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哪位皇帝是在国家就要灭亡之际力挽狂澜的?

一只土木攻城狮


不请自来的回答下问题啊!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逆天的开国君主,也有不少优秀的守成之君,不过最为难得的,毫无疑问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君主,这里就得提出一位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君主了——唐宪宗李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王朝,曾经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大盛世,但是唐朝从安史之乱之中国力大损,近乎于崩盘,整个唐朝危机重重,各地藩镇割据,朝廷宦官专权,党争四起,中央萎靡不振,整个唐朝一派亡国景象。

虽然唐肃宗李亨凭借着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扫平了安史之乱,消灭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但是他们的部将,唐朝已经无力消灭,为此不得不进行妥协让他们割据一方,也就是后来的河北三镇。之后淮西、山南东道等地出现了强藩,朝廷无力剿灭还串通一气,连成一线,几乎形成了割据唐朝东方的“东朝”。河南河北到湖北几乎完全成为唐朝的国中之国,从唐代宗到唐德宗四十年的时间,唐朝对此不仅毫无办法,还只能坐视藩镇日益强大。

不过与此同时,朝廷上的危机和边疆危机比藩镇还要危险,由于安史之乱后,唐朝不得不依靠宦官执掌的神策军作为中央军,所以宦官势力异常强大,李辅国鱼朝恩等超级大太监陆续出现,他们专权专断,权势堪比天子,西部的吐蕃趁着唐朝衰弱的契机蚕食陇右,长期威胁长安,而朝廷上的奸臣如卢杞等也不断出现,唐朝的灭国危机可以说是迫在眉睫了。

不过天佑大唐,唐宪宗李纯适时的出现了,他虽然即位不太正常,是趁着唐顺宗病重在宦官的拥戴下即位,但是一上台就展现了他的能力与权术。元和元年,李纯刚刚即位,四川节度使刘辟就发动叛乱。李纯毫不犹豫,一概德宗朝对藩镇姑息养奸的政策,直接出兵清扫,屡战屡胜,最终抓住流弊,整个四川因此成为唐朝稳定的后方。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在未禀报朝廷的情况下,继承了自己父亲吴少阳的位置,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经过三年血战,淮西被彻底攻破,吴元济被俘。这一胜利直接扭转了唐朝藩镇形势,全国藩镇纷纷对唐廷效忠,淄青等节度使纷纷被部将杀死投降唐朝,就连最为强大的河北三镇都纷纷入朝,表示臣服,唐朝重新统一了全国。

不仅仅是军事上节节胜利,经济上元和时期的唐朝经济繁荣,史称元和中兴,米价也几乎恢复到开元时期水平,可以说唐宪宗成功实现了唐朝的中兴,逆转乾坤。

只可惜晚年的唐宪宗出现了严重的误判,沉迷丹药,他死后唐朝昏庸相继,河北三镇恢复割据,否则唐朝重现开元的辉煌也不是不可能的。


冷兵器研究所


开国之君听说过,亡国之君也不少,唯独这个在国家灭亡之际力挽狂澜的所见不多,好在不多不等于没有,仔细梳理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还真有那么一位,也可能是仅此的一位,那就是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刘秀是正儿八经的汉族皇室宗亲,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的一支,到了刘秀这,王侯的地位在推恩令作用下,已经是个小小的县令一级了!

这里先说说推恩令,大家基本上都是历史课本中了解这一政策,汉初分封诸侯王,王国拥有独立的财权和武装,护佑中央,但是这些全是熏天的诸侯王基本上都会在经过短暂发展后势大难制。

在推恩令以前就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很快被平息,但也让当政者看到了诸侯国对于中央王朝的威胁,因此到了汉武帝刘彻这一代就想着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推恩令应运而生,不过话说回来推恩令是一个很高明的“削藩”手段,自古以来“削藩”不动用武力不打仗的,还真就唯有这个推恩令,简单来说就是把诸侯王的土地雨露均沾的分给诸侯王的儿子,汉朝的规矩,侯以下的爵位归郡管辖。

这里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汉武帝是用的“赏赐”的表述,也就是说把原来只分给嫡长子的土地和人口,见者有份的分给诸侯王所有的儿子,这不但没有引起不必要的战乱,反而给汉武帝刘秀带来了声名。

