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是土族建的国家吗?

一弦谈古今


吐谷浑是我国西晋到唐朝时期,存在于西北地区祁连山脉与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是辽东鲜卑慕容部的分支,由慕容吐谷浑所建立的。

土族是我国青海甘肃一带的少数民族,所生活的区域大致都在古吐谷浑领地内。

那么,吐谷浑与土族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的看法是:经过千余年的民族大融合,吐谷浑和土族早就不能算是同一个民族,但是吐谷浑可以看做是土族的祖先之一,不过吐谷浑国家,并不能被认作是土族所建立的,因为在西晋到唐朝时期,现在的土族概念还没有形成。

  • 大约在西晋永嘉七年(公元313年),辽东慕容鲜卑部族内部发生了分裂。部落首领慕容廆与他的庶兄慕容吐谷浑之间产生矛盾,导致慕容吐谷浑带领自己的部下,西迁到上陇地区(现在的青海东部甘肃西部等地)。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慕容吐谷浑的后人就以吐谷浑为国号,正式建立了吐谷浑王国。

  • 在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吞并了吐谷浑。至此,前后存在了近340年左右的吐谷浑王国灭亡,所部被归入吐蕃民族当中。

之后千余年,在原吐谷浑故地,吐蕃民族、党项族、蒙古族、羌族等各民族与吐谷浑本地的人民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土族。

总结:吐谷浑并不是土族所建立的国家,吐谷浑是由鲜卑所建立的,而吐谷浑是土族的祖先之一。


小川读历史


1,说亡国于663年的吐谷浑,是由1949年才正式命名的土族建立的,这种说法本身就不严谨。

2,吐谷浑人跟土族是有关联,但从663年到1949年有漫长的1300年,两者绝不能划等号。

以下是我自己的研究和看法,不同于网上任何所谓的百科。

土族自称“察罕蒙古尔”,这名词里包含了跟土族历史有关的两个概念

a,蒙古概念。b,黑白概念。

蒙古,这表明土族历史跟蒙古有直接联系。而蒙古(蒙古族)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吐谷浑亡国五百年后。

黑白,有学者认为出自后唐灭亡后败退到阴山的沙陀人的自称(这派观点认为土族起源于沙陀人),但我持反对态度,沙陀人退到阴山这个没错,但黑白概念的出现,必然是漠北民族占领阴山之后才有的。一个统一国度里存在民族混居,才需要用不同颜色区分各自民族。所以,黑白的出现,必然是蒙古占领青海后产生的概念。但要注意,蒙古占领青海的时间,不能只认为是十三世纪成吉思汗时代,还有十六世纪俺答汗时代蒙古再次占领青海。

以上对土族自称的分析,说明土族有可能是蒙古族进入青海跟当地人结合的后代。这个结合的时间点,可能在十三世纪,也可能在十六世纪。当然后者可能性很低。

土族人的血缘,除来自蒙古族,还有当地人。而彼时所谓的当地人,到底是原吐谷浑人,还是唐末来避难的沙陀人,抑或是吐蕃/西夏人等,这是我接下去要分析的

先看沙陀人。近现代土族里,有姓李的土司。当地首领为李姓,有可能源自被唐王朝赐李姓的沙陀或者党项人。但从语言看,沙陀是突厥语系,党项吐蕃是藏缅语系,跟土族所属蒙古语系有所不同。而吐谷浑人的语言倒是前蒙古语系,所以从语言判断,在蒙古人进入土族境内前,当地已有了沙陀人或西夏人,当时这个外族人占统治地位(后世为土司),但人数处于劣势(后世语言还是蒙古语系)。而当地被统治的民族,应该就是吐谷浑国的后人。

再看663年之后吐谷浑人的情况。

吐谷浑亡国后的近二百年之内,吐谷浑人去向不明。主要原因是其地被吐蕃占领,唐朝史官无法获得相关信息。840年之后随着吐蕃王朝的崩溃,吐蕃在青海以及河西走廊的统治出现松动,给了中原人了解这些区域信息的机会。但到了西夏立国后,这片土地的信息再次被隔绝。因此,目前所知的吐谷浑后人的信息,基本从840年到1000年左右。

