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膛炮发射的炮弹旋转吗?

游泳的鱼229039859


你好,我是冬雨AK,滑膛炮发射的炮弹旋转,但旋转速度比线膛炮要低的多

滑膛炮,顾名思义就是炮管内壁光滑没有膛线。最早的火炮就是这种结构,炮弹需要从炮口装填,炮弹于炮膛封密不严,在开炮的时候,会造成燃气外泄,推力减少,射程比较近,而且精度很差,开一炮,炮弹都不知道能飞到哪里去!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炮管内加铸膛线的工艺逐渐成熟,所以,开始出现线膛炮,而且炮弹也开始从后膛装填,这样弹丸沿炮膛膛线旋转前进,出炮口后具有一定的转速,可以保持稳定飞行,这样射击精度 射程都会大幅度提高。目前线膛炮仍然是装备最广泛的火炮类型。除了坦克炮之外。

上世纪60年代,随着各国坦克技术的发展,主战坦克开始出现,这些坦克都有着厚厚的复合装甲。对坦克炮的穿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穿甲弹当然是初速越高,动能越大,穿甲能力越强。但线膛炮的膛线会影响炮弹初速!同时,炮弹的高速旋转会大大影响破甲弹的金属射流的威力。所以,从苏联的T-62坦克开始,滑膛坦克炮开始大量装备现代的主战坦克。(英国挑战者是例外)

由于滑膛炮发射的弹丸不是旋转的,无法保证射击精度,所以只能在炮弹上做文章,为此,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应运而生,简单来说就是加装了尾翼的穿甲弹!

所以,滑膛炮发射的炮弹依然是旋转的,但旋转速度比线膛炮要低的多


冬雨AK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旋转。

早期的火枪和火炮都是滑膛结构,也就是没有膛线。

那个年代,滑膛枪跑其实并不难制造。

以火炮为例,采用金属浇筑的方法,用磨具铸造即可。

放在今天,农村铁匠这几个工具,也可以制造出来。

然而,我们很快发现滑膛枪炮缺陷。

第一,精度差。

滑膛枪炮的弹药,基本都采用前装,枪膛又没有膛线。

最终的结果是,弹药和炮膛之间有距离,不然就无法有效装弹。

清军的火炮装弹前,还必须给炮弹裹上东西,强行塞入炮膛,以减少尺寸差距。

所以前膛的滑膛炮装弹,是很不容易的,也是火炮射速慢的重要原因。

在著名的中法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都是前装炮,法国人都是后装炮。

结果后者射速是前者将几倍,将福建水师几乎全歼,自己损失轻微。

除了射速问题以外,最大问题是枪的射程不够。

准确说,是有效射程。

在葡萄牙人的鸟铳传到中国之前,大明主要使用霰弹类火器。

也就是在近距离发射霰弹,一片片杀伤敌人。

但霰弹射击距离很近,超过五六十米一般就不能致死致伤了。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滑膛枪炮的射程有限。

明军的大将军炮,精确射程只有几百米,少的才二三百米。至于滑膛枪,射程更是可想而知。

就技术上来说:由于炮弹比炮膛的直径要小得多,炮弹发射以后会撞击炮膛然后进行不规则地转动,这样就不能围绕本身的纵轴线旋转,而是围绕着一条捉摸不定的轴线成螺旋状旋转飞行,这条轴线的方向决定于炮弹飞出炮口时的偶然位置,而且螺旋状转动的圈子将随着飞行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所以,炮弹的飞行轨迹很难预料,导致精度差。