到了汉光武帝这,他爷爷的爷爷是长沙定王,他爹一辈只是个县令,汉光武帝充其量就是个豪族了这就是推恩令实施下来的效果。不过不像大家普遍认识的那种宗室子弟多纨绔,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个例外。

在西汉经过王莽二十余年的动乱之后汉光武帝刘秀可以说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为了续上刘氏宗兴,刘秀特意把国号定为“汉”,后世称东汉,以与刘邦的西汉区别。


历史三日谈


电视剧里的皇帝总是可以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那么,真实历史上又有没有这样的人呢?答案毋庸置疑,当然有而且不止一个,有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的唐肃宗,皇太极,宋高宗等人。在这里,分享另一个同样传奇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可能说到明代宗,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提到他在位时得到重用的大臣——于谦,想必大家便会倍感熟悉,没错,于谦便是那稀世名诗《石灰吟》的作者。而明代宗能够将岌岌可危的国家挽救,其中于谦功不可没。

明代宗朱祁钰的登基可以说就是在接手一个烫手山芋,彼时明正统十四年(1449),大明历史的奇耻大辱——土木堡之变发生。土木堡战役的失败带给大明的不仅仅是明英宗被俘虏的耻辱,更是明五十万大军的全军覆没以及朝中大半朝臣被杀的巨大损失,京城人人自危。而当时被英宗委以监国大任的朱祁钰,面对文武百官剩不足十分之三的亡国之相,朱祁钰在于谦、王文等的拥立下,改元景泰,即位为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之子为皇太子。

在当时的朝堂上,被吓坏了的一众朝臣纷纷上书建议此时应当暂时迁都回南京避难,但这样的话便是重蹈了南宋的覆辙,吸取了教训的明代宗坚持住了这个王朝的底线,听从于谦等主战派的决议,特许于谦“提督各营兵马”的权利,直接指挥所有军队,更是采纳了于谦的建议,重用战败而独自回朝的败将石亨,而后者在北京保卫战中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加强了京师部队的战斗力,组成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机动兵力,使瓦剌军不敢窥视京师,而且还促进了边防建设,收复了许多要塞和重镇,使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明代宗对于大明的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戍军改为十团营制,极大的避免了军队上的混乱状况。

而在朝堂方面,朱祁钰整顿朝堂,重用于谦、高谷、彭时、商辂等清廉之臣,严惩了明英宗时期的王振等宦官党羽,同时招贤纳士,补充朝纲,他在位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治国能士,使得朝堂上下恢复了一片清明。

正是由于朱祁钰的努力与坚持,让大明帝国避免了亡国的危险,顺利度过了“土木堡之变”带来的极端恶劣局面,可以说得上是挽大厦于将倾了。

但是,朱祁钰被戏称为大明的历史上“过客皇帝”。景泰八年(1457),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谁料时不我与,重病期间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回归。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支持下,已是太上皇的朱祁镇,堂而皇之进入大殿与文武百官一起等待朱祁钰升朝。令人遐想的是当朱祁钰听闻朱祁镇回来后,只是平淡的说了一句:“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这史称“夺门之变”。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在夺门之变的第二日,就把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和一些太监全部下了监狱,朱祁钰也被废为郕王,朱祁镇把他软禁在了西内永安宫。一月后,朱祁钰离奇去世。他死后,拥立他的大臣例如于谦等人,纷纷被明英宗以谋逆之名处死。至此,为期7年的明朝景泰朝宣告结束。

不得不说,朱祁钰的力挽狂澜令人拍案叫绝。有人说,只是朱祁钰有于谦这些好臣辅佐罢了?可优秀的能力需要伯乐来相,一个领导者的一大条件就是识人,在统领的基础上必须目光长远。朱祁钰,一个不被世人重视的皇帝,以一手枯木逢春的本事惊艳了一段时光,又怎么能被称为“过客”呢,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主人”。


