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朕要日批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见到每当君臣朝会时,大臣手中都会持有一块狭长略带弯曲板子的情景。

可不要小看这个“板子”,它可大有来头,史学术语称其为“朝笏”,又称作手板、玉板等。


朝笏起源上可追溯至商朝,直至满清才开始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千多年。

关于朝笏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年间的名臣范仲淹幼年丧父,后母亲改嫁,他不愿寄人篱下,便容身寺庙,苦读诗书。后来他出人头地,考取功名。

当他官任苏州太守时,母亲突然病逝,为了安葬好老人,他便请了一位风水先生挑选坟地。先生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告诉范仲淹这是一块十全十美,百年一遇的墓地,范仲淹不相信天底下有这么美妙无缺的事情,便让风水先生再仔细勘察一下有没有缺陷。

果不其然,这块所谓风水宝地既大吉,亦大凶,第一个葬下去的,将要断子绝孙,以后再安葬的才可以大吉大利。可是眼看母亲下葬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哪有时间再去找个风水宝地呢?风水先生给范仲淹想了个办法,让他在监牢中找一个没有成家的死囚,杀了埋下去,然后再安葬老夫人。

这死囚本就是罪有应得,况且又没有后人,本来遗体或许被弃之荒野,如今好歹也能被安葬,可以说是很恰当的人选。

但是当时正值仲夏,离秋决还有一段日子,可不能因为一己私欲违反法律,范仲淹想都没想果断拒绝。

既然没有人,那便让我范家做一次出头鸟,造福后人。于是范仲淹便在次日下葬了母亲,结果当晚风雨交加,山蹦地裂,山上大块的石头都竖起来了,像官员手中的朝笏一样,这正是千年不遇的吉祥景象,预兆家里子孙世代在朝为官,大富大贵,称为“万笏朝天”。


而关于宋朝大臣为何要在上朝时拿一块朝笏,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要说明一个细节,那就是在影视剧中手持朝笏的人,一般都是朝中德高望重而且上了年纪的老臣。虽然宋朝科技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辉煌时刻,但相对于现代而言,还是望尘莫及,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一支录音笔或一台平板搞定的。

因此对于那些年迈记忆力减退的大臣而言,在天子脚下的言辞就要显得格外谨慎。在皇帝早朝的时候,大臣要不仅边听边记,同时还要构思或牢记自己将要上谏的内容。万一皇帝突然龙颜不悦影响到大臣们的心理,大脑一片空白,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为了应对这种潜在的突发情况,朝笏就排上用场了:

一方面来讲,它可以很方便地记录皇帝早朝的重要内容,为大臣们接下来的发言做好铺垫,充当着一个临时记事簿的作用;另一方面,朝野之上是极其注重君臣礼仪的,类似直视皇帝或东张西望的行为都是对天子权威的亵渎,稍微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

在此情况下,大臣手里持握着一块朝笏就可以很好的吸引注意力,在皇帝讲话时,大臣附身跪地,眼睛盯着朝笏,同时做记载,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至于为何到了宋朝还要采用笏板,而不是用更轻便的纸张代替,也是有其历史传承因素的。其实上文已经提及过,朝笏最初诞生于商朝,其材质通常是竹子或木板。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中才给出它的真实面貌,据《礼记》记载“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约合长五十厘米,宽十厘米)。

到了唐朝时期,随着中日的密切往来,朝笏也逐渐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来到这片从未踏足的岛国。即使是在当今日本影视剧中,也仍能见到它的身影,比如在宫崎骏的动漫电影《千与千寻》中就有相关场景:当千寻进入另一个世界后,见到夜晚天神乘船过河吃饭,而他们手中所持握的物件正是朝笏。

随后的几百年间,朝笏也仍然作为官员们的办公用具,频繁现身于庙堂之上,即使是到了君主集权高度发达的明朝,我们同样也可以从吴晗的 《朱元璋传》中窥见一斑:“ 元璋不理会,仕鲁着急,闹起迂脾气,当面交还朝笏,要告休回家。”可见作为一个过渡期而存在的宋朝,继承前代的传统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朝笏除了办公用品的身份,更重要还是权力的象征,不同材质的朝笏正是对官员等级的反映。