吐蕃王朝崩溃后在青海出现了很多新的民族名词,其中“退浑”“温末(浑末)”,被认为跟吐谷浑人有关,而我经过研究发现,950年左右甘肃凉州的吐蕃六谷部首领折逋嘉施和他的家族,应该是吐谷浑人在史书中的最后亮相。

折逋嘉施,《宋史》记载他为温末后人,为凉州土人。注意,此处“土人”二字,联系上下文,不是“当地人”的意思。史书中经常出现的“土人”,大部分是群体概念,而非个人概念。史书里也有部分“土人”记载时和其他民族并列,因此是一种民族称呼。所以,“土人”在史书中有多重含义。此处,我理解上下文后认为,折逋嘉施的“土人”,不是指当地人,而是指一个民族。这就有趣了,因为从明代开始,汉人对土族的称呼就是“土人”。如果我判断没错的话,外族人用“土人”来称呼“土族”这个民族,不是起源于明代,而是更早的宋代就有了。

随着西夏王朝的建立,吐谷浑人在中国史书中彻底消失了。直到明代汉人重返青海,才再次接触到被其他民族称呼为“土人”的民族。而此时这个“土人”民族,已完成了和蒙古人的融合,自身以蒙古人自称了。

按时间顺序总结一下,在663年亡国之后,吐谷浑人先后经历了吐蕃化,突厥化(沙陀人),西夏化,和蒙古化之后,出现在明代汉人面前的,是一个自称为(白)蒙古人,他称为“土人”的多血缘民族。到了新中国后,才有了正式名称,土族。


零下十度买了地


两汉之后,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民族大融合、社会大动荡的时期。

图片来自于网络

首先,东汉末年分三国,之后,西晋一统天下,然后仅坚持了50年就失去半壁江山,衣冠南渡,逃到南方建立“东晋”。那北方呢?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入主中原,建立了16个短小的政权,称为“十六国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也许您觉得陌生,但您听说过“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吧,这些成语都出自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呢?正是由北方氐族建立的“前秦”皇帝苻坚带80万大军,攻打南方的东晋。

最终人少势弱的东晋反而打赢了这场战争,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就是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哦~

那么北方的十六国是由谁统一的呢? 拓跋鲜卑建“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又发展成北齐、北周,北周的外戚隋文帝建隋朝,统一天下,从北魏到北周,都属于北朝。

而南方的东晋往后发展, “宋”、 “齐”、“梁”、 “陈” 依次更替,从东晋到“陈”朝称为“南朝”。

展览的第三单元“吐谷浑国”,将会与上面👆这乱七八糟的“南北朝”时期并行~自公元4至7世纪下半叶,吐谷浑成为青海历史的主角。

“吐谷浑”,最初是人名,是谁的名字呢?

“吐谷浑”是威武雄壮的西北汉子吗?

不不不,“吐谷浑”是正宗的东北人

在东北那嘎,有一个鲜卑慕容部,部落首领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吐谷浑,虽是长子,却不是嫡出,只是庶子。在古代只有正妻所生才是嫡子,其他女性生的孩子都是庶子,嫡子的身份比庶子高贵。吐谷浑有个弟弟,是嫡子,老首领去世后,弟弟继任了首领之位。

这对兄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西慕容”。

说到慕容,您最先想起了谁?是不是金庸《天龙八部》中的“北乔峰、南慕容”,王语嫣的表哥“慕容复”~

《天龙八部》剧照 北乔峰

《天龙八部》剧照 南慕容

《天龙八部》中,“慕容复”心心念念要复国的那个“大燕国”,就是慕容兄弟中“弟弟”的后代子孙建立的政权,弟弟这一支史称“东慕容”;而哥哥吐谷浑这一支,史称“西慕容”,因与弟弟发生争执,哥哥吐谷浑率部众1700余帐西迁,一路风尘,辗转大半个中国,从辽东出发,过包头、越阴山、经甘肃,抵达青海东部,降服了当地的氐族羌族,建立起强大的草原部族。吐谷浑去世,他的孙子“叶延”继位后,以祖父吐谷浑的名字命名了其族名和国号。