邓海春


历史上在国家危亡之际延续王朝国祚的统治者不在少数,但能做到在国家危亡之际力挽狂澜的同统治者却屈指可数。怎样才算在国家就要灭亡之际力挽狂澜的君主,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定义:首先,这位君主不是国家首位君主,并且是按照王朝法统继位而不是自立为帝;其次,他在位时国家陷入灭亡危机;最后,这位君主基本解决了危机,使国家中央政府能有效控制王朝主体疆域,使中央政府权威得到天下公认。如此,中国历史上有三位皇帝比较典型。

唐宪宗

很多人认为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便沉沦了下去,其实不乏有皇帝力图恢复大唐荣耀,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宪宗李纯就是其中一位。我们按照定义分析他是否有这资格上榜。唐宪宗继位的时候面临的是安史之乱以来的烂摊子,吐蕃的威胁,藩镇问题严重,帝国首都多次被叛军和外族攻破。他爷爷唐德宗没为他留下什么,老爸唐顺宗当皇帝才六个来月。最近的灭国之危“天奉之乱”距他继位不过二十年。唐宪宗继位后,任用李吉甫、杜黄裳等有为忠臣,限制宦官势力,政治清明;他采用裴垍、李绛等人的主张减轻税赋、营田养边,使百姓生活改善,国库收入增加;他先后平定了刘辟、李琦、吴元济等人的割据反叛。经过唐宪宗的治理,割据势力受到打击,各藩镇重新臣服中央政府的权威,皇帝能够重新有效的管理帝国主要疆域,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态有所转好。唐宪宗的元和中兴暂时挽救了行将灭亡的唐朝,延续了唐朝的国祚。虽然唐宪宗后期黑化,但可以说是一位力挽狂澜的君主。

明代宗

土木堡之变之前,明朝虽然有所弊端,但不至于亡国,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朱祁钰不过是位亲王。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多数大臣战死,明朝损失二十万精锐,可以说国家最核心的存在瓦解了。此时,反对势力完全可以趁机灭掉大明王朝。朱祁钰在危难之际继位,稳定了朝廷,执政期间处置奸佞,与于谦等臣民共同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做到了力挽狂澜。至于朱祁钰的继位,确实是符合明朝法统的。明朝朝廷并未完全崩溃,朱祁钰是明英宗的弟弟可以作为皇位继承者,他的继位是得到太后以及大臣拥戴的。

康熙帝

康熙皇帝?别疑惑,玄烨是有资格坐在这里的。康熙皇帝是清朝入住中原的第二位皇帝,他不是开国之君。康熙继位的那一年,代表汉人正统的南明王朝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岁月,第二年永历皇帝死在吴三桂手上。不情愿的说,康熙继位时,大清朝才是中原王朝的唯一合法政府,而且基本完成全国的统一。康熙时期,清王朝也曾经历过一次灭亡的危机,那就是“三藩之乱”。三藩之乱是民族矛盾以及中央与藩镇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极端时间内,西南、华南、东南、华中等地落入三藩之手,其他省也有势力参与,波及大半个国家,吴三桂势力直指中原。永兴之战失利,史书用“忧心匆匆”形容康熙的心情。危亡之际,在康熙领导下,清庭利用三藩矛盾,收降分裂三藩,加上郑经坑队友、吴三桂死掉等因素,三藩之乱最终被平定。康熙可以说是力挽狂澜者,但他还不止于此,康熙还励精图治,开创了盛世。

回顾历史,如在夕阳下,江渚上品一壶老酒,每个人都能品出不一样的香醇。本文个人观点,仅供诸位谈资,不喜勿喷!








千年录


明代宗朱祁钰,一个挽救了大明江山的皇帝,却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

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被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朱祁钰在京城留守做监国,但是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大明朝处于生死存亡之间。面对咄咄逼人的瓦剌,此时的朝堂内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迁都到南京,一派斥责其为亡国之论。



明英宗被俘之后,孙太后先是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但是当时的朱见深只有两岁,就算继承大统也无法稳定军心,还可能造成主少国疑的后果。为了应对国内外的压力,于谦等人请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最终朱祁钰称帝,是为明代宗,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明代宗登基后,先是处置了王振等人的余党,任用于谦等人,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对外命令边关守将不准给瓦剌军开门,粉碎了瓦剌企图利用明英宗骗开城门的打算。瓦剌发兵攻打北京之时,明代宗整顿军队,组织军民击退了瓦剌的进攻,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保全了大明的江山。