其实最初的一段时间,由于礼仪制度尚未规范,因此君主并不太注重朝笏的形式。作为朝野上常见的物件,大臣们也是这次上朝用完后,下次就换一块。

但随着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和各种礼仪制度的规范,朝笏的作用也就不再单单局限于记录工具了,慢慢纳入了礼仪制度的规范中。

官员在上朝时除了要穿戴整齐,还要依据自己官职的大小持握不同材质的朝笏。对此,每个朝代都对朝笏材质对应的等级做了明确的规定。

如在唐代的时候,一品到五品官员都拥有一个朝笏,为象牙材质,也称为玉板,六品以下的官员拿的是竹木做的笏;到了宋朝,朝笏沿袭唐制,仍旧只有五品官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用象笏,而六品以下的官员则只能用竹笏;当发展到明朝的时候,五品以下的官员已经可以不用持笏上朝了;到了清朝,由于满族统治者在马背上待习惯了,现在突然让他们拿着笏板确实有点难以适应,况且在满族以往的传统中也并没有持笏上朝的习惯,所以更倾向在上朝时凝视皇帝的他们就选择了废除朝笏,自此朝笏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然,笏板的持有者也不仅仅局限于朝野上的文武百官,同样也可以是民间的道士。他们用的是玉板或者是象牙板。

道士们所叩拜的玉皇大帝是他们认为的“三界至尊”,一些高级道士在法会上会手持笏板,就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如当今的日本在举行法会时,仍旧沿用我国的笏板文化,他们国家男女道士都可以使用笏板。

此外礼仪制度也对形状做出了相关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但无论怎么区分,朝笏都脱离不了皇权专制和等级分明的时代背景,因此朝笏也就成了身份的间接象征。


历来现实


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牌子叫做笏板,又被称为手板、玉板或朝板。笏板是官员们上朝时面见君主的工具,它有很大的讲究,宋朝时官员们手中的笏板有三个作用,一是记录皇帝说的重要的话,二是起到一定的礼仪作用,三是代表官员的身份。

笏板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有着悠久的历史。商朝由于没有纸张,笏板一般是由竹木制作而成,以便于官员们记录事情。这个传统也是一直沿袭到明代,笏板的制作工具也是越来越多样化,比如有竹木、玉器、象牙等几种。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说一下到了宋朝,笏板又有什么作用。

记事簿

官员们在上朝的时候,都会在笏板上记录一些重要的事件,为了上朝的时候可以更好的汇报给皇帝。很多官员都有各种琐事,不免会对事情有所遗忘,记在笏板上能够在上朝的时候使用。说不定关键的时候还能救自己一命。

还有就是上朝的时候皇帝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话,一般很多的话也没法记全,要是不记住怕是会被惩罚,笏板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礼仪之牌

古代的天子都是人中之龙,他们在上朝的时候也要保持自己的威严。官员们在上朝的时候也不能挺胸抬头,这样是对皇帝的蔑视,所以他们要弯腰低头。

当官员们拿着笏板的时候,就会弯着腰盯着笏板看,这样就不会盯着皇帝看,这也是对皇帝权威的尊重和臣服。

官员等级

从唐朝开始就对官员们的笏板有了一定的区分,比如五品官员就是一个界限,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使用竹木做成的笏板,五品以上的官员使用的是象牙做成的笏板。

所以我们从电视剧中也可以发现不少官员拿的笏板是有所不同的,越靠前的官员笏板的等级就越高。

笏板一直延续到明末,到了清朝就被废除了。因为清人大都是少数民族,他们在马背上呆习惯了,突然让他们拿着笏板多少有点不合适。所以清朝的皇帝干脆就废除笏板了。

谈古论今,学问为上;答人论事,素质为旨。 个人观点,坚持原创。感谢您的点赞和关注,谢谢!