(一)鲜卑分蘖(niè)

分蘖(niè)是什么意思?从植物学上讲,大致是系出同根,抽出分枝的意思。

大约在 西晋时期,吐谷浑从辽东慕容鲜卑部分出,建立“吐谷浑国”,立国350年之久,地跨东西数千里,即使与中原的王朝相比,也算得上是国祚绵长、稳定昌盛的政权了。

吐谷浑国经济上游牧立国,倚重商业,力图与南北朝各国都保持友好关系;文化上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使用汉文,信仰佛教;因是马背行国,吐谷浑男子服饰著小袖、小口袴、大头长裙帽;吐谷浑妇女服饰与汉族妇女相似,辫发,以金花🌼为饰,具有鲜卑遗风。

金花饰件(鲜卑文化)东汉末至魏晋

西宁市陶家寨汉晋墓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金花蕊心有一小孔,可能是连缀在其他物件上的饰件,与鲜卑的“步摇”有相同点;金花边缘像一粒粒小米的纹饰是“粟粒纹”,多见于慕容鲜卑的金饰上,是最贵重的装饰纹样之一。这些慕容鲜卑的遗存,因吐谷浑部的西迁,而在青海地区发现~

双马行铜牌饰 魏晋十六国时期

此牌饰青铜质地,造型为大马驮小马。

大马头部圆球形冠状造型,是鲜卑特色的鬃髻样式。

大马腹部有一副马镫。目前考古发现,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马镫实物,是出土于十六国时期辽宁北票鲜卑贵族墓中的一对木芯包铜马镫,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现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中。

马镫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它改变了世界战争史的面貌,无论是之后欧洲的十字军东征,还是13世纪蒙古军西征席卷欧洲,都得益于马镫的出现。

吐谷浑的世系表

吐谷浑世系表

吐谷浑是第一代王,立国350年,传22位王。隋朝时,吐谷浑的世伏可汗向大隋请婚,隋文帝将宗室女光化公主嫁与世伏;唐朝时,吐谷浑的慕容诺曷钵向唐朝请婚,唐朝将弘化公主嫁到吐谷浑。弘化公主是唐代第一位远嫁边疆的公主,也是唯一嫁到青海的公主。

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吐蕃吞并后,慕容诺曷钵和弘化公主回到大唐,大唐在宁夏和甘肃地区划给她们一块水草丰美的土地,让他们自行管理。

👇下图就是弘化公主墓志铭~

您看,大唐弘化公主的墓志铭盖上写着👆“大周故西平公主”……

这是因为弘化公主很长寿,76岁才去世,她去世时已是武则天的“大周”朝了,大周改封弘化公主为“西平公主”,大唐弘化公主和大周西平公主是同一个人,是为民族团结作出杰出贡献的公主~

弘化公主和慕容诺曷钵的长子,名叫慕容忠,被封“青海王”。从慕容忠的墓志铭上,我们了解到,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同年同月同日死,同年同月同日葬,由于文献记载不够详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目前不得而知,仍是个谜~

(二)河谷割据

吐谷浑控制的是草原游牧区,而祁连山下河谷地区并没有被吐谷浑控制,河谷地区和中原形势一样,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匈奴鲜卑羯氐羌,再加上汉族,先后建立了20多个政权,其中统治青海局部或在青海展开角逐的就有前秦、前凉、后凉、后秦、南凉、西秦、吐谷浑……等。

其中最强大的是吐谷浑,疆域一度东至甘肃叠州,西邻新疆于阗、北接高昌、东北直通秦岭,方千余里。

河谷地带的文物,更多体现出了农耕文明的特征。

凌江将军印

凌江将军印 十六国时期

凌江将军印, 印盒是犀角质地的,上面刻有“玄武”的纹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传统文化中的四神,玄武的造型是蛇缠绕在乌龟上。