火绳枪精确射击距离不超过100米,比弓箭略强。

第二,精度差。

由于装药爆炸时多少会有一些气体从空隙中泄出,推力不平衡,导致炮击精度差。

第三,射程近。

道理相同,由于爆炸时候泄气严重,火炮射程有限。

同时,因上面的精度问题,即便火炮射程较远,但精度无法能够达到战术效果也是无用。

早期滑膛枪炮都是采用球型炮弹,就是尽量解决这个问题。开枪季候,即便子弹不规则乱转,球形弹药受到的影响最小。

随着,线膛炮出现炮弹逐步变为圆锥形的。

炮弹出膛就高速旋转,导致射程、精度和破坏力都有很大提高。


萨沙


我们都知道线膛炮的炮膛内部都刻有一道道的膛线(来复线),当炮弹嵌入炮膛以后,受到发射药气体的挤压,炮弹就会顺着膛线的方向开始旋转,到了出膛以后,炮弹旋转的速度往往能达到几千转每分钟。例如59式坦克所装备的100毫米线膛炮,它的炮弹初速900米/秒,转速则能达到1.8万转/分。这么快的旋转速度赋予了炮弹类似于陀螺效应的定向稳定性能,使其在空气中飞速前进时能够保持初始的前进方向,不至于弹道紊乱,有效提高了准确度。


(火炮内部膛线)

由于刻划膛线涉及到技术非常复杂的深孔加工,并且对于精确度有非常高的要求,早期的前装炮都是滑膛炮,内部是没有膛线的。也正因为没有膛线,早期大炮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使用火药的大弹弓,炮弹在炮膛之内是很难发生转动的,不过出炮膛以后,由于早期的球形炮弹会受到马格纳斯效应的流体挤压效应,也会发生随机的旋转,不但这种旋转由于无规律可言,速度太慢,对炮弹的稳定性反而适得其反,因此早期的圆形实心弹或者开花弹的射程都非常近,弹道非常不稳定,准头很差。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红夷大炮,其最大射程也不过1500米,还不如现代狙击步枪打的远。


(前装滑膛炮)

从18世纪之后,前装滑膛炮就基本上被射程和准确度碾压的后装线膛炮所淘汰了,目前我们看到唯一还在大规模使用的滑膛炮只有三种,分别是迫击炮、坦克炮、无后坐力炮。这些炮弹由于没有膛线的压迫和调教,在出膛之后又没有球体的马格纳斯效应,因此是没有发生旋转的。那么它们是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得稳定的弹道和足够的射程呢?
(前装线膛炮)

这个解决方式就是加装稳定弹翼,弹翼相对于流体型的弹体而言,面积较大,向外扩张,在炮弹飞行时会受到一定的空气阻力,当弹头被空气流动带偏,受到阻力的弹翼因为阻力大而不容易改变自身运动状态,从而将弹头重新拉扯回正确的方向,这就起到了传说中的弹翼稳定作用。我们仔细观察无后坐力炮弹、迫击炮弹、坦克炮弹就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三种炮弹都带有形状类似的尾翼装置,这个装置就和古代红箭箭矢尾部的羽毛一样,成为滑膛炮弹必备的一个装置。(无后坐力炮)

(迫击炮弹)(坦克脱壳穿甲弹)

既然尾翼稳定装置可以让滑膛炮弹获得不亚于线膛炮的稳定性和准确度,那么为什么大口径的加农炮和榴弹炮中却从来没有使用过滑膛炮管呢?主要原因在于这类大口径火炮的膛压太大,必须采用高强度的结构和材料来制造尾翼,这势必会大幅度提高成本,而且拥有尾翼的炮弹在装填时也非常不方便,会影响战时射速。而线膛炮只需要解决身管膛线的问题,炮弹加工制作就相对简单了,因此远距离压制火炮依旧还是以线膛炮为主流!