历史清单


明朝崇祯年间,鸿胪寺少卿董令矩和另一个大臣宋千敏的关系非常要好。有一天上朝时,宋千敏发现董令矩在金殿急得团团转,满头大汗,忙向他询问缘由。原来好友董令矩出门太急,忘了携带笏板了,返回再取已无可能,这可是欺君之罪。仗义的宋千敏当即决定,将自己的笏板一折为二,两人就这样上朝了。好在当时官服的衣袖异常宽大,遮挡了只有半截的笏板,没被别人看出来,董令矩才逃过了一劫。

(董令矩剧照)

不久后,董令矩退休返家,闲居在江苏丰县。几年后,因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自缢身亡。宋千敏不但丢了官,老家也被农民军占领了,走投无路的他无家可归,正打算随便找一处僻静之处了却余生。

不巧这事被一直关注他的董令矩知道了,派人将他接到了府上,同时将宋千敏的家人一并请来,共同生活在了一起。

一晃几年过去,在一个中秋之夜,董令矩邀请宋千敏一家喝酒赏月,酒过三巡后,董令矩提出了一个要求,想把送给宋千敏居住的房舍卖给他。

心有灵犀的宋千敏知道好友的心意,想趁两人还活着时解决这个问题,不想给后辈添麻烦。于是,他笑着询问董令矩:“卖多少啊?”

董令矩伸出一个指头。“十两银子?”董令矩摇头。“100两?”董令矩同样摇头。“难不成是1000两?”

董令矩哈哈大笑,“一文!”

就这样,宋千敏用半截笏板机智地救了好友一命,好友又慷慨地回赠给他一座精致的房舍。两人的故事,留下千古佳话。

那么,“笏”是什么?为何朝臣上朝,手里要拿着这么一块板子呢?

“笏”也叫“笏板”或“朝笏”,是指古代朝臣在在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

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朝中就有了笏,它是大臣觐见皇帝时必带之物,一直沿用至明末清初时,才逐渐废除。笏上窄下宽,有一定的弯曲度。它具体的尺寸,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按照一尺大约相当于20厘米来计算,笏大约长50厘米,宽5厘米。

(影视中手拿笏板的官员)

那么,笏板有什么用处呢?

一、笏板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笏板的制作材质十分讲究,等级也极为森严,“天子以球玉,诸候以象牙,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也就是说,天子的笏用美玉制作,诸侯的笏是象牙材质,大夫用斑竹笏(为了美观,以鲛鱼之皮做装饰),士就用一般的竹木制作。

笏的等级,不仅仅表现在材质上,形状也能看出等级的高低。“天子之笏形方正,以其挺然无所屈;诸侯之笏,则前屈,圆杀其首,后直, 即下角方正,意为让于天子;大夫之笏则上下角皆杀而圆,意为上有天子,下有己君,故无所不让也”。

在唐代,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只能用竹笏。而到了明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也能用象笏,五品以下就连用笏的资格都没有了。

现存于河南三门峡博物馆的两块明代笏,都是象牙材质。一块全长52厘米,被确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一块损坏了的残片,全长只有37厘米,是国家三级文物。

(手拿笏板的官员雕像)

二、笏板是古代官员的记事本。

在《礼记•玉藻》中有关于笏另外一个作用的描述:“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换句话说,笏就是古代朝臣面君时,用来记录皇上的命令和旨意的。当然,也可以将自己准备给皇上的奏报写在笏上,以免遗忘。

所以说,笏就是朝堂上众大臣的必备记事本。

到了东汉时期,虽然纸张已得到普及,成为记录各种文字的载体,但笏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反而逐渐被官员们所接受,成为上朝的必备工具。

那如果给皇上呈报的事物繁多,一块笏不能完全记载,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官员就得为自个儿准备一个“笏囊”,将所有的笏板装在里面,带到朝堂上。唐朝的名相张九龄就因管理的部门太多,需要向天子请示汇报的事情也很多,不得已携带“笏囊”上朝。但张九龄体弱多病,不能负重,只得让随从替他背着笏囊。因此,有“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的说法。发展到后来,不管有无必要,官员都身负“笏囊”,并逐渐形成时尚,以显示公务繁忙。

三、笏是古代大臣的挡脸神器。

在古代朝堂上,最讲究礼数了,大臣一般不能直视皇上,这时的笏板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一种礼仪用具。大臣们用笏板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时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九五之尊天子的敬意。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啥板子不板子的?人家那叫朝笏(hù),俗语那叫手板或者玉板。就这东西不仅仅宋朝的时候有,咱大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除了清朝没有,其他朝代都用,最早这都能探到商代。

所以这物件有年头了,但能传世到现在的,还真不多,稀罕的紧。

多稀罕呢

2000年的时候,云南这块举行了一个拍卖会,是一件明代的象朝笏,一家伙就拍卖到了428万,就这价码不可谓不高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东西搁古代他也不是啥稀罕物,毕竟能搁朝堂上的官,人手一个,咋就这么贵重呢?”