玄武砚滴

玄武砚滴

在古代龟被视为神物,龟蛇缠绕的连接体,是镇守北方之神——玄武。这件器物龟背上有个注水孔,孔旁盘着一条蛇,龟腹内中空,有一孔道与嘴相连,当水注入后,水会从龟的口中流入到龟叼着的小杯中。

它有什么用呢?拿起整个器物,倾斜器皿,将小杯中的水滴到砚台上。魏晋风流,建安风骨时期(美好中华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下)),人们写字作画很讲究墨的浓淡干湿,要用砚滴来滴水调墨,它是一件文房用品。

空马房舍模印砖

空马房舍模印砖

青海自古出好马,马身后有一建筑物,庑殿顶上有鸱吻,屋檐和柱子之间有斗拱,有明显的汉地建筑特征。

这一柜子展出的是墓葬的模印砖,它们的图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有两大特点:

一是佛教兴盛 ,虽然两汉时期佛教就已传入到中原,但魏晋时期才兴盛起来,第一排左边砖的纹饰是手托日月的菩萨形象;中间的砖是比丘受戒施食饿鬼的佛教题材,第二排砖左边的砖是金刚力士向上托举的纹饰,这些都反映出佛教的兴盛;

二是战争频仍 ,第二排中间和右边的模印砖上,都有甲士的形象,体现出烽火连年的社会背景。

金扣蚌壳羽觞

金扣蚌壳羽觞 青海省博物馆藏

西宁市南滩砖瓦厂十六国时期墓葬出土

这是金扣蚌壳羽觞。觞,是古代盛酒器,即酒杯。展柜中的这件觞杯口两侧有半月形向外突出的部分,既象耳朵,又如鸟的双翼,故名耳杯,也称为“羽觞”。

这件羽觞是北方十六国时期的,而在南方的东晋,有位大书法家名叫王羲之,在一个叫兰亭的地方,与朋友聚会,大家把觞放在弯弯曲曲的溪水上,曲水流觞,一曲新词酒一杯,饮酒吟咏,最后王羲之写下了千古名作《兰亭集序》。

觞要想漂在水上,木胎比较多见,考古中也发现有铜质的,但象这件羽觞一样,用一只大大的白色蚌壳作酒杯,还用贵重的黄金镶嵌杯口,杯身内珍珠的光晖和黄金的光芒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的,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极为罕见。

(三)吐谷浑道

从魏晋开始,西域各国纷纷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因战争频仍,河西走廊时常阻塞不通。吐谷浑占据了青海后,地跨东西数千里,打通了南北东西各方的通道,丝绸之路青海道创通,成为中原与西方进行联系的枢纽。

由于吐谷浑控制的是草原游牧区,并没有控制湟水流域,吐谷浑道的中心和羌中道不同,不再是以西宁为中心啦~

吐谷浑道的中心,从青海湖东岸的西宁,向西移动到青海湖西岸的吐谷浑都城“伏俟城”了。从伏俟城往西可以去往阳关、河西道以及西域;从伏俟城往东,除了和可以去往北朝的中心长安、洛阳,同时为了方便去往南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吐谷浑开通了去往蜀都的道路,从那里可以借长江水路去往江南。

胡人牵驼模印砖

胡人牵驼模印砖 南北朝时期

西宁市湟中县徐家寨出土

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人牵驼模印砖。骆驼是“沙漠之舟”,是丝路上运送物资的主要工具,骆驼的英姿是丝路兴盛的象征;在骆驼身旁行走的是高鼻深目的胡人,和重土安迁的汉人不同,胡人是见多识广,勇于对外开拓精神的代表,因此胡人牵驼图案体现出丝绸之路上最深刻的人文内涵。

波斯银币

波斯萨珊王朝 西宁市城隍庙街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这是西宁窖藏出土的波斯银币,一共出土了76枚。这些银币的花纹由不同的印模压印出来,分为如下两种,正反面分别如下图所示:

