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背叛都能獎勵的人,怎麼爭得過他?

從前有兩個富二代,都模仿過俠客,一起路見不平、仗義出手;也當過混世魔王,一起翻牆、搶人家新娘子。長大後各自有了自己的事業,成為競爭對手,強勢的那個卻反被弱勢的那個徹底整垮。

這就是曹操和袁紹的交往梗概。兩個成長背景相似的發小,一勝一敗,強弱轉換,其中的原因已經有很多人研究過。純理論比較無趣,俗話說“不怕不識人, 就怕人比人。”今天就通過兩件事,比比他們的為人之道,或許能發現一點新的勝負因素。

袁紹擔任盟主,率十一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派遣朝中大臣胡母班等人(母讀如毋),帶著漢獻帝的詔書,勸說袁紹罷兵。

胡母班是名人,輕財仗義,屬於漢末“八廚”之一。“廚”的意思,指不吝錢財接濟他人。“八廚”,就是八個樂善好施的君子。

帶著這樣的使命來見各路諸侯,胡母班並不樂意,然而人在朝廷身不由己,董卓控制了皇帝,他的命令就是聖旨,如何違抗?不是人人都有勇氣做烈士的。

袁紹面對罷兵的詔書,自然一臉不屑,亂臣賊子想通過傀儡皇帝來壓我,呸,做夢。至於胡母班,一個送信人而已,可以策反、可以收押、可以趕走,袁盟主偏偏動了殺機。

殺人也沒關係,亂世嘛,人命不值錢。但是他的做法非常缺德,命令河內太守王匡承擔殺人使命。

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

袁紹雖被各路諸侯推舉為盟主,畢竟不是皇帝,協調行動可以,逼迫一路諸侯殺害親戚就過分了。再說他的本來官職也只是太守,跟王匡平級,憑什麼這麼囂張?

憑拳頭大。現在朝廷已經失去威望,地方官吏都搖身一變,成為事實上的軍閥,瞧誰不順眼,就能大張旗鼓打過去。

王匡害怕盟主翻臉,不得不把妹夫關起來準備殺害。

胡母班自知難逃毒手,在牢裡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小舅子:

“古語說‘投鼠忌器’,器物尚且要顧忌,如今董卓控制皇上作為人質,怎麼可以去攻打?我身懷皇上的旨意而來,其他諸侯雖然也恨董卓,出於尊重皇上,並不敢侮辱,你卻要關押行兇,何其殘暴。我與董卓非親非故,善惡不同,你卻遷怒於我,何其冷酷。死後有靈,定向皇天控訴你的罪行。婚姻是一個人禍福的關鍵,果然不假,你我昔日為一體,如今為血仇。我留下的兩個兒子,是你的外甥,行刑後,拜託別讓他們看到父親的屍體。”

王匡接到書信,抱著胡母班的兩個兒子哭泣不已,但袁紹勢力大,不敢違抗,還是下令處死了妹夫。

當時的高官基本都來自大族,家族勢力很龐大。胡母班死在自己人的手裡,性質不同於普通的對立矛盾,因此他的家人切齒痛恨,後來找到機會聯合曹操,一起攻打併殺死了王匡。

這一場人倫慘變,完全是袁紹一手導演。反抗董卓是正義的,但不該因此逼人作惡。

連背叛都能獎勵的人,怎麼爭得過他?

袁紹借刀殺人上了癮,對十一路諸侯之一的陳留太守張邈有意見,還想玩老套路。

張邈跟胡母班一樣,慷慨好施,名列“八廚”,與袁紹、曹操都曾經交往頻繁。袁紹當上盟主後,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張邈看不過去,當面數落了幾句。

袁紹的心眼比針眼還小,當時沒反應,暗地裡交代曹操替他殺人。

曹操可不是王匡那樣的膽小鬼,勸說袁紹,張邈是老朋友,有點是非不妨包容吧。

張邈後來依附曹操,跟袁紹的敵人呂布打得火熱,袁紹更加懷恨。

曹操對張邈很不錯,把後方交給他,領軍外出征戰,不料張邈趁機叛變,開門揖盜迎來呂布當家作主。

曹操有個手下叫畢諶(讀如陳),母親、弟弟、妻子、孩子,滿門老少都被張邈控制。曹操體察下情,打發他離開軍隊回家,說:“你的老母親在叛賊那裡,去吧,不怪你。”

畢諶伏身再三頓首,表示絕無二心。

曹操又高興又同情,為他流了眼淚。

連背叛都能獎勵的人,怎麼爭得過他?

畢諶退下後,細軟都來不及收拾,拔腿就逃,直奔呂布、張邈的勢力範圍,去和家人同在。

曹操:“我@#¥%&*……”

老窩被端了,曹操回師玩命攻打,自己都差點死在戰場上,最終獲勝。

畢諶當了俘虜,被押送到中軍帳。

圍觀群眾一見這個兩面三刀的小人,眼都紅了,大帳裡只聽得一陣“嗆啷啷”拔刀聲。

曹操擺擺手,道:“對親人孝,才會對君上忠,孝子正是我要重用的人。”非但沒有殺人洩憤,反而又委任他做官。

袁紹逼人作惡,殘害親友;曹操則是成人之美,原諒了選擇親人背叛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格局。格局有大小,所以後來強弱易勢。袁紹的慘敗,曹操的逆襲,原非偶然。

連背叛都能獎勵的人,怎麼爭得過他?

相關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