瓦剌后来看明英宗没有利用价值了,还不如放回来让他争夺皇位,给明朝添点儿堵也好。明英宗被放回来,明代宗不高兴了,皇帝坐久了就不想让出来了,当时孙太后立朱见深为太子,本意就是说皇位最终还是明英宗一脉的,但是明代宗把皇太子给废了,明英宗也被软禁在南宫。后来明代宗病重,明英宗趁机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皇位,废了明代宗的皇帝尊号,赐谥号为“戾”。



明英宗复位之后,对于谦等人也展开了清算,当初拥立明代宗的人都以谋逆的罪名被杀。


历史伶俜者


在国家灭亡之际,力挽狂澜的皇帝在历史上有好几位,而爆史君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则是明朝景泰帝朱祁钰。现在人们一提到明朝的危机,便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崇祯时期。其实早在100多年前,明朝就经历过一次大的危机。如果不是景泰帝朱祁钰帮着挺过去,那明朝很有可能不到百年便灭亡了。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本来他是一辈子也没机会当皇帝的,但他那个不着调的哥哥却给了他这个机会。明英宗朱祁镇九岁登基,当时朝政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内阁是由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主导。在三杨的辅佐下,明朝国力蒸蒸日上,国家繁荣兴盛。但好景不长,随着张太后和三杨的相继离世,明英宗开始重用宦官王振。

这王振就是个阿谀奉承的小人,啥本事没有,只知道拍皇帝马屁。当时瓦剌太师也先,常常以进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巨额赏赐,派往明朝的使者也越来越多。王振对也先不满,便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借口,挥师南下,直逼大同。明英宗年轻气盛,渴望像先祖一样建功立业,将蒙古人赶的远遁漠北。王振看出了明英宗的心思,便怂恿他御驾亲征。明英宗瞬间像打了鸡血似的,立马就将此事定了下来。大臣对他进行哭谏,他都不理。封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弟弟朱祁钰监国,然后他带着临时拼凑的20万大军开拔了。

结果在出征期间,一路阴雨连绵,到了大同关又是尸横遍野,明英宗的大军开始军心动摇。御驾亲征的主意是王振给明英宗出的,如果战没打就回来,那皇帝的面子往哪搁?于是他建议明英宗绕道他老家蔚州。蔚州距大同非常近,诸将都反对,但明英宗因宠信王振便答应了。后来王振又担心大军踩坏他老家的庄稼,让军队绕了更远的路。就在这时,瓦剌趁机攻打明军,并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

大明开国以来,还是第一次有君王被敌酋俘虏。一时间,朝堂上吵成一团。有主张议和的,有主张南迁的,也有主张死战到底的。当时作为监国的朱祁钰,其实是心乱如麻的,因为他不知道该听谁的。后来朝堂上不仅开始斗殴,而且还打死了人。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大臣,奏请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得到孙太后的支持后,朱祁钰登基为帝,改元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也先本还想扣着明英宗待价而沽,结果朱祁钰直接给边关守将下令,不得听信瓦剌借口,利用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也先恼羞成怒,发兵攻打北京。朱祁钰重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最后成功击退瓦剌,取得了胜利。也先看朱祁钰是块硬骨头,便故意把明英宗放回去与他争权。为了国家大局,也为了个人私利,朱祁钰在哥哥一回来后就把他关了起来。

七年之后,朱祁钰病重,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又夺回了皇位。明英宗复位后,立刻逮捕和处死了于谦等人。而挽救大明江山于危难之际的朱祁钰也被他斥责为“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后来明英宗又废掉朱祁钰的帝号,并赐他谥号“戾”,称“郕戾王”,他也成了明朝至迁都北京以来,唯一没有被葬入帝王寝陵的皇帝。直到后来,明宪宗才恢复他的帝号,但也没有完全为他平反。


Boss爆史


汉光武帝刘秀绝对算个一,大家都知道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的开国皇帝就是刘邦。东汉的开国皇帝就是刘秀,刘秀是真真正正的刘邦的后人,确切地说,他是汉景帝儿子刘发的孙子的孙子。