这说的也对,不仅人手一块,有的时候,上一次朝,直接就还一块,不是啥稀罕物。

其实这事也好解释,因为到清朝的时候,满人为了有别于大华夏历史上其他的朝代,这就给废了。那么到现在这都三百多年过去,传下来的不多。

而且这朝笏搁过去也不是啥工艺品,就是个官宦家里边的寻常物,而且他有一部分是象牙,玉制作的,那么在流传的过程中就被改做其他的了,所以能传下的就少,物以稀为贵吗?

所以现在搁市场上很难遇到这朝笏,您就算是瞅见了,那价格都贵的惊人。

如果有小伙伴想瞅瞅实物,在安徽那徽州文化博物馆里边还保存两件明代木制的,就这两块被人摸的都起了包浆(收藏之前被人摸的),您要是真瞅见了,就知道这东西真没啥特别的。

就是一块板而已,但真的很贵!

那么这朝笏到底是干嘛的呢?

首先您可以把他看做是一种礼器,大家伙都知道,这物件是上朝的时候用的。

那么在朝堂上,对话的主角这是皇帝。

大家伙也知道,俩人说话的时候,谈话的双方都喜欢盯着对方的眼睛瞅,这才能体现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一种尊敬。

但您和皇帝说话,可不能直视皇帝,毕竟按照说法人家是上天的儿子,天子吗?是你随便看的吗?不能啊!

而且有这么个词不是说了吗?圣意难测!你这盯着皇上瞅,从人家的表情里知道皇上的想法,这可不好。

不能瞅皇上,这瞅脚面子这也不合适,盯着前边人大腰子瞅也不行,这就显得你不尊重皇帝,所以这手里边揣着一块朝笏,不管干啥,这大臣俩眼睛盯着朝笏,这就解决了这种尴尬,接着您竖起耳朵听着就完事了。

那么后来,大家伙感觉这朝笏用来盯着瞅,这有点浪费,所以就在上边开始写字。

就是把今天要报给皇帝的一些个事,一条一条的写在上边,这就是怕自己个上朝的时候,因为别的事,把自己个的正事给忘记了。

或者记载一些个要紧的东西,别到了时候,皇帝问起来,你一问三不知,这不行。

再有就是,皇帝搁上边说话,说道重要事的时候,您还可以做在上边做个记录,整个会议纪要啥的,回去还有个章法进行梳理。

所以这朝笏说道根子上,他有着类似于记事本的功能。

毕竟搁过去,没有啥录音笔,啥笔记本的,带着朝笏他也方便不是。

那么这朝笏到底是啥模样呢?

咋说呢?春秋战国之前咱不知道,毕竟没有实物,也没有详细记载,就知道有这么个物件。

那么这事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本叫《礼记》的书,他就详细记载了一下,咱就有幸知道那会朝笏的样子

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

这翻译过来就是,长五十厘米,大约半米,宽十厘米。

开始的时候也没啥讲究的,就是这长度和宽度有个说法,那么这事到了唐朝的时候,就有了变化。

毕竟过去他就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这就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那朝笏必须是象牙的,或者玉的也成(只要你能找到这大块的玉石),那么六品以下的这就只能用竹子或者木板的。

那么这套制度就一直延续了下来,这事到了清朝的时候,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您让他们拿着朝笏对着皇帝,他们就有点不适应,毕竟他们就没有这习惯,所以到了清朝的时候就被取消了,他们更加乐意抬头直视皇帝。

其实这朝笏不仅咱大华夏有,那个从头学到尾学咱的日本人也有。

您到现在,瞅日本那古装戏里边,一帮子剃着奇形怪状发型的大臣们也喜欢拿着这朝笏晃荡,这其实就是唐朝的时候,他们学咱大华夏的。

其实朝笏这东西,不仅朝堂上的大臣在使用,道士们也在使用。

有时候道士做法会的时候,大家伙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手里边也拿着这样的一个物件。

而这种形制也被日本人拿去用到他们的法会当中了,所以过去咱有啥,小日本也就学啥,直接拿过去用。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这块板子其实就是一块儿记事板!

