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隱藏的人性密碼

導讀:

在過去的2年裡,我以閱讀世界名著為主線,撰寫了一系列書評文章。其中包含雨果的兩部作品,即《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這兩部作品幾乎是我讀得最細緻的作品,我為這兩部作品傾注了很多時間。

在閱讀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我有很多思考和感悟。我發現世界名著幾乎都有這樣一個特點:無論從作品的宏觀,還是從作品細節之中,我們總能發現不同層次的美。更耐人尋味的是,縱然我們讀了無數遍,仍然會在字裡行間發現新的篇章。

這或許就是我們閱讀的意義。

相關文章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隱藏的人性密碼 | 世界名著深度解讀

2019年的最後2個月,我一直沉迷在《巴黎聖母院》中。就像當初讀《悲慘世界》一樣,我津津有味地反覆讀了兩遍《巴黎聖母院》,感覺這部作品和“傳說”中的不太一樣。

雨果真想通過這部作品表達美與醜、善與惡嗎?

我不敢直接去否定,但我認為,較之前者,雨果更想表達的是“命運”這兩個字。

《巴黎聖母院》作者原序的開頭一段是這麼寫的:

“幾年前,本書作者去聖母院參觀,更確切地說是追蹤覓跡,在兩座鐘樓之一的暗角牆壁上,發現這樣一個手刻的詞:'ANAΓKH’。”

就因為看到這幾個大寫的希臘文字母 'ANAΓKH(希臘文命運),雨果開始思考“其中所包藏的難逃定數的命意”,他思考再三,“力圖窺見究竟何等痛苦的靈魂,試要給這古老教堂的額頭打上這罪惡的或者凶兆的烙印,才肯離開人世。”

於是,《巴黎聖母院》誕生了。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隱藏的人性密碼 | 世界名著深度解讀

到底什麼是“命運”?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蜘蛛與蒼蠅的寓言

“它(蒼蠅)剛剛誕生,高興地飛來飛去,它尋找春天,尋找廣闊的天空和自由;可它偏偏撞中了命中註定的花格窗,蜘蛛便衝了出來。”

蜘蛛和蒼蠅可以象徵一切,而在《巴黎聖母院》中,“蜘蛛”就是克洛德,“蒼蠅”就是愛絲美拉達;蜘蛛就是黑暗的現實,蒼蠅就是無辜的個體……

但雨果對“命運”的闡述,不止於“蜘蛛”與“蒼蠅”之間命運搏鬥的表面。他用有限的篇幅和為數不多的人物,詮釋了幾乎整個社會不同階層的性格與命運。

這部作品的核心人物,無疑就是愛與美的化身——愛絲美拉達

雖然她從小就被人抱走,離開了與之相依為命的母親,在顛沛流離中長大,但生活在最底層、飽受苦難的愛絲美拉達卻是至善至美的。

她整日與小羊相依為伴,靠賣藝為生,但生活在她周圍的人——“奇蹟宮”的乞丐們,都呵護她、愛戴她、尊重她。即便面對曾挾持過她的卡西魔多,她也以愛回饋於他。

這部作品別具匠心的一幕,就是一次心靈的救贖畫面:在卡西魔多被誤判後即將被行刑的時候,無數的圍觀者都無動於衷,唯獨被卡西魔多挾持過的愛絲美拉達遞給他一口水。愛絲美拉達的大愛讓這個擁有畸形外表的聾子流下了生命中的第一滴淚。

雖然愛絲美拉達用愛拯救了一個身體殘缺的人——卡西魔多,但她的美卻摧毀了另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克洛德。

雨果對克洛德這個人物的詮釋是全書最立體也是最精彩的——一部作品最出彩的人物往往是反面人物,正如我們的真實社會,可以說克洛德是雨果筆下最經典的人物形象之一。

為了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活,雨果不惜用整整一章的篇幅來介紹男主人公克洛德的過去。

克洛德從小就是一個品學兼優的人,他幾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讀書和學習上,這讓他對人情頗為冷漠。直到他父母去世,留下年幼的弟弟需要他照料時,他才突然體味到親情的滋味,是他供養弟弟長大成人。後來,他又遇見了身體畸形的棄嬰卡西魔多,在人人都將其當做魔鬼想要殺死這個棄嬰的時候,克洛德卻站出來,領養了這個被世界遺棄的嬰兒。從這個義舉便可以看出,克洛德內心本是善良的。

但是愛絲美拉達的出現,卻讓他的內心開始嚴重扭曲、畸形。

從見到愛絲美拉達那一刻開始,克洛德的內心就開始了一場戰爭:那是宗教與世俗的戰爭,是宗教的戒律與人性本能的戰爭,也是人與“非人”的戰爭。

“正是在我自認為無比強大的領域,命運卻比我更強大。”克洛德的善與惡是不可控的,“他想到毀掉他又被他毀掉的那個不幸姑娘。他那怔忡的目光回顧一下所走過的路,也是在劫難逃,

他們兩條命運之途曲折多舛,到了交叉點,兩個命運便無情地相撞而粉碎了。他想到終生侍奉上帝的許願是多麼荒唐,想到守身修德、求知信教是多麼虛空,想到上帝又是多麼無用。他又滿心歡喜地沉溺於邪惡思想中,越陷越深,就感到撒旦在他身上爆發一陣陣狂笑。”

最終,克洛德自己摧毀了自己,同時也摧毀了愛絲美拉達。

蜘蛛與蒼蠅,在故事的結尾同歸於盡,最終誰也沒能戰勝誰。

至此,我終於明白了“命運”的含義:摧毀別人就等於摧毀自己,成就別人就等於成就自己。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隱藏的人性密碼 | 世界名著深度解讀

被讀者忽視的主要人物——巴黎聖母院

可能與大多數讀者不同,在整部作品中,我最喜歡的章節是第三卷。這一卷只有兩個章節,分別是“聖母院”和“巴黎鳥瞰”。沒錯,這一卷幾乎沒有其他零散的人物,而是緊緊圍繞這座建築做文章。

我為何稱巴黎聖母院是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主要人物之一呢?