所以,他在建国之后,依然用了大汉的国号。

下面我们来看看西汉是如何亡国,刘秀又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刘邦建立的西汉,到了西汉末年,被外戚派出身的王莽给篡夺了。老刘家的江山,一下就变成了老王家的江山了。

因为王莽上台了,他建立的朝代就是新朝。王莽当上了皇帝,所以姓王的人,就不负责给姓刘的人,发皇粮吃了。

这时候像刘秀这样的皇室后代,就由皇室的后裔,沦落为普通的老百姓了。但是,他们的影响力还在,毕竟当时王莽篡权还没有多久。


王莽的点比较笨,在他执政的时候,国家发生了大面积的灾害,可以说那时候关中之外的人,根本就没有吃的东西。

因为没有吃的,大家就开始纷纷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这时候造反的军队有很多。以绿林军和赤眉军最为盛名。

刘秀和他的哥哥刘yan,一看机会来了,是恢复他们大汉江山的时候了。所以,刘秀的整个家族,加上他们的门客,大概有一万多人,开始起义了。

因为他们这些人马,势力实在是太小了。

所以,他们就投靠了当时势力比较大的绿林军。刘秀在绿林军之中,官职也不大,充其量就是一个偏将军,刘秀的哥哥因为威望比较大,在军中任了高官之职。


王莽开始派大军镇压绿林军,刘秀的姐姐和很多亲人,在战役之中都去世了。

战争是残酷的,王莽派了四十万大军来剿灭绿林军,当时的刘秀是在昆阳,他们的军队仅仅只有不到两万人,而敌人是四十万。

这个仗似乎怎么打,刘秀都是必败无疑。

可是,偏偏他就出现了奇迹,因为刘秀的卓越领导能力,再加上王莽军团里的人,犯了混。被刘秀这些人,打了一个大败。

王莽的大军几乎被歼灭了,没过多久,绿林军杀到了都城把王莽的人头给砍了下来。就此经过二十多年的王莽新朝覆灭了。

但是,这时候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可以说好戏刚刚开始。刘秀依然是军中一个打酱油的角色,距离他当皇帝的路还有很远。


因为刘秀和大哥刘yan是一起加入到绿林军的。灭掉王莽集团绿林军出的力比较大,所以,原绿林军里的人,就在他们绿林军里挑选了一个叫刘玄的人,来当皇帝。

实际上灭掉王莽,出力最大的人是刘秀的哥哥刘yan,这个皇帝应该有他来当才名正言顺。但是刘秀的哥哥太猛了,所以,绿林军里的人都不想选他当皇帝。

新上任的皇帝刘玄,也明白刘yan的实力,所以,他就找了一个理由,把刘秀的哥哥刘yan给杀害了。

刘秀的哥哥一死他就没了靠山。可以说这个时候,是他最为艰难的时刻,因为哥哥被杀,他也受到了牵连。刘玄特意冷落刘秀,若是刘秀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来,那等待他的也是死路一条。

还好,刘秀掩饰的比较好,没有被刘玄发现,算是逃过了一劫。


刘秀真正开始发迹是从去河北开始的,那时候刘玄派刘秀去河北做招抚工作。谁知,河北这一代有一个算命先生冒充是汉成帝的儿子,然后开始在河北登基当皇帝了。

这样刘秀到了河北就遇到了麻烦,这时候是他的第一任皇后郭圣通的舅舅帮了他,郭圣通的舅舅是河北地方的世家大族,有很大的军事实力。但是,帮刘秀的前提就是让刘秀娶他的外甥女郭圣通。

这件政治婚姻刘秀答应了,他自从娶了郭圣通之后,军队的规模开始壮大了,先是把河北的皇帝给杀掉。然后开始发展培植自己的力量,一边和山东起家的赤眉军作战,一边和刘玄做斗争。

最后赤眉军席卷长安,把刘玄给灭掉了。

然后刘秀带领他的部下,又把赤眉军给灭了。至此,刘秀算是统一了全国,开创了东汉帝国的霸业。


史学达人


题主的要求是一个新皇帝在登基时面临着一个国家即将灭亡的烂摊子,凭借自己的文治武功逐渐将国家恢复实力。中国历史上还真的存在这种挽大厦于将倾的皇帝,我认为其中最出色的就是明代宗朱祁钰。