我们都知道上朝的时候站那么长时间,而且还算好听,皇帝在上面讲那么多废话,很多时候有些东西根本就记不住,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记事本来把某些重要的事情给记录一下!

所以在朝堂之上很多大臣就需要一块板子来记录一下朝堂之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早期的时候没那么好的条件就像板子呢,也没像电视剧里面那样那粉雕玉琢的,而是一块儿块儿竹片!最近东西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商朝时期!

如果说在朝堂之上发生了什么大的事情,拿着这块板子的大臣会把东西写在本子上,然后呢等回到家要么更换一块板子,或者用竹刀把板子上面的字给划掉,这样的话又是一块新的板子!

这些板子,第一并没有损害颜面,拿了块板子在自己手上反而显得有些庄严的味道,第二这些板子呢可以体现身份,所以在朝堂之上这些本子也就留了下来!并且根据不同的等级也会分成不同的材质,最高材质的当然是玉的,接下来的就是象牙,最最末等的当然就是木头或者是主板!

朝堂之上拿着这块板子,很多人也会有一个注意力的集中点,转移一下注意力,这样的话不会眼睛四处乱瞄,(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在朝堂之上也可以集中精力去听皇帝或者旁边的大臣究竟在讲些什么,总之好处是有的,但是拿这块板子实在是有点麻烦,一直练习的人或许还有这个习惯,等到后来基本上也就没这个习惯!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觉得奇怪,说为什么这么好用的一个东西到后来却消失了呢?就是来了一批用不习惯的人,这批人就是来自于关外的八旗子弟!

其实清朝的政治体系承接的当然是明朝,可是有些方面他不是百分之百学习的,就比如说这块板子!清朝的时候当时很多的八旗子弟弯弓搭箭都习惯了,手里拿着块板子在朝堂之上一动不动地站着,确实有点儿不大习惯,所以这个板子也就没留下来,大家去看清朝电视剧的时候大臣都不带这个板子!

而且清朝的时候基本上是皇帝在上面说,然后大成在底下跪着写奏本!比如说军机处就是这样的!因此板子可有可无。

并且在满清的时候,当时大臣的日子过得很苦,怎么讲呢?除了那些朝堂之上的官位比较高的大臣,愤怒也高,手底下养了一大批的吓人,帮他长的或者带东西,普通的大臣大清早要去上塘,那个时候天都还没亮呢,都必须得戴着一个灯,而且由于为了防火只允许带琉璃的,这东西很脆,万一一个不小心摔碎了,那个琉璃灯还贵着呢,都心疼的要命,此时在怀里揣着一块板子顶在自己的下巴那地方网宫廷里面走,那你是嫌自己这个琉璃灯太便宜了!

所以大家也就不带板子了,但这玩意儿没啥用处!而多了一大堆的麻烦事儿,朝堂之上,如果真的出了什么事情,拿个奏本写一下就行了!


漩涡鸣人yy


用什么写字?


手机用户53201778144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在看历史古装电视剧时,不知道注意一个细节没,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握着一块白色的长板子。



注意哈,这块板子是大有讲究的!

首先,科普一条冷知识。古代但凡书写,都是写在木片或竹片上。当然,纸没大面积使用的时候。

狭长的木片或竹片,叫做简。稍稍宽厚一点的,称牍。随身携带的,便是笏。笏多用于上朝。所以,又称朝板,笏板。

而电视剧中所看到的板子即为笏板。根据《礼记》的记载,笏板长有两尺六寸,中宽三寸。今天陕西省渭南博物馆收藏着一件保存完整的明代象牙笏板。长有54.5厘米,上宽7厘米,下宽5厘米。



为什么拿着一块去上朝呢?

