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阴三阳?在脏腑和在经络,代表意义有哪些不同?

什么是三阴三阳?在脏腑和在经络,代表意义有哪些不同?


经常被问到,能不能详细解读三阴三阳?另外,三阴三阳之外的"至阴"是什么意思?


首先,三阴三阳,三阳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阴是太阴、少阴、厥阴。中医的经络命名就是用它们。

下来,解释一下三阴三阳的具体义涵,以及在经络、伤寒论六经辨证之中,它们的大概含义。

■ ■ ■


这个问题,要理清爽它,首先要追溯到《周易》。


《周易》里有这样一句话:"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中两仪就是阴阳,就是把万事万物分成阴阳两大类。分为两大类之后能不能再进一步细分呢?可以的。那就是两仪生四象。

四象是哪四象呢?


就是三阴三阳之中提到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


我们可以借助四象图来理解。


什么是三阴三阳?在脏腑和在经络,代表意义有哪些不同?


这里,“太”代表多,代表大。太阳、太阴,代表的是阳与阴在数量上的多。


所以,太阳、太阴分别对应的是:图中阴阳鱼中顶端阳最多与底端阴最多的位置。其中太阳为一个颜色纯白的圆,代表阳最多;太阴为一个颜色纯黑的圆,代表阴最多。

而“少”与“太”比较,就是阳或阴已具有了,但在量上还未算多。


所以两者居四象图的东西两边,阴阳有了,但还处在未算多的位置。这两个的形象都是一半阳,一半阴。也代表在量方面未算多。


四象的本质,是在两仪基础上对事物的进一步划分,从而实现对事物的初步量化。


比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如果按阴阳两仪来分,那么温与热都属阳,寒与凉都属阴。


但温与热程度不同,有量上的差别。温属少阳,热属太阳;同理,则凉为少阴,寒为太阴。这就是四象。


■ ■ ■

而经络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命名,是在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易经四象名称基础上,为在数量上对应手足各六条经,中医人为地另外加上阳明与厥阴这两个命名。


也就是说,阳明与厥阴这两个命名,不是来源于易经系统,而是中医自己加上去的。

那么,阳明与厥阴又该加在太极图的什么地方呢?


如果从阴阳量的多少而言,阳明该放在上面四象图的太阳与少阳之间,《黄帝内经》叫做两阳合明。不少人根据这句话,以为阳明的阳气量最多,其实不然。


假如按阳气量多少来排序,《黄帝内经》是这样排的,太阳是三阳,阳明是二阳,少阳是一阳。注意,阳明是两阳合明,不是两阳合阳,这个"合"字可能牵涉到六经开阖枢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比较深了;当然还可能存在其他解法。总之这不是这一篇能写完的内容,所以就这个问题,今天这里不作深入讨论。

三阴按量的多少是这样排:太阴是三阴,少阴是二阴,厥阴是一阴。


为什么厥阴的阴是最少的呢?因为厥阴的意思是两阴交尽。尽,是事物发展到尽头的意思;两阴指的是太阴、少阴。就是说:太阴、少阴,去到尽头就是厥阴。所以厥阴的位置该放在上面四象图的少阴与太阳之间。

当然,阳明与厥阴的位置,在说明不同的问题时(比如说明开阖枢时),在太极图中还有其他不同的放置方式。我们今天讲的放置法,仅仅是从《内经》设定的六经阴阳量的多少这个角度来放的。

好,明白了这个,有些学过《伤寒论》,知道疾病循经传变的朋友就容易明白,在《伤寒论》之中,讲到疾病的传变,循经传变是这样的:太阳病传阳明,然后阳明传少阳,少阳传太阴,太阴传少阴,少阴传厥阴。这其实就是,太阳三阳传阳明二阳,阳明二阳传少阳一阳,少阳一阳传太阴三阴,太阴三阴传少阴二阴,少阴二阴传厥阴一阴。

很明显,这是按阳气量的递减到阴气量的递减来设定的。至于临床实际是不是这样传(这该是另一篇文章的素材了)?我们这里暂不展开讨论。而且六经传变也还有其他路径。


但至少我们能看见,仲景这个六经病循经传变的设定,是跟三阴三阳经的经气阴阳量多少相关联的。


■ ■ ■

下来,六经病的性质跟三阴三阳阴阳量多少的命名有没有关联?


应该说,关联度没有与六经传变的设定那么大。


比如,太阳病跟寒水挂钩,阳明病是跟燥金挂钩,少阳病跟相火(类似于暑)挂钩,太阴病跟湿土挂钩,少阴病与君火挂钩,厥阴病跟风木挂钩。

这里六经病的性质,感觉上跟五行、以及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的关联度较大。刚才讲的六经命名的阴阳量的多少,在病的性质上的反映反而没那么明显。

为什么会这样?这里牵涉到的知识点,相关联的东西太多,比如又跟开阖枢的位置相关了,所以不易一下讲清楚。就是以上讲的内容,假如没学过医,或是学得比较浅,看起来可能已经相当困难了。


倘若再往深里讲,即便专业出身的,看起来可能都吃力。所以,想追求深度的,我的线下课《周易与中医学术》,面对面有图表作口头表达,看图说话,才容易讲得透。


我们今天讨论的重心,仅仅是三阴三阳命名的原本内涵。所以枝节部分就不蔓衍了。


关于六经辨证部分,我们就点到这里为止。


■ ■ ■

下来来看在经络的操作上,这些命名的意义有多大?