因為雨果通過外貌、聲音、性情,將巴黎聖母院寫成了一個活著的,甚至是個有思想的人。

是啊,“在我國教堂的年邁王后的臉上,每一條皺紋都伴隨一道傷痕。‘時光貪婪,人更貪婪。’這句拉丁文,我想譯為:‘時光盲目,人則愚昧。’”雨果用短短一句話,就道出了巴黎聖母院的人生箴言和人生意義——她不僅僅是歷史的重要參與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

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幾段話領略一下巴黎聖母院的風韻:

“首先要談談聖母院的門臉兒,建築史上再也沒有比這更為絢麗的篇章了。從正面望去,只見三座並排的尖頂拱門,上面有一層鋸齒狀雕花飛簷,一溜兒排著二十八尊列王塑像的神龕,飛簷上居中是花欞的巨型圓窗,左右護擁著兩扇側窗,好像祭師身邊的兩名助手——執事和副執事;再往上看,便是那亭亭玉立的修長的三葉形拱廊,那一根根纖細的圓柱支撐著沉重的平臺,還有那赫然矗立,帶有青石瓦披簷的兩座黑沉沉的鐘樓。綜觀整個門臉兒,雄偉的五個層次,上下重疊,在恢宏的整體中佈局和諧,一齊展現在眼前,又絲毫不給人以紊亂之感,甚至那難以計數的細部,諸如雕塑、浮雕、鏤刻,無不強有力地凝聚在寧靜而偉大的整體上。可以說,這是石頭譜成的波瀾壯闊的交響樂,是一個人和一個民族的碩大 無朋的作品,整個兒既渾然一體,又繁複龐雜,如同她的姊妹《伊利亞特》和羅曼採羅;這也是一個時代所有力量凝結的神奇產物,每一塊石頭都千姿百態,鮮明地顯示由藝術天才所統攝的工匠的奇思異想;一言以蔽之,這是人的創造,偉壯而豐贍,賽似神的創造,似乎竊來神的創造的雙重特質:繁豐和永恆。”


“我們對這座建築門面的描述,同樣適用於整座教堂;我們對巴黎這座大教堂的描述,也同樣適用於中世紀基督教的所有教堂。一切都容涵在這源於自身、邏輯嚴謹而又比例勻稱的藝術之中。量一量足趾,也就等於量了巨人的全身。”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隱藏的人性密碼 | 世界名著深度解讀

那麼,她擁有怎樣的聲音呢?

“要傾耳細聽鐘樓樂隊的全套樂曲,聯想那五十萬人的竊竊私語、塞納河水的永恆哀怨、清風的無限嘆息,以及天邊丘巒上,那四片森林的巨型管風琴遙遠低沉的四重奏,從而按照中等響度,消除鐘樂主調中過於嘶啞、過於尖厲的音質。然後你再說一說,世間能否還有什麼更加豐富,更加歡快,更加閃光,更加炫目,勝過這鐘聲的和鳴,勝過這音樂的熔爐,勝過這高達三百尺的石笛同時吹出的萬縷樂音,勝過這已然化為一支樂隊的城市,勝過這首狂風暴雨般的交響樂。”

不知多少個夜晚,我在黑暗中摸索kindle,打開《巴黎聖母院》,翻到第三卷,把這兩章文字讀了一遍又一遍。

這座建築終究有何不同?雨果為何將故事置於這樣一座建築之中?

我思來想去,終於找到了答案:巴黎聖母院既是歷史的載體,又是思想的載體,同時也是社會的載體。

雨果想表達的絕非我們看到的故事本身,他同時也記錄了歷史變遷和人類思想、文化變化的一個事實。

他這樣寫道:

“建築物不僅外形,而且選擇的地點,都能揭示出要表現的思想。”


“人類社會初始的六千年歷史中,從印度斯坦最古老的佛塔,直到科隆的大教堂,建築藝術始終是人類最偉大的著作。這是千真萬確的,不僅一切宗教象徵,而且全部人類思想,在這部鴻篇鉅製中,無不有其一頁,無不有其豐碑。任何文明都始於神權而終於民主。自由取代一統的這條法則,就寫在建築藝術中。”

縱然如此,建築的生命也並非永遠鮮活。即便它擁有堅硬的石身,但它的生命仍然不堪一擊。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道破天機:“小東西往往能戰勝龐然大物,一顆牙齒能啃掉大個頭兒。尼羅河中的小老鼠能咬死鱷魚,劍魚能戳死鯨魚,書能扼殺建築物。”

“書籍能扼殺建築物”,“印刷機將扼殺教會”,真是驚人的敘述!

“印刷機這臺巨型機器,不斷抽汲社會的全部智慧汁液,又不斷吐出新的建築材料。全人類都登上了腳手架,每人的才智都是工匠。最卑微的人也能堵個洞,或者放上一塊石頭。”

這一切描述,又讓故事回顧到“命運”本身。

雨果在這部作品中畫了一個很完滿的圓圈。



越讀時間:

發現文字世界不一樣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