第一,笏板是个备忘本。皇帝说点什么,自己想上奏点什么,其中重要的,便记录在上面。相当于打小抄。

别小瞧,向皇帝汇报工作,不是儿戏,各种数据、要点都要快速准确流畅的说出来。如果忘一点什么,可以偷看笏板。奏事结束之后,笏板随手插腰间。这个动作叫“缙绅”。



张九龄年老体衰,在腰带上插笏板很影响上马。于是,命人特地缝制一个袋子,专门放笏板,称“笏囊”。一旦上朝,随从拿着笏囊,跟着他。一些大臣笏板多。也制了一个笏囊。

第二,笏板是身份象征。封建等级在仕途上,无处不在。什么等级穿什么颜色衣服,戴什么帽子,拿什么笏板,都是有讲究的。《礼记》记载:

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

唐朝时,五品以上是象牙笏,以下是竹木笏。宋朝呢,笏板和官服相匹配,如朱色官服拿象牙笏。但凡重要场所,都得拿上笏板,便于安排位次。



笏板就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都来贺寿,拜寿时,两边桌上,满是笏板。典故“满头笏”,说的就是家门昌盛。

第三,笏板用来挡脸。没错,你没听错。笏板一个用途是挡脸。毕竟君臣有别嘛,臣子汇报工作时,总不可能平视直视皇帝吧?所以,为表示内心对皇上的崇高敬意,便双手举起笏板,眼睛望着笏板。龙威尚在,不得不敬。

第四,笏板是一大武器。北周权臣宇文护是个狠人,连杀三个皇帝。到第四个皇帝宇文邕时,宇文护栽了跟头。



公元572年,宇文护回到长安,宇文邕领他去见皇太后。宇文邕说,太后爱喝酒,年事已高,你帮忙着劝劝。趁机,宇文邕拿出《酒诰》来,给宇文护。宇文护照着做,还没将《酒诰》朗诵完呢,宇文邕就用玉笏板在他身后,给他一下。宇文护倒地,被人杀死。

到清朝,笏板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叔小记


千万别小看,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这一块板子,它叫笏板,也叫朝笏、圭简、朝简、朝板、奏板等,可是宋朝大臣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笏板的材质代表不同的官位级别,其作用也很大,有很多种。

上朝时不同的官职手持不同的笏板

在宋朝,大臣上朝时每个人手里都要持着朝笏,根据官职的不同,朝笏也不一样。五品以上的官员,手持象牙笏板,五品以下的官员,手持槐木笏板,但看笏板,就能区分出身份。

既然是官员身份的象征,那宋朝的官员,不仅仅在上朝时才手持笏板,其实他们在外出时,不论上朝还是聚会、议事、交友,都会手持笏板,代表自己的身份地位,让人一目了然地知道,该受到怎样级别的待遇,而不会出错。

上朝时大臣手中笏板的作用

宋朝大臣上朝时手中的笏板,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不上交奏折的用途。大臣把上朝要向皇帝禀明的事项,简明简明扼要地记载笏板上,好在朝上对皇帝禀报,让皇帝及时处理。

二是有记事本的用途。皇帝在朝上交代的事项,可以记录或画在笏板上,以便下朝以后及时落实。

三是表示对皇帝的尊重。上朝时,以笏遮脸,目视笏端,是一种尊重。随身带个记录的笏板,就像现在领导开会时随身携带笔记本一样,可以随时记下皇帝交代的事项,也是一种尊重。

据记载,宋朝的笏板长半米,宽五厘米宽。

“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

完全可以记录很多东西,可见它的记事绘图功能,已经很齐备。

总之,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的板子很重要,它不仅是宋朝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还具有记事绘图礼仪的功能。



行走与写作


宋朝的大臣上朝时,手上拿的扳子叫做笏(hu),是古代朝臣的办公用品!

笏,又叫笏板,长约66厘米,宽约10厘米,是我国历史上古代官员的一种办公用品,最早使用于商朝,止于明朝,一般材质为玉、象牙、竹子、木头等,不同品级官员使用不同的材质,主要在朝会上使用!

作为一种办公用品,它都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用来记录皇上的旨意或者备忘大事情!

“笏”,忽也,备忽忘也。——《释名》

古代的大臣上朝人人手上都会持有这个笏,在朝堂上议事时,可能会有很多件大事要商议,这样就需要把重要的事情记录一下来,这样就发挥了笏的作用。和今天的人们开会做笔记是一个道理!