下面我们来按照题主的问题逐步进行分析。(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王sir侃历史)

一、登基时的国家状况

明代宗朱祁钰的登基可以说就是在一个烂摊子中开始的,也就是大明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土木堡之变。土木堡战役的失败带给大明王朝的不仅仅是皇帝被俘虏的耻辱,而且还是大明国力的巨大损失。来看一看在土木堡之战中大明王朝损失了什么吧。

1、兵马。

明英宗在御驾亲征时随行带了多少兵马呢?根据时人刘定之的《否泰录》中记载:“其从驾行者,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等。 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抵宣府。”这个史料记载是目前可查询的第一手史料记载,是具备一定的可信度的。其中提到的官军私属共50余万人中,官军也就指的是京营。

京营,始称大都督府,朱棣迁都北京后,京营分为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京师京营的正式编制包括三大营: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京营的正式编制人员大约有三十一万人。请注意,这里的京营可是大明的绝对精锐力量,其中的神机营更是大明军队王牌军中的王牌军。京营的力量就是大明北方的全部精锐的军事力量了。

那么经过土木堡之战后结果如何呢?根据史料记载,大明军队在此役中“伤亡殆尽”,也就是说大明北方最精锐的军事力量经此一战后几乎全军覆没,即便有逃亡的人马也已经是残兵游勇了。而此时大明王朝依然面对着瓦剌军队的直接威胁。虽然说大明的南方仍然有南京京营的精锐,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大明王朝依然面临着亡国的威胁。

所以朱祁钰就是在几乎没有军事力量可以依靠的情况下登基了,还要立马就要面对敌人的直接军事威胁,时刻面临亡国之危。

2、朝堂

明英宗是御驾亲征,蛊惑他亲征的太监王振可能是觉得此行不是打仗而是一趟北方出游。这次亲征居然带上了文武大臣一百余人随行,怎么看也不像是去打仗的。

要知道,这随行的一百余人可不是什么虾兵蟹将,这里面有太师英国公张辅、驸马都督井源、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等等。一眼望去,太师、六部尚书及侍郎、督察员御史,几乎当时大明朝廷上拿得出手的大臣全都出动了,可以说是当时朝堂上的精英分子一扫而空了。

大明王朝从开国初期的名将云集璀璨耀眼,经历了朱元璋的残酷清洗,本就没有什么名将谋士了。又来又经历了“靖难之役”的洗礼,再加上这次土木堡之变的惨烈,可以说明朝的群臣被里三层外三层的清洗了个遍,实在再难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人才了。

所以朱祁钰登基时,不仅面对着军事上的没兵,更重要的还面临着空荡荡的朝堂,文武百官剩不足三,真的是一片亡国之像。

登基后的举措

上面是列举了朱祁钰登基时面临的国家惨状,活生生的亡国之相啊。那么他是怎么一步步的硬生生将大明从亡国边缘拽了回来呢?

1、重用于谦坚持抗敌

当初的朝堂之上,一众朝臣应该是被吓破了胆,纷纷表示应该暂时迁都南京避难。但是明代宗坚持住了自己的底线,听从了于谦等主战派的决议。

明代宗在紧急时刻能够不拘于固定的规定临危变通,明朝规定兵部尚书不能直接指挥军队,明代宗便特许于谦“提督各营兵马”的权利,直接指挥所有军队。更是听从了于谦的建议,重用了战败而独自回朝的败将石亨,而后者在北京保卫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而在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明代宗对于大明的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戍军改为十团营制,避免了军队上的混乱。

2、整顿朝堂肃清吏治

朱祁钰在位期间,整顿朝堂,重用于谦、高谷、彭时、商辂等清廉之臣,严惩了明英宗时期的王振等宦官党羽,同时招贤纳士,补充朝纲,他在位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治国能士,使得朝堂上下恢复了一片清明。


因此,正是由于朱祁钰的努力与坚持,让大明帝国避免了亡国的危险,顺利度过了“土木堡之变”带来的极端恶劣局面,可以说的上是挽大厦于将倾了。


王sir小剧场


我这说一个找骂的答案吧,慈禧太后。她不是皇帝,但是却是大清王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