这些银币的正面都是波斯王者的半身侧面像;背面花纹都是拜火教祭坛,坛上有熊熊火焰,火焰两侧是星星和新月,相对而立的两个祭人站在祭坛两侧正在完成这场祭祀。且背部多有铭文,左侧为纪年铭文,右侧表示铸币地点。

波斯萨珊银币的出土,说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也反映出西宁在中西贸易交通线上重要的地位。

黄地连珠小窠人物纹锦

黄地连珠小窠人物纹锦

北朝 都兰墓群出土

这块锦上有太阳神的纹饰,放大后如下图👇

四角有希腊化的花草纹,围绕人物一圈的是萨珊波斯连珠纹。中间的人物交脚坐车马车上,粗看像是佛菩萨的造型,细看又与佛教人物不同,是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太阳神形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伊朗高原上的安息帕提亚帝国已经灭亡,取代它的是波斯第二帝国“萨珊波斯”王朝。萨珊波斯的国祚自公元224建国,至公元651年灭亡。在展览的“吐谷浑国”和“吐蕃东进”单元中,我们都会看到一些受到萨珊波斯文化影响的文物。

吐谷浑大事记

在本单元的末尾,有一个《吐谷浑国大事记》表,显示了吐谷浑建国后,隋朝时隋炀帝曾大败吐谷浑,可不久后吐谷浑又尽复失地,重新复国;唐朝李世民也曾对吐谷浑用兵,吐谷浑也没有灭亡;可是到吐蕃进攻吐谷浑时,吐谷浑就亡国了。是因为大唐的战争力比吐蕃差几个级别吗?我们分析一下,唐军向吐谷浑作战,要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在世界屋脊上运输粮草,成本极高,交战结束唐军会很快撤兵,而吐谷浑就会卷土重来啦;但是吐蕃的情况和大唐就不一样了,吐蕃也是游牧民族,和吐谷浑有互补性,占领了吐谷浑的地盘就不再撤兵了,最终吐蕃吐并了吐浴浑。

纷繁复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了,吐谷浑也退出了青海历史的舞台,下一单元我们将进入大一统的隋唐时期,谁将成为青海新的主人?



水墨鄂州


土族,族源问题现在是没有定论的。多数是支持土谷浑说。据考证也是土谷浑的后裔。但土族也自称是“蒙古尔”,所以也反应了与蒙古族的密切关系。

土谷浑,又名土浑。是我国西北的古代名族之一。原为鲜卑慕容部一支。土谷浑原来是辽东鲜卑慕容部落首领之子。因部落内部矛盾,土谷浑率部西迁,至今内蒙的河套地区,后又撑“永嘉之乱”,率部“度陇而西”,至今甘肃南部和青海东部,以放牧为生,建土谷浑国。后来土谷浑被吐蕃吞并。但有一部分人仍在青海东部,,成为了土族。

所以综上所述,是有关系的。


10086江耳


吐谷浑是鲜卑人建立的。

吐谷浑作为青藏高原北部的政权,是一个首领的名字命名的国名,这个政权的建立者就是吐谷浑,但是他不姓吐,而是姓慕容,他的全名是慕容吐谷浑,鲜卑族的慕容吐谷浑,熟悉金庸大师小说《天龙八部》都知道,小说中的南慕容的慕容博、慕容复一直想要恢复的燕国就是慕容鲜卑建立的。

慕容复一直要光复的大燕其实和吐谷浑渊源颇深

三国末期鲜卑人崛起于辽西,其中的鲜卑慕容干掉了宇文鲜卑和段氏鲜卑,独占辽西,后来五胡乱华之中建立了燕国,甚至南下中原。这奠定了慕容鲜卑基业的是慕容鲜卑的首领慕容廆,而吐谷浑就是慕容廆的亲哥。

吐谷浑的向西远徙

由于慕容吐谷浑是庶出,而慕容廆是嫡出,所以由慕容廆继承了慕容鲜卑的大权,但是吐谷浑也分得的部落和马群,两部分开单过,可是有一次两部的马群打架,慕容部的马群被吐谷浑的马群咬伤,慕容廆就质问吐谷浑:“我们本来都已经分来单过,为什么你们不走远点,约束住马群,现在你们的马咬伤了我们的马!”。吐谷浑说:“马群打架是畜牲之间的事情,既然我本是庶出,你继承了慕容家族我也没有意见,既然你觉得我离你太近,那么我从里就离你远远的!”