另外,封建专制统治的皇帝的话就是圣旨,皇帝一时兴起,说了件事情,或者布置了什么,下了命令,刚好就能记录在笏板上,这样一来,既记录了皇帝的命令,又显得自己很重视皇帝的命令,有此物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挡住自己的脸,以表示对皇上的敬畏!

在古代,皇权具有绝对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的尊贵!而普通民众则地位低下,遇到皇帝出游或者巡视他们都要避开皇帝,不能看皇帝,所谓的天威不可冒犯。

而大臣上朝时,带的笏板也具有这个作用,用笏来挡住自己的脸,在朝堂与皇帝议事时就盯着笏板看,直视不了皇帝的脸面,以显示皇帝的威仪。

第三、礼仪之用,以区分显示身份地位!

皇帝是天子,天之骄子,他继承的是上天的旨意,是上天的儿子,因此地位高贵,虽然这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强调统治的合法性而宣扬愚弄百姓的谎言,但是它却真切反的应了古代社会皇权至上的原则。

皇帝之位,是千百年来是每个皇族成员都梦寐以求的,这正是如此他才是具有绝对性!“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所有的都是皇帝的!

笏从商周开始使用,大家都知道,周朝是以礼治国,因此很重视礼仪,这个笏是必不可少的办公用品。

而这个笏板拿起来以后,正好让大臣站的恭恭敬敬,回答皇帝的提问时点头哈腰,让皇帝感受到群臣的臣服,把皇帝于臣子的身份帝位提现出来!

另一方面,笏板的不同材质,使用在不同等级的朝臣手中。在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用象牙笏,六品以下的用竹笏,而明代规定,五品以下的官员就不需要用笏。

值得一提的是,笏的使用也成了朝臣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很忙的工具!

在古代,有笏的官员原本只有一个笏,但是有的官员事情多,公务繁忙,他可能会有好多个,这样多了不好拿,然后就做了一个袋子,叫做笏囊,如果很多的话,那就需要一个下人背着笏囊了,间接的诞生的“秘书”这一职业!

唐朝有一位宰相张九龄,他处理的公务多,而且人老体弱,他让自己的下人替他背着笏囊,后来大臣互相效仿,以表现自己公务繁多!

笏的作用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点,那么宋朝官员的笏也是这个作用,记录皇帝的命令,当做记事本使用,然后挡住自己的脸面,体现皇帝的天威!

笏始于商周,终止与明朝。笏不管是什么材质做的,但他都是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产物!


南山居史


大臣们手中执的这块板子叫“笏”,是大臣上朝专用工具,不仅仅宋朝的大臣用,笏板使用最早追溯到商朝时期,在周代时被写入礼制规定,一直沿用明代,直到满清入关才被废除,“笏”在经过历朝历代的改进,大小规格材质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笏”板也称作朝板或者玉板,笏的功能随着年代的演变也发生了若干变化,总共分为三点:

起先大臣上朝的目的就是为了向皇帝汇报工作,汇报内容多,就容易忘记,在《释名》中记载:“笏,忽也,备忽忘也”,也就相当于备忘录的作用;

其次就是当做记事本,除了自己汇报的事情,还有皇帝下达的命令或者一些较为重要的话,内容多起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又担心被惩罚,于是笏板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第三就是大臣手持笏板的时候,就会弯腰盯着笏板,以免盯着皇帝看,因为古代仰面视力君为大不敬,没有皇帝允许不能抬头直视皇帝,因为也表示对皇帝权威的尊重和臣服。

根据《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现在的有所区别,跟现在的2尺6寸要短一些。在纸张发明之前,笏板用来记录,大多都是竹制的,后来发展到用玉和象牙来做原材料,纸张发明了之后笏板变成为了礼节性用品,大臣必须持着上朝,这就相当于一种规定了。



在唐朝时期,笏板有了品级分配,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且笏的形状也不同,明朝时期,五品以上官员用牙笏,五品以下官员直接不用笏,后来满清入关,笏直接就被废除了,据说因为满族人在马背上长大以骑马为生,习惯了拿鞭子和马绳,不习惯用笏板,于是才没有继续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