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白話文?

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那麼白話文也就比口語更加書面化。

什麼是白話文?

古代的正統文體是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視秦漢經典著作為範式,並隨封建主流意識形態的不斷強化而形成的一種書面文體。古代在東漢以前,使用竹簡、絲帛等作為文書載體,必然要求文字簡潔。 東漢改進了造紙術,使用紙得到了普及,加上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後,這些都為白話文體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白話文是指“漢語書面語”的一種。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於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的。

對於“白話文”的淵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認變文是一種(白話)文學,認同變文是通俗(白話)小說的肇始”。

胡適稱“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漸白話化的歷史。敦煌的新史料給我添了無數的佐證。”為確立“白話文”正宗的書面語地位,他極力尋找“歷史的依據”。

因此在他那裡“白話文”是極為寬泛的概念,它指與“官方文學”、“廟堂文學”相對的歌謠、語錄、彈唱等形式的“民間文學”、“平民文學”,“一千八百年前的時候,就有人用白話作書;一千年前,就有許多詩人用白話做詩做詞了……”一言蔽之,在胡適看來,每個朝代都有“白話文”的存在,“中國文學史就是一部白話史”。周作人則認為“現在的用白話的主張也只是從明末諸人的主張內生出來的。”

在古代,文言文形式規範,並且用詞用字較為統一。而由於方言的差異,白話文在各地差別較大,因此交流呈現出地域差異的特性。

漢語主要白話文主要有四種,他們分別是官話白話文(京白)、吳語白話文(蘇白,如右圖)、粵語白話文(廣白)以及韻白(明代官話——中州韻白話文)。除了以下四種,還有很多白話。未能識別屬於何種方言大類的,統稱為“土白”。我們生活中所常說的白話文,是指官話白話文。

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清末的“新文體”是夾用口語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象小腳放大的“語錄體”。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文體改革趨於成熟。言文脫節、格式束縛,早在唐宋時代就有人出來反對。唐代韓愈(768-824)提倡散文,反對駢體,史稱“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駢體起源於漢魏,成熟於南北朝,講究對仗和聲律,四字六字相間,稱“四六文”。韓愈反對這種注重形式、束縛思想的文體,提倡接近口語、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體恢復到未受駢體束縛以前的時代,所以稱為“古文運動”。“古文”其名,“革新”其實。

唐代寺廟,宣傳佛教,用講故事的方法吸引群眾。一邊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圖畫稱為“變相”,說唱底本稱為“變文”。有散文韻文相間的,有全部散文的。後世發展成為鼓詞和彈詞。這是早期的白話文學。

宋代的“語錄”是又一種早期的白話文學。起初,禪宗佛徒輯錄師傅言談,用口語體。後來,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的門人,也用口語體記錄老師的言論。 “語錄體”是一種白話文,具有小腳不敢放得太大的“半大腳”風味。

宋元間又有“話本”。這是說書人講說故事的底本。“話”是故事,“本”是底本,分為小說和講史兩類。前者多為白話短篇,後者是淺近文言的長篇。

明清的章回小說,例如《金瓶梅》、《紅樓夢》和《水滸傳》等作品,是用當時的白話書寫,使白話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但是,當時的文學正宗依然是文言文。

清末維新運動時期,開始有意識地提倡白話,興起稱為“新文體”的“通俗文言文”。例如,黃遵憲引俗話入詩,反對崇古,他在1868年(同治7年)寫的新詩,是文體解放的開路先鋒:“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爛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