于是吐谷浑一怒之下,带着部落西行远徙,看见吐谷浑走后,慕容廆又想起兄弟之情后悔了,就派人去追,结果吐谷浑对来人说,你要是能我的马头自动向东,我就跟你回去,可是几次来人将吐谷浑的马头拉向东方,马群跑了几百步后,就又重新向西而行,于是吐谷浑说,我们部落向西远徙是天意,于是吐谷浑就开始向西迁徙。

五胡乱华时期的吐谷浑和前燕

吐谷浑一路向西,最终在青藏高原北部停下脚步建立了起了吐谷浑汗国,此后慕容鲜卑几次崛起于中原,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等,慕容鲜卑们不折不挠的在中原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是几番折腾之下,慕容鲜卑建立的国家总共建立起来不超过百年。

唐初的吐谷浑仍在,此时的慕容鲜卑早已经灰飞烟灭200余年

而就当慕容鲜卑们在中原几经沉浮,最终灰飞烟灭后,吐谷浑汗国却长期的青藏高原北部,维持他们的汗国,直到唐高宗时期才被吐蕃人所灭,他们的国足足足比慕容鲜卑们多了200多年。

而至于现在青海土族是不是当年的吐谷浑,就得问专家了。我不知道,呵呵。


大东北的小豆包


土谷浑是土族先民,是鲜卑人的一支。


秦楚巴人


吐谷(yù)浑(313-663),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1]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唐称之为退浑、吐浑。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其后人大多数已与各民族融合,少数没融合的为现代青海的土族。


宇宙里的银杏树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之庶长子,慕容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

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 止于枹罕,以此为据点,后经过其后代的发展逐渐强大。

吐蕃兴起以后,向甘青地区扩张。唐龙朔三年,东部吐谷浑被吐蕃所灭,诺曷钵奔凉州,后率数千帐内附唐。唐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

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移居河东,被称作退浑、吐浑。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天福初,燕云地区割属契丹,吐谷浑人附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

但吐蕃灭吐谷浑后,仍有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故地。9世纪中叶吐蕃崩溃后,吐谷浑居住在 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险屯聚自保。12世纪后,河东的吐谷浑人返回甘青故地,与湟水流域之吐谷浑人聚会。

而现在土族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乐都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吐谷浑后裔的居住地与现在土族的居住地相同,所以依我个人看来这可以成为一个土族为吐谷浑后代的一个证据。

互助县土族地区的合尔郡、合尔屯、合尔吉、贺尔川等地,传说是因为居住着霍尔人而得名。据研究,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这与民和县境内的土族人自称“土昆”(音吐浑)相合。这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个证据所在。

因此在我个人看来,土族应为吐谷浑的后代。





文方壮


吐谷浑

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退浑 、吐浑。主要从事畜牧,产良马,兼营农业。居庐帐,后渐有城居。使用汉文 。与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 。6世纪中叶,其王夸吕自号可汗 ,都伏俟城( 在青海湖西22.5千米 ) 。591年 ,隋以光化公主妻其王 。609年隋取其地 ,置西海 、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隋末复其故地 。635年唐遣军击之,立诺曷钵为可汗。640年 ,唐以弘化公主妻诺曷钵 ,加封青海王。663年吐蕃破其国,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670年,吐蕃尽据吐谷浑地。672年,唐迁其部于灵州 ,置安乐州 ,以诺曷钵为刺史。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更东迁朔方、河东。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 。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 ,这部分吐谷浑人便臣役于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留在青海的吐谷浑,有学者认为即今土族的先民。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4世纪初,涉归死,其嫡子奕(一作若)洛环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今甘肃临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昂城(今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叶延传子辟奚。辟奚传子视连,通聘于西秦,被封为白兰王。视连传弟视罴,西秦封他为沙州牧、白兰王。视罴传弟乌纥提,曾败于西秦,求保持于南凉。乌纥提传位于视罴之子树洛干,势力复振,率部落数千家奔慕贺川,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曾败于西秦,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