慈禧现在被骂一点也不冤枉,毕竟晚清那点破事确实够丢人的,而且慈禧后来“量中华之物力,街与国之欢心”可谓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但是如果以中国传统观点来看,慈禧绝对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政治家。

大清朝在道光、咸丰的时候是真的已经快完了(当然和洋人关系不大,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其实很有限,这是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的灭亡,大清200年要到头了),太平天国这种等级的民变在历朝历代都是要亡国的,你想想黄巾起义后的东汉;黄巢起义后的大唐;宣和暴动,方腊起义后的大宋;李自成起义后的大明......都撑了多久呢?

大清经过太平天国后,可是还挺了六十年,甚至还一度中兴,这一点最高统治者慈禧居功至伟!

那么,为什么她没有改变中国的国运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慈禧只是一个传统的政治家,而不是改革者,他只能勉力维持封建统治,却不能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只要维持大清的统治,什么方式都可以用:放权给汉臣一样,出卖国家利益给列强也一样......

所以大清只能灭亡,这是定数。


国史拾遗


在我认为只有两任皇帝能符合题主说的力挽狂澜,扶大厦将倾。

宋高宗赵构

北宋后期,靖康之耻,宋徽宗和宋钦宗俩父子被金国俘虏,宋朝可以说是在法统上被灭亡了,此时的宋朝长江以北基本全部沦陷。

此时的宋朝群龙无首,只有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一路南逃到了应天(今南京),继承宋朝法统,登基称帝,续了宋朝的国祚。

当时的宋朝可以说是生死存亡一线之间了,北面金国大军压境,南方的宋朝管辖区又起义不断,重要的是赵构建立的南宋王朝内部又意见不统一,甚至有朝中重臣打算逼迫赵构下台。

赵构面临的局面其实相当危机的,但是此时的赵构能力非常强,前期启用主战派李纲为相,稳固了对外军事,内部又打压粉碎了针对他的政治阴谋,巩固了他的皇位,并在局势稳定的情况下,积极与金进行和谈,并与蒙古进行联盟,确定了南宋时期的三国鼎立态势。

在一番左右腾挪后,赵构悉心发展宋朝经济,并作出了一些很重大的政治改革,比如推行经界法,发展海洋经济,甚至发行了世界最领先的纸币代替金属币进行流通等等。

赵构在宋朝行将灭亡之际,在南方登基,凭借长江天险,确保了宋朝至少有传承了100多年,他算得历史上少有的力挽狂澜的皇帝之一。

明代宗朱祁钰

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太监王振之言,御驾亲征瓦剌,不想在土木堡被瓦剌围歼,导致了大明朝的精锐部队全部损失,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

瓦剌手捏大明皇帝一路向南,准备进攻北京城,此时的大明朝经历了建朝以来最大的危机,群臣无策,甚至满朝文武都打算迁都南京,回到当初朱元璋起家的地方了。

此时大明朝遇到了不可多得的功臣——于谦,他作为兵部侍郎,极力反对迁都南京,积极组织和动员全国力量进行北京保卫战。

但是于谦不是皇帝,此时大明缺的是领袖,在孙太后和于谦的共同推举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被立为当时的危难皇帝,史称景泰帝。

朱祁钰在登基后,遇到的困难要大的多,一上台就遇到瓦剌打到家门口,这对一个新任皇帝来说的确是很大的考验。但是在于谦、王文等人的辅助下,朱祁钰干得非常的出色,不但在北京保卫战中取得了对瓦剌决定性的胜利,更是在他的统治下,一扫明英宗时期的颓政,清太监,用贤臣,保民生,重建军。


景泰帝短短的在位7年时间,不但解除了大明当时最大的危机,也把大明的吏治和经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很遗憾的是命太短,而且无后。在他病重期间,明英宗在徐有贞和石亨的裹挟下发动了南宫之变,顺利复辟,景泰帝黯然的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他在大明一朝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连入葬皇陵的资格都没有。

赵构和朱祁钰都是被后世史学家弱化的一代郡王,但他们在历史长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功劳不应该被后人所遗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