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背後的史詩級故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背後的史詩級故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 無衣》

這首威武雄壯的軍歌,大意說的是:誰說沒有戰袍?我和你在一起!國家召喚我們,拿起刀槍上戰場!

氣勢磅礴,冠絕古今。

完全是秦人尚武精神,忘生輕死之體現。

有氣吞山河的大境界。

甚至有人說這詩:“英壯邁往”,超過了盛唐出塞詩的境界。

《無衣》千百年來傳唱不斷,為勇士壯行,為英雄鼓舞。

其成詩的故事,同樣充滿傳奇,是勇氣、諾言、意志的真實再現。

01

春秋末年,楚平王替太子娶秦女。

卻聽信奸臣費無極的話,這個女人美得不得了,自己要了,另外給太子再娶媳婦。順理成章,費無極進一步教唆平王除掉太子,並太子的老師。

太子逃跑,老師伍奢被捉,費無極叫伍家的兩個兒子來見老爸:“你們來了,饒了你們的老爸,不來,就殺了他!”

長子伍尚寬厚仁義,來了;次子伍員堅毅勇敢,知道一去必是父子同死,逃跑。兄弟倆人,一個實現了孝,跟著父親去死;一個落實了義,一定要報仇。

伍奢和伍尚被殺,死前瞭解兒子的伍奢感嘆說:“從今往後,楚國的君臣要受盡戰爭的苦了。”

伍員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他白髮過昭關,吹蕭乞鬧市,歷盡千辛萬苦,到了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奪得王位,推薦軍神孫武為吳軍統帥,把中原先進的戰略戰術引進到吳國來。

吳國漸漸繁榮昌盛,國力日益強大,成為楚國在東邊的大敵。

公元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的率領下,大舉伐楚,五戰五勝,一舉攻進楚國首都郢城。那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兒子楚昭王逃跑,吳軍佔領郢都。

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墓,把屍體拉出來。據說楚平王的屍體是水銀浸過的,面目如生。伍子胥怒火沖天,把屍體抽打了三百鞭,算是報了父兄之仇。

司馬遷感嘆伍子胥為“烈丈夫”,棄小義,雪大恥,了不起。伍子胥沒有罷休,他繼續派人去追趕楚昭王。

伍子胥有個同學申包胥,才智勇武,媲美伍員。當年伍子胥逃離楚國時,兩個老同學見了一面,彼此瞭解對方的能量和性格的倆個人,有一通對話。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背後的史詩級故事…

伍子胥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滅了楚國!”

申包胥說:“努力吧!你如果滅了楚國,我一定復興楚國!”兩個朋友用這種諾言告別。

申包胥在山中聽到伍子胥掘墓鞭屍,給他寫信說:你這樣報仇,也太過分了吧?人定勝天,老天反過來也會報復人。你曾經是楚平王的臣子,現在鞭打死人,這難道是上天的意願嗎?

伍子胥回信:我就像是旅客在途中,眼見天就要黑了,前面的路還非常遠,只能向前走了。依舊派人到各處去尋找楚昭王,一心一意要滅掉楚國。

申包胥知道,自己踐行諾言的時候到了。

02

申包胥出發,爬山涉水,歷經萬苦,走了七天七夜,到了秦國。

向秦國求救,秦國不肯管這事情。

申包胥站在秦庭上,不吃不喝,放聲大哭,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和大臣們都感動了:“楚王雖然無道,可楚國有這樣的臣子,怎麼會被滅亡呢?”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背後的史詩級故事…

申包胥

​派了五百乘兵車,由將軍子蒲、子虎率領,跟隨申包胥出發。秦哀公親自賦成《無衣》這首歌,號召將士們,為大義出征。“豈日無衣?與子同袍。”雄壯的軍歌,“秦中苦娃”殺到。

吳軍佔領楚國郢都,四處追拿楚昭王。楚平王是個混蛋,但楚昭王很不賴,他得病,算命的說可以祈禱上天,把他的病轉到將相身上。昭王說:“將相就是我的手足,把病轉到手足上,有什麼好處?”不同意。