自吐谷浑至树洛干,经6世8传,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而其时正当16国割据混乱,吐谷浑部得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北邻南凉,东为西秦。

420年左右,树洛干传弟阿才,兼并氐羌数千里,居浇河(清海省贵德县),处诸羌中,号为强部。曾登上西倾山,寻找江源,以求至长江下游的通路,派使至健康,通贡于刘宋,被刘宋封为沙州刺史、浇河公。阿才传弟慕瞶,宋封为陇西公、陇西王。慕瞶曾擒获与北魏为敌的赫连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为西秦王,占有金城、陇西等郡。慕瞶传弟慕利延。这时吐谷浑土地广袤,除总部在沙州外,还有4座大城,分别在清水川、赤水、浇河、吐屈真川等地。慕利延传位于树洛干子拾寅,始邑于伏罗川,总部西移。拾寅受宋封为河南王,又受魏封为西平王。拾寅传子度易侯。度易侯传子伏连筹。伏连筹传子夸吕,居伏俟城(位于清海湖西15里,遗址即今共和县石及亥铁卜加古城),始称可汗。后来随朝两次征战吐谷浑,曾在吐谷浑地区设河源、西海、鄯善、且末4郡。隋末,吐谷浑渐复故地。夸吕传子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为妻。不久,世伏死,弟伏允立,依照风俗,仍以公主为妻。唐初,吐谷浑累为边患,唐贞观九年(635)伏允兵败,奔走至鄯善,自杀。从此吐谷浑分成东西二部。西部由伏允子达延芒结波率领,居鄯善,后来降伏吐蕃,吐蕃称作"阿柴"或"阿辖"。东部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率领,居伏俟城,唐朝封为西平郡王。不久,慕容顺死,子诺曷钵继位,唐朝封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勒豆可汗,贞观十四年(640)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加封青海国王。他的两个儿子又娶唐朝的金城县主和金明县主为妻。

吐谷浑最盛时有王、公等号及仆射、尚书、将军、郎中等官职。伏俟城中有小城、宫殿,布局受汉地影响较多。王公服式略同于汉族。使用汉文。主要从事畜牧业,马、牛、羊、驼数量很多。有良马号为"青海骢"。所产牲畜曾大量输往内地。喜射猎。以肉酪为粮,兼营农业,农作物有青稞、麦、豆。北界祁连山一带,气候较冷,产蔓菁、青稞。出产铜、铁、丹砂,善作兵器。吐谷浑商队很活跃,远至长江和黄河下游,西至波斯。国无常赋,需要时向富室、商人收税以充国用。刑罚简略,杀人及盗马者处死,其余则征物以赎罪。其宗教,原信奉萨满教,西迁后,逐步信仰佛教。

吐蕃兴起以后,向甘青地区扩张。唐龙朔三年(663),吐谷浑被吐蕃所灭,诺曷钵奔凉州,后率数千帐内附唐。唐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子孙仍世袭青海地号,直至贞元(785~804)时为止。

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移居河东,被称作退浑、吐浑。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曾附属于沙陀李氏,后属后晋石氏。天福初(936)燕云地区割属契丹,吐谷浑人附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吐蕃灭吐谷浑后,仍有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故地,附落犹存,达延芒结波与素和贵等仍拥重兵。9世纪中叶吐蕃崩溃后,吐谷浑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险屯聚自保。12世纪后,河东的吐谷浑人返回甘青故地,与湟水流域之吐谷浑人聚会。元朝时,称作西宁州土人。依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认为,今青海土族即吐谷浑的后裔,此说能否成立,尚待进一步研究。


黑兔子牙


吐谷(yù)浑(313―663),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慕容廆嗣位,而二部马斗。慕容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廆悔之……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中期,被吐蕃驱赶至河东,唐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