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文到人文——漢字之肇始,華夏文明之根本

古之聖人以天文定天道,以天道定天倫,以天倫定人倫,以人倫定人文。從天文到人文,文明始也。

一、華夏文明史就是漢字的歷史

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造的。《史記》說,倉頡造字成功後,天雨粟,鬼夜哭,為什麼?因為中國文字的誕生,天地和鬼神都認輸了,服氣了。人類的文明已經征服了一切可以征服的力量。

那麼,倉頡造字之前有沒有文字呢?

倉頡造字之前,主要用圖畫和結繩來記事,這就是中國文字的起緣。為什麼要造字,答案是要記錄天象,也就是天文的需要。

沒有天文,就沒有史官; 沒有史官,就沒有文字; 沒有文字,就沒有文明。先秦時期典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都是古人的天文臺的天文記錄。

文字並不是現代人所理解的這麼簡單,它的起源和演化,都是極其複雜的事。這要從文字的起源說起。要說起文字的起源,還要從結繩記事開始說起。


從天文到人文——漢字之肇始,華夏文明之根本

二、 結繩記事

為什麼候鳥遷徙的時候,它們不看曆書,也不看鐘表,就能那麼精確的感知到季節和氣候變化的呢?它們又是怎麼能做到,在那樣的準確時間開始遷徙呢?植物不看曆書也不看鐘表,它們是怎麼精確感知到季節和氣候變化的呢?它們又是怎麼做到的,在那樣準確的時間節點,開始發芽開花的呢?

再比如,雞不看鐘表,不看曆書,他們是怎麼做到天黑就睡覺,天亮就能自動醒來打鳴的呢?以及,動物們的發情期,為什麼也控制的那麼精準?

如果我們放眼望去,整個大自然到處都是這樣,一切都是如此準確,象鐘錶般的準確。動植物它們都能夠完美地感知到氣候的變化,並準確的做出相應的行為。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最開始的人類,和其他的萬物一樣,都是和天地之氣相通的,萬物一體,人本能的就能感受到氣候的變化。就像身上疼,會馬上感覺到一樣。

後來,人和天地萬物分開,不能再感受到氣候的變化。喪失了這種能力之後,不得已,人類才只好制定出來了曆法。曆法是什麼呢?曆法就是週期放大的鐘表。在這個鐘錶中,天地陰陽周流變化。

宇宙是個大鐘表。除了人之外的其他生命,他們根本連看都不用看這個鐘錶,就能準確的感知到時間和氣候的變化。人以前也具備這種能力,在失去這種能力之後,他們無法靠本能來直接感知,只能依靠工具來間接感知。這個工具,就是結繩記事。

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結繩記事,就是記錄生活中的日常瑣事。比如我今天早上起床了,起床後刷牙了,然後吃了早飯,吃完飯去上班了。上了一天的班,下班後去圖書館看書了。或者我昨天去打獵了,捕獲了五隻野豬和八隻羊。

結繩記事,根本不是記這些無聊瑣碎的流水賬。結繩記事,記錄的是天文曆法的變化。

結繩,而是我們遠古的先人,他們用繩子和木棍為為材料,製作出來了最原初的宇宙全模擬全信息鐘錶。

這個最初的鐘表,是後來所有曆法和計時工具的總源頭。雖然結繩記事作為一種計時記事的工具,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但是,結繩記事到現在,依然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只是大家日用而不知。

古人用繩子做了個全信息鐘錶,把整個宇宙都百分百模擬了出來,這太神奇了!

從天文到人文——漢字之肇始,華夏文明之根本

三、史官造字

鐘錶製造好了之後,因為它極其精密和複雜,需要專業的官員才能使用和操作。這個專業負責操作鐘表的人,就是史官。

老子之後的史官,根本不能稱之為史官。比如孔子作春秋,司馬遷作史記,他們並不是專業的史官,只能算是業餘客串。司馬遷之後的史學,更加每況愈下。現在的人,則把歷史弄成了故事會。

安裝鐘錶,需要專業的天文臺。這個天文臺建在高處,古人稱之為“墳”,也稱之為“墟”。而且,安裝的地方也要百分百模擬天上。天上的鐘表的軸心是安裝在紫微宮的北極星,天下的鐘表,也要安裝在地球的中心。

這個中心,不是在北極點和南極點,而是中原,只有中原所處的這個緯度,才能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北斗星,才能辨別四季,才能從事農業生產。

中原對應的就是天上的紫微宮。天上的上帝居住在紫微宮,天下的天子就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之地。天下對應天上,文明只能起源於這個地方。

地方選好了,中國的天子在這裡建造了一個天文臺,用來安裝鐘錶,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崑崙墟”。伏羲定都後,神農,也是把王都定在中原。

從天文到人文——漢字之肇始,華夏文明之根本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裡》裡的“崑崙墟”