昭王離開,楚國父老相送,昭王說:“我沒有本事,丟掉了祖宗的城池。還是把我流放到海上去吧!再立個賢明的君王吧。”楚國人都感動了,有這樣的君王,能不努力嗎?大家同仇敵愾,拿起武器和吳國人戰鬥。

吳人在楚國掠奪無厭,更是激起了楚人普遍的反抗。令尹子西率領導楚國人民在楚國各地開展反抗吳軍的戰鬥,吳軍陷入了楚國的游擊戰中。

申包胥引導的秦國援軍到達,大大提高了楚軍的士氣民軍,楚秦聯軍在稷城與吳軍相遇。

申包胥、子西率楚軍先與吳軍交戰。

秦軍觀察了吳軍的戰鬥方式後,發起進攻,黑色的秦軍旗幟飄揚在戰場上,吳軍從未與兇猛的秦軍交過手,大為吃驚,軍心亂了,兩面攻擊下,吳軍大敗。

吳國內部的矛盾在戰敗後就暴露出來,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乘闔閭久居楚國,先率部逃回吳國自立為王。

闔閭回師,打敗了夫概,吳軍也在劫掠了大量的財物後,退出楚國。楚昭王回到郢都,楚國復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背後的史詩級故事…

03

申包胥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成功幫助祖國渡過危難,復興成功。

楚國人論功行賞,要封申包胥五千戶,這足以成為一個小型家國。

申包胥不肯受賞:“我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自己。國家已經安定,我難道還有其他要求?”

早年大臣子期幫助楚平王上位,自居功高,貪得無厭,終於被平王殺死。

申包胥坦然表明態度:我不是子期這樣的人!為堅持自己的志向,申包胥堅決辭去一切,逃離楚國,遠走他鄉。

申包胥就這樣在歷史中消失了近三十年,他的再次出現,還是與楚國、吳國的命運有關,這次還牽出個後起之秀越國。

在吳國的南方,越國在一步一步地壯大。吳越爭霸,越王勾踐擊傷吳王闔閭致死,吳王夫差繼位,打敗勾踐。勾踐忍辱負重,作為俘虜到吳國為奴三年,才回到越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背後的史詩級故事…

臥薪嚐膽,與民同甘共苦,慢慢恢復國力,吳子胥看到了越國的潛力和越王勾踐的忍耐力,再三勸吳國夫差滅掉越國。

但一國滅亡的歷史就是這樣,由一個錯誤套著另一個錯誤延續著,最終導向末路。

英明勇武的夫差,就是聽不進伍子胥的話,兩個情同父子的君臣鬧翻了,夫差賜給伍子胥一把劍,讓他自殺。

伍子胥這個強大而智慧的人,笑著說,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樓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軍隊開進城門。

伍子胥死後,惱火之極的夫差還把他的屍體用革囊裝著丟到江裡餵魚。

十幾年中,強大的吳國四處征戰,成為春秋最後的霸主之一。吳國的敵人們一直在鼓勵他去和強大的勢力爭王爭霸,在窮兵黷武中耗盡國力,喪失民心。

最後夫差在勝利面前失去理智出兵和中原的強國晉國爭雄,已是是強弩之末。

蟄伏多年,聚集民心,積累力量的越國,開始把目光投向空殼吳國,準備向這個世仇發起復仇之戰。

在戰爭開始的前夕,申包胥出現了,見越王勾踐,受到了越王特別的禮遇。

申包胥分析了吳國窮兵黷武,殺害忠良的作為,完全是亡國的徵兆。越國要堅定信心,一定會消滅吳國。

申包胥給勾踐出了三策:智、仁、勇。

用以對付吳國。

當然越王的復仇之路由許多高人共同努力完成的,申包胥只是其中的一環。

有心人,天不負;

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句話是越國滅吳的故事總概,用於申包胥也是一個道理,更何況他利用越國,間接地為楚國報了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背後的史詩級故事…

我們今天應該感謝申包胥,用生命說出的這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