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何意?

新大风歌


在浩如烟海的俗语老话中,关于葬礼的很多。不得不叹服沿承而来的葬礼讲究。至今在农村流传的“冷棺莫入村、热孝莫登门”的老话,真是煞费苦心,也禁锢着人们的行为。这句老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冷棺莫入村

出行在外意外身亡、或病故在外,待尸休运回老家已经几天了,他们放入的棺材即为“冷棺”。


一般来说都是要埋在农村老家的,可村里是进不去的。这是因为过去医疗条件很不发达,有的人难免会染上一些疑难杂病,或传染性的疾病,村里人最怕对自己的生存造成极大的伤害;再者人们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认为“客死他乡”,怕给村里带来危害。即使怎么做也不让你进村的。只能由家人在村外搭篷子,设灵堂,一切从简办理丧事,让逝者早日入土为安,也完全是为全村人着想。此忌讳至今还在农村存在,因此,病人只要还有一口气,非得想方设法先回到老家再说。

热孝莫登门

家里的老人去世后,他们的子女都要跪守在灵堂前。即使安葬了老人,还是“有孝”在身,待过了“七期”。在“七期”之内他们都是“热孝”。


亲人离世之后,还在办理丧事期间,做为子女孙辈都是服孝的人,头戴孝帽、身着孝服,随便走动,就是对亡者的不尊重,还惹得村里人的谈论;如果还想去村里借个东西、串个门子,村里人一定不待见。虽然说逝者已安葬,但是七七四十九天内你还是有孝在身之人。在农村,对于死人还是比较避讳的,认为家里人去世了是不吉利的事,尤其是披过麻、戴过孝的,有点“晦气”。这种想法,这种心思由来已久,在人们心里似乎是一种“共识”,都在默默地遵守。谁要在“七期”以内擅自去别人家,别人会当面拒绝的。

其实这都是延续下来的习俗,也可以说是人们希望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只能入乡随俗就是。大家说是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