军武吐槽君


兔哥回答:滑膛炮可是火炮的鼻祖,早期的火炮都是滑膛炮,炮弹是否旋转连开炮的人都不知道,只所以后来出现了线膛炮,目的就是一个,解决炮弹发射后飞行过程中的翻滚问题。滑膛炮顾名思义就是炮膛没有膛线,光滑滑的,这样炮弹发射出炮管后炮弹就不会出现转动,早期的圆球型弹丸无所谓,但随着弹丸形状的改变,变成圆柱结构后,弹丸头部为尖型,这样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就会发生因重心发生改变而出现翻滚。我们都知道用力扔手榴弹,手榴弹都会翻滚,或者是重的一端会朝前,而炮弹的引信却是在前面,落地后多数情况却是弹头后部先触地,这样就会影响到引信的作用,这也是滑膛炮的一个特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于是就有了膛线,膛线是按照一定的缠度缠绕炮管内膛,作用就是让炮弹旋转,利用陀螺效应使炮弹始终保持弹丸头向前运动,这样就解决了弹丸偏离弹道和弹头向后翻滚两个问题,精度提高了,引信效率有了保障,这是膛线的作用。

滑膛炮发射的炮弹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不旋转的,另外一个是旋转的;

早期的滑膛炮的炮弹都不旋转,正是这个特性导致火炮性能无法满足作战需要,所以研制出了线膛炮,现在的火炮线膛炮占有大多数,但线膛炮有了膛线使炮弹弹道稳定,精度提高,射程增加,同时也有缺点,就是由于有膛线会损失一部分火药气体。火炮发射弹丸其实就是靠火药爆燃产生膛压把弹丸推出炮管,炮弹射程和膛压有关系,线膛炮的膛线有两个膛线,一个是阳膛线,就是凸起的,一个是阴膛线,就是凹进去的,两个膛线之间是有空间的,炮弹的弹径大于阳膛线又小于阴膛线,这样一来射击时就会有一部分火药气体就会从缝隙中跑出去,无法用在推动弹丸做功上,使炮弹初速下降。普通火炮影响不大,或者说是利大于弊,例如,榴弹炮,加农炮等等都有膛线,精度是第一要素,而坦克炮就不同了,坦克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坦克,而坦克厚厚的装甲是普通火炮的弹药无法击穿的,穿甲弹是目前穿深最大的弹药,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有高初速,穿甲弹的穿深靠炮弹的运行速度来决定,于是就采用了滑膛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求高初速,滑膛坦克炮是目前所有火炮中初速度最高的火炮,没有之一。。




滑膛炮虽然优点是能够使发射药的做功率增加但也有缺点,就是无法让炮弹旋转产生陀螺效应,前文兔哥讲过了,线膛炮本身就是根据滑膛炮的缺点而采取的纠正措施,如果又回到滑膛炮缺点自然就会出现,怎么能够即保证了高初速又能让炮弹旋转产生陀螺效应呢?于是只能在炮弹上做功课了,因此,滑膛炮弹都是采用尾翼稳定结构,就是在炮弹的弹头尾部设计有弹翼,弹翼采用了一定的旋转偏角,这样炮弹弹翼受空气的摩擦阻力产生高速自转,即保证了所需要的高初速,又保证了炮弹做陀螺效应,使炮弹弹道稳定,精度高。例如,坦克穿甲弹中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就是这样的结构,也是穿甲弹中的主要弹种。另外,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炮射导弹已经开始应用在坦克上,炮射导弹需要滑膛炮发射,不需要火炮膛线赋予炮射导弹旋转作用力,导弹出炮管后自己打开弹翼进行飞行稳定。


滑膛炮目前的种类在火炮中除了坦克炮大多数采用滑膛炮,迫击炮,无后座力炮也采用滑膛炮,但都属于少数,多数的火炮都采用线膛炮。其实火箭筒也采用滑膛炮管,但无论是滑膛还是线膛,射击精度永远是武器追求的目标,因此,炮弹的旋转是一样的,陀螺效应是炮弹包括子弹都必须有的一个技术措施,只不过对于火炮而言,赋予炮弹旋转的产生方式不同,一个是利用膛线赋予炮弹旋转,一个是炮弹自己赋予旋转力。化学能火炮弹药目前依然无法摆脱这样的陀螺效应的存在,激光炮就不需要了。







