮到極致,為茶人帶來更好的泡茶體驗。


在機械煉泥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也應該對堅持古法煉泥的師傅心懷尊敬,是他們的堅持,讓人們更多的領略到非數字時代傳承至今的獨特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