三皇之後是五帝。五帝時期,模擬宇宙全信息的鐘表製作和使用的典籍,被稱之為《五典》。

上帝居住在紫微宮,揮斥八極,把天球按照不同的方位,分出來了八個區域。以八個極值點為基礎,夏商周時期,研究出來了新的鐘表,就是八卦歷。夏的八卦歷,叫《連山》;商的八卦歷叫《歸藏》;周的八卦歷鐘錶叫《周易》。

我們現在說到八卦,就想到算命。這是對曆法的誤解,也是對算命的誤解。曆法算的是天命,而不是人命。史官算一下,天什麼時候,對應什麼樣的氣,這個氣對人是吉還是兇,古人算命算是精確計算天文,得出精確的結果。

天上的紫微宮和八極,加起來就構成了天上的九宮。同理,天下要對應的要分出九州。天上有九宮,天下有九州。

夏商周的八卦歷,在九州的九個地方行政中心,各設置一個天文中心,用來指導天下的農業生產。這就是九丘。

從天文到人文——漢字之肇始,華夏文明之根本

無論是天上的天文現象,還是天下的萬物變化,如果都一一對應起來,建立起來一套形象信息庫。這樣就可以通過文字的描述,來告訴大家今天是什麼天氣,今天的某個時候是幾點鐘。

在倉頡之前,也存在圖畫,但是這種圖畫是給百姓看的,結繩記事才是最高的道術。

結繩記事是對宇宙全信息全模擬的鐘表,以整體模擬整體。而文墨記事則是以信息的碎片,組織成一個整體,再間接的模擬整個宇宙,這樣就無法做到全模擬和全信息。

最開始的文字,是儘量的百分百的模擬天象和物象,這時期的字,看起來就是畫。因為越早的時期,文字對自然的還原度越高,我們考古中看到的畫,其實就是那時期的文字。

後來因為文墨記事信息過大,文字的簡化是必由之路,沒有那麼多的專業史官畫那麼多的畫給大家播報天氣。於是,文字就被逐步的簡化,從遠古的圖畫文字,簡化成甲骨文金文。

從天文到人文——漢字之肇始,華夏文明之根本

簡化的過程,伴隨著抽象的過程,到了大篆和小篆時期,文字的書寫,已經出現了很強烈的一致性規範特徵。

再到後來的隸書,楷書,文字越來越呈現出規範化的符號書寫。

從結繩記事到文墨記事的演變,通過人的描述,來百分百模擬宇宙,是非常難的事,很容易過猶不及。最優的方案,還是應該使用鐘錶表來解決,這樣才能做到對宇宙全信息的百分百模擬。

古人說倉頡是重瞳,重瞳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人真的能長四隻眼睛嗎?顯然不是這樣。這就是文墨記事的弊端,非常容易造成信息丟失和信息失真。大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媧補天都是天文曆法事件,我們現在無法理解是什麼意思。

因為天文的衰落,到了西漢初年,很多人都已經不識字的原義了。只知道這個字讀什麼,但是不理解這個字的本真含義是什麼。

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許慎才寫了《說文解字》這本書。


從天文到人文——漢字之肇始,華夏文明之根本

四、從天文到人文,漢字的本義,文明的根本

“文者,天文也;字者,記事也。”脫離了天文來解字,人就被拋入了純粹的符號遊戲中,被從真實的自然中抽離出來,拋入了純粹的文字世界中,拋入了純粹的人文世界中。所以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一半的字都解得不對或者不完整。

從結繩記事到文墨記事,從鐘錶到文字,是信息的一個裂解過程。

以中國為圓心,我們發現,離中國最近的,他們的文字,和漢字的相似性越高,離中國越遠的,他們的文字信息丟失的越嚴重,形沒了,義沒了,只剩下了音。

文字的形,源於天象和物象。文字的義,源自於萬物的周流狀態,音來自於音律。

文明起源於文字。文字又起源於天文。丟了天文,只談人文的話,文明的邊界就是人文。如果人文也丟了,只剩下了表音文字,連人文都沒有了,那麼文明的邊界,就是語言本身了。

從天文到人文——漢字之肇始,華夏文明之根本

現代文明,從天文退到人文,從人文退到語言,再從語言退到純粹的符號與邏輯,越來越和天文、人文無關。

這是病,得治。怎麼治?

天人相合,讓信息能夠無限逼近真實自然,才是可持續的美好的文明。漢字如何解,天人相和的就是正解的。

如果有一天,漢字消亡了,人類和人類的文明一定會消亡。反之,雖然不可能回到繩結而用之,回到漢字的本義天文和人文,人類和人類的文明將會極大的進步。

(注:文章轉自頭條號“巖舟235”)


從天文到人文——漢字之肇始,華夏文明之根本

巖舟先生,華夏文化的擁躉,因敬仰船山先生“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的精神,故命“巖舟”。巖者山也,舟者船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