兔哥42928


滑膛炮出现于18世纪初,特点在于炮管内没有膛线,这也是它与线膛炮的最大区别。线膛炮的炮管内部存在膛线,而膛线可以促使炮弹旋转,让炮弹在出膛之后,仍可以保持射击方向,就像陀螺旋转一样,可以提高炮弹的命中率。

(滑膛炮历史悠久)

(线膛炮炮管内部存在膛线)

滑膛炮没有膛线,所以炮弹出膛时并不旋转,由于炮弹与炮管间存在缝隙,推进燃气会发生泄漏,导致滑膛炮的射程一般都比较近,但是滑膛炮的膛压比较高,可以发射导弹等弹药,造价也比较低。

(滑膛炮射程一般比较近,但是膛压高,造价便宜)

滑膛炮的炮弹也不是一定不能旋转,只要在炮弹尾部加装尾翼也可以让炮弹旋转。因为尾翼存在一个偏转角度,当炮弹出膛后尾翼与空气产生摩擦,摩擦的阻力也会促使炮弹产生高速自转,这样炮弹也可以获得稳定旋转,进而有效提高射程和命中率。

(迫击炮作为滑膛炮,其炮弹的尾翼可以促使炮弹旋转,增加命中率和射程)

滑膛炮的膛压比更高,对于大型火炮来说,制造可耐受高膛压环境的炮弹尾翼,将大幅度提高炮弹制作成本。对于弹药这种消耗品来说,显然不太经济,因此大口径的榴弹炮和远程火力压制火炮多采用线膛炮,以降低成本。然而迫击炮,无座力炮等武器则多采用滑膛炮,以保证威力。对于坦克来说,因为滑膛炮的高膛压对装甲车辆的打击效果要强于线膛炮,所以坦克炮多采用滑膛炮。使用尾翼脱壳穿甲弹的滑膛坦克炮,具有出速高、威力大、穿甲能力好、稳定性强的特点,现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国的主战坦克上。

(滑膛炮很适合迫击炮、无坐力炮等火炮)

(坦克炮比较适合使用滑膛炮)

(尾翼脱壳穿甲弹)

综合来看,滑膛炮也可以发射旋转炮弹,只不过对于炮弹这类消耗品来说,这会增加成本。坦克炮、迫击炮和反坦克炮等武器使用滑膛炮比较适合,而大口径榴弹炮则使用线膛炮更为合适。


战情解码


我猜题主问的应该特指坦克用的滑膛炮,而不包括广义上如滑膛迫击炮、前装滑膛炮等。

实际上苏联的115毫米滑膛炮用的弹一开始是不旋的,不旋也只是理论上不旋,因为加工制造上的误差,完全不旋不可能。应用之后发现不旋的尾翼稳定弹药对横风过于敏感,影响精度,尤其是远距离。于是后来的弹药设计时就带了一点角度,以使其在出膛后自旋,虽然比不了线膛炮的精度,但比起不旋的设计来,还是强多了。所以,现在的主流,仍然是旋转(虽然转得不快)。


英年无事


必然会旋转,只是转速非常低,因为用于稳定的尾翼不是绝对对称的,而且这种低速旋转还会有助于射击精度,因为弹体有弹性会轻微颤动,重心也因制造公差不是理想化的几何中心,这都会影响炮弹外弹道性能,适当的轻微旋转会抵消这些误差,包括火箭炮发射的火箭弹飞行中也是旋转的


缘聚缘散皆忘忧


看弹种,一般现代主战坦克滑膛炮主要使用APFSDS,炮弹外形经过优化设计理论上是不会自己旋转的。不过早期滑膛炮的实心炮弹实际上会有转,而且转的很妖孽有些甚至是向前翻滚着转的。历史上还出现过为滑膛炮设计的自旋炮弹用来解决弹道稳定问题,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国家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