经络之中,三阴三阳的分别,更多体现在手足三阳经对应六腑,手足三阴经对应五脏(加上心包是六脏)。


三阳经主要行于四肢外侧,三阴经走在四肢内侧,也就是说在大类的分阴阳上,它是有意义的。

但在当今的针灸应用上,《内经》中关于三阴三阳阴阳量多少的设定有没有意义?

在经络命名上,按照《内经》原意,虽也有对应的三阳、二阳、一阳、三阴、二阴、一阴的说法,但是在理论与实践的演化过程中,“量”的感觉其实是在日渐淡化。

也就是说,现在并没有太多针灸医师,是按照太阳经阳气量最多,阳明经阳气量第二,少阳经阳气量第三这种设定来行针的。针灸师更多的是关注经络之中气血量的多少,比如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这说明,中医师们在医疗实践中,越来越关注实际应用的意义。所以《内经》中关于三阴三阳阴阳量多少的设定,这里不能说它没有参考意义,但这种观念已呈现越来越淡化的趋势,也是基本事实。

那有没有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种命名,在中医内容中,意义较大的呢?

有的!在表达五脏阴阳量上,这样的命名具有意义。

中医常用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来说明五脏特性。四象与五脏如何相配?如下:


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肾为“阴中之太阴”。

大家会发现少了一个,是的 ,中医以五行体系为主框架,因此在四象之外,还要再加一个元素,跟五行在数量上对应。加的这个元素,就是脾为“阴中之至阴”。由此可见,"至阴"这个词,是中医为使阴阳体系与五行系统相洽洐生出来的,用以说明五脏特性。

四象+至阴,正好与五脏的阴阳量对应,还可以说明阴阳发展趋向。


到这里,我们先大致看懂,再讨论意义。


■ ■ ■

“阳中之太阳”、“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少阳”、“阴中之太阴”, “阴中之至阴”这五句,每句第一个字(阴或阳),是根据五脏位置高低来界定的。

其中,心、肺在上,属阳,所以都以“阳中”来表述;肝、脾、肾在下,属阴,都以“阴中”来表达。

而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指代对应脏的阴阳量,以及功能特性。

我们一个个来看:


心为“阳中之太阳”:太阳之脏,说明心的阳气量,生理上是偏多的,病理则表现为心火易旺。由于“同气相求”,易被火热之邪所扰。《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心恶热”。


肾为“阴中之太阴”:太阴之脏,意味着阴多阳少。虽然任何教科书都强调肾阴肾阳的重要,但从中医发展脉络来看,肾阴肾阳,更看重的是肾阳,皆因物以稀为贵,太阴之脏,缺的是阳。这种观念,因命门学说兴起,已现苗头,火神派大兴就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阳中之太阳”、“阴中之太阴”说明的是心肾两者,因为心和肾,一个容易偏向阳,一个容易偏向阴,如何协调?让心肾的阴阳水火相交,阴阳互济又互补,如此一来,两全其美。

肝为“阴中之少阳”,少阳,是春天、早上的意象。好像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充满生发之意,且是往阳多的方向发展。这就与肝主疏泄、肝主生发、肝为刚脏这些功能特性意象相近。

肺为“阳中之少阴”,少阴,是秋天与黄昏的意象。秋气转凉,日落西山,反映了阳渐消阴渐长,其气敛降的态势,正与肺五行属金,其气肃降之象类同。

少阳,在左,左升;少阴,在右,右降。互相协调,则太极圆转。于是有了肝从左升、肺从右降,人体气机如太极旋转。

至于脾为“阴中之至阴”,不少人可能会误读,以为“至阴”是阴最盛。其实,阴最盛是“太阴”,太代表多、大。而“至阴”,“至”是“到”的意思。至阴的位置,摆在太极图中间,这里正是从阳入阴,从阴出阳的阴阳交接处。对中医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听过“脾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这句话,枢纽,就应该在中间。

■ ■ ■


注意了,五脏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命名与经络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命名,意义是不同的。


五脏阴阳太、少的命名,确实可说明该脏的阴阳量,这点从古至今都没变过,是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而在给经络命名之初,其中也含有阴阳量的意义,可是在应用过程中,阴阳量的指导意义已逐渐趋向了淡化。

所以提醒各位,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在脏腑与在经络,指代是不同的,不要混为一谈。比如心,在脏腑叫太阳,说明心的阳气量最多;但心在经络叫少阴,全称手少阴心经,这是因为心属五脏,五脏属阴,故心属于阴经。


■ ■ ■

可能有人问,为什么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些名称,在脏腑和在经络,代表意义会不同?


这是因为《黄帝内经》是集体创作,有人根据脏腑功能来设定阴阳量,再根据阴阳量作出命名;有人根据经络归属的是脏还是腑,脏属阴,腑属阳,从而分出阴阳,然后再命名。这些人不见得是同一个人。甚至不同的篇,书写年代都未必一样。


关于三阴三阳与至阴的名称和相关问题,就先谈到这里。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